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谈中医治学与成才之路——走出困惑,自信自强 被引量:7
1
作者 周仲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87-190,共4页
要成为一个名中医 ,首先要解决对中医的思想认识问题 ,明确立场观点 ,自信自强 ,针对中医药的学术特点 ,采取切合实际的治学方法。具体而言 ,学当求径 ,可从源到流 ,或从流到源 ;学精于勤 ,要做到精读、勤记、深思、熟背 ,多问 ;学忌门... 要成为一个名中医 ,首先要解决对中医的思想认识问题 ,明确立场观点 ,自信自强 ,针对中医药的学术特点 ,采取切合实际的治学方法。具体而言 ,学当求径 ,可从源到流 ,或从流到源 ;学精于勤 ,要做到精读、勤记、深思、熟背 ,多问 ;学忌门派 ,应博采众长 ;学要专攻 ,重视主干课程的学习 ;学以致用 ,争取早临证 ,多临证 ;学无止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治 成才之路 继承发展
下载PDF
重始源哲理提升治学执教能力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永炎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73-776,共4页
中医治学需要感性、理性、悟性。仲师明示"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为辨证论治总则,体现了国学原理"象数易气神"一体的整体观。"观",是范畴,是中华民族的大成智慧,也是中国哲学"间性论"的... 中医治学需要感性、理性、悟性。仲师明示"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为辨证论治总则,体现了国学原理"象数易气神"一体的整体观。"观",是范畴,是中华民族的大成智慧,也是中国哲学"间性论"的基础,世事万物生成运行的出发点,预设发展演变的规律,象思维原发创生性的科技文明进化的历史范畴。重始源宇宙观天人合一,天心廖廓幽玄。大一无外,先识其大后视其仁;小一无内,疏分履细不可再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哲 间性论 象思维 医治
原文传递
北京中医药大学名中医治学方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马乾 李梦琳 +2 位作者 马雪颜 谷晓红 陈家旭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801-4803,共3页
现代教育背景下,中医治学方法需要在继承传统中医治学方法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通过查阅文献、调查问卷、个人访谈对北京中医药大学27位名中医治学方法进行研究,从文献学习、他人经验积累、个人临床经验总结三方面具体阐述治学方法。同... 现代教育背景下,中医治学方法需要在继承传统中医治学方法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通过查阅文献、调查问卷、个人访谈对北京中医药大学27位名中医治学方法进行研究,从文献学习、他人经验积累、个人临床经验总结三方面具体阐述治学方法。同时总结出中医治学方法主要包括:回归经典、背诵理解原文、博采众家之长;坚持师承、拜名师、广集他人经验;坚信中医、提高个人临床、敢于挑战疑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治 具体方法
原文传递
我的医道心悟 被引量:1
4
作者 唐江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第11期130-132,共3页
本文记述作者从事中医五十余年的心得体会。医者,必须坚定信念,以德为要;精研经典,博览群书,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立足临床,勤于实践,积累自己的经验;博采广纳,做到包容兼蓄;薪火传承,培育后继人才;与时俱进,创新引领医技提高。
关键词 医治 感悟 习方法 术交流
下载PDF
试析杨希闵《盱客医谭》中的中医治学观
5
作者 徐春娟 《江西中医药》 2020年第7期10-11,67,共3页
晚清江西黎川杨希闵是一位著作繁富、儒医相通人才。他不仅著有大量诗词文史之作,而且编撰了不少中医著作。其中《盱客医谭》一书,国内有馆藏手抄孤本,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书中对中医治学有独特见解。认为"尤要有根柢,有门径"... 晚清江西黎川杨希闵是一位著作繁富、儒医相通人才。他不仅著有大量诗词文史之作,而且编撰了不少中医著作。其中《盱客医谭》一书,国内有馆藏手抄孤本,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书中对中医治学有独特见解。认为"尤要有根柢,有门径",包括医学经典和语文基础,"览群书虚心研究孰駮孰纯",善于选择读书,还反对纸上谈兵,注重悟性和实践。他在书中对前贤医论医案,节粹评析,并酌以己见,加以发挥。《盱客医谭》治学观可资探讨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希闵 盱客医谭 旴江医 医治 馆藏孤本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成书过程及张仲景中医治学方法刍议 被引量:2
6
作者 曹柏龙 杨建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年第24期85-86,共2页
目的探讨张仲景的中医治学方法及铁杆中医的成才之路。方法通过《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之间的关系研究张仲景的中医治学方法。结果《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汤液经法》的基础上完成的。结论中医的成才离不开中医经典的学习研究,... 目的探讨张仲景的中医治学方法及铁杆中医的成才之路。方法通过《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之间的关系研究张仲景的中医治学方法。结果《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汤液经法》的基础上完成的。结论中医的成才离不开中医经典的学习研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是中医大师必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汤液经法 张仲景 医治方法
下载PDF
“治未病”与亚健康 被引量:8
7
作者 武月萍 刘爱华 周军丽 《光明中医》 2009年第2期314-315,共2页
关键词 治未病 亚健康 医话 医治
下载PDF
精室病证治疗思路探讨 被引量:4
8
作者 夏智波 《光明中医》 2008年第9期1250-1251,共2页
男子之胞名为精室,为男子奇恒之腑。精室的生理功能是生精、藏精、排精。精室之精,贵在流通。精室病证以通为要。
关键词 精室 奇恒之腑 病证 医治
下载PDF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治则探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赵斌 《光明中医》 2011年第6期1296-1298,共3页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也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其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居高不下。近10年来随着对心衰病理机制的不断探讨,中医对该病治法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 充血性心力衰竭 医药疗法 医治 综合
下载PDF
读《伤寒论》治泻九法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大治 胡光宏 《光明中医》 2011年第1期20-21,共2页
中医学治疗泄泻方法颇多,散见各种书籍,尤以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记载最为详尽,分为: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九法。本文试以《伤寒论》之治泻方法与之比较,见《伤寒论》中后世所谓治泻九法已悉... 中医学治疗泄泻方法颇多,散见各种书籍,尤以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记载最为详尽,分为: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九法。本文试以《伤寒论》之治泻方法与之比较,见《伤寒论》中后世所谓治泻九法已悉数齐备,并且灸药并用,寓于各种方证之间,而李中梓的见解其实可看作是结合自己经验对其的概括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治 泄泻 治泻九法 《伤寒论》
下载PDF
国医大师颜德馨 被引量:2
11
作者 任壮 《中医学报》 CAS 2011年第12期1429-1431,共3页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颜德馨学术人生。方法:从国医大师颜德馨学业、医业、传承等方面探讨国医大师颜德馨的成就。结果:颜德馨教授在临床、教育、科研和文化等诸方面均建树颇多,尤其创立"衡法",丰富了中医治则学,揭示了人体衰老...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颜德馨学术人生。方法:从国医大师颜德馨学业、医业、传承等方面探讨国医大师颜德馨的成就。结果:颜德馨教授在临床、教育、科研和文化等诸方面均建树颇多,尤其创立"衡法",丰富了中医治则学,揭示了人体衰老奥秘,开拓疑难杂症治疗和养生长寿新途径,为中医药传承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结论:颜德馨教授是中医同仁学习的榜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德馨 国医大师 衡法之父 医治 衰老奥秘 养生长寿
下载PDF
张介安治咳独辨 被引量:2
12
作者 叶冬兰 蔡建新 《光明中医》 2009年第11期2067-2069,共3页
关键词 张介安 咳嗽 医药疗法 医治 名医经验
下载PDF
例谈“五脏相关”理论在治疗哮喘病中的运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世红 《光明中医》 2012年第3期556-557,共2页
中医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联系。五脏之间,不仅在生理方面相互为用、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而且在病理方面也相互影响。哮喘病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病位主要在肺,临床上结合肾、肝等其他脏腑进行辨证论治,效果更为明显。
关键词 五脏相关 哮喘 医治
下载PDF
痰之生成、致病与治法刍议
14
作者 王艳君 《光明中医》 2008年第10期1590-1591,共2页
关键词 医治 医病因病机 医话
下载PDF
试论中医治则学在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中的运用
15
作者 李玉侠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4-6,共3页
依据中医治则学的理论,从"治未病、治病求本、三因制宜、调整阴阳和调理脏腑"等方面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各种危机现象,合理规避危机,将危机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关键词 医治 治未病 治病求本 三因治宜 调整阴阳 调理脏腑 危机管理 高校图书馆
下载PDF
刍议“透热转气” 被引量:6
16
作者 郑春素 《光明中医》 2009年第11期2058-2060,共3页
透热转气是治疗温热病中热传入营的一个很有效的措施,对临床治疗营分证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自叶天士提出透热转气以来,其后医家多有阐发,本文从透热转气的含义、药物、标志、临床应用等方面阐述笔者的理解。
关键词 透热转气 温病 医治则治法
下载PDF
论通阳扶阳的重要性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玉宇 《光明中医》 2008年第5期600-601,共2页
阳气量不足或阳气的流行输布异常都会引起疾病,且两者间相互影响,所以,扶阳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通阳是指通过疏通郁遏的阳气,恢复其正常的升降出入运动,因此,它是扶阳法中与温阳同样并重的治疗大法。
关键词 阳气郁遏 通阳 扶阳 医治则治法
下载PDF
论辛开苦降法治疗湿热病 被引量:4
18
作者 朱建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8年第8期881-883,共3页
笔者通过对湿热病的概念、特点;辛开苦降法的概念及其在湿热病中应用的论述。对辛开苦降法这一重要治疗方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运用规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辛开苦降 治法 湿热病 医治则治法
下载PDF
从《孙子兵法》看中医“保胃气”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花 卜海龙 罗迪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年第6期203-204,共2页
中医药理论主要奠基于春秋时期.两千多年来,她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众多学科的学术精华,其中包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军事思想.作为兵法之祖,<孙子兵法>对中医"保胃气"理论的应用和深入研究有着独特的指导作用.本文... 中医药理论主要奠基于春秋时期.两千多年来,她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众多学科的学术精华,其中包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军事思想.作为兵法之祖,<孙子兵法>对中医"保胃气"理论的应用和深入研究有着独特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探讨<孙子兵法>的"五事"与中医学"保胃气"理论间的内在联系,旨在促进人们从更深的层次理解和运用中医"保胃气"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子兵法 保胃气 医治则治法
下载PDF
从四逆散的使用看“异病同治”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荣双 武亮亮 田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第10期2-3,共2页
四逆散首见于《伤寒论》一书,乃东汉张仲景所创。原文虽言其本症为少阴寒化证或热化证。然后世医家临证之时用之甚广,究其因者,"异病同治"也。我临床20年来,对中医之"异病同治"有深刻体会,
关键词 异病同治 四逆散 医治则治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