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器”的概念与实践 被引量:19
1
作者 巫鸿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7-96,共10页
关键词 概念 实践 丧礼 死者 随葬品 思想家 中原 战国
原文传递
《郑武夫人规孺子》中的丧礼用语与相关的礼制问题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守奎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8,共8页
《郑武夫人规孺子》是清华简中郑史三篇之一,即将在第六册公布。该篇现存18支简,至少有两处文义不相联属,疑有缺,但首、尾简俱存,全篇结构大体完整。简文内容是郑武公去世之后,武夫人不允许被其称作“孺子”的嗣君知理郑国之政,... 《郑武夫人规孺子》是清华简中郑史三篇之一,即将在第六册公布。该篇现存18支简,至少有两处文义不相联属,疑有缺,但首、尾简俱存,全篇结构大体完整。简文内容是郑武公去世之后,武夫人不允许被其称作“孺子”的嗣君知理郑国之政,要求其把政权交付大臣三年,引起大臣与嗣子的一系列反应。这是东周初年郑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与22年后的郑伯克段于鄢并置姜氏于城颍有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制 用语 丧礼 重大历史事件 郑伯克段于鄢 “孺子” 郑国 大臣
原文传递
“仁”的起源探本 被引量:15
3
作者 谢阳举 《管子学刊》 2001年第1期44-49,共6页
“仁”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观念 ,但追究其原始内涵 ,则尚无精确答案。早在《说文》中 ,仁就有三形三义 ,究竟哪个是“仁”之本源字形 ?许慎放过了这一重大问题。但这里留下了“仁”的本源的疑难也留下了如此的线索。本文通过甲文中... “仁”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观念 ,但追究其原始内涵 ,则尚无精确答案。早在《说文》中 ,仁就有三形三义 ,究竟哪个是“仁”之本源字形 ?许慎放过了这一重大问题。但这里留下了“仁”的本源的疑难也留下了如此的线索。本文通过甲文中“尸”字 ,与夏商周沿习的尸祭之礼 ,揭示了许慎“仁”字“从尸”的原因 ,说明它是仁的原始正字。又从甲文中“尸”与“人”的区别 ,说明“从人二”绝非本源的“仁”的内涵 ,同时也说明了“从千心作”之仁乃是在“从尸”之仁含义上衍生之意。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仁”的原始内涵不是横向的人偶相爱 ,而是悼亡哀死的纵深的内在心性 ;“仁”的源起早自夏商西周开始 ,而春秋时显要的人相偶爱的“仁”是“从尸”之心性之仁脱离尸礼后的推己及人 ;还借“尸”、“夷”假借 ,探讨了尸祭之礼和心性之仁的发明者或最重视的部族可能是东夷古族。从而辨明了思想史上并存的心性之仁、爱人之仁、以仁为心性三者哪个是本源 ,以及它们演绎的次序等问题。明白这些 ,对于我们认识仁的真相和地位 ,对于通过礼更深切著明地把握仁、孝关系及孔子儒家的思想源泉和体系 ,对于理解老子思想中舍仁取慈的实质等等 ,都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源 丧礼 尸祭礼 夷俗
下载PDF
对“土丧礼、既夕礼中所纪载的丧葬制度”几点意见 被引量:16
4
作者 沈文倬 《考古学报》 1958年第2期29-38,共10页
陈公柔先生著士丧礼、既夕礼中所记载的丧葬制度一文,载考古学报1956年第4期。这篇论文是用近年各地所发掘的战国墓葬里的实物史料,与仪礼士丧礼、既夕礼的文献记录相结合,进行战国丧葬制度的研究。从而在战国丧葬制度的名物方面、仪注... 陈公柔先生著士丧礼、既夕礼中所记载的丧葬制度一文,载考古学报1956年第4期。这篇论文是用近年各地所发掘的战国墓葬里的实物史料,与仪礼士丧礼、既夕礼的文献记录相结合,进行战国丧葬制度的研究。从而在战国丧葬制度的名物方面、仪注方面,获得不少令人满意的成绩。在考古学界、历史学界还不够重视仪礼这部古籍,还没有人试将这部古籍放在实物材料里去证实的今天,陈先生这样做法,是件非常可喜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葬制度 战国墓葬 材料 形制 解释 古籍 考古学 明器 丧礼 大夫
原文传递
“三年之丧”源流考论 被引量:15
5
作者 丁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5,共9页
在体现着浓重的宗法伦理精神的中国古代丧服制度中,“三年之丧”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可是自古迄今,对于“三年之丧”起源于何时这一问题,人们一直聚讼纷坛,迄无定论。在对历史上关于“三年之丧”起源的种种观点进行了综合考察即可... 在体现着浓重的宗法伦理精神的中国古代丧服制度中,“三年之丧”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可是自古迄今,对于“三年之丧”起源于何时这一问题,人们一直聚讼纷坛,迄无定论。在对历史上关于“三年之丧”起源的种种观点进行了综合考察即可发现,《礼记·三年问》等先秦典籍所提出的“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的主张实际上是对春秋战国之世人们要求“短丧”的呼声的让步和妥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学 丧礼 丧服制度 “三年之丧”
下载PDF
禭·赗·遣——简牍所见楚地助丧礼制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杨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49-59,共11页
吊丧和助丧是古代丧礼中的重要环节 ,助丧活动包括、、赠、含、赙、奠等名目。本文对楚地出土的遣策和书进行排列 ,并在剥离两者的基础上 ,将楚地的丧葬简牍与礼经的文本记载进行对比复原 ,认为遣策登录的内容包括自备明器、死者... 吊丧和助丧是古代丧礼中的重要环节 ,助丧活动包括、、赠、含、赙、奠等名目。本文对楚地出土的遣策和书进行排列 ,并在剥离两者的基础上 ,将楚地的丧葬简牍与礼经的文本记载进行对比复原 ,认为遣策登录的内容包括自备明器、死者生前旧物和他人三个部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礼 遣策 赗书 助丧 吊丧 简牍
原文传递
青海郭里木吐蕃棺板画所见丧礼图考释 被引量:13
7
作者 仝涛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76-88,1,共13页
青海郭里木乡的三具彩绘棺椁所绘内容表现了吐蕃贵族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丧葬习俗。尤其是丧礼场景可与敦煌古藏文写卷的相关内容相对应,为研究吐蕃时期的丧葬制度补充了珍贵的图像资料。结合汉藏文献资料可揭示棺板丧礼图的灵帐哭... 青海郭里木乡的三具彩绘棺椁所绘内容表现了吐蕃贵族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丧葬习俗。尤其是丧礼场景可与敦煌古藏文写卷的相关内容相对应,为研究吐蕃时期的丧葬制度补充了珍贵的图像资料。结合汉藏文献资料可揭示棺板丧礼图的灵帐哭丧、骑射祭祀、迎宾献马以及丧讫宴饮等图像的内容及其蕴含的丧葬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吐谷浑 棺板画 丧礼
原文传递
江陵马砖一号墓所见葬俗略述 被引量:10
8
作者 彭浩 《文物》 1982年第10期12-15,共4页
湖北江陵马砖一号墓是战国中晚期之际的一座楚墓,下葬时间在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前不久。墓葬内有一椁一棺,椁内分隔成棺室、头箱和边箱。随葬有铜礼器和仿铜陶礼器:铜礼器主要有鼎二、壶一,仿铜陶礼器有鼎二、敦二、壶二和盥洗... 湖北江陵马砖一号墓是战国中晚期之际的一座楚墓,下葬时间在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前不久。墓葬内有一椁一棺,椁内分隔成棺室、头箱和边箱。随葬有铜礼器和仿铜陶礼器:铜礼器主要有鼎二、壶一,仿铜陶礼器有鼎二、敦二、壶二和盥洗器。此墓保存完整,对于研究当时的丧葬制度,有一定参考价值。据近年来的研究,江陵楚墓依墓主人身份不同,反映在葬具的使用和随葬器物的组合上也有等级差别。一般情况是:上卿(封君)用一椁三棺,椁室分隔成五室或更多。随葬品有成套的铜平底鼎((?)),配有成组的食器和盥洗器,同时备有成套的金石乐器。下大夫用一椁二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葬制度 江陵 礼器 参考价值 郑玄注 丧礼 随葬器物 楚墓 仿铜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原文传递
关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的名称问题 被引量:9
9
作者 金景芳 《社会科学战线》 1978年第1期215-221,共7页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比较典型,值得重视。关于这幅帛画的名称,在《文物》杂志上看到三种不同的意见:有的说是“非衣”;有的说是“画荒”;还有的说是“铭旌”。经过了仔细地研读三种意见之后,我认为铭旌的说法是正确的。
关键词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帛画 郑玄注 名称 统治阶级 礼记 周礼 丧礼 问题 普通名词
原文传递
小议“镇墓兽”——与《“镇墓兽”意义辨》一文商榷 被引量:8
10
作者 潘佳红 《江汉考古》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82-84,共3页
“镇墓兽”在楚国的墓葬中屡见不鲜,对“镇墓兽”的解释有“山神说”、“土伯说”、“龙说”等多种。《江汉考古》1991年2期蒋卫东撰文《“镇墓兽”意义辨》认为“它实是一位祛禳鬼魂的神”。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镇墓兽”为龙的观... “镇墓兽”在楚国的墓葬中屡见不鲜,对“镇墓兽”的解释有“山神说”、“土伯说”、“龙说”等多种。《江汉考古》1991年2期蒋卫东撰文《“镇墓兽”意义辨》认为“它实是一位祛禳鬼魂的神”。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镇墓兽”为龙的观点较具说服力。此外,还有一种“镇墓兽说”也占有一席之地,这种论点认为,“镇墓兽”顾“名”思义即保佑死者的亡灵不受侵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墓兽 楚人 研究现状 意义 楚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 死者 墓葬 丧礼 楚国
下载PDF
乡村丧礼的逻辑:一个法人类学的考察 被引量:8
11
作者 喻中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2-143,共12页
传统中国的“礼主刑辅”、“出礼则人刑”意味着:礼是文明秩序的规则化表达,是定分止争的主导性行为规范,“礼治”则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治理模式。在现代中国,随着语境的变迁,传统的礼虽然失去了往昔的主导地位,但是,它的“历史遗... 传统中国的“礼主刑辅”、“出礼则人刑”意味着:礼是文明秩序的规则化表达,是定分止争的主导性行为规范,“礼治”则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治理模式。在现代中国,随着语境的变迁,传统的礼虽然失去了往昔的主导地位,但是,它的“历史遗留物”依然存在。流行于乡村社会中的传统丧礼,就属于礼的“历史遗留物”——而且是一种活的、有生命的、有规范意义的“历史遗留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 法人类学 丧礼 逻辑 传统中国 文明秩序 行为规范 定分止争
原文传递
箐口村哈尼族丧礼献祭礼物的象征性交换 被引量:8
12
作者 郑宇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62,共8页
不同于人类绝大部分交换所遵循的交换者二元对等、相异物品交换、延时交换等原则,箐口村哈尼族丧礼中即赠即还的献祭牺牲礼物,有赠与者与两类接受者共三方参与,同时涉及现实世界与超自然世界两大层面。这种象征性交换的形成,与当地哈尼... 不同于人类绝大部分交换所遵循的交换者二元对等、相异物品交换、延时交换等原则,箐口村哈尼族丧礼中即赠即还的献祭牺牲礼物,有赠与者与两类接受者共三方参与,同时涉及现实世界与超自然世界两大层面。这种象征性交换的形成,与当地哈尼族的文化观念、经济因素、社会互助等息息相关,其实质是借助一般交换的象征形式,建构多样化的再分配与互惠关系,有效实现当地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对于人类丰富多样的礼物交换方式,只有在整体性、多样性和变迁的视野中才能真正加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族 丧礼 献祭牺牲 礼物 象征性交换
原文传递
丧、噩考——兼论丧礼的形成及其意义 被引量:8
13
作者 冯时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2-108,共7页
汉字的丧和噩本为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字,丧的本义为哭丧,噩的本义为哗讼。长期以来,人们或以二字同源,并据此讨论鄂国历史的变迁,造成误解。本文通过古文字研究,在正读丧、噩二字的基础上,根据青铜器铭文考证西周丧原地望,钩沉古人以丧字... 汉字的丧和噩本为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字,丧的本义为哭丧,噩的本义为哗讼。长期以来,人们或以二字同源,并据此讨论鄂国历史的变迁,造成误解。本文通过古文字研究,在正读丧、噩二字的基础上,根据青铜器铭文考证西周丧原地望,钩沉古人以丧字从桑从数口构形的人文思考,揭示桑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家迎新的独特内涵,进而探讨丧礼的起源及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礼
原文传递
丧礼孝道价值的嬗变与社会认同——以古典儒学为中心的考察
14
作者 郭长兴 王文东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16,共7页
丧礼孝道价值的确立有赖于儒家的建构。周丧礼只称卒哭之后的吉祭为孝行,这应属于“享孝”或“追孝”的范畴。孔子则在“丧主哀”的认识下,以自觉之爱解释哀情,在将孝内化为人之德性的同时,确立起丧礼报恩尽孝的价值。葬制与祭制是儒家... 丧礼孝道价值的确立有赖于儒家的建构。周丧礼只称卒哭之后的吉祭为孝行,这应属于“享孝”或“追孝”的范畴。孔子则在“丧主哀”的认识下,以自觉之爱解释哀情,在将孝内化为人之德性的同时,确立起丧礼报恩尽孝的价值。葬制与祭制是儒家建构丧礼达孝路径的重点。儒家在丧主仁智品质的基础上,提出事死如事生的治丧原则,破解“死人无知”问题;儒家以理性主义的魂魄观取代“人死为鬼”的宗教观念,从人的“形—神”生命结构上说明祭祀对象的存在,提出事亡如事存的祭祀原则,破解“人鬼不存”问题。丧礼尽孝理念凭借其“益治世”与“合人情”的特点,在政治力量与民间信仰的推动下,在儒家化解社会治丧僭越、奢靡的实践以及回应佛、道教丧葬观的挑战中,成为先民有关丧礼的主流认知。追求以亲子真情为基础、呈现诗性特点的儒家丧礼,仍是我们领悟生死、探索厚养薄葬孝道模式的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礼 礼仪变迁 社会认同
下载PDF
“热闹”的白喜事:复合的仪式过渡与身体表述 被引量:6
15
作者 龙晓添 萧放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29,共9页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身体视角对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产生了变革性的作用。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身体不再被视为抽象话语的载体,而是重新恢复了其丰富的各种感觉和肉体性,是能动的创造与实践主体。仪式中形成的情感方式、感觉倾向、行为...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身体视角对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产生了变革性的作用。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身体不再被视为抽象话语的载体,而是重新恢复了其丰富的各种感觉和肉体性,是能动的创造与实践主体。仪式中形成的情感方式、感觉倾向、行为方式与规范,往往都是在耳濡目染中习惯成自然,成为刻骨铭心的知识和文化模式。"白喜事"是丧礼的一种复合表述;"热闹"却是种对丧礼的诉求,是种最理性最实际的民俗选择。从丧礼的各类角色、各种身体参与,探讨"热闹"的白喜事的矛盾与复杂,目的在于从交往、饮食、表演、器物等入手,以切实的身体感受与创造,展现丧礼建构的过程与方式,探讨其中蕴含的生活逻辑与权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礼 仪式过渡 身体表述
下载PDF
民俗视野下湖北通山丧礼仪程述要
16
作者 华向红 李爱国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3-19,共7页
通山县婚丧嫁娶,至今仍用朱熹《家礼》,其中尤以丧礼最为典型。通山丧礼程式繁复、礼数周详、场面壮观、礼文典雅,是朱熹家礼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具有较好的伦理教化功能。丧礼中的礼文和诗歌,文辞古奥,韵律和谐,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文... 通山县婚丧嫁娶,至今仍用朱熹《家礼》,其中尤以丧礼最为典型。通山丧礼程式繁复、礼数周详、场面壮观、礼文典雅,是朱熹家礼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具有较好的伦理教化功能。丧礼中的礼文和诗歌,文辞古奥,韵律和谐,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文献学价值。朱廷立和吴怀清的传播,是《家礼》得以在通山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家礼 演变 通山 丧礼
下载PDF
“肉袒”降礼考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进锋 《文博》 2008年第2期70-72,共3页
  先秦时期的战争中经常有一些战败服输的行为,在其过程中往往伴随一些礼仪活动,杨希枚先生开始用"投降"的概念来概括这样的行为[1],后来的研究者更提出了"投降礼"的概念[2].本文就以投降礼中的"肉袒"...   先秦时期的战争中经常有一些战败服输的行为,在其过程中往往伴随一些礼仪活动,杨希枚先生开始用"投降"的概念来概括这样的行为[1],后来的研究者更提出了"投降礼"的概念[2].本文就以投降礼中的"肉袒"为考察对象,进一步揭示其形式渊源和真正寓意.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斧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袒 为臣 丧服制度 右袒 丧礼 裼衣 郑襄公 周代社会 宗法制度 宗法制 延陵季子 荒礼 《说文》 五礼
下载PDF
盖纸与烧钱:重庆永川觉皇宝坛丧葬仪式研究
18
作者 邓李 杨子路 《宗教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5-233,共9页
重庆永川地区的觉皇宝坛,是当地重要的民间仪式团体。该坛口丧葬仪式包含盖蒙面纸等要素,且认为仪式中所诵经忏可作为亡人钱财。作为预备阶段的过渡礼仪,囊括从盖纸的分隔到供饭烧钱的聚合。丧礼主体过程的烧钱献祭和诵经拜忏,人们通过... 重庆永川地区的觉皇宝坛,是当地重要的民间仪式团体。该坛口丧葬仪式包含盖蒙面纸等要素,且认为仪式中所诵经忏可作为亡人钱财。作为预备阶段的过渡礼仪,囊括从盖纸的分隔到供饭烧钱的聚合。丧礼主体过程的烧钱献祭和诵经拜忏,人们通过争执和祭祀展演把“人神交易”转化为习俗。其内含灵魂不死观念和家族血脉情感传承的关系,彰显仪式帮助逝者灵魂、加固生死联系的信仰和让生者向死筹划的作用。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仪式的“礼物交换”增加“商品交换”色彩,带有商品拜物教的特征,原本以维护血脉亲情有机联系为目的的仪式专家亦身兼商人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葬仪式 过渡礼仪 预备阶段 民间仪式 礼物交换 丧礼 灵魂不死 市场经济背景
原文传递
一辈子做好事的慈善家——记百岁旅菲爱国华侨施鸳鸯女士
19
作者 卢俊杰(文/图) 《海内与海外》 2024年第3期25-30,共6页
2023年12月10日,享寿103岁的施鸳鸯女士安详辞世,香港地区社会各界和海内外乡亲闻讯纷纷致以哀思。以全国政协原常委杨孙西为主任、并有百余位委员组成的治丧委员会迅速成立,筹备丧礼。
关键词 爱国华侨 全国政协 丧礼 慈善家 鸳鸯 香港地区 做好事
原文传递
声音
20
《晚晴》 2024年第4期6-7,共2页
“丧礼承载着许多意义,对个人而言,它是对逝者的告别,也让生者能够慢慢平复哀伤。‘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从‘礼’出发,真正体面的丧礼不在于花了多少钱,也不在于摆了多少桌酒席、来了多少人,而在于哀戚... “丧礼承载着许多意义,对个人而言,它是对逝者的告别,也让生者能够慢慢平复哀伤。‘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从‘礼’出发,真正体面的丧礼不在于花了多少钱,也不在于摆了多少桌酒席、来了多少人,而在于哀戚之情是否真切。礼仪要有节制,从‘节’出发,不该为了‘风光大葬’影响生者的正常生活,尤其当超出经济承受能力追求排场时,也该想想这样的丧礼是否变了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礼 经济承受能力 生者 礼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