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观念的核心问题 被引量:16
1
作者 陈晏清 李淑梅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37-43,共7页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哲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确立的基础,是社会观念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根本意义,是各种社会观念分歧的聚焦点,是解决社会哲学其他重大理论问题的逻辑前提。哲学史上的个体原子主义和社会...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哲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确立的基础,是社会观念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根本意义,是各种社会观念分歧的聚焦点,是解决社会哲学其他重大理论问题的逻辑前提。哲学史上的个体原子主义和社会整体主义是实体性的、单向度的思维方式,具有二难选择、机械循环和理论前提批判不彻底等缺陷,是用非关系性的思维思考关系性的对象和问题。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是社会观念的根本变革,它论证了个人和社会相互同构、相互映照和不可相互归约的张力关系,坚持了人和社会相互追问、辩证批判的解释性循环和历史主义方法,说明了个人和社会辩证联结、交互作用的过程。深入研究马克思解决这一问题的思维进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 社会 个人社会关系 实体性思维方式 关系性思维方式
下载PDF
价值取向研究调查报告 被引量:2
2
作者 郑国庆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53-56,共4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价值取向的变化尤为明显,如何认识和把握人们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市场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价值取向的变化尤为明显,如何认识和把握人们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取向研究》课题组以《兴趣调查间卷》方式对辽宁省的辽阳、鞍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群众 思想观念 物质利益 自我意识 个人社会关系 负面影响 银行职员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下载PDF
习惯培养要尊重儿童——杜威论习惯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卫东 《少年儿童研究》 2002年第11期14-16,共3页
关键词 习惯培养 儿童兴趣 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学校环境 教育思想体系 个人社会关系 个人社会关系 社会文明 最大可能数量
下载PDF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新
4
作者 余龙进 周玲 《思想教育研究》 1997年第5期16-17,共2页
关键词 大学生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 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现代化 人生价值观 价值观念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矛盾冲突 个人社会关系
原文传递
历史上的伦理学家怎样看待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5
作者 温克勤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6期96-101,共6页
历史上的伦理学家怎样看待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温克勤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历史上任何一个伦理学家、伦理学派都不可回避的基本原则问题。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从社会角度看,是社会怎样实现个人利益和个性发展,即所谓“社会公... 历史上的伦理学家怎样看待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温克勤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历史上任何一个伦理学家、伦理学派都不可回避的基本原则问题。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从社会角度看,是社会怎样实现个人利益和个性发展,即所谓“社会公正”问题,它涉及到社会结构、社会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伦理学 个人利益 个人社会关系 伦理思想家 个人社会关系 关系问题 个人社会关系 个性自由 合理利己主义 国家整体利益
原文传递
文化的建构与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调整
6
作者 张忠民 《理论与现代化》 1995年第7期38-40,共3页
文化就其广义而言,是指内含于人类实践活动,并在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中被社会化和客观化的人类精神,其核心内容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在每一特定的文化体系中,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的价值和价值取向的重要方面;同时它的形成和演进又... 文化就其广义而言,是指内含于人类实践活动,并在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中被社会化和客观化的人类精神,其核心内容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在每一特定的文化体系中,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的价值和价值取向的重要方面;同时它的形成和演进又与人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调整应是文化建构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拟就这一问题探讨之。 一 中西两种文化体系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具有明显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社会关系 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个人社会关系 思维方式 个人社会关系 道德伦理 中国文化 文化体系
下载PDF
漫画选择题系列(一)
7
作者 常斌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1999年第Z2期107-109,共3页
关键词 选择题 漫画 变化发展 自我设计 外因 因果联系 唯心主义 哲学问题 个人社会关系 客观性
下载PDF
浅析刑事申诉案件中息诉服判教育对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8
作者 王立军 《大庆社会科学》 1996年第4期37-38,共2页
关键词 刑事申诉案件 扰乱社会秩序罪 申诉人 判教 息诉 抗拒改造 个人社会关系 发生法律效力判决 教育工作 审判监督程序
下载PDF
社会调查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好形式
9
作者 刘徽东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10,共2页
关键词 社会调查 辅助课堂 思想政治课 教学实践 教学计划 调查活动 个人社会关系 所有制性质 组织学 经济效益
原文传递
浅谈流行歌曲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10
作者 周顺焕 《凯里学院学报》 1997年第4期68-70,共3页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住”.流行歌曲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人们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正如列宁所说:“音乐是人们进行教育的有力武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政治课 流行歌曲 文化建设 少年儿童 思想政治课教学 教学中 世界观 个人社会关系 小康社会 十五大报告
下载PDF
评一种“自我价值”观 被引量:1
11
作者 吕国欣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17-17,共1页
什么是自我价值?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自我价值是与其社会价值不同的另一种价值,“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而“自我价值” 则是个人对“自我需要的满足”.我把这种观点简称为“自我满足论”,这种观点是不仅在理论上难以成立,... 什么是自我价值?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自我价值是与其社会价值不同的另一种价值,“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而“自我价值” 则是个人对“自我需要的满足”.我把这种观点简称为“自我满足论”,这种观点是不仅在理论上难以成立,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首先,它错误地脱离开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来考察人的自我价值.价值关系只能存在于价值主客体的关系之中.在一般价值关系中,人是价值主体,而外界物则是价值客体.外界物只有对人而言,才有所谓价值.而当我们考察人自身的价值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价值 价值主体 价值客体 察人 社会价值 价值关系 个人社会关系 自我价值 劳动交换 一般价值
原文传递
贵在有情
12
作者 张宏达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1995年第4期15-15,共1页
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下,在高考“3+2”的氛围中,思想政治课在教学上引起“阵痛”实所难免。思想政治课怎样摆脱困境,走出低谷,远非笔者理论几句所能奏效。本文只想面对现实,就高二下册教材的教法,初谈粗浅意见。 高二下册教材把主线从... 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下,在高考“3+2”的氛围中,思想政治课在教学上引起“阵痛”实所难免。思想政治课怎样摆脱困境,走出低谷,远非笔者理论几句所能奏效。本文只想面对现实,就高二下册教材的教法,初谈粗浅意见。 高二下册教材把主线从科学世界观教育移至科学人生观教育上。教材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就是“两观”教育的极好衔接点。教材以上册的哲学观点和原理为指针,以阐明事物的一般本质到正确认识做人的本质,全面引导学生探明人生哲理,寻求做人真谛。通过对人的本质的理性讨论,进而指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要学生在奉献中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教材又通过揭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科学世界观教育 本质 青年学生 个人社会关系 教学过程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科学人生观 人生哲理 模范人物
下载PDF
社会实践整体性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调查与研究——以浙江某学院为例
13
作者 彭德林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79-86,共8页
为了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把对学生的理性提升和学生的感性兴趣相结合,重视教学素材的趣味性,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关注理性的教学内容之必要的感性化个别化的描述;把精神信仰教育和具体的实践问题相... 为了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把对学生的理性提升和学生的感性兴趣相结合,重视教学素材的趣味性,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关注理性的教学内容之必要的感性化个别化的描述;把精神信仰教育和具体的实践问题相结合,在分析大学生的个人问题及他们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中,解答他们的困惑,引导他们把握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内在关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意愿和学生专业年级的特点,对教学方法组合的基本模式作微调或局部大调,加强学生课堂参与。改革学生考核方式,降低闭卷考试在学生成绩评定中的权重,激励学生获取课程相关学科的系统推理能力和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合理性根据,追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长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实践整体性 感性兴趣 具体实践问题 个人问题社会问题内在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