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补正
被引量:12
- 1
-
-
作者
尚志儒
赵丛苍
-
机构
雍城考古队
-
出处
《文博》
1986年第1期11-13,97-98,共5页
-
文摘
《文物》1985年2期发表的《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以下称《简报》),对整个遗址北部的朝寝建筑、东厢、门塾、中庭及围墙作了全面报导。经初步研究,这是一处春秋晚期的秦国宗庙遗址。该遗址保存完整,出土文物丰富。
-
关键词
发掘简报
上古时代
东厢
春秋晚期
宫殿建筑
夯筑
中国建筑史
殷周
绳纹
重要章节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国立历史博物馆开馆后展览制度的累积
被引量:3
- 2
-
-
作者
李万万
-
出处
《文物天地》
2015年第12期46-51,共6页
-
文摘
国立历史博物馆于1920年11月正式宣告成立后,各项业务工作均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尤其是文物征集与收购方面,进行甚力,藏品日臻丰富。同时,博物馆工作人员开始精选藏品,依类陈列。1924年8月1日,国立历史博物馆将午门城楼开放,陆续公开预展部分文物,如午门东厢展出信阳汉墓出土文物和巨鹿故城出土文物及明清档案等,西厢陈列散氏盘、天龙山石刻及汉魏石经等拓片。展览期间还特邀社会各界人士来馆进行"研求考证"。
-
关键词
国立历史博物馆
汉魏石经
文物征集
明清档案
天龙山
汉墓
博物馆工作
散氏盘
东厢
巨鹿
-
分类号
G26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从三张地税收据窥见历史深处的崖州东厢
- 3
-
-
作者
郑辉敏
-
机构
不详
-
出处
《现代青年》
2022年第8期73-75,共3页
-
文摘
崖州的四厢成建于何年,由于唐宋元各朝史料的缺失,故建村时间不得而知。笔者从手头史籍查阅得知,崖州四厢在明万历年间就已存在。明万历《琼州府志·乡都》,对崖州四厢有如是记载:“东厢、西厢、南厢、北厢、伍都,以上五厢都俱附城…….”,由此可见,崖州四厢的建村时间确是有些年头了。时至今日,崖州四厢中的南厢、西厢与北厢的村落依旧存在,只是世易时移,村庄已不再以“厢”命其名,但原南厢管辖的范围即大和高山。
-
关键词
四厢
琼州府志
世易时移
明万历
崖州
东厢
税收
唐宋元
-
分类号
F81
[经济管理—财政学]
-
-
题名东厢记
- 4
-
-
作者
王保忠
-
出处
《野草》
2015年第5期24-52,共29页
-
文摘
11970年代末,我们东厢村人仅有的一点文化生活就是去西霍庄看电影。两个村相隔不过一条大壕沟,我们在沟东,他们在沟西,论条件,我们村要好一点,至少机井比他们多,光棍比他们少。可谁能想到,就那样一个破村子竟摊上了好事——县上将一台上海产8.75mm黑白电影机奖给了他们。据说是县放映队替换下的,都能当破烂卖了,可西霍庄人却像从孙悟空得了定海神珍,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这就严重伤害了我们东厢人的自尊心,每次去西霍庄看电影,看着他们牛逼哄哄的样儿,真恨不得对他们村所有的生物、微生物施暴,包括天上飞的家巴雀。
-
关键词
东厢
张生
霍庄
巴雀
赵秀
摇摇头
给你
回过头
一遍遍
一村
-
分类号
I24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丁玲在北京的生活足迹
- 5
-
-
-
出处
《天津政协公报》
2010年第10期33-34,共2页
-
文摘
著名作家丁玲生于1904年,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人。丁玲一生中曾经在北京有过三段生活,北京是丁玲一生中挥之不去的情结。第一次进京1924年,20岁的丁玲来到北京,第一个落脚点就在辟才胡同内一所补习学校的宿舍,她在这所学校补习功课,准备报考大学。
-
关键词
太平桥
蒋伟
补习学校
北大红楼
临澧
碧云寺
文协
翔凤
复兴门
东厢
-
分类号
K825.6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孔子视野中的女性意象
- 6
-
-
作者
蔡先金
-
出处
《中华文化画报》
2006年第6期44-47,共4页
-
文摘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是一座僧寺里,平日有很多狐狸,时时掷瓦石戏弄人。一位学究借寺里三间东厢房授徒,听说这件事后,亲自到佛殿责骂狐狸,狐狸挨骂后,有几天晚上悄无声息,学究于是面露得意之色。一天,东家过来叙谈,学究打拱作揖的时候,忽然袖中掉下一卷书来,拾起来一看,竟然是一幅男女秘戏图。
-
关键词
秘戏图
女性意象
僧寺
得意之色
君子儒
三间
阳货
孔老夫子
孔门
东厢
-
分类号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名花
- 7
-
-
作者
雁宁
-
出处
《长江文艺》
2017年第4期26-43,共18页
-
文摘
一
从上海来的加急电报,如同一枚不大不小的炸弹惊破了郑公馆原来的平静。大太太瑞芝住的东厢房倒没多大反响,只传出几声不以为然的干咳表表态而已,作为正房丫头的芹儿出门来时脸色很不好看,倒让那些亲近正房的下人们有些担心了。
-
关键词
不好看
郑文
文殊院
家老
花园里
东厢
四川话
登门拜访
平民百姓
老样子
-
分类号
I247.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井上生旅葵
- 8
-
-
作者
丛桦
-
出处
《祝你幸福(午后)》
2016年第2期22-23,共2页
-
文摘
一春天里回家,见野草封门,心内如被痛击。自父亲离世,仅仅半年,就出现"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的上古景况——门口、院落、井台都长出膝盖高的野草。其中多为飞蓬,一些和"葵"一样古老的植物。野草中的家,显得有些陌生。曾经以为,这个家是不会老的。二对于这个家的记忆,一直保留在1986年。这是父母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新家,是父母一饮一啄的搭建,胼手胝足堆垒而成的华屋,多少岁月。
-
关键词
上生
植物入侵
看麦娘
就这样
东厢
花椒树
圆木
芳草鲜美
六畜兴旺
弄玉吹箫
-
分类号
S731.2
[农业科学—林学]
-
-
题名江总书记访西厢
- 9
-
-
作者
仝毅
-
出处
《沧桑》
1994年第5期9-11,共3页
-
文摘
1994年1月31日,视察三晋大地的中共中共总书记江泽民同志,来到了山西最南端的永济市.江总书记视察30万亩黄河滩涂开发后,风尘仆仆来到了《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普救寺,饶有兴趣地参观了该寺.
-
关键词
普救寺
《西厢记》
滩涂开发
张生
三晋大地
蒲津渡遗址
北京天坛回音壁
拷红
东厢
寺内
-
分类号
K827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回忆抗战期间的几件往事
- 10
-
-
作者
梅山
-
出处
《春秋》
2014年第6期23-27,共5页
-
文摘
1923年11月26日,我出生于山东青岛,家有姐妹7人,我排行第五,取名刘文懿,后改名为梅山(曾化名刘毅)。父亲刘延业、母亲杨梦恩都是沧口大枣园村居民。我的父亲刘延业思想开明,在当地较早接受了辛亥革命新思潮,剪了辫子,剃了胡须。在我6岁的时候,父亲按照当时最时兴的先进教育理念,把我送进青岛台东六路小学幼稚园,接受学前教育。独闯北平寻找组织1940年夏,我已经转到文德女中读高一。受二姐杨真的影响,我独自去北京找党。
-
关键词
抗战期间
枣园村
谢明
文德女中
文懿
先进教育理念
胶县
日本兵
秘密联络站
东厢
-
分类号
D693.7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李清照故居抒情(二首)
- 11
-
-
作者
雪兵
-
出处
《诗刊》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46-47,共2页
-
文摘
~~
-
关键词
痴语
杜鹃声声
《声声慢》
一个女人
脉管
东厢
泉石
泉中
-
分类号
I22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所城里的刘家大院
- 12
-
-
-
机构
中共烟台市委政研室
-
出处
《走向世界》
2015年第52期74-77,共4页
-
文摘
目前在所城里,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当属1996年被烟台市人民政府列于"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刘子琇旧居——即老烟台人俗称的"刘家大院"。刘家大院坐落于向阳街81号和80号,迄今已有百年的历史了。
-
关键词
文物保护单位
刘子
奇山
门窗洞口
大元帅府
砖木混合结构
东厢
柱础
花池
麟瑞
-
分类号
F324.1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北京胡同的影壁
- 13
-
-
作者
于润琦
-
出处
《中华文化画报》
2012年第9期76-81,共6页
-
文摘
影壁是设置在大门外或内的一个建筑附件,主要为遮挡之用。大门外的影壁是为遮挡对门房屋顶部的杂物;而门内的影壁则为遮挡外人的视线,不能对院内一览无余。在说影壁之前,要先说门楼。影壁是随门楼或山门而建。没有门楼,何谈影壁。老北京的院落,大到达官贵戚的府邸,寺庙道观的山门,小到胡同内的四合院,甚至是小门小户的门楼,几乎都有影壁。影壁几乎像大门样,不可或缺。影壁不像胡同四合院那样惹人瞩目,与整个院落相比。
-
关键词
北京胡同
德胜庵
砖石结构
胡司
亲王府
东厢
老舍先生
历代帝王庙
日书
黄琉璃
-
分类号
K879.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冷冬
- 14
-
-
作者
常星儿
-
出处
《少年月刊》
2006年第11期22-27,共6页
-
文摘
1 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一天,爸爸问我:“彬子,你自己在家敢待吗?”“敢。”我说。我知道爸爸要说什么。“你能照顾好自己?”爸爸又问。“能。”我回答。我扭过睑去,看着挂在墙上的妈妈的照片——妈妈离开我们才一年多啊! “那……爸爸就到甸子上去割芦苇啦。”爸爸的声音低了下来。“去吧——我自己敢在家,也能照顾好自己。”我依然看着妈妈的照片。“那……我就去了。”爸爸的声音有些打颤。“……”我没吱声。我长这么大,还从没听过村子里有哪个人在冬天里到甸子上去割芦苇。可爸爸去了。
-
关键词
冷冬
我自己
给你
三四
苇草
沙沙声
东厢
沙钱
长池
少洲
-
分类号
G624.2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蹒跚
- 15
-
-
作者
王晓俭
-
出处
《读友》
2015年第13期70-79,共10页
-
文摘
"我要走了呀—"她挎着个竹篮子,仿佛自言自语,又仿佛在同我说。"你要去哪里呢?"我努力想要看清她的容颜,却只看得清她一头凌乱的白发。"去镇江,去海边,和海边的人一起住着,挺幸福。我不会再回来了呀,我也不会想你们了呀,我就这么过着,在另一个世界里……"她义无反顾地转过身,蹒跚着向远处走去。蹒跚的身影越来越模糊,直至成为光圈中的一个暗影……我醒了,枕边是湿的。哽咽声似乎还在耳边。
-
关键词
同我
大弟
蒸馒头
五分钱
没事找事
九十岁
就这样
活着
东厢
往前走
-
分类号
I24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胭脂小马作品
- 16
-
-
作者
胭脂小马
-
机构
《中华文学》
《大秦诗刊》
-
出处
《现代青年》
2016年第3期38-39,共2页
-
文摘
你走吧,我要下雪了在东厢屋描眉在西厢屋收拾发旧的胭脂剔出体内的各色毒汁在云和水上布禅看你迎娶姑娘的花轿在春天。
-
关键词
一朵花
短亭
还给我
枯枝败叶
鸟鸣
断纹
花影
白羽
东厢
水上
-
分类号
TQ658.5
[化学工程—精细化工]
-
-
题名温儒敏先生
- 17
-
-
作者
高秀芹
-
机构
北京大学
-
出处
《北京教育(德育)》
2010年第3期65-66,共2页
-
文摘
我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除了导师谢冕先生,交往最多的老师就是温儒敏教授,以致很多人都以为我是温老师的博士,需要解释才明白。温老师也把我当作他的学生,很多事情都让我去做。比如他当年主持的"孑民学术论坛",安排我去接待邀请的专家学者,他对自己的学生说:"让高秀芹去,我放心。"很有点"你办事,我放心"的口气,我也就更加不敢懈怠,只要温老师交待的事,都会很漂亮地完成,那份难得的信赖让我对自己要求很高。
-
关键词
温儒敏
中文系主任
春园
人生理想
性情温和
启蒙主义
人能
内在规则
东厢
这个世界
-
分类号
K825.6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建水小记(散文)
- 18
-
-
作者
于坚
-
出处
《滇池》
2006年第5期9-13,共5页
-
文摘
云南建水县,古称临安。当年,"临安之繁华富庶甲于滇中。谚曰金临安,银大理,言其饶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鱼螺之产,不可殚述,又有铜锡诸矿,辗转四方,商贾辐辏。"这是古人说的。有朋友李,退休后回家赋闲,将祖传的四合院老宅重新维修,画栋雕梁,恢复旧貌。还收拾出客房两三间,置竹子、金鱼、怪石、古董若干,名曰"静庐"。春节期间,我和几位朋友前去小住。每日起来,就在花厅前面读书一阵,在东厢房写字若干,到太阳照到照壁,花厅深处李家的祖先牌位一一亮起来。才慢慢磨蹭到街上,喝一碗过桥米线,就去城里面逛。建水还保留着几片老区,小巷像蜘蛛网一样,四通八达,朱门大院,小家独户,比比皆是。只是朱门大院,都成了大杂院,土改的时候就四分五裂了。有一院的花厅,隔成两半,两家人住,六扇雕花门,一家分三扇,院子中间砌起墙来。仔细看门,大惊,雕得那么杰出。
-
关键词
三间
临安
家院子
建水县
东厢
茂林修竹
滇中
石狮子
桂树
铜锡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一榻清风
- 19
-
-
作者
彭治国
-
机构
中国嘉德
-
出处
《优品》
2010年第7期232-237,共6页
-
文摘
据《诗经·小雅·斯于》载:"乃生男子,载寝之床";《周礼·夭宫·玉府》记:"掌王之燕衣服,衽席,床第,凡亵器"等,还有许多史书都有关于"床"的描述,这足以说明,床的出现,在我国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
-
关键词
罗汉床
燕衣
小雅
衽席
参考价
清代宫廷
孟玉楼
博古图
吕望
东厢
-
分类号
K87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贯通京城东南部的交通大动脉——东厢道桥工程
- 20
-
-
作者
潘善棠
-
出处
《瞭望》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5期21-22,共2页
-
文摘
由10座立交桥,12座人行过街天桥连接,两侧有绿树、鲜花簇拥的一条新的宽阔道路,最近在首都东南部地区修建成。这就是北京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最大的道路桥梁工程——东厢道桥工程。 东厢道桥工程,又称东南外二、三环道路桥梁工程,是改造扩建东外二环路、蒲黄榆路和南三环东路的一项大型工程。它北起东便门,向东穿越京沪铁路,沿护城河东岸向南经广渠门、劲松小区、左安门,在蒲黄榆与东蒲路相交后。
-
关键词
东厢
道桥工程
交通大动脉
广渠门
南三环
道路桥梁工程
东便门
东南部地区
鲜花簇拥
黄榆
-
分类号
D5
[政治法律—政治学]
D6
[政治法律—国际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