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鲟血清卵黄蛋白原水平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艳珍 陈细华 +2 位作者 危起伟 邱实 刘志刚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14,共5页
通过碱不稳定性蛋白结合磷法测定不同年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血清中磷含量,以磷的含量变化反映卵黄蛋白原(VTG)变化情况。实验鱼为人工养殖0.5、1、2、3、4、5、6、8、9、10龄中华鲟和野生成熟中华鲟,共81尾,其中8尾野生雌... 通过碱不稳定性蛋白结合磷法测定不同年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血清中磷含量,以磷的含量变化反映卵黄蛋白原(VTG)变化情况。实验鱼为人工养殖0.5、1、2、3、4、5、6、8、9、10龄中华鲟和野生成熟中华鲟,共81尾,其中8尾野生雌鱼在人工繁殖前后各取样2~4次,共测97个血液样本。结果显示:低龄中华鲟VTG含量较低,最低值在5龄,含磷量为(4.6±1.6)mg/L,5龄后增加,成熟后达到最大,含磷量为(52.0±4.5)mg/L。在性腺不同发育时期,雌性个体在Ⅱ~Ⅴ期VTG的含量增加,Ⅱ~Ⅲ期增加速度较快,随后变缓,Ⅴ期达到最高水平,Ⅵ期降低;而雄性个体在Ⅱ~Ⅳ期VTG的增加量很少,Ⅳ期达到最高水平,含磷量为(28.7±12.2)mg/L。繁殖雌鱼产前VTG含量最高,含磷量为(62.5±8.7)mg/L,产后低于产前。此外,发现产后鲟鱼卵巢液中含量低于其血清中含量,但高于其他年龄组血清中的水平。本实验表明淡水养殖的中华鲟有可能达到性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血清 卵黄蛋白原
下载PDF
饱食投喂频率对子二代中华鲟稚鱼生长及胃肠排空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管敏 张德志 +3 位作者 饶军 唐大明 汪成燕 王龙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0-97,共8页
为探计不同饱食投喂频率对子二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影响,选择子二代中华鲟(0.15±0.02)g稚鱼在水温(18.0±0.5)℃的不同饱食投喂频率(2、3、4次/d)条件下,测定其生长及胃肠排空特征,并用线性、指数和平方根模型对其... 为探计不同饱食投喂频率对子二代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的影响,选择子二代中华鲟(0.15±0.02)g稚鱼在水温(18.0±0.5)℃的不同饱食投喂频率(2、3、4次/d)条件下,测定其生长及胃肠排空特征,并用线性、指数和平方根模型对其胃肠排空数据进行拟合。结果显示:(1)饱食投喂频率的增加显著降低了实验鱼的摄食率(FR),但对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肥满度(CF)、肝体比(HSI)、脏体比(VSI)等指标未产生显著影响;(2)随着饱食投喂频率的增加,实验鱼的体长、体质量变异系数显著降低,生长离散程度明显减小;(3)饱食投喂频率对子二代中华鲟稚鱼的胃、肠排空特征未产生影响,但对胃、肠排空最优模型的选择产生了影响;2、3和4次/d组胃排空最优模型依次为平方根模型(Y 0.5=2.253-0.077t)、平方根模型(Y 0.5=2.12-0.081t)和指数模型(Y=5.001 e-0.225t);(4)3种模型均不适于拟合实验鱼肠排空过程的全部数据,但可拟合t≥T后的肠排空数据(T为肠内容物比率达到最大值的时间);2、3和4次/d组肠排空的最优拟合模型分别为平方根模型(Y 0.5=1.904-0.056t,t≥10)、指数模型(Y=3.383 e-0.076t,t≥8)和指数模型(Y=3.090 e-0.077t,t≥6);(5)随着饱食投喂频率的增大,子二代中华鲟稚鱼的胃、肠排空速度也逐渐递增,2、3和4次/d组胃排空率依次为0.077%/h、0.081%/h和0.225%/h,其肠排空率依次为0.056%/h、0.076%/h和0.077%/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稚鱼 饱食投喂频率 胃肠排空 数学模型
下载PDF
中华鲟幼鱼循环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变化 被引量:9
3
作者 鲁雪报 肖慧 +3 位作者 张德志 朱欣 饶军 胡亚平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4-67,63,共5页
研究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循环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变化。实验设4个循环饥饿组(T1:饥饿1 d,饱食投喂3 d;T2:连续饥饿2 d,饱食投喂4 d;T3:连续饥饿4 d,饱食投喂6 d;T4:连续饥饿7 d,饱食投喂8 d)和1个对照组(T0:每天饱食投... 研究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循环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变化。实验设4个循环饥饿组(T1:饥饿1 d,饱食投喂3 d;T2:连续饥饿2 d,饱食投喂4 d;T3:连续饥饿4 d,饱食投喂6 d;T4:连续饥饿7 d,饱食投喂8 d)和1个对照组(T0:每天饱食投喂)。结果显示:在水温21.5~25.4℃条件下,T1组末重和特定生长率均超过对照组,表现为超补偿生长;T2组末重和特定生长率均接近对照组,表现为完全补偿生长,T1、T2组食物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3、T4组实际摄食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表现为不能补偿生长。4个循环饥饿组幼鱼肝体比及脏体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组肌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下降,同时水分和灰分含量上升;从饥饿2 d组开始,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蛋白质含量比脂肪含量下降幅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饥饿 再投喂 补偿生长 身体成分
下载PDF
大豆浓缩蛋白对中华鲟幼鱼生长、血脂和体成分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刘伟 文华 +4 位作者 蒋明 吴凡 赵宇江 高攀 石莹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32,共6页
分别用大豆浓缩蛋白(SPC)替代饲料中0(R0,对照组),15%(R15),30%(R30)和45%(R45)的鱼粉蛋白,配制成4组等氮等能饲料,喂养(58.00±2.69)g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10周,每组设3个重复,研究SPC对中华鲟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 分别用大豆浓缩蛋白(SPC)替代饲料中0(R0,对照组),15%(R15),30%(R30)和45%(R45)的鱼粉蛋白,配制成4组等氮等能饲料,喂养(58.00±2.69)g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10周,每组设3个重复,研究SPC对中华鲟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以及血脂和体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随替代比例的增加,中华鲟幼鱼的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和蛋白质效率(PER)逐渐降低,肥满度和肝体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FE在R30组出现显著差异(P<0.05),WG、SGR和PER在R45组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随替代比例的增加,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胆固醇(CHOL)、甘油三脂(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逐渐降低。CHOL、TG和LDL-C含量在R30组出现显著差异(P<0.05)。随替代比例的增加,肌肉和肝脏水分逐渐升高,脂肪逐渐降低,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R30和R45组的肌肉和肝脏水分含量显著高于R0组(P<0.05),脂肪含量显著低于R0组(P<0.05)。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生长性能、饲料利用、血脂和体成分等指标,中华鲟幼鱼饲料中SPC替代鱼粉蛋白的比例可达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浓缩蛋白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幼鱼 生长 血脂 体成分
下载PDF
中华鲟piwil1基因的克隆表达特征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创举 杨晓鸽 +2 位作者 岳华梅 叶欢 危起伟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25,共6页
Piwi是鱼类配子发生和性腺发育的重要调控因子。本研究从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性腺中克隆得到了piwi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该序列长3 393 bp,开放阅读框为2 583 bp,编码860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多重对比发现,该序列具有PAZ和PIWI... Piwi是鱼类配子发生和性腺发育的重要调控因子。本研究从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性腺中克隆得到了piwi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该序列长3 393 bp,开放阅读框为2 583 bp,编码860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多重对比发现,该序列具有PAZ和PIWI保守结构域,与其他鱼类piwil具有较高同源性;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中华鲟piwil聚于piwil1分支;因此,所得序列为piwi-like 1基因,命名为Aspiwil1。荧光定量PCR研究表明,Aspiwil1为母源表达,且其表达量随着胚胎发育逐渐降低;Aspiwil1在性腺中大量表达,在脑组织中也有较低水平的表达。性腺组织切片RNA原位杂交结果表明,Aspiwil1仅在生殖细胞表达,且其杂交信号随着卵子发生逐渐增强、精子发生逐渐减弱。本研究为中华鲟配子发生过程中Aspiwil1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PIWI 克隆 表达 原位杂交
下载PDF
铅暴露致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弯曲畸形与畸形恢复 被引量:6
6
作者 侯俊利 庄平 +5 位作者 章龙珍 冯琳 张涛 冯广朋 刘鉴毅 闫文罡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6期807-815,共9页
铅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物,在水环境中广泛分布并在水生食物链中富集,具有持久的生态效应.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大型洄游性鱼类,极具学术价值和生态价值.为了探索中华鲟在生命早期接触铅后的损伤和自我修复机制,... 铅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物,在水环境中广泛分布并在水生食物链中富集,具有持久的生态效应.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大型洄游性鱼类,极具学术价值和生态价值.为了探索中华鲟在生命早期接触铅后的损伤和自我修复机制,采用水溶液静态置换法,从中华鲟受精卵发育至96h开始,进行了16周的Pb2+暴露试验,随后继续6周的排放试验.结果显示:经0.8mg·L-1和1.6mg·L-1的Pb2+暴露16周,中华鲟幼鱼会发生弯曲畸形,而0.2mg·L-1Pb2+暴露组未出现畸形个体.畸形弯曲位置主要发生在近胸鳍起点处以及背鳍起点至尾鳍末端之间,多伴有尾鳍末端下垂.Pb2+暴露浓度越高,畸形弯曲越严重,但未见椎骨变形.畸形个体的自主活动能力和摄食能力明显降低.Pb2+排放后,畸形个体的弯曲程度由重度向轻度转变而恢复正常,弯曲程度越轻恢复越快,畸形恢复个体的自主活动能力和摄食能力均明显得到恢复并逐渐复原.表明中华鲟幼鱼具有较强的排铅能力和铅损伤后的自我修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暴露 排放 畸形 弯曲 恢复
下载PDF
运动功能相关的中华鲟和西伯利亚鲟幼鱼侧视形态比较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屈艺 庄平 +3 位作者 严娟 冯广朋 刘鉴毅 章龙珍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13,共6页
通过选取11个侧视形态特征度量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同时设置26个标记点进行相对扭曲分析(relative warp analysis,RWA),比较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和西伯利亚鲟(A.baerii)幼鱼在侧视形态上的差异... 通过选取11个侧视形态特征度量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同时设置26个标记点进行相对扭曲分析(relative warp analysis,RWA),比较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和西伯利亚鲟(A.baerii)幼鱼在侧视形态上的差异以及相对扭曲分析和传统多元分析在鲟鱼形态研究中的优劣。结合前期对它们的有氧游泳能力比较结果(西伯利亚鲟比中华鲟强25%),分析了鲟鱼形态的水动力功能。主成分分析比较表明,中华鲟头长、头高、背鳍前基点之后的躯干高度、尾柄长、背鳍前缘长度均显著大于西伯利亚鲟(P<0.05),而尾鳍上叶显著短于西伯利亚鲟(P<0.05)。相对扭曲分析计算样本的几何信息并可视化统计结果,表明中华鲟的吻厚、吻长、头高、头长、躯干后半段高、背鳍前缘长显著大于西伯利亚鲟,而尾柄长和尾鳍上下叶长显著小于西伯利亚鲟(P<0.001)。上述形态特征直接影响着两种鲟鱼的游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西伯利亚(A baerii) 侧视形态 主成分分析 相对扭曲分析
下载PDF
养殖中华鲟四种天然饵料的细菌分布及灭菌效果 被引量:5
8
作者 张艳珍 张晓雁 王彦鹏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0-94,共5页
为预防北京海洋馆养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因饵料引起的细菌性疾病暴发,对鲜活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冷冻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和多春鱼(Malltus villosus)的细菌分... 为预防北京海洋馆养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因饵料引起的细菌性疾病暴发,对鲜活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冷冻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和多春鱼(Malltus villosus)的细菌分布及不同方式灭菌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饵料优势菌类型为致病力较强的2类条件致病菌,即气单胞菌和不动杆菌,但菌种有差别,活饵优势菌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和两种非发酵革兰阴性菌(其中一种为鲍曼不动杆菌),冷冻饵料为鲁氏不动杆菌、嗜水气单胞菌和维罗纳气单胞菌。分别采用消毒、暂养、冷冻、冷冻后紫外灭菌方式处理鲜活、冷冻饵料,对于活饵大泷六线鱼,消毒处理效果不明显,条件适宜池体暂养3 d后,菌群结构趋于稳定,采用紫外灭菌方法可降低细菌总数但不能杀灭优势致病菌。冷冻处理冰鲜斑尾刺虾虎鱼,延长处理时间,从1 d到4 d、40 d、110 d,可使细菌种类明显变化,但优势菌稳定,且紫外灭菌后优势致病菌不能去除。而冷冻饵料南美白对虾和多春鱼紫外灭菌后细菌种类和数量均有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天然饵料 细菌 灭菌方法
下载PDF
中华鲟吻须部味蕾的早期发育 被引量:1
9
作者 柴毅 谢从新 危起伟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 CAS 2007年第3期62-64,共3页
采用常规组织切片方法研究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吻部腹面4条须部味蕾早期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5日龄出现发育完善的味蕾;随其生长,味蕾数目、高度及宽度均不断增加;40日龄后增长幅度变缓;50日龄时须部味蕾数量较多,集中在须部... 采用常规组织切片方法研究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吻部腹面4条须部味蕾早期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5日龄出现发育完善的味蕾;随其生长,味蕾数目、高度及宽度均不断增加;40日龄后增长幅度变缓;50日龄时须部味蕾数量较多,集中在须部不靠近吻部腹面的一侧,这与其食性和摄食方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味蕾 发育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组织学
下载PDF
中华鲟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 被引量:3
10
作者 姚德冬 柴毅 +2 位作者 王毅 郭坤 黄俊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下旬)》 CAS 2015年第7期22-26,80,共6页
采用常规方法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大小进行了观测。在光学显微镜下可鉴别出红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未发现嗜碱性粒细胞。中华鲟外周血细胞中红细胞占大多数,其... 采用常规方法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大小进行了观测。在光学显微镜下可鉴别出红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未发现嗜碱性粒细胞。中华鲟外周血细胞中红细胞占大多数,其密度为(4.82±0.15)×1011个/L,白细胞数量较少。在白细胞中,血栓细胞数量最多[(48.56±1.38)%],其次是淋巴细胞[(32.44±1.92)%],嗜酸性粒细胞最少[(0.37±0.14)%];嗜中性粒细胞体积最大[(20.29±1.62)μm×(16.07±2.89)μm],淋巴细胞体积最小[(9.74±2.65)μm×(7.20±0.97)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血细胞 显微结构
下载PDF
中华鲟热休克蛋白hsp30基因cDNA的克隆及其在高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司凯歌 江南 +5 位作者 张海耿 周勇 刘文枝 曾令兵 倪琦 范玉顶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26,共7页
实验克隆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热休克蛋白hsp 30基因cDNA的全长、分析了其分子结构与特征,并研究了其在高温胁迫下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中华鲟hsp 30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1037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636 bp,5′端非编码区(5′UT... 实验克隆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热休克蛋白hsp 30基因cDNA的全长、分析了其分子结构与特征,并研究了其在高温胁迫下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中华鲟hsp 30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1037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636 bp,5′端非编码区(5′UTR)38 bp,3′端非编码区(3′UTR)363 bp,共编码211个氨基酸。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发现含有一个保守的α晶状体结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中华鲟HSP30与鱼类HSP30聚为一支,与小体鲟HSP30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79%。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中华鲟hsp 30基因在皮肤中的表达量最高,肝脏次之,在肠中的表达量最低。高温胁迫后,心脏、脾脏、肾脏和皮肤中hsp 30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增加,表明这些器官在中华鲟应对高温胁迫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热休克蛋白 HSP30 表达特征 温度胁迫
下载PDF
中华鲟野生群体及迁地群体的MHCⅠa基因遗传多样性变异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肖衎 杜合军 +2 位作者 赵珣 刘雪清 刘娟娟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2期306-313,共8页
利用特异性引物MHCⅠf和MHCⅠr,分别从30尾野生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30尾中华鲟子一代和30尾中华鲟子二代的基因组DNA中扩增MHCⅠa基因的多肽结合位点(PBR)片段,扩增产物长度为127 bp。中华鲟野生群体30个样品265个有效克隆中... 利用特异性引物MHCⅠf和MHCⅠr,分别从30尾野生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30尾中华鲟子一代和30尾中华鲟子二代的基因组DNA中扩增MHCⅠa基因的多肽结合位点(PBR)片段,扩增产物长度为127 bp。中华鲟野生群体30个样品265个有效克隆中共检测出50条特异序列(单倍型),中华鲟子一代群体30个样品的278个有效克隆中共检测出66条特异序列(单倍型),中华鲟子二代群体30个样品的257个克隆中检测出64条特异序列(单倍型)。单倍型Acsi-UAB*0101在3个群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最高,分别为58.1%、38.8%和60.7%。单倍型分布及群体内遗传多样性参数分析表明,中华鲟子一代群体的MHC基因遗传多样性最丰富,野生中华鲟群体的MHCⅠa基因遗传多样性较低。中华鲟野生群体非同义替代与同义替代比率为1.33,分析表明正向选择可能是中华鲟MHCⅠa多态性的主要因素。该研究结果提供了中华鲟从野生群体到子二代群体MHCⅠa基因的部分遗传信息和遗传变异规律,为中华鲟全人工种群优化和繁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遗传多样性 遗传管理
下载PDF
长江中华鲟遗传多样性变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曾勇 危起伟 汪登强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7-69,76,共4页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2000年共30尾长江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鲟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共用40个10bp长的随机引物,在25个可分析的引物中,只有OPK01,OPK02,OPK03,OPK09和OPK14RAPD-PCR产物有多态现象,多态引物占20%...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2000年共30尾长江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鲟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共用40个10bp长的随机引物,在25个可分析的引物中,只有OPK01,OPK02,OPK03,OPK09和OPK14RAPD-PCR产物有多态现象,多态引物占20%。25个引物共扩增出101条稳定的DNA带。其中12条为多态带,多态座位比例为9.9%。香农遗传多样性指数(H0)为2.6332,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0261,遗传相似性指数平均为0.9824,遗传距离平均为0.0176。其遗传多样性明显低于葛洲坝截流以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肝胆病变中华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郑跃平 徐嘉楠 +3 位作者 范厚勇 倪春华 崔百惠 刘健 《水产科技情报》 2020年第4期221-225,共5页
使用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检测了肝胆病变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体长(52.6±5.1)cm,体质量(1299.5±385.2)g]的主要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健康中华鲟相比,患病中华鲟血液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使用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检测了肝胆病变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体长(52.6±5.1)cm,体质量(1299.5±385.2)g]的主要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健康中华鲟相比,患病中华鲟血液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尿素(UREA)、胆汁酸(TBA)、钾(K+)、钙(Ca2+)等指标明显升高,且差异极显著(P<0.01);肌酸激酶(CK)、α-淀粉酶(α-AMY)、总胆红素(TBIL)等的含量有所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葡萄糖(GLU)、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OL)、钠(Na+)、氯(Cl-)等指标明显降低,且差异极显著(P<0.01);碱性磷酸酶(ALP)含量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肝胆病变 血液生化指标
下载PDF
延迟投饵对中华鲟仔鱼摄食、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柴毅 危起伟 谭凤霞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5432-5435,共4页
在水温(25.0±0.7)℃条件下,测定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仔鱼的初次摄食率,研究了延迟投饵对中华鲟仔鱼的摄食、存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华鲟仔鱼6日龄时卵黄囊基本吸收完毕,不可逆点出现在延迟投饵第七天(14日龄)... 在水温(25.0±0.7)℃条件下,测定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仔鱼的初次摄食率,研究了延迟投饵对中华鲟仔鱼的摄食、存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华鲟仔鱼6日龄时卵黄囊基本吸收完毕,不可逆点出现在延迟投饵第七天(14日龄),开始投喂饵料的最佳时期应在仔鱼开口后的2~3 d之内,即第9~10日龄。仔鱼从7日龄时开口摄取外界食物,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延迟投饵5 d(12日龄)时,为73.30%。仔鱼存活率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显著性降低,延迟投饵0~3 d内,仔鱼存活率均为90%以上,延迟投饵7~9 d内,仔鱼存活率下降至50%左右,延迟投饵11 d时仔鱼存活率降至10.43%,延迟投饵时间12 d时仔鱼全部死亡。仔鱼全长和体重均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呈现明显降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 仔鱼 延迟投饵 摄食 存活 生长
下载PDF
外源性17-β雌二醇对养殖中华鲟血液若干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姚德冬 张晓雁 +1 位作者 罗静波 柴毅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18,共5页
通过对12尾雌性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背部肌肉注射不同浓度(0、0.1、0.2、0.4 mg/kg·BW)17-β雌二醇(estradiol),并在0、60、120和180 d尾部静脉采血,测定血清中钙(Ca2+)、雌二醇(E2)、睾酮(T)、白蛋白(ALB)、卵黄蛋白原(VTG... 通过对12尾雌性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背部肌肉注射不同浓度(0、0.1、0.2、0.4 mg/kg·BW)17-β雌二醇(estradiol),并在0、60、120和180 d尾部静脉采血,测定血清中钙(Ca2+)、雌二醇(E2)、睾酮(T)、白蛋白(ALB)、卵黄蛋白原(VTG)、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以及胆碱酯酶(CHE)的含量。结果显示,注射雌二醇后,Ca2+和VTG含量均先上升后下降,E2和ALP含量不断上升,T和CHE则含量不断下降。ALT和ALB含量上下波动。此结果表明,雌二醇对养殖中华鲟卵巢发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浓度过高会对其肝脏造成损伤,0.1 mg/kg·BW是较为适宜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β雌二醇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血液 生化指标
下载PDF
中华鲟卵黄脂磷蛋白的分离纯化及性质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庄平 丁建文 +5 位作者 侯俊利 章龙珍 刘鉴毅 刘健 张涛 田美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21,共6页
采用Sephacryl S-300凝胶过滤和DEA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两种层析法分离纯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卵黄脂磷蛋白(lipovitellin,Lv),对每个峰进行SDS-PAGE电泳及油红O、甲基绿和Schiff试剂特异染色,峰Ⅱ蛋白均呈阳性,表明峰Ⅱ蛋白... 采用Sephacryl S-300凝胶过滤和DEA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两种层析法分离纯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卵黄脂磷蛋白(lipovitellin,Lv),对每个峰进行SDS-PAGE电泳及油红O、甲基绿和Schiff试剂特异染色,峰Ⅱ蛋白均呈阳性,表明峰Ⅱ蛋白为中华鲟卵中的一种卵黄脂磷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其由一种分子质量为43.5 ku的亚基构成。对中华鲟Lv氨基酸组成进行研究,证明其是一种含有相对较多天冬氨酸、谷氨酸、缬氨酸和亮氨酸的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卵黄脂磷蛋白 凝胶过滤层析 离子交换层析
下载PDF
野生中华鲟卵孵化、苗种培育及自然繁殖的研究
18
作者 张建明 姜伟 +1 位作者 郭柏福 高勇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3099-3101,3112,共4页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对捞取的6批野生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卵进行了孵化,并采用自制的小型苗种培育自循环系统对孵化的野生中华鲟苗种进行了培育。结果表明,野生中华鲟卵的受精率和孵化率较低,受精率约为20%;平均孵化率约为15%;孵出...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对捞取的6批野生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卵进行了孵化,并采用自制的小型苗种培育自循环系统对孵化的野生中华鲟苗种进行了培育。结果表明,野生中华鲟卵的受精率和孵化率较低,受精率约为20%;平均孵化率约为15%;孵出的野生中华鲟苗优质率约为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孵化 培育 自然繁殖
下载PDF
中华鲟脑的形态学观察
19
作者 柴毅 王道飞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8期236-238,284-285,共3页
采用常规解剖方法,用福尔马林对中华鲟(A cipenser sinensis)脑组织固定并对其外部形态进行观察绘图。观察发现,中华鲟的脑分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5部分,其中端脑比较发达。嗅脑的嗅叶没有分化,紧贴在大脑的前方,嗅叶前方有... 采用常规解剖方法,用福尔马林对中华鲟(A cipenser sinensis)脑组织固定并对其外部形态进行观察绘图。观察发现,中华鲟的脑分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5部分,其中端脑比较发达。嗅脑的嗅叶没有分化,紧贴在大脑的前方,嗅叶前方有一对较长的嗅神经与嗅囊相连。嗅脑的后方紧接着大脑。大脑呈圆球状,中央有纵沟将其隔成左右两部,内部各有一侧脑室,其背壁无神经组织。间脑位于大脑后方,是嗅觉、味觉和其他类型的感觉兴奋的调节中枢,间脑在腹面观察最清晰,前方有视神经,形成视交叉。小脑是位于中脑后方的一个椭圆形或圆球形体,较大。中华鲟的延脑较大,位于脑的最后方,前面部分呈球状隆起,相当于鲤鱼的迷走叶部分,后面部分较细,与脊髓相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