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走近大洋彼岸的缪斯——严歌苓访谈录 |
江少川
|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
2006 |
46
|
|
2
|
冷静的忧伤——从严歌苓的创作看海外新移民文学的特质 |
陈瑞琳
|
《华文文学》
|
2003 |
31
|
|
3
|
雌性的魅惑——试析严歌苓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独特内涵 |
李培
|
《华文文学》
|
2004 |
24
|
|
4
|
阐释者的魅力──论严歌苓小说创作 |
柳珊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8
|
|
5
|
隐在历史褶皱处的青春记忆与人性书写——从《芳华》看严歌苓小说叙事的新探索 |
刘艳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3
|
|
6
|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磨难史——严歌苓《陆犯焉识》讨论 |
龚自强
丛治辰
马征
陈晓明
|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0
|
|
7
|
被误读的人性之歌——读严歌苓的新作《芳华》 |
陈思和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8
|
|
8
|
论严歌苓小说中人物的失语症 |
李亚萍
|
《华文文学》
|
2003 |
8
|
|
9
|
文化边缘的言说与抉择——严歌苓小说论 |
汤拥华
张纯
|
《华文文学》
|
2005 |
8
|
|
10
|
女性视阈中历史与人性的双重书写——以王安忆《长恨歌》与严歌苓《一个女人的史诗》为例 |
刘艳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4
|
|
11
|
时间与叙事结构——严歌苓长篇小说叙事结构分析 |
杨学民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7
|
|
12
|
论严歌苓的“母性”叙事 |
付立峰
|
《华文文学》
|
2007 |
11
|
|
13
|
从“土生族”到“新移民”——由严歌苓的作品看在美华人的文化认同 |
葛亮
|
《华文文学》
|
2004 |
6
|
|
14
|
女性视阈中的历史与人性书写——以《金陵十三钗》《小姨多鹤》和《陆犯焉识》为例 |
刘艳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5
|
|
15
|
历史记忆与文化身份:论严歌苓的“穗子”书写 |
王小平
|
《华文文学》
|
2006 |
8
|
|
16
|
严歌苓作品中的悲悯与荒诞 |
李晓林
|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
2003 |
5
|
|
17
|
百年良妓的凄美绝唱——严歌苓《扶桑》女主人公形象的文化意蕴 |
林翠微
|
《华文文学》
|
2004 |
5
|
|
18
|
人文关怀的真切表现——试论严歌苓的移民小说 |
王震亚
|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
2000 |
2
|
|
19
|
论严歌苓小说《芳华》叙述视角的审美效果 |
李燕
|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3
|
|
20
|
跨疆越域的边缘叙事——以新移民女性作家严歌苓、张翎为例 |
庄伟杰
|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
2008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