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传统丧祭仪式的共同体意识及当代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鲲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7-112,共6页
共同体意识是沉淀于中国人心灵世界中最恒久的历史文化情结。随着现代社会的深度发展,传统共同体的要素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亟待通过公众生活中重大事件来重新整合。传统丧祭仪式作为认同度很高的社会动员载体,在当代仍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共同体 价值
下载PDF
试析孟子的生死观及丧祭思想 被引量:1
2
作者 盛雄 《知识经济》 2013年第13期67-69,共3页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庞杂深刻。本文主要阐述孟子的生死观以及丧祭思想。孟子的生死观以"天命观"为基础,以"义"为终极目标。孟子认为无论是个体生命还是群体生命都应得到珍视,但必要时需"舍生取义...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庞杂深刻。本文主要阐述孟子的生死观以及丧祭思想。孟子的生死观以"天命观"为基础,以"义"为终极目标。孟子认为无论是个体生命还是群体生命都应得到珍视,但必要时需"舍生取义"来实现生命升华。孟子也十分重视丧祭之事,把它们作为教化民众、净化心灵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生死观 天命
下载PDF
儒家丧祭礼仪的伦理意蕴
3
作者 李大平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6-29,共4页
儒家丧祭礼仪具有感念先祖亲恩之薪火相传的生命永续的意义,对现代其依然具有慎终追远、弘扬孝道、超越生死、道德濡化的价值,透过祭祀仪式的过程,所要激发的是蕴涵在仪典文字外,深蕴的情感思想与伦理意识,以达到生死交会转换成为死而不... 儒家丧祭礼仪具有感念先祖亲恩之薪火相传的生命永续的意义,对现代其依然具有慎终追远、弘扬孝道、超越生死、道德濡化的价值,透过祭祀仪式的过程,所要激发的是蕴涵在仪典文字外,深蕴的情感思想与伦理意识,以达到生死交会转换成为死而不亡,体认到生命的扩充与和谐,应该得到继承与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礼仪
下载PDF
儒家的丧祭理论与终极关怀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景林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9-119,共11页
中国古初文明社会的丧祭礼仪本为一种宗教性的仪式 ,儒家对它做了新的理论诠释 ,使之发生了一种理性或人文的转变。儒家指出 ,作为丧祭目的的“慎终追远” ,其出发点皆本于孝道亲亲。丧祭礼根据“称情而立文”的原则设立 ,表现了亲亲的... 中国古初文明社会的丧祭礼仪本为一种宗教性的仪式 ,儒家对它做了新的理论诠释 ,使之发生了一种理性或人文的转变。儒家指出 ,作为丧祭目的的“慎终追远” ,其出发点皆本于孝道亲亲。丧祭礼根据“称情而立文”的原则设立 ,表现了亲亲的内在性与尊尊的普遍性规定之统一与连续。情文的统一规定了丧祭礼仪的本质 ;情文的连续则表现了文明创制与自然之间的动态的历史性关联。重情、复古 ,由血缘亲情而返本复始 ,以上达契合于天地生物之本 ,从人的生命情态之自然等差性的内省与外推的成德历程中 ,建立超越的基础 ,这体现了儒家实现其终极关怀的基本方式。这种形上学的系统 ,是哲理而非宗教 ,但却内涵着宗教性的精神和超越性的终极关怀。它给出了经由人的日用常行和自然情态生活而获得超越的一条很切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理论 终极关怀 礼仪 礼制 “礼三本” 血缘情感 社会伦理
原文传递
《礼记》的孝道思想及其泛化 被引量:13
5
作者 肖群忠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33-38,共6页
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礼记》完成了孝道的理论创造并使其达到顶峰。它既阐述了孝之起源、地位与作用(孝之泛化)以及孝与忠、礼、政、教的关系等宏观理论问题,又对孝道、孝行等微观问题进行了具体论述,对我国历代孝道之实践发生了... 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礼记》完成了孝道的理论创造并使其达到顶峰。它既阐述了孝之起源、地位与作用(孝之泛化)以及孝与忠、礼、政、教的关系等宏观理论问题,又对孝道、孝行等微观问题进行了具体论述,对我国历代孝道之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 孝道思想 《孝经》 地位与作用 之礼 大戴礼记 行为规则 《大学》 中国儒学 理论创造
下载PDF
朱子《家礼》真伪考议 被引量:16
6
作者 陈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17-124,共8页
《家礼》一书,分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五卷,传为宋朱子所撰。但自元应氏作《家礼辨》以来,此书究竟是否为朱子所作,已是聚讼纷纭。近年学者(如钱穆,上山春平),皆以此问题已得解决,实则未然。今将各家之说略为梳理,且更为考核,... 《家礼》一书,分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五卷,传为宋朱子所撰。但自元应氏作《家礼辨》以来,此书究竟是否为朱子所作,已是聚讼纷纭。近年学者(如钱穆,上山春平),皆以此问题已得解决,实则未然。今将各家之说略为梳理,且更为考核,以见其实。一、宋人论家礼1.朱子死后,门人李方子作《朱子年谱》,于“乾道六年庚寅”下有“家礼成”一条,并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礼 吕祖谦 书仪 文集 朱子 增损 之礼 冠礼
原文传递
宋金时期砖雕壁画墓的图像题材探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邓菲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0-82,共13页
中原北方地区发现了许多宋金时期的仿木结构砖室墓,墓内饰有题材丰富的壁画或砖雕。对壁面装饰的考察,可为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以及丧葬习俗,提供重要的信息。本文将分析河南、山西地区的几组仿木结构砖雕壁画墓,讨论该时期墓葬中装饰题... 中原北方地区发现了许多宋金时期的仿木结构砖室墓,墓内饰有题材丰富的壁画或砖雕。对壁面装饰的考察,可为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以及丧葬习俗,提供重要的信息。本文将分析河南、山西地区的几组仿木结构砖雕壁画墓,讨论该时期墓葬中装饰题材的特征与内涵,并通过联系民间寺庙等地上建筑遗存,深入探寻时人选择、设置特定图像题材的原因,理解墓葬装饰如何与当时的丧祭文化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金时期 中原北方地区 墓葬装饰 文化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丧祭礼仪的伦理意蕴 被引量:7
8
作者 孙春晨 《晋阳学刊》 CSSCI 2013年第5期65-69,共5页
在中国传统礼仪制度中,丧祭礼仪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死者举行丧祭礼仪,既是儒家伦理文化"终始俱善"的要求,也是后人孝敬和尊重祖先的表现。家庭和家族成员以不同的身份在丧祭礼仪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义... 在中国传统礼仪制度中,丧祭礼仪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死者举行丧祭礼仪,既是儒家伦理文化"终始俱善"的要求,也是后人孝敬和尊重祖先的表现。家庭和家族成员以不同的身份在丧祭礼仪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由此促进了仪式参与者对家庭和家族共同体伦理关系以及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理解与认同。丧祭礼仪是道德濡化的重要方式,有利于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丧祭礼仪既是展示孝道的过程,也是孝道濡化的过程,丧祭礼仪内蕴的对祖先的报恩伦理和孝道伦理,能够给礼仪参与者以道德情感上的激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仪 伦理关系 孝道 道德濡化
下载PDF
从《礼记》丧祭之礼看儒家的“追养继孝” 被引量:5
9
作者 韩玉胜 杨明 《湖湘论坛》 CSSCI 2017年第5期171-176,共6页
《礼记》丧祭之礼所意涵的"追养继孝"思想可概括为"丧孝"、"祭孝"两层要义。"丧孝"即"服丧尽孝",核心要领就是"事死如生",它意在强调一种"生"与"死"... 《礼记》丧祭之礼所意涵的"追养继孝"思想可概括为"丧孝"、"祭孝"两层要义。"丧孝"即"服丧尽孝",核心要领就是"事死如生",它意在强调一种"生"与"死"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不仅在于送丧仪式场景之如父母生时那般惟妙惟肖(形式统一性),更在于对双亲的诚敬之情始终不改(内在统一性);"祭孝"即"祭祖尽孝",孝子通过诚心斋戒全身心投入祭祀仪式之中,借助想象力量与逝者产生超时空的情感互动,以此来祭奠祖先,追思往事,内心铭记祖辈德行与教诲,并努力践行使之成为薪火相传的精神信念。这种通过丧祭之礼所呈现出来的"追养继孝"思想有着更深层次的寓意,它深刻体现着儒家在礼学精神、伦理教化、终极关怀等方面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礼 追养继孝
下载PDF
朱熹《家礼》与日本江户晚期的社会改革——以德川齐昭的《丧祭式》为中心
10
作者 谭甜甜 《国际汉学》 2024年第4期36-42,141,155,共9页
《家礼》在近世日本受到了各流派学者的特别关注。《丧祭式》是水户藩藩主德川齐昭任内所修编,沿袭了《家礼》及水户藩前期丧祭礼研究,具备强烈的儒礼特质。作为天保年间社会危机背景下产生的丧祭礼文本,《丧祭式》的两大特色——排佛... 《家礼》在近世日本受到了各流派学者的特别关注。《丧祭式》是水户藩藩主德川齐昭任内所修编,沿袭了《家礼》及水户藩前期丧祭礼研究,具备强烈的儒礼特质。作为天保年间社会危机背景下产生的丧祭礼文本,《丧祭式》的两大特色——排佛及民众教化,与齐昭的政治主张密不可分,构成了幕末水户藩政治改革的重要方面。可以说,《丧祭式》体现了《家礼》在儒者群体外的传播,亦显示了儒家礼仪在日本本土化过程中所具备的社会政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户日本 朱熹《家礼》 式》 天保改革 德川齐昭
下载PDF
析家礼本义 发时代深思——评陈延斌教授等新著《中国传统家礼研究》
11
作者 蒋林 王泽应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80-85,共6页
中国传统家礼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是追溯历史本源、坚定文化自信、培育良好风尚、培养美德人格的重要问题,但以往学界研究尚留有诸多未尽之处。《中国传统家礼研究》一书,通过辨明家礼内涵、梳理家礼历史、总括家礼门类、析取家礼价... 中国传统家礼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是追溯历史本源、坚定文化自信、培育良好风尚、培养美德人格的重要问题,但以往学界研究尚留有诸多未尽之处。《中国传统家礼研究》一书,通过辨明家礼内涵、梳理家礼历史、总括家礼门类、析取家礼价值、指引家礼路径,回答了“家礼该往何处去?”这个大本大源的问题。该书是一部立文化新意、发伦理深思、担时代责任,既有根有魂又立意高远的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礼 冠婚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下载PDF
家国同构:儒家丧祭礼仪的价值追求——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说起
12
作者 沈宏格 《寻根》 2023年第3期4-12,共9页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孔安国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也解释称:“慎终者,丧尽其礼...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孔安国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也解释称:“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书章句集注》 民德归厚 礼仪 《论语·学而》 慎终追远 家国同构 《论语注疏》 孔安国
原文传递
彝族丧祭文献探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盈盈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第10期46-47 74,74,共3页
彝族丧葬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彝族丧葬文化的精髓体现在丧祭文献上。彝族丧祭文献种类众多,包含献水经、献饭经、献酒经、献牲经、解结经、解冤经、合灵经、指路经等。在一场完整的传统丧葬仪式上,粗略计算,需要毕摩念诵约5... 彝族丧葬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彝族丧葬文化的精髓体现在丧祭文献上。彝族丧祭文献种类众多,包含献水经、献饭经、献酒经、献牲经、解结经、解冤经、合灵经、指路经等。在一场完整的传统丧葬仪式上,粗略计算,需要毕摩念诵约50部丧祭经书。毕摩在念诵彝族丧祭文献时,必须念诵完整,不能偷工减料,有些还需配备相应的仪式。念诵不同经书时毕摩采用的姿势、法具、曲调不尽相同。彝族丧祭文献在用笔、用纸、排版、装帧上都有自己独有的文献学特点。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彝族丧祭文献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摩 文献 仪式 传承危机
下载PDF
浅析清末民初东台县礼俗变迁
14
作者 赵思溥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7-11,共5页
民国时期,东台县的礼俗内容产生了诸多变化,这种变化被东台县的地方士人袁承业记述在民国十年所编纂的《东台县志》中。从嘉庆二十二年周右所编纂的《东台县志》到民国十年袁承业撰写的《东台县志》,两部县志相隔百年,国家也从清朝进入... 民国时期,东台县的礼俗内容产生了诸多变化,这种变化被东台县的地方士人袁承业记述在民国十年所编纂的《东台县志》中。从嘉庆二十二年周右所编纂的《东台县志》到民国十年袁承业撰写的《东台县志》,两部县志相隔百年,国家也从清朝进入民国,“袁志”中礼俗的内容在形式上发生新变化,但却与“旧志”所蕴含的秩序意识一脉相承,而作为参与县志修纂的地方士人,仍然寄希望利用这种传承百年的秩序意识去维护地方社会的稳定。而这种“新旧交融”的现象亦是民国初年社会变革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礼俗
下载PDF
考古资料反映的汉代丧俗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锦山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3-9,81,共8页
丧札是封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汉书·礼乐志》载:人性“有哀死思远之情,为制丧祭之礼。”丧礼与丧俗在概念上不同,前者是统治阶级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丧葬制度,用来分等级、别贵贱。后者是指民间广为流行的丧葬习... 丧札是封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汉书·礼乐志》载:人性“有哀死思远之情,为制丧祭之礼。”丧礼与丧俗在概念上不同,前者是统治阶级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丧葬制度,用来分等级、别贵贱。后者是指民间广为流行的丧葬习俗。丧俗虽然受到丧礼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制约,但由于不同的地区在自然地理、人文环境方面的差异,加之长期受到传统的习惯势力和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诸多因素的影响,反映在丧俗上也就有所不同。统治阶级虽然制定了严格的丧礼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葬制度 之礼 统治阶级 祠堂 后汉书 死者 分等级 礼制 政治 司隶校尉
下载PDF
云南文山壮族纸马舞的文化空间 被引量:3
16
作者 白云武 《艺海》 2012年第2期134-135,共2页
文山壮族纸马舞作为一种壮族文化,不仅丰富娱乐了文山壮族人民的生活,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透视出壮族历史文化的内涵,担负着弘扬壮族文化和经济的重任。通过对纸马舞文化空间的探寻,对纸马舞传统的根源作了粗浅探析,并可对纸马舞的... 文山壮族纸马舞作为一种壮族文化,不仅丰富娱乐了文山壮族人民的生活,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透视出壮族历史文化的内涵,担负着弘扬壮族文化和经济的重任。通过对纸马舞文化空间的探寻,对纸马舞传统的根源作了粗浅探析,并可对纸马舞的延续内因作了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马舞 民族气节文化 文化 孝文化
下载PDF
朝鲜通信使眼中的日本丧祭礼俗——以《海行总载》中的记录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金禹彤 《东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12,111,共6页
在《海行总载》中,朝鲜通信使记录了日本江户时代的丧祭礼俗。受佛教薄葬观念和轮回转世思想的影响,日本社会普遍实行佛教火葬,对逝亲实行超度追荐仪式,对共同祖先神、自然神、英雄神则实行神道教祭祀,而对神的祭祀重于对逝亲的追荐。... 在《海行总载》中,朝鲜通信使记录了日本江户时代的丧祭礼俗。受佛教薄葬观念和轮回转世思想的影响,日本社会普遍实行佛教火葬,对逝亲实行超度追荐仪式,对共同祖先神、自然神、英雄神则实行神道教祭祀,而对神的祭祀重于对逝亲的追荐。朝鲜通信使认为这样的习俗不符合儒家丧祭理念,因此予以了全面的否定,进而认为日本人是无君亲、悖礼无识之民,日本是"禽兽之域",其原因则是统治者的失教和性理学不畅其道。这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主观评判,体现了朝鲜通信使面对异质文化时的封闭性价值体认和对自身文化优越性的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礼俗 佛教火葬 神道教 悖礼无识
下载PDF
孔子的丧祭思想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何丹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第5期1-3,共3页
本文对《论语》、《礼记》中孔子有关丧祭的语录进行了研究,认为其主张为敬哀为本、丧祭有度和推崇三年之丧。孔子这种"慎终追远"的丧祭观,与其以礼待之的生死观和敬而远之的鬼神观密不可分,但其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则在于通过... 本文对《论语》、《礼记》中孔子有关丧祭的语录进行了研究,认为其主张为敬哀为本、丧祭有度和推崇三年之丧。孔子这种"慎终追远"的丧祭观,与其以礼待之的生死观和敬而远之的鬼神观密不可分,但其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则在于通过丧祭礼仪实现"民德归厚"的政治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慎终追远 礼仪 民德归厚
下载PDF
论《礼记》丧祭之礼的人文意蕴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雅丽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40-44,共5页
丧祭之礼是古代华夏之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儒家礼学思想所关照的核心问题之一。《礼记》在对丧祭之礼的阐释中贯穿了精湛的学术思想 ,弘扬了儒学的人文精神。儒家认为丧祭之礼应注重情感因素而不必过分看重礼仪形式和礼品的丰厚 ;强调... 丧祭之礼是古代华夏之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儒家礼学思想所关照的核心问题之一。《礼记》在对丧祭之礼的阐释中贯穿了精湛的学术思想 ,弘扬了儒学的人文精神。儒家认为丧祭之礼应注重情感因素而不必过分看重礼仪形式和礼品的丰厚 ;强调丧祭之礼具有弘扬美善道德之作用 ;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价值的最深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礼 人文意蕴 生命意识 情感 道德
下载PDF
侗族丧祭仪式中的佛道两参 被引量:1
20
作者 杜方芳 《歌海》 2010年第4期11-17,共7页
侗族北部方言区丧祭仪式是侗族民间宗教信仰观念的重要标记,是侗族宗教文化的承载体之一。它蕴含着深厚的侗族传统文化,是侗族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表现其信仰特征的符号。天柱县邦洞镇丧祭仪式揭示侗族北部方言区丧祭仪式... 侗族北部方言区丧祭仪式是侗族民间宗教信仰观念的重要标记,是侗族宗教文化的承载体之一。它蕴含着深厚的侗族传统文化,是侗族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表现其信仰特征的符号。天柱县邦洞镇丧祭仪式揭示侗族北部方言区丧祭仪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信仰和儒、释、道三教的观念,该地区道师称之为"佛道两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仪式 音乐 佛道两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