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孟加拉湾东经90°海岭中上新世以来沉积记录及亚洲季风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振芳 方念乔 +2 位作者 吴琳 王建乔 刘荣梅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7-162,共6页
利用古生物地层学、碳酸盐地层学、X射线粉晶衍射和粒度分析等方法对东北印度洋孟加拉湾东经 90°海岭上的远洋沉积物进行了综合研究 .在此基础上 ,以陆源物质的粒度为切入点对该区的沉积作用、沉积物来源及其可能的搬运机制进行了... 利用古生物地层学、碳酸盐地层学、X射线粉晶衍射和粒度分析等方法对东北印度洋孟加拉湾东经 90°海岭上的远洋沉积物进行了综合研究 .在此基础上 ,以陆源物质的粒度为切入点对该区的沉积作用、沉积物来源及其可能的搬运机制进行了探讨 ,对过去有关研究区陆源物质的源区和搬运方式作了补充 .陆源物质的粒度可作为东南季风或赤道东风的替代性指标 ,其变化不仅反映源区的火山活动情况 ,而且指示了风力的强弱 .陆源物质的多少则主要取决于青藏高原和印度次大陆的剥蚀情况和地表径流的强弱 .二者之间通过高原隆升及其引发的环境效应联系起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经90°海岭 陆源物质粒度 碳酸盐地层 亚洲季风 上新世
下载PDF
中上新世是否存在“永久厄尔尼诺”状态——一个耦合模式结果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冉 姜大膀 田芝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30-1137,共8页
根据中上新世模拟比较计划(PlioMIP)试验设计方案,利用通用气候系统模式(CCSM4)低分辨率版本就该时期是否存在"永久厄尔尼诺"状态给予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工业革命前期,中上新世海洋表面温度(SST)在赤道太平洋地... 根据中上新世模拟比较计划(PlioMIP)试验设计方案,利用通用气候系统模式(CCSM4)低分辨率版本就该时期是否存在"永久厄尔尼诺"状态给予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工业革命前期,中上新世海洋表面温度(SST)在赤道太平洋地区东部比西部增温显著,导致赤道太平洋地区东西方向上的SST梯度减弱;然而,模拟的中上新世热带太平洋SST仍然以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循环为主,且ENSO循环并未减弱,换言之,试验结果不支持中上新世存在"永久厄尔尼诺"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新世 永久厄尔尼诺 CCSM4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中上新世气候增暖的归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冉 姜大膀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6-145,共10页
中上新世是占气候研究领域的重要时期,研究此时期气候能为理解地球气候系统和预估未来气候变化提供帮助。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研发的通用气候系统模式的平板海洋模式组件CCSM4-SOM,模拟了相对于工业革命前期,大气CO_2浓度、地形和... 中上新世是占气候研究领域的重要时期,研究此时期气候能为理解地球气候系统和预估未来气候变化提供帮助。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研发的通用气候系统模式的平板海洋模式组件CCSM4-SOM,模拟了相对于工业革命前期,大气CO_2浓度、地形和地表类型改变对中上新世气候增暖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地形改变对全球年平均地表气温影响较小,但在地形降低较大区域其增温效果十分明显;大气CO_2浓度增加导致全球年均地表气温显著增加,而且全球各纬度均有增温,由于海冰反馈作用,两半球高纬海域增温更为显著;地表类型改变在北半球高纬增温效应最为明显,部分地区增温幅度已超过大气CO_2浓度增加所引起的增幅。总体来看,大气CO_2浓度增加所引起的增温效应在全球年平均和全年纬向平均上表现显著,但在高纬局地区域,它的影响并没有地形和地表类型改变的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新世 气候增暖 归因分析
原文传递
西藏中部若干地层问题讨论 被引量:11
4
作者 马孝达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95-698,共4页
野外考察和有关的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纪阿尔布—赛诺曼期,在西藏中部沉积了由海相灰岩组成的郎山组;白垩纪坎潘期,在班戈一带出现由磨拉石建造组成的竞柱山组;新近纪中—上新世,西藏中部沉积了湖相的丁青组。因此,前人关于该区一些地层... 野外考察和有关的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纪阿尔布—赛诺曼期,在西藏中部沉积了由海相灰岩组成的郎山组;白垩纪坎潘期,在班戈一带出现由磨拉石建造组成的竞柱山组;新近纪中—上新世,西藏中部沉积了湖相的丁青组。因此,前人关于该区一些地层归属的厘定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郎山组(赛诺曼期) 竞柱山组(坎潘期) 丁青组(上新世) 问题讨论
下载PDF
中国北方上新世降温事件及其对温度纬度梯度变化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5
5
作者 刘耕武 EstellaB.LEOPOLD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1-38,共8页
中晚上新世是现代气候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时期。此时因为极区气候迅速变冷,北极永久冰川形成。根据在同一地区(剖面)获得的古地磁年代资料,发现山西榆社及河北泥河湾的孢粉资料记录了在松山/高斯极性事件界线附近(约2.5 Ma)的一次明显的... 中晚上新世是现代气候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时期。此时因为极区气候迅速变冷,北极永久冰川形成。根据在同一地区(剖面)获得的古地磁年代资料,发现山西榆社及河北泥河湾的孢粉资料记录了在松山/高斯极性事件界线附近(约2.5 Ma)的一次明显的降温事件。山西榆社的孢粉资料还记录了在约2.7 Ma-2.8 Ma的一次降温事件。这些降温事件主要是因为全球性气候变化引起的,北极圈附近和西伯利亚的冷高压大大地降低了我国,特别是我国北方的冬季气温。与此同时,位于北极圈附近的阿拉斯加发生了更为强烈的降温事件。比较两地相当时期的降温幅度,可以发现因为不同纬度的降温幅度不同使得温度的纬度变化梯度比降温事件发生前大大增加了,由原来的纬度每增加一度降低约0.3℃增大到约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新世 古气候 降温事件 温度 纬度梯度变化 孢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