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东汉酷吏探究
- 1
-
-
作者
赵松涛
郭艾生
-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S2期223-225,共3页
-
文摘
两汉时期,酷吏多出,构成其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这种现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将对东汉酷吏的生存土壤及其主要特点进行了专门探讨,以求更准确地认识东汉政治。
-
关键词
东汉
酷吏
东汉政治
-
分类号
K234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东汉南阳太守述略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叶秋菊
-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2-86,共5页
-
文摘
南阳乃东汉"帝乡"(光武帝刘秀出生地),于东汉一朝有着独特的政治地位,因此南阳太守群在出身、政绩、与朝廷的关系等方面,都有着与其他郡太守不同的特征。本文略述东汉南阳太守的群体特征和主要政绩,并以此为切入口,剖析东汉时期选官制度,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的关系以及东汉末年分裂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
-
关键词
南阳太守
东汉政治
-
分类号
K234.2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易学与东汉政治初探
被引量:1
- 3
-
-
作者
白效咏
-
机构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2-47,共6页
-
文摘
通过考察易学与东汉政治,本文认为易学对东汉政治的影响体现在四个方面:义理之学成为东汉士大夫参政议政的所依据的重要理论;同时对东汉士大夫的政治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象数易学对东汉基本政治理念和基本政治制度的影响,东汉以孝治天下与举孝廉制,即是源于象数易学理论;东汉士大夫运用象数易学理论,借灾异关说时君、批评弊政,以改良政治。
-
关键词
义理
象数
东汉政治
-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K234.2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三“李杜”事件与汉末政治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刘蓉
-
机构
延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出处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7-33,共7页
-
文摘
汉末名士群体与外戚宦官及其所代表的皇权的抗争,是汉末政治的重要内容。这期间,李固、杜乔在立桓帝问题上与梁冀的对立,李云、杜众对于桓帝封五侯外家的指责,李膺、杜密在桓、灵之际党锢事件中的表现,均具有典型意义。三"李杜"在汉末名士群体中乃至在民众间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他们的行为、气节鼓舞着当时的士大夫们立身持正,与黑暗政治作斗争。三"李杜"最终都死于非命,预示着东汉皇权与作为政治精英的名士群体的背离,从而也预示着东汉政权的崩解覆亡。同时,三"李杜"树立的道德价值理念,在名士阶层的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
关键词
东汉政治
李杜事件
名士
皇权
-
Keywords
politics of East Han Dynasty
"Li Du " events
elites
imperial regime
-
分类号
K234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刘秀“退功臣而进文吏”与东汉政治建设
- 5
-
-
作者
臧知非
-
机构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
出处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8-53,共6页
-
文摘
“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是范晔对刘秀施政方针的总结。“退功臣”即对开国元勋封以高爵而不任吏职,“进文吏”则是任用儒生为官。这始于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史称“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先是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建武五年,“修起太学,稽式古典,笾豆干戚之容,备之于列,服方领习矩步者,委它乎其中”(《后汉书·儒林传上》)。
-
关键词
光武中兴
文吏
刘秀
光武帝
东汉政治
施政方针
后汉书
儒林传
-
分类号
D691
[政治法律—政治学]
K234.2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东汉外戚政治研究的传统、过去与现在
- 6
-
-
作者
李煜东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出处
《社会科学动态》
2024年第10期75-80,共6页
-
文摘
东汉政治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外戚长期执政,形成了独特的外戚政治。此种外戚政治在范晔《后汉书》中被予以严厉批判,由此形成的负面形象和理解长期占据着传统主流。20世纪,尽管有学者从豪族、制度、政治斗争等角度对东汉外戚政治进行了深入、细致梳理,但大多仍未能突破其旧有形象。进入21世纪后,学界在政治史、社会史和制度史三个层面拓展了新旧研究进路,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也展示了东汉研究所具有的拓进可能性。
-
关键词
东汉外戚政治
政治史
社会史
制度史
综述
-
分类号
K234.2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郑玄“三族九族同姓”说的特色及意义
被引量:2
- 7
-
-
作者
王尔
-
机构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出处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2,共8页
-
文摘
汉唐经学家对"三族""九族"亲属构成的解释,大致可分成"同姓"说和"异姓"说两派意见。东汉时,"九族异姓"说占据经学解释的主流。汉末,郑玄对九族构成问题重新做解,他在三《礼》注中坚持"三族父子孙"论,以此为论证起点,缜密推演出"九族同姓"的结论,并对"九族异姓"说代表学者许慎展开反驳。通过考察庾蔚之和孔颖达对郑玄"同姓"说的评价,可发现郑玄的"九族同姓"说乃是希望通过建构同姓亲属地位至上的族内伦理规范,重新定义"天子亲九族"的内涵,借此作为对东汉中后期外戚乱政现象的反思,带有告诫后世皇帝"亲同姓、远异姓"的现实关怀意味。
-
关键词
郑玄
三族父子孙
九族同姓
东汉外戚政治
-
Keywords
Zheng Xuan
Sanzufuzisun
Jiuzutongxing
consort clan politics in the Eatern Han
-
分类号
K234.2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从刘秀封禅看谶纬在东汉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
被引量:1
- 8
-
-
作者
王书君
-
机构
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
出处
《社科纵横》
2009年第11期89-91,95,共4页
-
文摘
谶纬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为秦汉时期的一种学说。两汉时期,谶纬学说得到广泛传播,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意识。谶纬学说对东汉社会政治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从刘秀泰山封禅可见一斑。东汉后期,谶纬学说趋于没落。
-
关键词
谶纬
东汉社会政治生活
影响
-
分类号
K234.2
[历史地理—历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