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东经九十度海岭有效弹性厚度计算及其对构造运动的解释
被引量:
2
1
作者
纪飞
高金耀
+2 位作者
张涛
杨春国
丁维凤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7,共10页
有效弹性厚度(Te)表示岩石圈抵抗变形的能力,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岩石圈内部的温度结构和地壳物质组成。作为全球最长的海岭之一,东经九十度海岭(NER)来源与形成过程一直是国内外科学家研究的热点,然而受到该地区复杂构造活动的影响,研究...
有效弹性厚度(Te)表示岩石圈抵抗变形的能力,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岩石圈内部的温度结构和地壳物质组成。作为全球最长的海岭之一,东经九十度海岭(NER)来源与形成过程一直是国内外科学家研究的热点,然而受到该地区复杂构造活动的影响,研究者对海岭的形成过程仍缺乏清晰认识。本文从Te的角度出发,通过空间褶积方法计算了沿着NER不同位置处Te的空间分布特征。计算结果表明,整个海岭的Te主要在0~35km之间变化,表现为北(8°N^1°N)高(平均值为20km)、中(1°N^15°S)低(平均值在5km以下)、南(15°S^30°S)高(平均值为30km),变化趋势与凯尔盖朗热点的3期岩浆活动相对应。Te的变化反映了NER形成过程中东南印度洋脊与热点的相对位置的调整,说明NER是凯尔盖朗热点、印度洋板块扩张与东南印度洋洋中脊迁移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结合Te的结果与ROYER板块重构的结果,本文提出了NER形成过程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积算法
有效弹性厚度
东经
九十度
海岭
构造演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印度板块”研究回顾及思维再完善--换个方式审视地球
2
作者
方晓思
常燕生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16年第4期315-330,共16页
依据当今非洲大裂谷的发育过程可以推断出,2亿多年前由于受到裂谷系的作用,致使冈瓦纳古陆全面解体,出现了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澳大利亚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印支板块;之后裂谷系又逐渐发展成大西洋海岭、印度洋海岭、太平洋海岭...
依据当今非洲大裂谷的发育过程可以推断出,2亿多年前由于受到裂谷系的作用,致使冈瓦纳古陆全面解体,出现了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澳大利亚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印支板块;之后裂谷系又逐渐发展成大西洋海岭、印度洋海岭、太平洋海岭。古生物学又证实,“印度板块”与“印支板块”都生存有三叠纪恐龙动物,这表明“印支板块”曾经是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与“印度板块”曾经也是一个相互连接的整体,即“印度-印支板块”。从冈瓦纳大陆分离出来,“印度-印支板块”于晚三叠世后期至早侏罗世初期,在赤道附近同“华南大陆板块”发生撞击,自此并入欧亚板块,并将冈瓦纳大陆的海生爬行动物鱼龙、棘皮类海百合及陆生恐龙等生物先后带入亚洲南部的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区。随着印度-印支板块与欧亚板块向北移动,印度-印支板块又受到来自“东经九十度海岭”的切割,新的裂谷系将其由南至北分成西部的印度板块和东部的印支板块。被分割的印度板块在“东经九十度海岭”和马尔代夫海岭合力推动下,向北移动,至喜马拉雅地区,再次与欧亚板块发生撞击,形成当今的地貌景观。两次撞击都与裂谷系相关联,因此对裂谷系的认识,有助重塑印度板块的运动轨迹,有助重新解释中生代以来众多的地质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系
欧亚板块
印度-印支板块
印度板块
东经
九十度
海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经九十度海岭有效弹性厚度计算及其对构造运动的解释
被引量:
2
1
作者
纪飞
高金耀
张涛
杨春国
丁维凤
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出处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7,共10页
基金
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项目资助(CHINARE2015-01-03
CHINARE2015-04-01
+1 种基金
CHINARE2015-03-03
CHINARE2015-03-04)
文摘
有效弹性厚度(Te)表示岩石圈抵抗变形的能力,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岩石圈内部的温度结构和地壳物质组成。作为全球最长的海岭之一,东经九十度海岭(NER)来源与形成过程一直是国内外科学家研究的热点,然而受到该地区复杂构造活动的影响,研究者对海岭的形成过程仍缺乏清晰认识。本文从Te的角度出发,通过空间褶积方法计算了沿着NER不同位置处Te的空间分布特征。计算结果表明,整个海岭的Te主要在0~35km之间变化,表现为北(8°N^1°N)高(平均值为20km)、中(1°N^15°S)低(平均值在5km以下)、南(15°S^30°S)高(平均值为30km),变化趋势与凯尔盖朗热点的3期岩浆活动相对应。Te的变化反映了NER形成过程中东南印度洋脊与热点的相对位置的调整,说明NER是凯尔盖朗热点、印度洋板块扩张与东南印度洋洋中脊迁移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结合Te的结果与ROYER板块重构的结果,本文提出了NER形成过程的模式。
关键词
褶积算法
有效弹性厚度
东经
九十度
海岭
构造演化
Keywords
convolution method
effective elastic thickness
Ninetyeast Ridge
tectonic evolution
分类号
P736.1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印度板块”研究回顾及思维再完善--换个方式审视地球
2
作者
方晓思
常燕生
机构
中国地质博物馆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处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16年第4期315-330,共16页
文摘
依据当今非洲大裂谷的发育过程可以推断出,2亿多年前由于受到裂谷系的作用,致使冈瓦纳古陆全面解体,出现了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澳大利亚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印支板块;之后裂谷系又逐渐发展成大西洋海岭、印度洋海岭、太平洋海岭。古生物学又证实,“印度板块”与“印支板块”都生存有三叠纪恐龙动物,这表明“印支板块”曾经是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与“印度板块”曾经也是一个相互连接的整体,即“印度-印支板块”。从冈瓦纳大陆分离出来,“印度-印支板块”于晚三叠世后期至早侏罗世初期,在赤道附近同“华南大陆板块”发生撞击,自此并入欧亚板块,并将冈瓦纳大陆的海生爬行动物鱼龙、棘皮类海百合及陆生恐龙等生物先后带入亚洲南部的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区。随着印度-印支板块与欧亚板块向北移动,印度-印支板块又受到来自“东经九十度海岭”的切割,新的裂谷系将其由南至北分成西部的印度板块和东部的印支板块。被分割的印度板块在“东经九十度海岭”和马尔代夫海岭合力推动下,向北移动,至喜马拉雅地区,再次与欧亚板块发生撞击,形成当今的地貌景观。两次撞击都与裂谷系相关联,因此对裂谷系的认识,有助重塑印度板块的运动轨迹,有助重新解释中生代以来众多的地质现象。
关键词
裂谷系
欧亚板块
印度-印支板块
印度板块
东经
九十度
海岭
Keywords
Rift System
Eurasian Plate
Indian-Indochina Plate
Indian Plate
Ninety East Ridge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东经九十度海岭有效弹性厚度计算及其对构造运动的解释
纪飞
高金耀
张涛
杨春国
丁维凤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印度板块”研究回顾及思维再完善--换个方式审视地球
方晓思
常燕生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1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