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度洋赤道海岭钙质软泥天然热释光变化特征与冰川旋回关系 被引量:9
1
作者 刘海生 方念乔 +4 位作者 王南萍 侯胜利 胡超涌 马万云 陈瓞延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14,共7页
赤道东经90°海岭的MD81349活塞柱状岩芯包含300ka以来类型丰富的环境变化信息。作者应用天然热释光技术对岩芯的全样沉积物和浮游有孔虫壳体进行分析测定,首次得到与氧同位素分期呈良好对应关系的天然热释光变化曲线。实验数据表明... 赤道东经90°海岭的MD81349活塞柱状岩芯包含300ka以来类型丰富的环境变化信息。作者应用天然热释光技术对岩芯的全样沉积物和浮游有孔虫壳体进行分析测定,首次得到与氧同位素分期呈良好对应关系的天然热释光变化曲线。实验数据表明,天然热释光的高强度区和低强度分别能够指示间冰期与冰期。初步分析显示,天然热释光强度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与碳酸钙含量无关;在远洋型抱球虫软泥物质组成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其变化特征极有可能受到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有孔虫壳体的晶体类型、晶格缺陷形式、杂质元素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释光 东经90° 海岭 冰川气候旋回 碳酸钙晶体结构
下载PDF
东经90°海岭的远洋沉积记录与晚新生代重大构造环境事件 被引量:13
2
作者 方念乔 丁旋 +3 位作者 刘勇勤 胡超涌 陈学方 张振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03-111,共9页
东经 90°海岭的北部远洋型沉积记录是青藏高原隆升的远程监视器。文章应用有孔虫组合分析和壳体微量元素分析 ,结合相关的沉积学、地球化学、古地磁学和微体古生物学工作 ,对以ODP75 8钻孔为代表的 9Ma以来的沉积记录综合研讨 ,识... 东经 90°海岭的北部远洋型沉积记录是青藏高原隆升的远程监视器。文章应用有孔虫组合分析和壳体微量元素分析 ,结合相关的沉积学、地球化学、古地磁学和微体古生物学工作 ,对以ODP75 8钻孔为代表的 9Ma以来的沉积记录综合研讨 ,识别出对应于高原阶段隆升 (3 7~ 3 2Ma、0 .8~ 0 .6Ma、0 .17~ 0 .16Ma)的重大环境变化信号。文章还提出印度冬季季风强度是反映高原构造活动关键标志的观点。按照这种观点 ,海岭远洋记录提供的晚新生代最大环境转折时段位于 3.7~ 3.2Ma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经90°海岭 远洋记录 印度冬季季风 青藏高原隆升 晚新生代 沉积记录 构造-环境事件
下载PDF
孟加拉湾和东经90°海岭260ka以来的古海洋学记录与印度季风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方念乔 陈学方 +3 位作者 丁旋 胡超涌 殷勇 聂浩刚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B12期280-286,共7页
通过相轮分析,讨论了北印度洋孟加拉深海扇扇区和东经90°海岭岭区的沉积记录部分环境指标间可能存在的相互联系.60 kaBP以来短周期的快速变化在扇区得到充分反映,其中,古生产力的变化与夏季季风的兴衰并非呈简单的线性关系,与西北... 通过相轮分析,讨论了北印度洋孟加拉深海扇扇区和东经90°海岭岭区的沉积记录部分环境指标间可能存在的相互联系.60 kaBP以来短周期的快速变化在扇区得到充分反映,其中,古生产力的变化与夏季季风的兴衰并非呈简单的线性关系,与西北印度洋的替代性指标意义相反,上升流种Globigerina bulloides的相对富集在研究区不是印度夏季季风增强反是其减弱的信号.岭区记录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显示了与扇区记录基本对应的气候演化特征,还初步讨论了发生于165 kaBP前后的重大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事件,认为其很可能亦是印度季风活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印度洋 古海洋学 印度季风 260ka以来 孟加拉湾 东经90°海岭 环境指标
原文传递
孟加拉湾东经90°海岭中上新世以来沉积记录及亚洲季风 被引量:7
4
作者 张振芳 方念乔 +2 位作者 吴琳 王建乔 刘荣梅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7-162,共6页
利用古生物地层学、碳酸盐地层学、X射线粉晶衍射和粒度分析等方法对东北印度洋孟加拉湾东经 90°海岭上的远洋沉积物进行了综合研究 .在此基础上 ,以陆源物质的粒度为切入点对该区的沉积作用、沉积物来源及其可能的搬运机制进行了... 利用古生物地层学、碳酸盐地层学、X射线粉晶衍射和粒度分析等方法对东北印度洋孟加拉湾东经 90°海岭上的远洋沉积物进行了综合研究 .在此基础上 ,以陆源物质的粒度为切入点对该区的沉积作用、沉积物来源及其可能的搬运机制进行了探讨 ,对过去有关研究区陆源物质的源区和搬运方式作了补充 .陆源物质的粒度可作为东南季风或赤道东风的替代性指标 ,其变化不仅反映源区的火山活动情况 ,而且指示了风力的强弱 .陆源物质的多少则主要取决于青藏高原和印度次大陆的剥蚀情况和地表径流的强弱 .二者之间通过高原隆升及其引发的环境效应联系起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经90°海岭 陆源物质粒度 碳酸盐地层 亚洲季风 中上新世
下载PDF
东印度洋东经90°海岭的地球物理特征和成因探讨
5
作者 朱佳豪 裴彦良 +3 位作者 支鹏遥 刘晨光 刘焱光 刘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531,共17页
东经90°海岭发育于东印度洋,自孟加拉沉积扇向南穿越赤道直至印度洋南部布罗肯脊,是世界上最长的线性构造。海岭的形成机制与东印度洋晚白垩世至新生代的多阶段演化有关,由于其跨越赤道、长度大于5 000 km,南北不同区域的构造背景... 东经90°海岭发育于东印度洋,自孟加拉沉积扇向南穿越赤道直至印度洋南部布罗肯脊,是世界上最长的线性构造。海岭的形成机制与东印度洋晚白垩世至新生代的多阶段演化有关,由于其跨越赤道、长度大于5 000 km,南北不同区域的构造背景较为复杂,因此,其不同分段的地球物理特征也各具特色。通过分析海岭不同分段的形貌、浅层结构、重磁、地壳厚度及洋底年龄等地质地球物理数据,结合东印度洋海底扩张演化史,探讨了海岭的不同分段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90°E海岭的形成与板内热点活动、地幔柱-洋中脊相互作用、板块扩张与扩张中心跃迁,以及转换断层等诸多因素有关,是多种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2°N以北的海岭可能形成于远离扩张中心的印度板块内部,与板内火山作用有关联;18°S以南的部分形成于印度板块与南极洲板块边界转换断层附近;而2°N~18°S之间的中部区域则最为复杂,推测中段的形成受到了凯尔盖朗热点与沃顿扩张脊的相互作用,以及海岭下方的多次洋脊跳跃等因素的影响。分析认为,海岭中段是深入认识海岭成因机制、解决海岭构造演化和动力学机制以及脊-柱相互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关键区域。未来在海岭中段开展地球物理测量及钻探工作,丰富海岭中段的地球物理综合数据,揭示中段不同位置岩石的物质组成与形成年代,是解决上述重大科学问题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经90°海岭 东印度洋 热点活动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印度洋东经90°海岭现代沉积物稀土元素组成及其物源示踪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齐文菁 李小艳 +3 位作者 范德江 张辉 殷征欣 刘升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2-100,共9页
基于印度洋东经90°海岭42个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稀土元素(REE)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判别了研究区现代沉积物的主要来源,并结合水动力格局等要素探讨了东经90°海岭北部区域沉积物输运方式。结果显示,研究区42个表层沉积物总稀... 基于印度洋东经90°海岭42个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稀土元素(REE)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判别了研究区现代沉积物的主要来源,并结合水动力格局等要素探讨了东经90°海岭北部区域沉积物输运方式。结果显示,研究区42个表层沉积物总稀土含量(∑REE)为26.37~156.8μg/g,平均值为57.35μg/g,特点是轻稀土含量(∑LREE)高,重稀土含量(∑HREE)低且均一、存在明显的Ce和Eu异常。REE组成和空间分布受沉积物来源控制显著,球粒陨石标准化后的Sm/Nd-δEu物源判别图以及判别函数(FD)结果显示,研究区北部表层沉积物的最主要来源是伊洛瓦底江陆源物质,次要来源是戈达瓦里-克里希纳河输入的印度半岛物质,而南部区域则受苏门答腊岛陆源物质影响显著。不同源区沉积物在研究区的输运过程主要受控于热带季风系统驱动下的季节性表层环流以及浊流和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稀土元素 物源 东经90°海岭 印度洋
下载PDF
东经90°海岭远洋沉积物非碳酸盐组分的粒度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振国 方念乔 +3 位作者 李文宝 李江山 桂宝玲 崔莹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5-87,共3页
对东经90°海岭北部ODP758站位远洋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得到了3.6Ma以来非碳酸盐组分的粒度变化曲线,得出在3.6~2.8Ma之间,非碳酸盐组分的粒度以2bLm为主;2.8Ma至今,粒度增大至3μm左右,并且比较稳定地保持增大趋势的... 对东经90°海岭北部ODP758站位远洋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得到了3.6Ma以来非碳酸盐组分的粒度变化曲线,得出在3.6~2.8Ma之间,非碳酸盐组分的粒度以2bLm为主;2.8Ma至今,粒度增大至3μm左右,并且比较稳定地保持增大趋势的结论,这与南亚冬季风的爆发和加强密切相关。印证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亚州季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经90°海岭 远洋沉积物 非碳酸盐 粒度特征 环境
下载PDF
印度洋东经90°海岭表层沉积物浮游有孔虫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8
作者 胡昱洁 李小艳 +5 位作者 宋召军 张彬 殷征欣 张辉 胡倩男 丁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5-117,共13页
对东印度洋90°海岭附近海域8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浮游有孔虫进行鉴定统计分析,揭示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区域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东印度洋90°海岭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 对东印度洋90°海岭附近海域8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浮游有孔虫进行鉴定统计分析,揭示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区域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东印度洋90°海岭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呈现典型的热带-亚热带组合特征,共鉴定出浮游有孔虫30种。运用聚类分析,得到3个浮游有孔虫组合:组合类群Ⅰ主要分布在5°~10°N的孟加拉湾南部开阔海域,主要种属包括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 Globigerinoides ruber, 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体现了生产力及海水盐度对有孔虫组合的影响;组合类群Ⅱ主要在5°N至5°S,沿东经90°海岭分布。主要种属包括Globigerinoides ruber,Globorotalia menardii,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体现了水深及生产力对有孔虫组合的影响;组合类群Ⅲ对称分布在组合类群Ⅱ两侧水深较深的海域,主要种属包括Globorotalia tumida, Globorotalia menardi, 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体现了水深对有孔虫组合特征的影响。根据有孔虫组合类群分布特征,推断水深、盐度及生产力是影响本海域浮游有孔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浮游有孔虫 沉积环境 东经90°海岭 印度洋
下载PDF
赤道东经90°海岭3.5Ma以来远洋记录反映的重大环境事件 被引量:3
9
作者 魏华玲 方念乔 +2 位作者 丁旋 聂兰仕 刘秀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627-1632,共6页
通过对东经90°海岭ODP758钻孔岩心3.5Ma以来的浮游有孔虫远洋记录的研究,结合岩性地层、稳定同位素地层、碳酸盐地层等资料,探讨了喜马拉雅山加速隆升、"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中布容溶解"事件等重大构造、环... 通过对东经90°海岭ODP758钻孔岩心3.5Ma以来的浮游有孔虫远洋记录的研究,结合岩性地层、稳定同位素地层、碳酸盐地层等资料,探讨了喜马拉雅山加速隆升、"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中布容溶解"事件等重大构造、环境事件在研究区的表现及相关机制。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分析和对比,根据ODP758岩心的有孔虫组合面貌、古温度、古盐度和古温跃层的变化情况,推断研究区在1.4~0.7Ma期间的气候变化可能是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条件下发生的。碳酸钙、碳酸钙沉积通量和非碳酸钙沉积通量曲线在1.7Ma时快速增长,与现有资料显示的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相符,分别与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的青藏运动A幕、B幕、C幕(1.7Ma)和昆仑-黄河运动(1.2~0.6Ma)相当。碳酸钙含量、大于150μm的粗组分含量、浮游有孔虫沉积通量和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揭示出在0.5~0.4Ma期间研究区深海碳酸盐遭受了强烈溶解。此事件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南沙海区沉积记录中的"中布容溶解"事件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经90°海岭 远洋沉积物 青藏高原隆升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 重大环境事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