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5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非均匀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的影响II:陆面感热与东太平洋副高 被引量:84
1
作者 刘屹岷 刘辉 +1 位作者 刘平 吴国雄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85-396,共12页
在文献[4]尺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 N C E P/ N C A R 月平均资料的分析,并利用 I A P/ L A S G G O A L S全球气候模式进行模拟和试验,研究了东太平洋北美地区副热带高压主体的形成及变化规律。基于全... 在文献[4]尺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 N C E P/ N C A R 月平均资料的分析,并利用 I A P/ L A S G G O A L S全球气候模式进行模拟和试验,研究了东太平洋北美地区副热带高压主体的形成及变化规律。基于全型垂直涡度方程的诊断分析指出,北美陆地的表面感热通量是决定该地区副热带高压中心位置及其季节变化的关键因素。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进一步表明,夏半年陆面感热加热是导致1000 h Pa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500 h Pa 北美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化的最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非均匀加热 陆面感热 太平洋 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年际和年代际特征 被引量:68
2
作者 戴念军 谢安 张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363-374,共12页
利用NCEP风场资料和候平均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分析了南海区域低层风场与对流活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南海中南部的纬向风平均值来定义南海夏季风的爆发,确定了长序列(1949~1998)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和强... 利用NCEP风场资料和候平均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分析了南海区域低层风场与对流活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南海中南部的纬向风平均值来定义南海夏季风的爆发,确定了长序列(1949~1998)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和强度指数,并研究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和强度指数呈显著的反相关;50年来的气候趋势是,爆发日期逐渐偏晚,强度指数逐渐减弱。二者都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它们在不同阶段上的波动是各种时间尺度振荡叠加的结果,而年代际尺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东印度洋海温异常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均与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呈显著的反相关。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在南海夏季风爆发之前,与强度指数反相关,而爆发之后,与强度指数正相关。这体现了南海夏季风活动与ENSO事件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活动 年际 南海夏季风爆发 年代际变化特征 夏季风强度指数 向外长波辐射 爆发日期 ENSO事件 海温异常 对流活动 低层风场 南海区域 资料分析 风场资料 NCEP 气候趋势 时间尺度 印度 太平洋 平均值 纬向风
下载PDF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我国江淮流域夏季旱涝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51
3
作者 励申申 寿绍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31-338,共8页
对赤道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暖池海温与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作功率谱分析和相关分析 .指出秋冬季增暖的厄尔尼诺事件对应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偏多 ,春夏季开始发展的 EN-SO事件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偏少 .对两种在不同季节增暖的 ENSO事件对... 对赤道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暖池海温与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作功率谱分析和相关分析 .指出秋冬季增暖的厄尔尼诺事件对应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偏多 ,春夏季开始发展的 EN-SO事件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偏少 .对两种在不同季节增暖的 ENSO事件对应的异常流场特征及其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用 1 991年和 1 994年实例作对比分析 .不同季节增暖的 ENSO事件在太平洋热带地区环流调整的不同阶段可能是影响夏季风活动和东亚夏季天气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流域 夏季降水 赤道 太平洋 海温 旱涝
下载PDF
东太平洋深海沉积物小于2μm组分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4
4
作者 刘季花 梁宏锋 +1 位作者 夏宁 宋苏顷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9-58,共10页
用等离子光谱测定了东太平洋9个深海沉积物样品的小于2μm组分及全岩的稀土元素,结果显示,小于2μm组分及全岩的稀土元素组成均受控于沉积物类型,而二者之间稀土元素组成的差异在钙质和硅质沉积物中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元素相关分析... 用等离子光谱测定了东太平洋9个深海沉积物样品的小于2μm组分及全岩的稀土元素,结果显示,小于2μm组分及全岩的稀土元素组成均受控于沉积物类型,而二者之间稀土元素组成的差异在钙质和硅质沉积物中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元素相关分析和稀土元素赋存状态分析表明,这种差异主要由沉积物物质组成的不同所致,表现在化学组成上,主要与MnO、Al_2O_3、Fe_2O_3、CaO含量的变化有关。大多数样品小于2μm组分的稀土组成与北美页岩类似,铈无明显异常,表明研究区粘土矿物主要来自陆源;个别样品小于2μm组分表现为铈负异常,反映出该组分中有较多的自生组分如钙质生物壳体或海水自生粘土矿物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 沉积物 稀土族 地球化学 太平洋
下载PDF
东亚寒潮冷空气的传播和行星尺度作用 被引量:27
5
作者 丁一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24-132,共9页
本文研究了1980—1984年冬季19次东亚寒潮爆发过程中低频扰动的传播特征和行星尺度作用。揭示出冷空气的向南传播主要是一种低频模态的10—20天周期的振荡。另一方面,与寒潮爆发有关的西伯利亚冷高压作为北半球冬季对流层的主要冷源会... 本文研究了1980—1984年冬季19次东亚寒潮爆发过程中低频扰动的传播特征和行星尺度作用。揭示出冷空气的向南传播主要是一种低频模态的10—20天周期的振荡。另一方面,与寒潮爆发有关的西伯利亚冷高压作为北半球冬季对流层的主要冷源会导致一系列行星尺度过程的响应。这主要表现为辐散环流的上升支迅速地从印尼—马来西亚地区东移到东太平洋,使正常的沃克环流反向。这种情况十分相似于由非厄尔尼诺年到厄尔尼诺年辐散环流的运动。从动力学上,这种辐散环流有利于东太平洋以及北美西岸的天气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尺度 寒潮爆发 沃克环流 太平洋 环流形势 上升支 辐合区 传播特征 冬季风 上升运动
下载PDF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长江下游地区降水异常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26
6
作者 费亮 王玉清 +1 位作者 薛宗元 吴天泉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42-447,共6页
本文采用最大熵谱分析方法揭示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和长江下游地区降水均存在3-4年和准两年的周期性振荡特征。且通过时滞相关分析发现两者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以降水滞后海温约4个月的正相关最为明显。在此基础上利用一个多级数字... 本文采用最大熵谱分析方法揭示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和长江下游地区降水均存在3-4年和准两年的周期性振荡特征。且通过时滞相关分析发现两者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以降水滞后海温约4个月的正相关最为明显。在此基础上利用一个多级数字滤波器对两者的逐月距平序列进行了高通、低通和带通滤波,并对两者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滤波分量进行时滞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只是在2-4年的时间尺度上两者相关最为密切,并以降水滞后海温4-5月的正相关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海温 长江 降水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热带海洋海温和大气环流异常变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陈永利 白学志 赵永平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388-399,共12页
用合成和相关分析方法及SVD技术研究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年份4~6月季风建立时期季风环流的异常及其与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与热带大气环流和海温变异密切相关。(1)当热带中、东太平洋-... 用合成和相关分析方法及SVD技术研究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年份4~6月季风建立时期季风环流的异常及其与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与热带大气环流和海温变异密切相关。(1)当热带中、东太平洋-印度洋(主要在西南部)及南海海温低(高),西太平洋-澳洲邻近海域海温高(低)时,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不同区域海温对季风的影响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印度洋主要为晚春至初夏(4~6月),南海为5~6月,而热带太平洋从前冬一直持续到夏季。(2)不同的海温异常产生不同的季风环流型,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年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基本相反。南海夏季风的活动主要受印度季风环流变化的影响,与前期冬春季西太副高的强弱及位置变化密切相关。西太副高弱时,南海夏季风爆发早;反之,爆发晚。(3)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引起季风环流和Walker环流的异常变化可能是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物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爆发 大气环流异常 变化关系 热带海 WALKER环流 热带太平洋 相关分析方法 热带大气环流 季风环流 海温异常 异常变化 SVD技术 印度 太平洋 邻近海域 西太平洋 季节差异 位置变化 环流变化 印度季风 物理过程
下载PDF
夏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全球及东亚短期气候变化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21
8
作者 杨芳林 袁重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35-544,共10页
本文应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设计的两层大气环流模式(IAP-AGCM)研究了夏季赤道东太平洋地区负的海温异常对全球大气及赤道太平洋地区和东亚局地短期气候变化的影响,着重分析了海温异常(SSTA)所造成的降水、高度... 本文应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设计的两层大气环流模式(IAP-AGCM)研究了夏季赤道东太平洋地区负的海温异常对全球大气及赤道太平洋地区和东亚局地短期气候变化的影响,着重分析了海温异常(SSTA)所造成的降水、高度场、风场以及赤道太平洋地区海表感热和潜热输送等一些物理场的异常,并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影响全球及赤道太平洋和东亚局地短期气候变化的物理机制进行了探讨,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数值试验 海温异常 太平洋
下载PDF
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0
9
作者 龚道溢 王绍武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4-54,共11页
本文利用1974年1月到1996年12月重分析(NOAANCEP-NCARCDAS-1)全球500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及同期赤道太平洋各海区SST资料,研究了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变化特征及其对赤道东太平洋SST变化... 本文利用1974年1月到1996年12月重分析(NOAANCEP-NCARCDAS-1)全球500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及同期赤道太平洋各海区SST资料,研究了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变化特征及其对赤道东太平洋SST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全球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及对SST的响应,在南北两个半球有很好的一致性。全球副热带高压强度的变化与超前3个月SST的正相关最为显著。对SST响应最强烈的区域主要在南北纬30°之间的低纬,低纬地区局地SST对副热带高压也有强烈的影响。从10°到30°纬度,对SST的响应分别落后于赤道2~9个月.在中、高纬大气环流的响应表现为波列特征,对暖SST及冷SST的响应波列基本相反,但对暖SST的响应更为显著。海温和副热带高压的月际持续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副热带高压9-10月的相关障碍可能与NinoC区SST8-9月的相关障碍低点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半球 副热带高压 赤道 太平洋 海温
下载PDF
南海海温变化及其对广东雨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梁建茵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246-253,共8页
本文用较新的资料,较仔细地分析了南海海温的变化及其对广东雨量的影响。发现南海海温具有25—32个月的变化周期,落后相关分析表明南海海温变化落后于东太平洋海温变化8个月,南海海温异常主要出现在2—7月。 广东各地,暖水年平均雨量大... 本文用较新的资料,较仔细地分析了南海海温的变化及其对广东雨量的影响。发现南海海温具有25—32个月的变化周期,落后相关分析表明南海海温变化落后于东太平洋海温变化8个月,南海海温异常主要出现在2—7月。 广东各地,暖水年平均雨量大于冷水年平均雨量。但年内各月有一定差异。分析发现,暖水年,南海海温对副高有加强和吸引西伸作用,冷水年则起减弱东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 距平 水年 太平洋 热带高压 位势高度 海表温度 海面温度 交叉谱分析 海面蒸发
下载PDF
东太平洋茎柔鱼生活史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1
作者 胡贯宇 方舟 陈新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15-1328,共14页
茎柔鱼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其资源量在秘鲁海域最为丰富,是中国鱿钓渔业最为重要的目标种类之一。而且,作为捕食者和被捕食者,茎柔鱼位于食物链的中间环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回顾了有关茎柔鱼的种群结构、日龄与生长... 茎柔鱼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其资源量在秘鲁海域最为丰富,是中国鱿钓渔业最为重要的目标种类之一。而且,作为捕食者和被捕食者,茎柔鱼位于食物链的中间环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回顾了有关茎柔鱼的种群结构、日龄与生长、繁殖习性、摄食生态学以及洄游路径的研究,全面归纳和总结了茎柔鱼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努力的方向。此外,通过对已有研究结果的分析和总结,绘制了茎柔鱼在东太平洋的洄游路线,为茎柔鱼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生活史 渔业资源 太平洋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底结核及相关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季花 林学辉 +2 位作者 梁宏锋 崔汝勇 李扬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4-141,共8页
1引言海底多金属结核多分布于沉积物表面,而且二者之间关系密切.宏观上,结核的丰度、品位、形态及分布规律与海底地形、地层结构、沉积厚度及沉积物类型有密切关系「’·‘’;微观上,结核和相关沉积物的元素组成有一定的联系... 1引言海底多金属结核多分布于沉积物表面,而且二者之间关系密切.宏观上,结核的丰度、品位、形态及分布规律与海底地形、地层结构、沉积厚度及沉积物类型有密切关系「’·‘’;微观上,结核和相关沉积物的元素组成有一定的联系[‘-’L‘’.目前,在探讨二者的关系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结核 沉积物 稀土族 地球化学
下载PDF
东太平洋铁锰结核区微生物的丰度及其成矿作用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史君贤 陈忠元 +1 位作者 杨季芳 胡锡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58-466,共9页
于1994年4-11月在东太平洋铁锰结核勘探区,随向阳红09号船,采集了39个表层沉积物、12个上覆水和7个结核样。在现场用平板法测定了异养细菌和铁、锰细菌丰度,用稀释法(MPN法)测定硫酸盐还原菌丰度。在实验室对船上带回的异养细菌... 于1994年4-11月在东太平洋铁锰结核勘探区,随向阳红09号船,采集了39个表层沉积物、12个上覆水和7个结核样。在现场用平板法测定了异养细菌和铁、锰细菌丰度,用稀释法(MPN法)测定硫酸盐还原菌丰度。在实验室对船上带回的异养细菌和锰细菌进一步纯化分离,进行了12项生化试验,参照伯杰氏手册第八版鉴定至昆。为了探讨微生物在大洋成矿过程的作用,使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锰细菌对锰、铁离子的转化作用和不同培养温度对转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生物丰度方面,沉积物中异养细菌的丰度在3-9500cell/g;锰、铁细菌的丰度在1×10°-103cell/g;硫酸盐还原细菌的丰度分布范围在0-4000cell/g。在上覆水和结核样中各类细菌的丰度均较低,比沉积物样低1个数量级。在细菌的菌属组成与近海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在革兰氏阳性菌的组成上微球菌占了绝对优势。在成矿作用方面,锰细菌对锰、铁氧化还原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好氧的条件下,锰细菌使可溶性的Mn2+氧化为Mn4+,其氧化速度与环境温度存在密切关系;锰细菌对铁的氧化速度比对锰的氧化速度来得快。在厌氧的培养条件下,锰细菌能将高价铁还原为低价铁,而且使培养液的pH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成矿作用 异养细菌 锰细菌 锰结核
下载PDF
亚太概念辨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陈峰君 《当代亚太》 1999年第7期3-9,共7页
“亚太”是“亚洲及太平洋”的简称,表面看起来,这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几乎近似中小学的地理知识。但在实际应用和学术研究中,这一概念却又很模糊,认识上很不一致,有时差别很大,而且由于这种分歧,造成在统计上的混乱,如认为... “亚太”是“亚洲及太平洋”的简称,表面看起来,这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几乎近似中小学的地理知识。但在实际应用和学术研究中,这一概念却又很模糊,认识上很不一致,有时差别很大,而且由于这种分歧,造成在统计上的混乱,如认为亚太是指东亚地区,其区域内贸易量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太地区 亚太经社会 概念辨析 太平洋 亚太国家 澳大利亚 太平洋 亚地区主义 北亚 联合国
原文传递
A comparison of fishery biology of jumbo flying squid, Dosidicus gigas outside thre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s in the Eastern Pacific Ocean 被引量:14
15
作者 刘必林 陈新军 易倩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3期523-533,共11页
Although many studies on the fishery biology of jumbo flying squid, Dosidicus giga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the coastal areas within Exclusive Economic Zones (EEZs) of various countries due to its commercial and eco... Although many studies on the fishery biology of jumbo flying squid, Dosidicus giga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the coastal areas within Exclusive Economic Zones (EEZs) of various countries due to its commercial and ecological importance, limited biological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from waters outside these EEZs.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d D. gigas fishery biology from waters outside Chilean, Peruvian and Costa Rican EEZs, based on the fishery data collected by Chinese jigging vessels during 2006 to 2010. The dominant mantle lengths olD. gigas were 350-450 mm, 250-400 mm and 250-350 mm outside Chilean, Peruvian and Costa Rican EEZs, respectively. Size structure analysis show that a medium-sized group existed mostly in the waters outside the Chilean and Peruvian EEZs, whereas a small-sized group occurred mainly in the waters outside the Costa Rican EEZ. The longevity of the squid outside the Costa Rican EEZ was less than 10 months, while most of those outside Chilean and Peruvian EEZs were about 1-1.5 years and very few large individuals were 1.5-2 years old. A higher percentage of mature individuals existed outside Costa Rican EEZ implying the region as a potential spawning ground, while lower proportions of mature squid outside the Peruvian and Chilean EEZs indicated that spawning may be occurring outside our study area. Spatial differences in sizes at maturity of the squid are thought to be result from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especially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nutrition among the three areas. Stomach-content analysis showed that cannibalism was important in the diet of D. gigas. Stress generated by jigging may increase the incidence of cannibal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umbo flying squid fishery biology Peru Chile Costa Rica
下载PDF
2004年北半球大气环流及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陈丽娟 许力 江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31,共5页
20 0 4年上半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大气、海洋状况总体上处于正常状态。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明显增暖;2 0 0 4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夏季西伸脊点位置偏东、脊线位置偏北;6月上中旬贝加尔湖以西地区50 0hPa高度场偏... 20 0 4年上半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大气、海洋状况总体上处于正常状态。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明显增暖;2 0 0 4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夏季西伸脊点位置偏东、脊线位置偏北;6月上中旬贝加尔湖以西地区50 0hPa高度场偏高,7月中旬和8月中旬贝加尔湖地区高度场偏高;2 0 0 4年南海季风爆发时间接近常年,南亚夏季风偏强;青藏高原50 0hPa高度场偏高,冬季积雪较常年稍偏多;2 0 0 4年上半年,赤道太平洋对流活动普遍受到抑制,7月后期开始,1 6 0°W以西海域上空对流活动较常年明显增强。2 0 0 4年中国气候异常可能是下垫面热力异常和大气环流异常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年 气候异常 500hPa高度场 中国 北半球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大气环流异常 太平洋 贝加尔湖 对流活动 赤道太平洋 状况 海表温度 爆发时间 南海季风 青藏高原 冬季积雪 共同作用 热力异常 上半年 偏高 西海域
下载PDF
春夏季节转换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移与大尺度环流和温度场变化关系 被引量:11
17
作者 祝从文 陈隆勋 何金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93-504,共12页
分析了由春向夏的季节转换过程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大尺度环流和温度场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4月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表现出向东移动特征,6月份它与向西移动的北美副高在东太平洋120-160°W区域合并。这一期间,沿15-20... 分析了由春向夏的季节转换过程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大尺度环流和温度场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4月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表现出向东移动特征,6月份它与向西移动的北美副高在东太平洋120-160°W区域合并。这一期间,沿15-20°N之间的纬圈环流同时表现出向东移动特征,该纬圈环流的上升支位于南海-西太平洋暖池一带,下沉支主要位于东太平洋180°-120°W区域。伴随上述变化,位于北半球太平洋的局地Hadley环流在纬向随时间表现出东强西弱变化特点。西太平洋副高向东移动与15-20°N之间的纬圈环流和130°W东太平洋局地Hadley环流在15-25°N上空交汇、下沉密切相关。在由春向夏季节转换中,大气和海表温度关于赤道季节转换速率沿纬向表现出东慢西快差异,上述变化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向东移动提供了有利的气候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尺度环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季节转换 太平洋 西太平洋暖池 西太平洋副高 海表温度 月份 春夏季节 表现
下载PDF
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的矿物组成及元素赋存特征 被引量:10
18
作者 方银霞 金翔龙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19-425,共7页
根据 1 988年东太平洋海盆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取得的结核样品和资料 ,利用X -射线衍射、红外光谱、XPS光电能谱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 ,对结核核心和壳层 (层纹构造区与斑杂构造区 )的矿物组成及元素赋存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 根据 1 988年东太平洋海盆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取得的结核样品和资料 ,利用X -射线衍射、红外光谱、XPS光电能谱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 ,对结核核心和壳层 (层纹构造区与斑杂构造区 )的矿物组成及元素赋存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 1 )核心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 ,只含少量结晶差的锰铁矿物。壳层以锰铁矿物为主 ,层纹构造区的锰相矿物主要为δ-MnO2 ;斑杂构造区的锰相矿物则为结晶稍好的钠水锰矿和δ -MnO2 。 ( 2 )结核金属元素主要以氧化物态存在 ,Mn主要是MnO和MnO2 ,Fe主要是Fe3O4和Fe3O2 ,Ni可能以NiO和NiO2 为主。 ( 3)结核成矿作用以高价锰铁的氧化物胶体微粒的物理吸附作用为主 ,并受其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影响。 ( 4 )结核矿物的结晶程度主要由重结晶等后期成岩作用所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多金属结核 矿物组成 元素赋存状态
下载PDF
东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物质来源和分布规律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富元 杨群慧 +3 位作者 殷汝广 何高文 章伟艳 王英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37-547,共11页
对东太平洋CC区(Clarion-Clipperton Zone)多金属结核丰度、品位、多波束地形测量、深拖光学覆盖率探测、地震勘探等一系列调查资料综合研究表明:①东区和西区结核在其化学成分和形态上有差异,但是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能按区域断然分开;... 对东太平洋CC区(Clarion-Clipperton Zone)多金属结核丰度、品位、多波束地形测量、深拖光学覆盖率探测、地震勘探等一系列调查资料综合研究表明:①东区和西区结核在其化学成分和形态上有差异,但是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能按区域断然分开;②因子分析得出东、西两区结核4种主因子是Mn组元素Mn、Cu、Ni、Zn,Fe组元素Fe、Co、Ti、Sr,岩源组元素Si、Al、K,生物元素Ca、P;③西区结核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覆海水中金属元素的化学沉淀,火山成矿作用使结核富集和丰度增加,趋势面和人工神经网络分析表明结核主要分布在海底坡度≤5°地区,该地区的结核量占总结核量的89.62%,坡度>5°地区结核量占10.38%;④东区结核丰度、覆盖率、地形三者变化一致,重大相变距离为10~15km,来自地幔成矿物质通过玄武质洋壳裂隙和断层,为多金属结核的形成和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地球深部地质作用过程如基底岩浆房活动可能对结核分布产生重要影响;⑤东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矿带的形成应归于海底板块扩张活动的一种资源效应和经后期表生地质作用改造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多金属结核 物质来源 分布规律 结核丰度 覆盖率 地形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中东部大眼金枪鱼摄食强度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12
20
作者 朱国平 刘维 +1 位作者 戴小杰 许柳雄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8-73,共6页
根据中国金枪鱼渔业观察员项目于2006年2—11月在东太平洋水域作业的中国金枪鱼延绳钓渔船上收集的数据,对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seus摄食强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个体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较大个体大眼金枪鱼的高,叉长小... 根据中国金枪鱼渔业观察员项目于2006年2—11月在东太平洋水域作业的中国金枪鱼延绳钓渔船上收集的数据,对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seus摄食强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个体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较大个体大眼金枪鱼的高,叉长小于140 cm的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相对较大;3—4月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较小,5—11月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相对较大;3月大眼金枪鱼的空胃率相对较高,5—11月大眼金枪鱼空胃率均低于15%;200~350 m水层中大眼金枪鱼的摄食活动非常活跃。各月份(χ2=227.95,P<0.0001)和不同叉长组(χ2=364.61,P<0.0001)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不同水层(χ2=178.50,P<0.0001)大眼金枪鱼的摄食强度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眼金枪鱼 摄食强度 太平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