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2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 被引量:189
1
作者 施能 朱乾根 吴彬贵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75-583,共9页
定义了一个反映东亚夏季大尺度季风强度的指数,计算了夏季逐月及季的东亚季风指数(1873~1989年)。用近40年资料研究了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的关系。指出,强夏季风时,我国夏季大范围高温。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 定义了一个反映东亚夏季大尺度季风强度的指数,计算了夏季逐月及季的东亚季风指数(1873~1989年)。用近40年资料研究了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的关系。指出,强夏季风时,我国夏季大范围高温。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则表现在夏季雨带的南北位置上。强夏季风时,雨带偏北。夏季雨带位置偏南均与弱季风有关。长江中下游夏季的涝年与弱季风有关,而强夏季风时,长江中下游经常是旱年。最后,研究了强、弱夏季风年时的北半球500hPa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强度是造成我国夏季气温、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东亚季风 大尺度天气 气候异常
下载PDF
南海季风试验与东亚夏季风 被引量:115
2
作者 丁一汇 李崇银 +9 位作者 何金海 陈隆勋 甘子钧 钱永甫 阎俊岳 王东晓 施平 方文东 许建平 李立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1-586,共26页
南海季风试验是一次国际性大气与海洋的联合试验 ,旨在更好地了解南海季风的爆发、维持与变化 ,以改进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季风预报。 1998年 5~ 8月进行的外场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获得了大量气象与海洋资料。不少国家对这些资料进行... 南海季风试验是一次国际性大气与海洋的联合试验 ,旨在更好地了解南海季风的爆发、维持与变化 ,以改进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季风预报。 1998年 5~ 8月进行的外场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获得了大量气象与海洋资料。不少国家对这些资料进行四维资料同化 ,并改进数值模拟和预报 ;同时也为东亚与南海地区季风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资料集。文中总结了中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共包括 6个方面 :(1)南海夏季风的爆发过程与机理 ;(2 )南海季风爆发过程中对流与中尺度系统的发展及其与大尺度环流的相互作用 ;(3)低频振荡与遥相关作用 ;(4 )南海海 气通量的测量及其与季风活动的关系 ;(5 )夏季风时期南海海洋的热力结构、环流和中尺度涡旋及其与ENSO事件的关系 ;(6 )南海与东亚季风的数值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季风 东亚季风 东亚季风 南海夏季风 大尺度环流 南海地区 四维资料同化 爆发 关系 作用
下载PDF
近40年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116
3
作者 施能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75-182,共8页
文章利用季风强度指数研究了近40年冬季1月份东亚季风强度趋势、年际、十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的关系.结果指出,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关系密切.弱冬季风时,我国天气气候是暖、湿;... 文章利用季风强度指数研究了近40年冬季1月份东亚季风强度趋势、年际、十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的关系.结果指出,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关系密切.弱冬季风时,我国天气气候是暖、湿;强冬季风时,则冷、干.但是,季风与我国气候在近40年中的趋势变化关系则不如其年际、十年际变化更密切.近40年来,我国冬季气温已明显升高,季风减弱,但不太显著.80年代中期开始,冬季风已明显减弱.此外,还指出,东亚强冬季风时,大气环流具有强WP型、弱EU遥相关型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年际变化 遥相关型 季风 东亚季风
下载PDF
东亚季风对西北地区干旱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104
4
作者 张存杰 谢金南 +1 位作者 李栋梁 郭慧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3-198,共6页
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对近50年来东亚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运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冬、 夏季风对中国西北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 东亚季风对西北地区干旱形成的影响是显著的。对季风形成前期东亚大陆... 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对近50年来东亚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运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冬、 夏季风对中国西北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 东亚季风对西北地区干旱形成的影响是显著的。对季风形成前期东亚大陆地面气温和太平洋海表温度进行了分析, 结果指出: 前期东亚大陆陆面和太平洋洋面的热力状况会影响到东亚季风的强弱, 陆面和洋面的温差越大季风会越强, 反之则会越弱, 季风的强弱反过来又会影响陆面和洋面的热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西北地区 干旱 气温 降水 热状况 小波分析
下载PDF
晚冰期以来青海湖沉积物多指标高分辨率的古气候演化 被引量:101
5
作者 沈吉 刘兴起 +2 位作者 R.Matsumoto 王苏民 羊向东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82-589,共8页
通过青海湖沉积物孢粉、碳酸盐、有机C, N和有机d 13C等多项指标的综合分析, 建立了青海湖晚冰期以来的高分辨率古气候演化序列. 结果表明, 18.2 cal. ka BP左右为末次冰期盛冰阶进入晚冰期的界限, 自15.4 cal. ka BP起气候开始向暖湿... 通过青海湖沉积物孢粉、碳酸盐、有机C, N和有机d 13C等多项指标的综合分析, 建立了青海湖晚冰期以来的高分辨率古气候演化序列. 结果表明, 18.2 cal. ka BP左右为末次冰期盛冰阶进入晚冰期的界限, 自15.4 cal. ka BP起气候开始向暖湿化发展, 7.4 cal. ka BP时达到了暖湿组合的鼎盛期, 4.5 cal. ka BP以后气候又逐步转入冷干. 晚冰期向全新世转换期间气候的冷暖干湿波动十分频繁, 其特征与北大西洋深海沉积、格陵兰冰芯、欧洲地区湖泊沉积以及中国黄土、古里雅冰芯等记录的古气候具有一定的可对比性. 青海湖地区晚冰期以来的古气候演化特征揭示了万年尺度上东亚季风的源驱动力同太阳辐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晚冰期-全新世 多指标综合分析 高分辨率古气候 沉积物 东亚季风 年代序列
原文传递
东亚季风气候的历史与变率 被引量:63
6
作者 安芷生 刘晓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38-249,共12页
东亚季风的变迁可视为太阳辐射条件下,全球大气、海洋、陆地和冰系统相互作用在东亚地区的表现.干冷冬季风和暖湿夏季风优势期的相互交替反映了东亚季风的历史.高分辨率的黄土高原风尘序列研究揭示了东亚季风至少自 7.2 Ma前开... 东亚季风的变迁可视为太阳辐射条件下,全球大气、海洋、陆地和冰系统相互作用在东亚地区的表现.干冷冬季风和暖湿夏季风优势期的相互交替反映了东亚季风的历史.高分辨率的黄土高原风尘序列研究揭示了东亚季风至少自 7.2 Ma前开始建立.青藏高原的脉动对东亚季风变迁有重要影响,数值模拟实验说明,高原隆升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远大于对夏季风的影响.末次冰期旋回气候记录显示了东亚季风气候千年或更短时间尺度的变率和不稳定性的特征。北半球高纬冷空气活动、穿越赤道的气流和ENSO活动影响着东亚季风气候的变率.有必要加强高分辨率季风气候记录的年代学和古气候替代性指标的研究,将东亚季风环境整体系统置于全球变化框架中,研究各因子相互作用或相互耦合的过程,以深入认识东亚古季风变迁的规律和变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不稳定性 东亚季风 全球大气环流
原文传递
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季风和中国降水的多年模拟与性能检验 被引量:79
7
作者 李巧萍 丁一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0-153,共14页
利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 (NCC/RegCM)对 1998~ 2 0 0 2年的东亚环流及中国区域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模拟结果的检验表明 ,模式能较真实地模拟出东亚地区多年平均的月季环流特征、季风的年变化、中国各主要气候区温度、降水的季节... 利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 (NCC/RegCM)对 1998~ 2 0 0 2年的东亚环流及中国区域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模拟结果的检验表明 ,模式能较真实地模拟出东亚地区多年平均的月季环流特征、季风的年变化、中国各主要气候区温度、降水的季节变化及中国主要雨带的季节性进退。但模拟的气温场在夏季对流层中、低层海洋偏暖、陆地偏冷 ,由于温度场的这种系统性误差加大了夏季海、陆温差 ,导致模拟的东亚夏季风偏强 ,使夏季雨带位置向北偏移 ,从而使华北地区降水估计偏高 ,没能很好地反映最近 5a来中国降水呈南涝北旱的气候特征。模式中地形的作用及云 辐射参数化方案等的处理可能是模拟误差的主要来源 ,这也反映了模式对于准确模拟中国区域降水的长期异常分布还比较困难 ,今后应进一步改进模式的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东亚季风 中国降水 模拟 性能检验
下载PDF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关系 被引量:73
8
作者 孙秀荣 陈隆勋 何金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4-172,共9页
利用 196 1~ 1999年海温和地温月平均资料 ,定义了一个海陆热力差指数 ,来表示东亚季风环流的纬向和经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变化强度 ,研究了夏季指数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场和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 :(1)海陆热力差指数可... 利用 196 1~ 1999年海温和地温月平均资料 ,定义了一个海陆热力差指数 ,来表示东亚季风环流的纬向和经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变化强度 ,研究了夏季指数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场和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 :(1)海陆热力差指数可用来表示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强指数年东亚季风区低空西南夏季风气流和高层的东风气流明显偏强 ,表明这一年夏季风偏强 ,弱指数年反之。 (2 )海陆热力差指数能较好地反映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异常状况。强指数年 ,雨带偏北 ,江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明显干旱 ,华南、华北降水偏多 ,弱指数年反之。这一降水异常特征可以从强弱海陆热力差指数年的环流场得到解释。 (3)海陆热力差指数所反映的东亚夏季风具有明显的准 2a和 3~ 6a周期的年际振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年际变化 东亚季风 夏季降水 环流场 热力 降水异常 指数 表示 周期
下载PDF
恢复自然植被对东亚夏季气候和环境影响的一个虚拟试验 被引量:80
9
作者 符淙斌 袁慧玲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691-695,共5页
利用一个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RIEMS)来模拟恢复东亚地区自然植被后对区域气候和环境可能影响的程度.结果表明,大范围恢复自然植被对东亚夏季气候的影响是明显的,它不仅可以改变近地面气候状况,而且可以影响季风环流强度的... 利用一个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RIEMS)来模拟恢复东亚地区自然植被后对区域气候和环境可能影响的程度.结果表明,大范围恢复自然植被对东亚夏季气候的影响是明显的,它不仅可以改变近地面气候状况,而且可以影响季风环流强度的变化.虽然这是一种虚拟的极端理想的状况,但这个试验表明,根据当地的气候、水文和土壤等自然条件来实行退耕还林(草),恢复自然植被有可能产生显著的气候和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东亚季风 区域气候模拟 虚拟试验 退耕还林 生态环境
原文传递
我国短期气候预测技术进展 被引量:87
10
作者 贾小龙 陈丽娟 +8 位作者 高辉 王永光 柯宗建 刘长征 宋文玲 吴统文 封国林 赵振国 李维京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1-655,共15页
经过近60年的发展,我国短期气候预测技术和方法也有了长足进步。近年来,一些新的预报技术和机理认识不断应用于短期气候预测业务。ARGO海洋观测资料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业务模式的预测技巧,新一代气候预测模式系统已经投入准业务化运行,研... 经过近60年的发展,我国短期气候预测技术和方法也有了长足进步。近年来,一些新的预报技术和机理认识不断应用于短期气候预测业务。ARGO海洋观测资料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业务模式的预测技巧,新一代气候预测模式系统已经投入准业务化运行,研发了多种模式降尺度释用技术,多模式气候预测产品解释应用集成系统(MODES)和动力-统计结合的季节预测系统(FODAS)逐渐应用于业务中,大气季节内振荡(MJO)逐步在延伸期预报中得到应用。近年来,对全球海洋、北极海冰、欧亚积雪、南半球环流系统对东亚季风影响的新认识也不断引入到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中。这些新技术和新认识的应用极大提高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业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预测 气候模式 解释应用 东亚季风
下载PDF
南海演变与季风历史的深海证据 被引量:61
11
作者 汪品先 翦知湣 +17 位作者 赵泉鸿 李前裕 王汝建 刘志飞 吴国瑄 邵磊 王吉良 黄宝琦 房殿勇 田军 李建如 李献华 韦刚健 孙湘君 罗运利 苏新 茅绍智 陈木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1期2228-2239,共12页
用深海记录中的地球化学、徽体古生物和孢子花粉等多项指标,获得了东亚季风演变历史,揭示出近8,3.2,2.2和0.4 Ma等事件,证明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演变有十分相似的阶段性,主要区别在于冬季风信号的强盛;而南海南部季风变化的频谱,显示出低... 用深海记录中的地球化学、徽体古生物和孢子花粉等多项指标,获得了东亚季风演变历史,揭示出近8,3.2,2.2和0.4 Ma等事件,证明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演变有十分相似的阶段性,主要区别在于冬季风信号的强盛;而南海南部季风变化的频谱,显示出低纬海区的特色.大洋钻探184航次还取得了南海演变的沉积证据,发现深海相渐新统,证明海盆扩张初期已经有深海存在;渐新世晚期地层有4次间断,并经历明显的成岩作用,说明是该区最强烈的构造运动;通过沉积类型和速率的对比,发现今天南海南北沉积环境的强烈差异,要到300多万年前方才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钻探184航次 南海 深海沉积 东亚季风 海盆演变
原文传递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气候影响的研究评述 被引量:76
12
作者 李双林 王彦明 郜永祺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8-465,共8页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the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是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空间上具有海盆尺度、时间上具有多十年尺度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准周期性暖冷异常变化。它具有65~80a周期,振幅为0.4℃。AMO...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the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是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空间上具有海盆尺度、时间上具有多十年尺度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准周期性暖冷异常变化。它具有65~80a周期,振幅为0.4℃。AMO的形成与热盐环流的准周期性振荡有关,它是气候系统的一种自然变率。诸多研究表明,AMO在北大西洋局地气候及全球其他区域气候演变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欧亚大陆的表面气温,美国大陆、巴西东北部、西非以及南亚的降水,北大西洋飓风等都与之密切相关。AMO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年代际变化有显著的调制作用,暖位相AMO增强东亚夏季风,减弱冬季风,冷位相则相反。本文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AMO对未来气候预测的意义,认为最近20多年来我国冬季的显著增暖与AMO处于暖位相有关,是人类温室气体强迫与暖位相AMO(自然因子)两种增暖影响相叠加的结果。随着AMO逐渐转入冷位相,我国冬季变暖趋势将放慢,并有望于21世纪20年代中期逆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 海面温度 东亚季风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新仙女木期沙漠/黄土过渡带高分辨率泥炭记录——东亚季风气候颤动的实例 被引量:58
13
作者 周卫建 李小强 +4 位作者 董光荣 S.C.Porter M.Stuiver D.Donahue A.J.T.Jull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6年第2期118-124,共7页
通过对气候敏感的沙漠/黄土过渡带中湖沼沉积进行高分辨率的^(14)C年代学和气候代用指标的研究,揭示了东亚季风气候存在着干冷(11.2~10.6kaBP)、湿凉(10.6~10.2kaBP)和干冷(10.2~10.0kaBP)的颤动特征。沙漠/黄土过渡带地处欧洲下风区... 通过对气候敏感的沙漠/黄土过渡带中湖沼沉积进行高分辨率的^(14)C年代学和气候代用指标的研究,揭示了东亚季风气候存在着干冷(11.2~10.6kaBP)、湿凉(10.6~10.2kaBP)和干冷(10.2~10.0kaBP)的颤动特征。沙漠/黄土过渡带地处欧洲下风区,通过西风带与极地北大西洋气候相联系。晚冰期上述地区大气和海面温度变化引起西伯利亚~蒙古高压强度的变化,进一步影响东西区域性海-陆气压梯度的增强与减弱。因此,这一时期东亚季风气候这种百年尺度的快速颤动可视为高纬极地大陆气团与太平洋暖湿气团相互作用的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 黄土 过渡带 泥炭记录 东亚季风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南海和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及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59
14
作者 闵锦忠 孙照渤 曾刚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542-548,共7页
利用英国气象局全球海温资料和 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 1 6 0个标准站降水资料 ,进行合成分析和 SVD分析。结果表明 ,当南海、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春季( 3~ 5月 )海温为一致正 (负 )异常时 ,夏季 ( 6~ 8月 )副高偏南 (北 )偏西 (东 )... 利用英国气象局全球海温资料和 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 1 6 0个标准站降水资料 ,进行合成分析和 SVD分析。结果表明 ,当南海、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春季( 3~ 5月 )海温为一致正 (负 )异常时 ,夏季 ( 6~ 8月 )副高偏南 (北 )偏西 (东 )偏强(弱 ) ,我国长江流域降水偏多 (少 ) ,华南和华北降水偏少 (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东亚季风 降水
下载PDF
ENSO对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66
15
作者 冯晓伟 孙照渤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196-200,共5页
夏季风的形成和强弱变化是季风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使用1951~1992年的海平面气压(SLP)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资料,对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进行研究,试探讨其与ENSO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当年,东... 夏季风的形成和强弱变化是季风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使用1951~1992年的海平面气压(SLP)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资料,对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进行研究,试探讨其与ENSO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当年,东亚夏季风偏弱,次年夏季风偏强;反厄尔尼诺年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季风强度 东亚季风
下载PDF
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若干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16
作者 叶笃正 符淙斌 +2 位作者 董文杰 温刚 延晓冬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5-450,共16页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在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1)参与了国际和国内全球变化科学的开拓工作;(2)提出了区域水平上的全球变化研究新方向;(3)气候突变和全球增暖的区域响应研究;(4)东亚季风区植被...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在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1)参与了国际和国内全球变化科学的开拓工作;(2)提出了区域水平上的全球变化研究新方向;(3)气候突变和全球增暖的区域响应研究;(4)东亚季风区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研究;(5)区域环境系统模式的发展和亚洲区域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活动;(6)提出了对全球变化的人类有序适应的概念、试验观测、理论和方法;(7)面向国家需求的全球变化问题—北方干旱化研究;(8)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科学 区域模式 东亚季风 大气物理 气候突变
下载PDF
我国东南部夏季干旱指数研究 被引量:56
17
作者 吴洪宝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7-144,共8页
根据中国东南部夏季降水与气温显著负相关的特点 ,选用合适的干旱指数分析了旱涝的时空变率 .得到的 4个空间型较之降水分型结构简单 ,又综合反映气候异常状态 .时间演变没有显著的长期倾向 .干旱指数场与 850 h Pa U、V等场奇异值分解 ... 根据中国东南部夏季降水与气温显著负相关的特点 ,选用合适的干旱指数分析了旱涝的时空变率 .得到的 4个空间型较之降水分型结构简单 ,又综合反映气候异常状态 .时间演变没有显著的长期倾向 .干旱指数场与 850 h Pa U、V等场奇异值分解 ( SVD)分析得到 ,南海至菲律宾西风偏强 ,中国东部南风分量偏强 ,副高南 (北 )侧东 (西 )风偏强时 ,长江中下游偏旱 ,反之则偏涝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干旱指数 东亚季风 奇异值分解 中国
下载PDF
青藏高原雪盖与东亚季风异常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55
18
作者 蔡学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58-367,共10页
应用华南 2 5个站 1 954~ 1 998年 4~ 6月降水量资料以及有关青藏高原雪盖异常年份资料和东亚季风强度指数 ,通过典型旱涝年前期对比诊断与相关分析 ,指出青藏高原雪盖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影响相当显著 ,前冬春多 (少 )雪年有利于前汛... 应用华南 2 5个站 1 954~ 1 998年 4~ 6月降水量资料以及有关青藏高原雪盖异常年份资料和东亚季风强度指数 ,通过典型旱涝年前期对比诊断与相关分析 ,指出青藏高原雪盖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影响相当显著 ,前冬春多 (少 )雪年有利于前汛期雨涝 (干旱 ) ;典型旱、涝年前冬 50 0hPa中高纬环流特征显然不同 ,主要表现在典型旱 (涝 )年北半球极涡强度显著偏弱 (强 )、东亚大槽强度偏强 (弱 ) ;东亚季风 ,特别是冬季风的强弱变化 ,对前汛期降水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同时还发现 ,在青藏高原西侧的伊朗高原及邻近地区冬季 50 0hPa高度升降变化 ,可作为华南前汛期降水一个强的前期征兆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雪盖 东亚季风 降水量 前期征兆信号 华南地区 相关分析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徐州市大气PM2.5与O3作用关系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57
19
作者 张宇静 赵天良 +4 位作者 殷翀之 王自发 葛宝珠 刘端阳 杜欣欣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267-2272,共6页
通过2013~2017年徐州市环境监测资料分析季风影响下主要大气复合污染物PM2.5和O3的相关性,并基于气象观测资料进一步探究PM2.5和O3相互作用机制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夏季风季节,PM2.5和O3呈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56;冬季风季节,PM2.... 通过2013~2017年徐州市环境监测资料分析季风影响下主要大气复合污染物PM2.5和O3的相关性,并基于气象观测资料进一步探究PM2.5和O3相互作用机制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夏季风季节,PM2.5和O3呈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56;冬季风季节,PM2.5和O3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4,均通过了99%的置信检验,表明徐州市PM2.5和O3相互作用呈现相反的季节变化.夏季风季节,太阳辐射强,气温较高,大气氧化性较强,O3主导大气氧化性,大气氧化性通过促进二次颗粒物生成使得PM2.5浓度升高,夏季风季节以O3对PM2.5的促进作用主导城市大气复合污染变化;冬季风季节,太阳辐射弱,气温较低,大气氧化性较弱,高浓度的PM2.5削弱太阳辐射抑制大气光化学,导致O3生成率降低,冬季风季节以PM2.5对O3的抑制作用主导城市大气复合污染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O3 大气复合污染 大气氧化性 东亚季风
下载PDF
耀县黄土记录的全新世东亚冬夏季风非同步演化 被引量:57
20
作者 贾佳 夏敦胜 +3 位作者 魏海涛 刘秀铭 汪海斌 金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66-975,共10页
通过多指标分析了黄土高原中部地区耀县黄土剖面,重建了全新世以来该地区季风变化过程。结果显示研究区全新世冬、夏季风并非同步演化,夏季风:10.0~9.4kaB.P.快速转强;9.4~3.4kaB.P.为全新世强盛期,但夏季风在强盛期并不稳定,其中在6.... 通过多指标分析了黄土高原中部地区耀县黄土剖面,重建了全新世以来该地区季风变化过程。结果显示研究区全新世冬、夏季风并非同步演化,夏季风:10.0~9.4kaB.P.快速转强;9.4~3.4kaB.P.为全新世强盛期,但夏季风在强盛期并不稳定,其中在6.8~5.9kaB.P.存在一个衰退事件;3.4kaB.P.以来夏季风快速衰退。在8.4kaB.P.之前,冬季风强盛,并逐渐减弱;8.4~6.6kaB.P.冬季风较弱;6.6~5.7kaB.P.存在一个冬季风突然增强;5.7~1.7kaB.P.冬季风为全新世最弱的阶段;1.7kaB.P.以来,冬季风强度迅速增大,具有不稳定性。耀县地区全新世冬、夏季风的演化过程不同步可能揭示了全新世冬、夏季风演化的主控因子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耀县黄上 全新世 东亚季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