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艾尔曼论中华帝国晚期科举的三重属性——政治、社会和文化再生产 |
艾尔曼
谢海涛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0 |
4
|
|
2
|
中华帝国晚期的一个政治经济学框架 |
郝煜
|
《经济资料译丛》
|
2016 |
3
|
|
3
|
“中华帝国晚期近代化”语境下的天津早期城市化属性分析 |
阎泽
|
《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
|
2004 |
1
|
|
4
|
评《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
陈桥驿
|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5 |
10
|
|
5
|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对中国学者的借鉴作用 |
王芳
|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2
|
|
6
|
何谷理:《阅读中华帝国晚期插图小说》 |
李彦东
|
《中国学术》
|
2003 |
2
|
|
7
|
历史深度中的“华人问题”——以施坚雅《泰国华人社会:历史的分析》为例 |
罗杨
|
《海交史研究》
|
2014 |
1
|
|
8
|
探讨施坚雅理论的问题和启示——重读《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
朱文珊
|
《社科纵横》
|
2018 |
1
|
|
9
|
传统中国城市的多彩画面——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读后 |
侯旭东
|
《书品》
|
200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