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1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地区新生代侵入体的锆石激光探针U-Pb年龄测定与稀土元素成分分析 被引量:620
1
作者 袁洪林 吴福元 +3 位作者 高山 柳小明 徐平 孙德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4期1511-1520,共10页
利用LA-ICPMS锆石U-Pb原位定年方法,在不同斑束下对吉林省南部永胜霓霞正长岩获得的年龄与SHRIMP年龄(31 Ma)在准确度和精度上均相当。该年龄也与采自辽东半岛的饮马湾山辉长岩体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基本相同,代表了我国东北乃至整个东... 利用LA-ICPMS锆石U-Pb原位定年方法,在不同斑束下对吉林省南部永胜霓霞正长岩获得的年龄与SHRIMP年龄(31 Ma)在准确度和精度上均相当。该年龄也与采自辽东半岛的饮马湾山辉长岩体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基本相同,代表了我国东北乃至整个东部地区出露的最年轻侵入体,指示了渐新世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以及该区自30 Ma以来的显著地壳抬升与剥蚀。同时,永胜霓霞正长岩的锆石具有十分高的轻稀土元素含量和平坦的稀土元素配分型式,这种异常的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在已发表的文献中尚未见报道,属于一种新的锆石REE配分型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新生代 侵入体 锆石激光探针 U-PB年龄测定 辉长岩 正长岩 稀土元素 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中国东北中生代构造体制与区域成矿背景:来自中生代火山岩组合时空变化的制约 被引量:459
2
作者 许文良 王枫 +4 位作者 裴福萍 孟恩 唐杰 徐美君 王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39-353,共15页
本文系统总结了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岩石组合及其时空分布规律,以便对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和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中生代的演化历史及其东北地区中生代区域成矿背景给出制约。基于火山岩中锆石U——Pb定年结果,东北地区中... 本文系统总结了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岩石组合及其时空分布规律,以便对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和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中生代的演化历史及其东北地区中生代区域成矿背景给出制约。基于火山岩中锆石U——Pb定年结果,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作用可划分成六期:晚三叠世(200~228Ma)、早——中侏罗世(173~190Ma)、中——晚侏罗世(158~166Ma)、早白垩世早期(138~145Ma)、早白垩世晚期(106~133Ma)和晚白垩世(88~97Ma)。晚三叠世火山作用主要分布在吉黑东部和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前者为A型流纹岩,后者为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它们共同揭示了古亚洲洋最终闭合后的伸展环境;早——中侏罗世火山岩主要分布在吉黑东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额尔古纳地区,吉黑东部和额尔古纳地区早——中侏罗世钙碱性火山岩的存在分别标志着古太平洋板块和蒙古——鄂霍茨克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发生,而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早——中侏罗世火山岩则以双峰式火成岩组合为特征,反映了双向俯冲的弧后伸展环境;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岩主要分布在松辽盆地以西和冀北——辽西地区,前者为碱性——亚碱性的过渡系列,主要由玄武粗安岩、粗安岩和少量粗面岩组成,后者为A型流纹岩或碱性流纹岩组成,这些火山岩形成于加厚陆壳的坍塌或拆沉阶段;早白垩世晚期火山岩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吉黑东部为钙碱性火山岩组合,而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则主要为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前者标志着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后者与早期加厚陆壳的拆沉和/或类似弧后的伸展环境有关;晚白垩世火山岩主要分布在吉黑东部和陆内,前者为钙碱性火山岩组合,后者为碱性玄武岩,反映了来自东部环太平洋构造体系的俯冲作用。综合上述中生代火山岩的岩石组合及时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中生代火山岩 时空变化 环太平洋构造体系 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 成矿背景
下载PDF
东北地区显生宙花岗岩的成因与地壳增生 被引量:341
3
作者 吴福元 孙德有 林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81-189,共9页
东北地区显生宙花岗岩极为发育,特别是中生代印支—燕山期岩体分布面积巨大,可称之为巨型花岗岩省。其主要的成因类型是I-分异型和A-型,而S-型花岗岩极为少见。区域地质分析表明,这些花岗岩的主体是在古亚洲域洋壳消失后形成... 东北地区显生宙花岗岩极为发育,特别是中生代印支—燕山期岩体分布面积巨大,可称之为巨型花岗岩省。其主要的成因类型是I-分异型和A-型,而S-型花岗岩极为少见。区域地质分析表明,这些花岗岩的主体是在古亚洲域洋壳消失后形成的,其成因与由大量板块俯冲而导致的区域深部热异常或地幔柱有关。从地球化学特点上看,这些花岗岩主要表现为低的初始锶(ISr≈0.705)和高初始钕(εNd(t)>0,显示其形成与地幔关系密切。对其年轻的钕模式年龄(tDM<1000Ma)的分析表明,地质历史上的新元古代-显生宙也是地壳增生的重要时期;同时,垂向增生也是地壳生长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增生 成因机制 花岗岩 东北地区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U-Pb age and rare earth element concentrations of zircons from Cenozoic intrusions in northeastern China by laser ablation ICP-MS 被引量:258
4
作者 YUAN Honglin WU Fuyuan +3 位作者 GAO Shan LIU Xiaoming XU Ping SUN Deyo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3年第22期2411-2421,共11页
Using the in situ zircon U-Pb dating method of LA-ICPMS, we analyzed the 31 Ma old SHRIMP U-Pb age of the Yongsheng nepheline syenite from southern Jilin Province under different spot sizes. The obtained ages are comp... Using the in situ zircon U-Pb dating method of LA-ICPMS, we analyzed the 31 Ma old SHRIMP U-Pb age of the Yongsheng nepheline syenite from southern Jilin Province under different spot sizes. The obtained ages are comparable with that of SHRIMP in both accuracy and precision. The age is also identical to that of the Yinmawanshan gabbro from the Liaodong Peninsula within error. Both the Yongsheng nepheline syenite and the Yinmawanshan gabbro represent the youngest known exposed intrusions in northeastern and even eastern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Eocene mantle-derived magmatic underplating, and the rapid crustal uplifting of this region since 30 Ma. The analyses also document extremely high LREE concentrations and relatively flat REE patterns for the zircons from the Yongsheng nepheline syenite, which represent a new type of zircon REE patte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 锆石 中国 东北地区 地球年代学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14
5
作者 王洪桥 袁家冬 孟祥君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95-903,共9页
基于东北地区2009年、2012年和2015年A级旅游景区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相关分析等数理和空间分析方法,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从类型、均衡度和密度等方面对东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基于东北地区2009年、2012年和2015年A级旅游景区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相关分析等数理和空间分析方法,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从类型、均衡度和密度等方面对东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2009年、2012年、2015年3个时段,东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上呈集聚状态,且集聚程度具有先强后弱的演变特征;(2)省会城市和主要交通节点城市附近A级旅游景区核密度较大;(3)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东北三省A级旅游景区核密度增强区域扩散较快,但蒙东地区变化较慢;(4)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影响很大,其中地形地貌、水文是影响A级旅游景区分布的内生因素,而社会经济水平、交通等是重要的外推动力,对A级旅游景区分布影响比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级旅游景区 空间结构 影响因素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东北地区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发展分析 被引量:186
6
作者 王金武 唐汉 王金峰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1,共21页
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可供开发利用的生物质资源,其综合利用对稳定农业生态平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缓解能源与环境压力具有重要作用。结合东北地区地域环境及资源配置特点,综合评价了秸秆资源产量分布及焚烧问题,阐述分析了秸秆收储... 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可供开发利用的生物质资源,其综合利用对稳定农业生态平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缓解能源与环境压力具有重要作用。结合东北地区地域环境及资源配置特点,综合评价了秸秆资源产量分布及焚烧问题,阐述分析了秸秆收储运模式和"五化"综合利用(能源化、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和基料化)技术特点、配套装备及应用现状。深入了解了国内外其他地区秸秆利用发展特点与借鉴经验,总结归纳了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秸秆利用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结合秸秆利用政策、技术状况、市场企业需求及存在问题,指出了东北地区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资源 综合利用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响应 被引量:161
7
作者 程叶青 张平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3-520,共8页
依据近10年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运用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特征及其规律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中国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3.43%;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由南方向北方和由东部向中部推移,北方和中... 依据近10年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运用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特征及其规律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中国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3.43%;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由南方向北方和由东部向中部推移,北方和中部地区成为新的增长中心;粮食生产地域变化的差异明显,南北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变化较大,八大产区和省区间变化较小。农业生产条件、技术、宏观经济环境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是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东北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性基地,应对全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变化趋势,必须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通过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商品粮基地空间布局优化等举措,促进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区域格局 商品粮基地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东北地区逐日气象要素的空间插值方法应用研究 被引量:137
8
作者 庄立伟 王石立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05-615,共11页
针对作物生长动力模型区域应用时对高精度格点逐日气象要素输入值的需要 ,以东北地区为例 ,选用克立格法 (Kriging)、以经纬度分布方向为权重的距离权重反比法 (IDW )及带高度梯度订正的距离权重反比法 (GIDW) 3种插值方法进行有限气象... 针对作物生长动力模型区域应用时对高精度格点逐日气象要素输入值的需要 ,以东北地区为例 ,选用克立格法 (Kriging)、以经纬度分布方向为权重的距离权重反比法 (IDW )及带高度梯度订正的距离权重反比法 (GIDW) 3种插值方法进行有限气象站点 4~ 1 0月逐日气象要素空间插值方法研究 ,并进行插值的统计量分析和估值的交叉验证。结果表明 ,对温度而言 ,GIDW方法估值精度较高 ,插值结果的平滑程度适中 ,插值结果分布趋势也较为接近实际站点的分布。对降水而言 ,IDW估值精度高于Kriging ,而且插值结果的平滑程度较小 ,更适合于日降水量的空间插值。GIDW、IDW估值精度较高的原因是研究中考虑到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降水量的经向、纬向梯度、海拔高度梯度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采用了根据气象要素经纬度方向确定权重 ,以及根据气象要素高度梯度年内变化进行高度订正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气象要素 空间插值方法 数值天气预报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高含H_2S天然气TSR成因的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46
9
作者 朱光有 张水昌 +2 位作者 梁英波 戴金星 李剑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037-1046,共10页
四川盆地川东北地区是中国含油气盆地中已发现的高含硫化氢天然气储量最大的地区.目前已探明储量和控制储量规模近3000×108m3.这些高含硫化氢天然气藏主要分布在渡口河、铁山坡、罗家寨、普光等构造带上,储集层为三叠系飞仙关组鲕... 四川盆地川东北地区是中国含油气盆地中已发现的高含硫化氢天然气储量最大的地区.目前已探明储量和控制储量规模近3000×108m3.这些高含硫化氢天然气藏主要分布在渡口河、铁山坡、罗家寨、普光等构造带上,储集层为三叠系飞仙关组鲕滩云岩.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平均在14%,部分高达17%.虽然多数学者认为H2S在深部碳酸盐储层中的大量聚集是硫酸盐热化学还原(Thermochemicalsulfatereduction,TSR)的结果,但是TSR过程及其留下的地质地球化学证据并不十分清晰.作者通过对碳酸盐地层、次生方解石等的碳同位素,硫化氢、硫磺、石膏、黄铁矿等的硫同位素分析,以及天然气组成、烃类碳同位素和储层岩石学等方面,进一步证实了该地区高含硫化氢天然气属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成因.硫化氢、硫磺和方解石是烃类气体参与TSR反应后形成的.在TSR消耗烃类的过程中,烃类气体中的碳参与反应并最终转移到次生方解石中,成为次生方解石的碳源,从而导致次生方解石的碳同位素严重偏轻,可低到?18.2‰.TSR的中间产物硫磺和最终产物硫化氢及黄铁矿,硫源均来自于飞仙关组地层中的硫酸盐.在硫同位素分馏过程中,键能决定了32S先逸出,而且逸出越早,其形成硫化物(H2S)或硫磺的δ34S越小;而对于参与反应的石膏来讲,反应程度越高,其32S逸出越多,剩余的32S就越少,34S就会相对增多,测试结果证明了硫同位素动力学分馏的这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东北地区 硫化氢 天然气 硫同位素 碳同位素 TSR反应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沉积特征与油气资源 被引量:138
10
作者 张兴洲 周建波 +2 位作者 迟效国 王成文 胡大千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9-725,共7页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的构造属性一直被认为是海西期褶皱带或碰撞造山带,长期以来它被作为中、新生代盆地的变质结晶基底成为油气勘查的禁区。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各地块在500 Ma左右发生一次重要的陆壳固结事件;泥盆-早石炭世东北...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的构造属性一直被认为是海西期褶皱带或碰撞造山带,长期以来它被作为中、新生代盆地的变质结晶基底成为油气勘查的禁区。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各地块在500 Ma左右发生一次重要的陆壳固结事件;泥盆-早石炭世东北各地块沿嫩江-扎赉特一线拼合形成统一的复合地块(佳木斯-兴蒙地块)。晚古生界是复合地块基底之上的第一个具有区域性分布的准盖层沉积;晚古生界以海相沉积为主,化石丰富,保存完好,岩石没有遭受区域变质作用,其主体处于高级成岩阶段;大面积分布的花岗岩主体形成于中生代(220-180 Ma),而不是海西期。岩相古地理特征显示,晚石炭-二叠纪沉积环境是一个规模巨大、南与古亚洲洋相连的海相沉积盆地,以松辽和二连为代表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是在晚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背景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晚古生界不是松辽盆地和二连盆地的变质结晶基底,它们是一种叠合盆地关系。鉴于晚古生界潜在的烃源岩发育和叠合盆地特点,东北地区晚古生界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应成为深部油气资源勘探的重要新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晚古生界 叠合盆地 油气新层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格局与盆地演化 被引量:128
11
作者 周建波 张兴洲 +5 位作者 马志红 刘立 金魏 张梅生 王成文 迟效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0-538,共9页
东北地区不是海西期褶皱变质带(或造山带),而是早石炭世以来拼合成统一的复合地块,我们称为"佳木斯-兴蒙地块"。东北地区上古生界不是中-新生代盆地的结晶基底,而是具有准盖层性质的陆相-海相沉积盖层。晚古生代海相沉积建造... 东北地区不是海西期褶皱变质带(或造山带),而是早石炭世以来拼合成统一的复合地块,我们称为"佳木斯-兴蒙地块"。东北地区上古生界不是中-新生代盆地的结晶基底,而是具有准盖层性质的陆相-海相沉积盖层。晚古生代海相沉积建造中,暗色泥岩和碳酸盐岩发育,具有潜在的生烃潜力,是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勘查的重要新层系。提出以嘉荫-牡丹江断裂和嫩江-开鲁断裂为界,将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划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三大盆地群,并确定了各盆地的成因类型、石油地质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新层系 盆地群 晚古生界 佳蒙地块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玉米低温冷害风险评估研究 被引量:123
12
作者 马树庆 袭祝香 王琪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7-141,共5页
概述了东北玉米生长发育对低温环境的反应,分析了玉米冷害致灾的因素、机理及指标。用变异系数、概率分布函数等方法分析了玉米冷害风险的地域分布,对玉米冷害经济损失风险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东北北部、东部冷害风险较大,中、西、南... 概述了东北玉米生长发育对低温环境的反应,分析了玉米冷害致灾的因素、机理及指标。用变异系数、概率分布函数等方法分析了玉米冷害风险的地域分布,对玉米冷害经济损失风险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东北北部、东部冷害风险较大,中、西、南部较小,严重冷害年东北区玉米损失达600多万t,折合人民币60多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玉米 低温冷害 风险评估
下载PDF
东北地区近百年降水时间序列变化规律的小波分析 被引量:123
13
作者 姜晓艳 刘树华 +2 位作者 马明敏 张菁 宋军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54-362,共9页
利用1905~2005年东北地区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的降水时间序列资料,采用距平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性变化规律,并对东北地区近期降水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近百年来东北地区年降水... 利用1905~2005年东北地区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的降水时间序列资料,采用距平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性变化规律,并对东北地区近期降水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近百年来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呈现较显著下降趋势,整个东北地区降幅为-5.2mm/10a;长春为-12.7mm/10a;哈尔滨为-7.1mm/10a;大连为-2.7mm/10a;沈阳略为上升趋势为1.3mm/10a。东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存在着区域性的多重时间尺度下的周期变化特征,2a~3a、5a~6a,10a和50a左右的长期振荡周期具有全域性;长春、哈尔滨年降水的主要控制周期是20a左右;5a~6a的短周期和50年的长周期变化也对年降水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近百年 降水时间序列 小波分析
原文传递
Spatial Variability of Nutrient Properties in Black Soil of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123
14
作者 ZHANG Xing-Yi SUI Yue-Yu +2 位作者 ZHANG Xu-Dong MENG Kai S. J. HERBERT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9-29,共11页
A total of 1400 soil samples from the plow layer (0-20 cm) at an approximate interval of 5 km were collected in the autumn of 2002 over the entire black soil arable crops region to determine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 A total of 1400 soil samples from the plow layer (0-20 cm) at an approximate interval of 5 km were collected in the autumn of 2002 over the entire black soil arable crops region to determine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even variables, such as tota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OMC), total N, total P, total K, alkali-dissolvable N (AN), available P (AP) and available K (AK), with classical statistics and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across the entire black soil area in Northeast China. In nonsampled areas ordinary kriging was utilized for interpolation of estimated nutrient determinations. Classical statistics revealed highly significant (P ≤ 0.01) correlations with all seven of the soil properties, except for OMC with AP and total K with AK. In addition, using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all soil properties, except for total K, were moderately variable. A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structural factors, such as parent material, terrain, and water table, were the main causes of the spatial correlations. Strong spatial correlations were noted with OMC, total N, total P, AN, and AP, while they were moderate for total K and AK. The effectiv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of OMC, total N, total P, and AN ranged from 1 037 to 1353 km, whereas the ranges of total K, AP, and AK were only from 6 to 138 km. The fit of the experimental scmi-variograms to the theoretical models indicated that except for AN, kriging could successfully interpolate other six variables. Thns, the geostatistical method used on a large scale could accurately evaluate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most black soil nutrient properties in Northeast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 soil China geostatistics analysis soil survey spatial variability
下载PDF
东北森林土壤动物同功能种团及其生态分布 被引量:102
15
作者 张雪萍 侯威岭 陈鹏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70-374,共5页
对位于小兴安岭的东北林业大学凉水自然保护区和位于张广才岭的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的土壤动物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该地区土壤动物可划分为腐食性、植食性、捕食性动物三个同功能种团 ,土壤动物各同功能种团在组成、个体数量... 对位于小兴安岭的东北林业大学凉水自然保护区和位于张广才岭的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的土壤动物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该地区土壤动物可划分为腐食性、植食性、捕食性动物三个同功能种团 ,土壤动物各同功能种团在组成、个体数量、生物量等方面均具有相对稳定性 ,群落土壤动物同功能种团的数量分布状况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群落环境的相似与差异程度 ;群落中各土壤动物同功能种团的个体数量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但腐食性动物与捕食性动物两个同功能种团的生物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图 1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同功能种团 生态分布 东北地区 森林土壤
下载PDF
基于分期播种的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玉米(Zea mays)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7
16
作者 马树庆 王琪 罗新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131-2139,共9页
利用在东北地区中部开展玉米(Zea mays)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玉米出苗速度、生长发育速度、灌浆过程、植株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进而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性对策。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玉米生... 利用在东北地区中部开展玉米(Zea mays)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玉米出苗速度、生长发育速度、灌浆过程、植株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进而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性对策。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十分明显,在水分基本适宜的条件下,东北地区气候变暖导致玉米生长季气温升高、积温增加,使玉米生长发育和灌浆速度加快,生物量增加,从而提高单产。但气候变暖的同时,气候变干会限制热量资源的利用,将缩短玉米灌浆时间,降低灌浆速率,使千粒重下降,从而造成明显减产,而且减产幅度明显大于温度升高的增产幅度。在水分条件基本得到满足的条件下,未来夏半年气候变暖对东北地区玉米生产是有利的,偏晚熟玉米品种比例可以适当扩大,东北玉米带可以向北部和东部扩展,单产和总产都会增加;但如果水分得不到满足,气候的暖干化趋势会使东北地区的中、西部玉米主产区的农业干旱变得更加严重且频繁,造成产量下降和不稳定,给玉米生产带来严重威胁,因而更应加强农业干旱的综合防御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分期播种试验 生长和产量 气候变化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东北地区“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115
17
作者 孙平军 丁四保 +1 位作者 修春亮 魏冶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0-457,共8页
城市化是一个"人口-经济-空间"三维一体的过程,其内在协调与否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首先通过构建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内在表征指标,运用均方差赋权法,以东北地区(指的是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来综合测度... 城市化是一个"人口-经济-空间"三维一体的过程,其内在协调与否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首先通过构建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内在表征指标,运用均方差赋权法,以东北地区(指的是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来综合测度其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水平;其次运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其协调程度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①东北地区经济城市化主导人口、空间城市化,但整体水平不高,平均水平基本处于加速发展阶段(0.25~0.35);②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异明显,其中人口城市化整体呈现出由北往南递减的趋势,而经济城市化则成由南往北递减的趋势,两者"内在互补(互异)"趋势非常明显;③三者城市化协调度低,且区域差异明显,由南往北递减趋势非常明显;④依据彼此间协调度主宰程度,将其划分为综合协调导向型,人口-经济、人口-空间、经济-空间协调导向型4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 协调性 均方差赋权法 东北地区
下载PDF
近50年东北玉米生育阶段需水量及旱涝时空变化 被引量:115
18
作者 高晓容 王春乙 +1 位作者 张继权 薛绪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1-109,I0004,I0005,共11页
分析近50a东北玉米生育阶段的水分供需及旱涝变化,可以为防灾减灾对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该文基于东北地区4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近20多年玉米生育期资料及近10a农业灾情多元数据,利用作物系数法计算4个生育阶... 分析近50a东北玉米生育阶段的水分供需及旱涝变化,可以为防灾减灾对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该文基于东北地区4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近20多年玉米生育期资料及近10a农业灾情多元数据,利用作物系数法计算4个生育阶段的需水量,揭示东北玉米4个生育阶段水分供需的时空规律;以作物水分盈亏指数为评价指标,分析近50a东北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旱涝分布及演变。结果表明:东北玉米4个生育阶段及全生育期的需水量没有显著变化;乳熟-成熟阶段,有显著的干旱化趋势,其它3个阶段和全生育期没有明显的旱涝变化。4个生育阶段需水量空间差异较大,基本呈带状分布。播种-七叶期,中旱及以上、中涝及以上灾害频率较低;后3个生育阶段,中旱及以上、中涝及以上灾害频率较高,且全域、区域旱涝现象呈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从20世纪80年代起全域、区域中旱及以上、中涝及以上次数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量 作物 气象 作物需水量 作物系数 作物水分盈亏指数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东北地区降水日数、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11
19
作者 孙凤华 杨素英 任国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0-618,共9页
利用93站1951—2002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我国东北地区不同强度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52年来,东北地区小雨事件对年降水量的贡献率呈显著增加趋势,中雨的贡献率略为减少,大雨和暴雨的贡献率变化不大;东北... 利用93站1951—2002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我国东北地区不同强度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52年来,东北地区小雨事件对年降水量的贡献率呈显著增加趋势,中雨的贡献率略为减少,大雨和暴雨的贡献率变化不大;东北地区年总雨日减少趋势非常明显,雨日的减少主要体现在小雨日数的减少;年降水强度表现为明显的增强趋势,主要体现为小雨和暴雨强度增强;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多小雨事件,80年代中期之后多中雨以上强度的降水,特别是90年代中期之后多暴雨事件。在显著变暖的20世纪90年代,降水日数明显减少,但暴雨日数基本不变,强度明显增强。对东北地区降水量、降水变幅、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分析表明:该区域降水有向不均衡、极端化发展的趋势,旱涝灾害也有加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降水事件 时空变化
下载PDF
东北地区近50年来极端降水和干燥事件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03
20
作者 孙凤华 吴志坚 杨素英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79-784,共6页
利用东北地区93个国家常规气象观测站1951~2002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的暴雨、严重干燥事件等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从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变化的角度解释旱涝灾害加剧的原因。结果表明,近52年来,小雨事件发生频... 利用东北地区93个国家常规气象观测站1951~2002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的暴雨、严重干燥事件等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从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变化的角度解释旱涝灾害加剧的原因。结果表明,近52年来,小雨事件发生频次显著减少;暴雨发生频次变化不大,但强度增强;严重干燥事件显著增加;严重湿润事件显著下降。因此,在东北地区降水总量具有减少趋势的背景下,降水事件还有向极端化发展的倾向,降水分布变得更不均匀,从而可能引起更多、更强的旱涝灾害,尤其是旱灾,从而对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极端降水事件 时空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