期刊文献+
共找到2,786篇文章
< 1 2 1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地区的又一重要考古收获——昌平白浮西周木椁墓的新启示 被引量:107
1
《考古》 1976年第4期246-258,228+281-284,共18页
1975年3月和6月,先后在北京北郊的昌平县东南八里的白浮村附近,发掘了三座保存基本完好的西周木槨墓(图一)。墓地在龙山脚下,京密引水工程的北面,出土数百件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和十分罕见的西周带字甲骨残片。
关键词 北京地区 新启示 中原文化 西周早期 长方形 图版 出土器物 随葬器物 青铜器 考古
原文传递
从新出青铜器看长江下游文化的发展 被引量:65
2
作者 李学勤 《文物》 1980年第8期35-40,84,共7页
我国从来是多民族的国家,辉煌的古代文化是居住在我国辽阔疆土上的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研究古代各族人民间文化交流融会的过程,是文化史的重要课题之一。长江下游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等省,先秦时期部族林立,先后出现的诸侯国有偃姓... 我国从来是多民族的国家,辉煌的古代文化是居住在我国辽阔疆土上的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研究古代各族人民间文化交流融会的过程,是文化史的重要课题之一。长江下游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等省,先秦时期部族林立,先后出现的诸侯国有偃姓的英、六、桐、群舒,赢姓的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铭文 长江下游地区 地方特色 青铜文化 中原文化 春秋 重要课题 文化交流 徐国 徐淮地区
原文传递
地域偏见和族群歧视:中国古代瘴气与瘴病的文化学解读 被引量:59
3
作者 张文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8-77,共10页
关于瘴气与瘴病的研究,以往学界主要集中在疾病学、历史地理学以及医疗社会史范畴;由于所谓的瘴气与瘴病并非一种疾病,而是一组包含多种地方性疾病在内的复杂疾病的统称,因而这一研究便失去了可靠基础;事实上,所谓的瘴气与瘴病,不过是... 关于瘴气与瘴病的研究,以往学界主要集中在疾病学、历史地理学以及医疗社会史范畴;由于所谓的瘴气与瘴病并非一种疾病,而是一组包含多种地方性疾病在内的复杂疾病的统称,因而这一研究便失去了可靠基础;事实上,所谓的瘴气与瘴病,不过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对于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的地域偏见与族群歧视的“形象模塑”,它更多的是文化概念,而非疾病概念。随着近代医学知识的普及和中国文化优势意识的减弱,瘴气与瘴病的概念也渐趋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歧视 族群 偏见 地域 文化 解读 历史地理学 西南地区 中原文化 文化概念 文化优势 医学知识 疾病 社会史 地方性 文化
原文传递
论两广出土的先秦青铜器 被引量:50
4
作者 黄展岳 《考古学报》 1986年第4期409-434,共26页
先秦时代,我国东南沿海和岭南一带,曾经是古代越人活动的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统称为"百越"。《汉书·地理志》颜注引臣瓒曰:"自交阯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考古发现证实,这说法大体上是可以信从的... 先秦时代,我国东南沿海和岭南一带,曾经是古代越人活动的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统称为"百越"。《汉书·地理志》颜注引臣瓒曰:"自交阯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考古发现证实,这说法大体上是可以信从的。百越地区,统属于考古学上的几何印纹陶系统;因地域辽阔,支系众多,历史发展不平衡,文化面貌也有差异。依照习惯的说法,当时居住在今两湖地区的称扬越;居住在今皖南、苏南、浙北一带的称吴越;居住在浙南的叫东越(东瓯);在今福建的叫闽越;在今江西的叫干(于)越;居住在岭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出土 先秦时代 中原文化 青铜文化 战国秦汉时期 铜鼓 文化系统 刮刀 百越
原文传递
江西清江吴城商代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41
5
作者 彭适凡 李家和 《文物》 1975年第7期51-71,104,共22页
吴城商代遗址是1973年秋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时发现的。这是我国长江以南第一次发现的较大规模的商代文化遗址,对于研究我国南方地区的奴隶社会以及南方地区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为了贯彻党和国家保护文物的政策,在... 吴城商代遗址是1973年秋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时发现的。这是我国长江以南第一次发现的较大规模的商代文化遗址,对于研究我国南方地区的奴隶社会以及南方地区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为了贯彻党和国家保护文物的政策,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与重视下,以及北京、洛阳等有关单位的协助下,并得到当地贫下中农的热情支持,我们从1973年冬至1974年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文化 原始瓷器 文化遗址 出土 青铜器 文字 石范 大口尊 陶器 二里冈
原文传递
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形成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被引量:24
6
作者 范毓周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8-91,共4页
在中国文明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中原文化具有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在龙山时代后期,中原龙山文化已经构成当时中国境内诸文化的核心,成为推动中国境内各种文化交汇激荡的摇篮,直接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形成进程。中国历史传说中的史前重大... 在中国文明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中原文化具有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在龙山时代后期,中原龙山文化已经构成当时中国境内诸文化的核心,成为推动中国境内各种文化交汇激荡的摇篮,直接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形成进程。中国历史传说中的史前重大战争都来自中原地区部族的发展与扩张,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原文化可能是通过战争形成了它强大的发展态势和中心地位,从而直接确立了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形成进程中的中心地位,使中原文化成为推动中国文明形成进程的主导力量。城邑、文字、青铜器等中国文明形成的主要标志,最早出现于中原地区的文化演进过程中,成为中国文明形成进程的重要标志。龙山时代晚期发生的洪水侵袭及“大禹治水”的历史事件,不仅解决了当时面临的水灾问题,而且加速了各部族间的联盟与融合,强化了中原集团的领导地位。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夏、商、周三个王朝均以这里为中心腹地,由此也可知中原文化直接推动了中国文明的最后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文化 中国文明形成 中心地位 主导作用
下载PDF
闽南人文精神特点初探 被引量:27
7
作者 庄国土 《东南学术》 CSSCI 1999年第6期50-55,共6页
关键词 人文精神 闽南人 闽南地区 闽南文化 中原文化 团队精神 海外移民 政治理念 重商主义 东亚发展模式
下载PDF
湖湘文化探源 被引量:26
8
作者 朱汉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9,共5页
对湖湘文化探源,不能单向度地从本土文化中寻找最早文化因子,而是要从地域文化的交流互动中,多维地思考把握湖湘文化的渊源。湖湘文化的渊源、形态、特质,都须在地域文化间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够说明。湖湘文化体系中精英文化与民俗文化之... 对湖湘文化探源,不能单向度地从本土文化中寻找最早文化因子,而是要从地域文化的交流互动中,多维地思考把握湖湘文化的渊源。湖湘文化的渊源、形态、特质,都须在地域文化间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够说明。湖湘文化体系中精英文化与民俗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既是两种文化层的交流互动,又是两种文化源头的交流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湘文化 交互文化 本土文化 中原文化
下载PDF
河南地区传统聚落与堡寨建筑 被引量:20
9
作者 郑东军 张玉坤 《建筑师》 2005年第3期27-40,共14页
堡寨作为一种防御性聚落与河南地区传统聚落的发展、城镇的形成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有密切联系。本文从历史沿革、形成原因、地域特点、类型构成几方面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说明堡寨聚落作为古代城市的原型和要素,具有由聚落到城市... 堡寨作为一种防御性聚落与河南地区传统聚落的发展、城镇的形成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有密切联系。本文从历史沿革、形成原因、地域特点、类型构成几方面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说明堡寨聚落作为古代城市的原型和要素,具有由聚落到城市及里坊制度形成的发展脉络,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堡寨聚落的研究有助于乡村聚落史和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聚落 河南地区 中国建筑史 中原文化 形成原因 地域特点 社会历史 发展脉络 里坊制度 古代城市 乡村聚落 防御性
下载PDF
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 被引量:25
10
作者 朱绍侯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40-46,共7页
文化是人创造的,也是由人传播的,河洛文化是由河洛人创造的,也是由河洛人传播的。一,河洛文化与河洛文化圈谈到河洛文化,必然要涉及河洛区域的问题。经过最近几年的研究,学术界对河洛区域的范围,几乎取得了一致的共识。即指以洛阳为中心... 文化是人创造的,也是由人传播的,河洛文化是由河洛人创造的,也是由河洛人传播的。一,河洛文化与河洛文化圈谈到河洛文化,必然要涉及河洛区域的问题。经过最近几年的研究,学术界对河洛区域的范围,几乎取得了一致的共识。即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作为河洛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人 河洛文化 河洛人 河洛地区 北方人 区域 洛阳 中原文化 河南 学术界
原文传递
石鼓山户氏青铜器相关问题简论 被引量:25
11
作者 张天恩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2-42,61,共12页
宝鸡石鼓山墓地的发掘.是近年商周考古的重大收获之一,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报告推断墓葬的年代为西周早期或商末周初.墓地的族属应是源自刘家文化的姜戎(古羌人的一支)系统,墓地为姜姓的户氏家族墓地等,都是比较可信的。因... 宝鸡石鼓山墓地的发掘.是近年商周考古的重大收获之一,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报告推断墓葬的年代为西周早期或商末周初.墓地的族属应是源自刘家文化的姜戎(古羌人的一支)系统,墓地为姜姓的户氏家族墓地等,都是比较可信的。因此,石鼓山户氏家族青铜器的发现.为研究姜戍文化融入姬周及中原文化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是了解古代民族融合的难得资料,有必要就此作一些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石鼓 家族墓地 简论 西周早期 典型案例 中原文化 文化融入
原文传递
政治文化与“官场小说” 被引量:21
12
作者 孟繁华 《粤海风》 2002年第6期13-16,共4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官场小说的繁荣,可能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权力的异化导致的官僚腐败,它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文学有义务对此做出必要的反映;一是商业文化的驱使,商业文化可以消费一切,当官场腐败以文学的形式出现在文化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官场小说的繁荣,可能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权力的异化导致的官僚腐败,它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文学有义务对此做出必要的反映;一是商业文化的驱使,商业文化可以消费一切,当官场腐败以文学的形式出现在文化市场的时候,事实上,它也就作为一种可供展示的奇观被消费。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两种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化 官场小说 商业文化 池大为 呼天成 文化市场 腐败 生活方式 中原文化 权力
下载PDF
中原文化与河南区域竞争力关系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赵淑玲 丁登山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8-80,67,共4页
区域文化在影响区域竞争力诸要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上曾经对河南甚至整个中国的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但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其文化中一些消极因素所带来的惰性与锁定效应,对河南省区域竞争... 区域文化在影响区域竞争力诸要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上曾经对河南甚至整个中国的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但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其文化中一些消极因素所带来的惰性与锁定效应,对河南省区域竞争力产生不利的影响。文章分析了中原文化对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影响,提出了振兴中原文化,提升河南区域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文化 区域竞争力 河南省
下载PDF
西瓯族源初探 被引量:24
14
作者 梁钊韬 《学术研究》 1978年第1期129-135,共7页
西瓯族源,向无定论。我曾根据一些文献资料,就东西两字对举,怀疑它与东瓯有关,但千里迢迢,陆上山河阻隔,沿海大浪滔滔,若把两地勉强牵合,实难设想。一九七四年,华南师院张寿祺同志持一外文杂志示我,谓太平洋诸群岛民族使用双身独木舟的... 西瓯族源,向无定论。我曾根据一些文献资料,就东西两字对举,怀疑它与东瓯有关,但千里迢迢,陆上山河阻隔,沿海大浪滔滔,若把两地勉强牵合,实难设想。一九七四年,华南师院张寿祺同志持一外文杂志示我,谓太平洋诸群岛民族使用双身独木舟的航海技术受我国东南沿海的影响,因而使我联想到以前的疑问或有可能解决,但从何进入西江以抵郁林郡,仍无证可据。一九七七年春,我到南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东南沿海 族源 航海技术 文献资料 民族融合 独木舟 中原文化 铜鼓 我国古代
下载PDF
岭南地名文化的区域特色 被引量:20
15
作者 司徒尚纪 《岭南文史》 1997年第3期4-9,共6页
关键词 地名文化 客家文化 壮语地名 珠江三角 西江地区 广府文化 海洋文化 稻作文化 客家地区 中原文化
原文传递
四川古代的船棺葬 被引量:22
16
作者 冯汉骥 杨有润 王家祐 《考古学报》 1958年第2期77-95,145-152,共27页
船棺葬是1954年6月、前宝成铁路文物保护委员会在四川昭化县宝轮院及前西南博物院在巴县冬筍壩同时所发现的一种墓葬。两处共发现完整的船棺5具(宝轮院4具,冬筍壩1具),其它有船棺痕迹的并由墓坑、葬式及随葬品等可以推知其为船棺者,一共... 船棺葬是1954年6月、前宝成铁路文物保护委员会在四川昭化县宝轮院及前西南博物院在巴县冬筍壩同时所发现的一种墓葬。两处共发现完整的船棺5具(宝轮院4具,冬筍壩1具),其它有船棺痕迹的并由墓坑、葬式及随葬品等可以推知其为船棺者,一共有26墓(宝轮院9墓,冬筍壩17墓)。以发现的数量及地域而言,已足证明它是一种特殊的葬法,所以"船棺葬"这一名称,我们认为是可以成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棺葬 墓葬 随葬品 四川 古代 形制 陶器 中原文化 出土 骨架
原文传递
盘龙城聚落布局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张昌平 孙卓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9-460,共22页
盘龙城是夏商时期一处重要的遗址,是二里头、二里冈文化向南扩张过程中在江汉地区形成的规模最大的中心聚落。遗址包括城址、大型建筑与墓葬等高等级遗存,保护区面积近4平方公里。多年的考古工作表明,盘龙城遗址文化堆积主要分布在... 盘龙城是夏商时期一处重要的遗址,是二里头、二里冈文化向南扩张过程中在江汉地区形成的规模最大的中心聚落。遗址包括城址、大型建筑与墓葬等高等级遗存,保护区面积近4平方公里。多年的考古工作表明,盘龙城遗址文化堆积主要分布在多个岗地上,并由此构成一个遗址群,其外在形态与中原地区同时期大型遗址颇不相同[1]。因此,研究盘龙城聚落的布局和兴废,对于理解盘龙城的性质,探讨江汉地区与中原文化的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龙城遗址 中心聚落 江汉地区 文化堆积 夏商时期 大型建筑 中原地区 中原文化
原文传递
论隋唐五代福建的开发及其文化特征的形成 被引量:17
18
作者 徐晓望 《东南学术》 2003年第5期133-141,共9页
隋唐五代是福建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此前的福建人口稀少 ,文化落后 ;而在五代以后的福建 ,则以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闻名于东南。发生转折的重要原因是 :中唐以后 ,在全国逐渐进入战乱时期的背景下 ,福建保持了长期的安定局面 ,北方民众... 隋唐五代是福建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此前的福建人口稀少 ,文化落后 ;而在五代以后的福建 ,则以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闻名于东南。发生转折的重要原因是 :中唐以后 ,在全国逐渐进入战乱时期的背景下 ,福建保持了长期的安定局面 ,北方民众纷纷南迁入闽 ,他们与本地越人后裔融合 ,逐渐形成了福建文化的基本特征———将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铸为一体 ,并形成自身的区域文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唐五代 中原文化 闽越文化
下载PDF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金正耀 W.T.Chase +4 位作者 平尾良光 彭适凡 马渊久夫 三轮嘉六 詹开逊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744-747,735,共5页
1989年冬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一大批精美青铜器群的出土,是中国七·五期间十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这一发现以及1986年夏四川省广汉三星堆一号和二号祭祀坑遗址的发现,使我们了解到青铜时代中原以外地区也存在着与中原文化同样高水准... 1989年冬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一大批精美青铜器群的出土,是中国七·五期间十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这一发现以及1986年夏四川省广汉三星堆一号和二号祭祀坑遗址的发现,使我们了解到青铜时代中原以外地区也存在着与中原文化同样高水准的文化,从而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对中国整个青铜文明的认识和估价。其意义之重大,为海内外学术界所注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同位素比值 青铜器 江西新干大洋洲 三星堆 祭祀坑 中原文化 四川省 重新思考 异常铅 数据
原文传递
论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 被引量:15
20
作者 张博泉 《社会科学战线》 1986年第1期304-310,共7页
作为一个朝代的文化发展,不仅要看它涌现出有代表性的文人和他所作出的超过前人的贡献,同时也要看作为中华民族精华的中原文化是否在各民族和各地区比过去更加广泛传播,并越来越多的为其所掌握,是否有利于促进这些民族和地区不同程度地... 作为一个朝代的文化发展,不仅要看它涌现出有代表性的文人和他所作出的超过前人的贡献,同时也要看作为中华民族精华的中原文化是否在各民族和各地区比过去更加广泛传播,并越来越多的为其所掌握,是否有利于促进这些民族和地区不同程度地跨进中华民族的先进行列。就这个意义讲,有理由说金代文化的发展是史无前例的,是过去任何一个王朝以及与它相持的南宋所不能比拟的。由于金朝统治者采取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发展文化的政策,由于树立了本朝文化发展中的文派正传之宗,由于采取了有利于各族融合的措施,从而形成了金代文化发展的新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文化 文化发展 金代文化 各民族 北移 中华民族文化 金朝 南宋 北方民族 南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