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6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 被引量:246
1
作者 张庆云 陶诗言 陈烈庭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59-568,共10页
文中从夏季东亚热带、副热带环流系统特点出发 ,定义了能较好表征东亚夏季风环流年际变化的特征指数 ,并分析了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及夏季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文中定义的东亚夏季风指数既反映了夏季东亚大气环流风... 文中从夏季东亚热带、副热带环流系统特点出发 ,定义了能较好表征东亚夏季风环流年际变化的特征指数 ,并分析了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及夏季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文中定义的东亚夏季风指数既反映了夏季东亚大气环流风场的变化特征 ,也较好地反映了夏季中国东部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此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指数 年际变化 大气环流 汛期降水
下载PDF
El Nio和La Nia事件对东亚冬、夏季风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175
2
作者 陈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95-610,共16页
通过合成的El Nino和La Nina的分析发现,一般一个El Nino或La Nina事件大致可以分成爆发前的冬季、发展期的夏季、盛期时的冬季和衰亡期的夏季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利用NCEP再分析环流资料和中国降水资料分析了东亚冬、夏季风对El Nino... 通过合成的El Nino和La Nina的分析发现,一般一个El Nino或La Nina事件大致可以分成爆发前的冬季、发展期的夏季、盛期时的冬季和衰亡期的夏季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利用NCEP再分析环流资料和中国降水资料分析了东亚冬、夏季风对El Nino和LaNina的响应,结果发现,El Nino和 La Nina事件显著地影响了东亚冬、夏季风的循环。ElNino爆发前的冬季在东亚地区往往有异常强的北风;El Nino发展期的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同时影响我国的西南气流偏弱,从而江淮地区和南方沿海地区多雨,长江中游和华北地区少雨;El Nino盛期的冬季东亚地区则出现异常的南风;而El Nino衰亡期的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同时影响我国的西南气流偏强,从而江淮地区少雨,华北、东北以及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多雨。La Nina对东亚冬、夏季风循环的影响则与El Nino大致相反,但它的影响不如El Nino的影响显著。对强、弱东亚冬季风后的夏季中国降水异常的分析则表明,正是由于与El Nino或La Nina事件有关的海温异常对东亚冬、夏季风循环的影响才导致了东亚冬季风与随后的夏季风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当冬季风异常不是由与ElNino或La Nina事件有关的海温异常所引起时,两者之间就缺少显著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 Nino LA NINA 东亚季风 东亚季风 季风循环 厄尔尼诺 拉尼娜 大气环流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活动与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北跳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57
3
作者 李崇银 王作台 +1 位作者 林士哲 禚汉如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41-658,共18页
利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 ( 1 980~ 1 999年 )探讨了东亚夏季风活动的两个重要事件 ,即南海夏季风爆发和江淮流域梅雨起始 ,与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北跳的关系。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 ,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在由冬向夏的转变过程中一般... 利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 ( 1 980~ 1 999年 )探讨了东亚夏季风活动的两个重要事件 ,即南海夏季风爆发和江淮流域梅雨起始 ,与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北跳的关系。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 ,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在由冬向夏的转变过程中一般存在着两次向北突跳现象 ,并与东亚夏季风活动有密切关系。第一次东亚高空急流的北跳 (由 2 5~2 8°N跳到 30°N以北 )平均发生在 5月 8日左右 ,比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 (平均为 5月 1 5日 )早 7天左右 ;高空急流位置的北跳是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系统减弱北退的表现 ,它为热带环流和系统的向北推进提供了条件 ,从而有利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第二次东亚高空急流的北跳 (由 32°N左右北跳到 35°N以北 )平均发生在 6月 7日左右 ,先于江淮流域梅雨起始时间 (平均在 6月 1 8日左右 ) 1 0天左右 ,它是梅雨起始的前期征兆。高空西风急流的两次北跳分别与亚洲大陆南部地区对流层中上层 ( 5 0 0~ 2 0 0hPa)经向温度梯度的两次逆转 (反向 )有关 ,在由冬到夏的季节转换中 ,由于大陆加热较快 ,导致对流层中上层大气在 5~ 2 5°N间的经向温度梯度发生反向 (逆转 ) ,通过地转适应使流场向气压场 (温度场 )调整 ,从而高空急流位置北跳。数据分析还发现 ,东亚高空急流位置的第一次北跳有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高空西风急流 北跳 大气环流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117
4
作者 郭其蕴 蔡静宁 +1 位作者 邵雪梅 沙万英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69-576,共8页
利用NCEP的海平面气压(SLP) 资料,按6月~8月10oN~50oN陆(110oE)、海(160oE) 气压差≤-5 hPa的累计值代表夏季风强度。每年的值被1951~2000年50年平均值除作为夏季风指数(SMI)。近50年的SMI序列表明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70年代中之... 利用NCEP的海平面气压(SLP) 资料,按6月~8月10oN~50oN陆(110oE)、海(160oE) 气压差≤-5 hPa的累计值代表夏季风强度。每年的值被1951~2000年50年平均值除作为夏季风指数(SMI)。近50年的SMI序列表明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70年代中之前强夏季风年(SMI > 1) 占优势,1976年开始均为弱夏季风年(SMI < 1)。同时研究了SMI与中国夏季(6月~8月) 降水量与平均气温的关系。发现夏季风强时中国东部华北多雨,长江少雨,同时长江到淮河气温高,但中国西部在夏季风强时南部多雨,北部少雨,气温为北高南低。夏季风弱时情况相反。同时指出,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还影响到夏季风与中国气候的年际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年代际变率 气候影响 中国
下载PDF
1873~2000年东亚夏季风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15
5
作者 郭其蕴 蔡静宁 +1 位作者 邵雪梅 沙万英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6-215,i002,共11页
根据英国的海平面气压 (SLP)资料计算了 1 873~ 1 95 0年东亚夏季风指数 (ISM)与用NCEP的SLP资料计算的 1 95 1~ 2 0 0 0年ISM衔接 ,构成 1 2 8年的ISM 序列。用功率谱及子波变换方法分析了ISM 的变化 ,指出 80年周期最突出 ,其次尚有... 根据英国的海平面气压 (SLP)资料计算了 1 873~ 1 95 0年东亚夏季风指数 (ISM)与用NCEP的SLP资料计算的 1 95 1~ 2 0 0 0年ISM衔接 ,构成 1 2 8年的ISM 序列。用功率谱及子波变换方法分析了ISM 的变化 ,指出 80年周期最突出 ,其次尚有 40年周期 ,8~ 1 0年周期及准 2年周期。分析表明 ,夏季风弱时中国东部夏季气温低 ,降水自北向南为负、正、负分布。夏季风强时 ,气温偏高 ,降水异常为正、负、正分布。对年际变化而言 ,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要复杂一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年代际变化 年际变化 海平面气压 SLP
下载PDF
南海季风试验与东亚夏季风 被引量:115
6
作者 丁一汇 李崇银 +9 位作者 何金海 陈隆勋 甘子钧 钱永甫 阎俊岳 王东晓 施平 方文东 许建平 李立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1-586,共26页
南海季风试验是一次国际性大气与海洋的联合试验 ,旨在更好地了解南海季风的爆发、维持与变化 ,以改进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季风预报。 1998年 5~ 8月进行的外场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获得了大量气象与海洋资料。不少国家对这些资料进行... 南海季风试验是一次国际性大气与海洋的联合试验 ,旨在更好地了解南海季风的爆发、维持与变化 ,以改进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季风预报。 1998年 5~ 8月进行的外场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获得了大量气象与海洋资料。不少国家对这些资料进行四维资料同化 ,并改进数值模拟和预报 ;同时也为东亚与南海地区季风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资料集。文中总结了中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共包括 6个方面 :(1)南海夏季风的爆发过程与机理 ;(2 )南海季风爆发过程中对流与中尺度系统的发展及其与大尺度环流的相互作用 ;(3)低频振荡与遥相关作用 ;(4 )南海海 气通量的测量及其与季风活动的关系 ;(5 )夏季风时期南海海洋的热力结构、环流和中尺度涡旋及其与ENSO事件的关系 ;(6 )南海与东亚季风的数值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季风 东亚季风 东亚季风 南海季风 大尺度环流 南海地区 四维资料同化 爆发 关系 作用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爆发和北进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西太平洋热状态的关系 被引量:100
7
作者 黄荣辉 顾雷 +3 位作者 徐予红 张启龙 吴尚森 曹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0-36,共17页
利用我国测站的降水资料、卫星测得的OLR和高云量资料、SST和 137°E次表层海温资料以及NCEP NCAR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东亚夏季风的爆发和北进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西太平洋热状态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当春季热带西太平洋处于... 利用我国测站的降水资料、卫星测得的OLR和高云量资料、SST和 137°E次表层海温资料以及NCEP NCAR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东亚夏季风的爆发和北进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西太平洋热状态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当春季热带西太平洋处于暖状态 ,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强 ,在这种情况下 ,南海上空对流层下层有气旋性距平环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 ,从而使得南海夏季风爆发早 ;并且 ,当夏季热带西太平洋也处于暖状态 ,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也很强 ,在这种情况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时 ,在 6月中旬和 7月初存在明显的突跳 ,从而使得东亚季风雨带在 6月中旬明显由华南北跳到江淮流域 ,并于 7月初由江淮流域北跳到黄河流域、华北和东北地区。这将引起江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夏季风降水偏少 ,并往往发生干旱 ,而黄河流域、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夏季降水正常或偏多。相反 ,当春季热带西太平洋处于冷状态 ,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弱 ,在这种情况下 ,南海上空对流层下层有反气旋性距平环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 ,从而使得南海夏季风爆发晚 ;并且 ,当夏季热带西太平洋也处于冷状态 ,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也很弱 ,在这种情况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时 ,在 6月中旬或 7月初向北突跳并不明显 ,而是以渐进式向北移动 ,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西太平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对流活动 东亚季风 年际变化 江淮流域 南海季风 春季 干旱 黄河流域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及其成因 被引量:94
8
作者 黄荣辉 陈际龙 +1 位作者 黄刚 张启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45-560,共16页
应用中国160测站降水资料和ERA-40再分析资料以及EOF和熵谱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夏季(6~8月)降水和东亚水汽输送通量的年际变化,表明中国(特别是华南、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以及华北等地区)夏季降水具有2~3a周期变化特征,即准两... 应用中国160测站降水资料和ERA-40再分析资料以及EOF和熵谱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夏季(6~8月)降水和东亚水汽输送通量的年际变化,表明中国(特别是华南、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以及华北等地区)夏季降水具有2~3a周期变化特征,即准两年周期的振荡特征,并表明中国降水的这种周期振荡与东亚上空夏季风水汽输送通量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密切相关;并且,还利用NCEP/NCAR的海表温度和日本气象厅的沿137°E海温剖面观测资料,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表层与次表层海温的年际变化,揭示了热带西太平洋热力状态的变化也有显著的准两年周期的变化特征。作者利用相关和集成分析来讨论热带西太平洋热状态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对中国夏季降水和东亚水汽输送的影响,表明了热带西太平洋海温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对东亚夏季风及其所驱动的水汽输送都有很大影响。此外,作者还利用东亚/太平洋型(EAP型)遥相关理论,简单地讨论了热带西太平洋热力状态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影响中国夏季风降水准两年周期变化的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降水 准两年周期变化 热带西太平洋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研究 被引量:84
9
作者 琚建华 钱诚 曹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7-194,共8页
利用动力学因子和热力学因子结合的方法 ,将东亚夏季风区的西南风与OLR进行了综合处理 ,构造成东亚季风指数 (IM)。研究结果表明 ,该指数既可很好地反映东亚季风区的风场、高度场的环流特征 ,又能较好地描述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 利用动力学因子和热力学因子结合的方法 ,将东亚夏季风区的西南风与OLR进行了综合处理 ,构造成东亚季风指数 (IM)。研究结果表明 ,该指数既可很好地反映东亚季风区的风场、高度场的环流特征 ,又能较好地描述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变化。通过功率谱和带通滤波结合的方法研究东亚夏季风中的季节内振荡 ,东亚夏季风区内低频振荡在夏季主要是以 30~ 6 0天周期的振荡为主 ;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在东亚沿海呈波列的形式 ,并表现为随时间向北传播的季风涌 ;由于该季节内振荡的波动 ,造成了东亚热带夏季风在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地区活动的反位相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内振荡 东亚季风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东亚季风指数 动力学因子 东亚季风 副热带地区 综合处理 研究结果 季降水 环流特征 带通滤波 低频振荡 位相关系 亚热带 热力学 西南风 高度场 功率谱 季风 风场 气温 沿海
下载PDF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关系 被引量:73
10
作者 孙秀荣 陈隆勋 何金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4-172,共9页
利用 196 1~ 1999年海温和地温月平均资料 ,定义了一个海陆热力差指数 ,来表示东亚季风环流的纬向和经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变化强度 ,研究了夏季指数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场和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 :(1)海陆热力差指数可... 利用 196 1~ 1999年海温和地温月平均资料 ,定义了一个海陆热力差指数 ,来表示东亚季风环流的纬向和经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变化强度 ,研究了夏季指数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场和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 :(1)海陆热力差指数可用来表示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强指数年东亚季风区低空西南夏季风气流和高层的东风气流明显偏强 ,表明这一年夏季风偏强 ,弱指数年反之。 (2 )海陆热力差指数能较好地反映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异常状况。强指数年 ,雨带偏北 ,江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明显干旱 ,华南、华北降水偏多 ,弱指数年反之。这一降水异常特征可以从强弱海陆热力差指数年的环流场得到解释。 (3)海陆热力差指数所反映的东亚夏季风具有明显的准 2a和 3~ 6a周期的年际振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年际变化 东亚季风 季降水 环流场 热力 降水异常 指数 表示 周期
下载PDF
中国北方干旱化年代际特征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83
11
作者 李新周 马柱国 刘晓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7-284,共8页
用CRU和ECMWF资料分析了近代中国北方干湿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干旱化具有显著的年际、年代际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干湿发生显著转变,西北东部和华北地区变干趋势明显,北方大部分地区干旱现象严... 用CRU和ECMWF资料分析了近代中国北方干湿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干旱化具有显著的年际、年代际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干湿发生显著转变,西北东部和华北地区变干趋势明显,北方大部分地区干旱现象严重;中国北方地区当前的干旱化时空格局与东亚夏季风异常特征密切相关,夏季风减弱以及由此造成水汽输送量减少是导致干旱化发展的主要原因,而低层大气反气旋环流增强和气旋性环流减弱是引起干旱化的异常环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化 水汽输送 东亚季风 中国北方地区
下载PDF
论东亚夏季风的特征、驱动力与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84
12
作者 丁一汇 司东 +4 位作者 柳艳菊 王遵娅 李怡 赵亮 宋亚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33-558,共26页
本文是以新的资料和研究结果对东亚夏季风的基本特征、驱动力和年代际变化所作的重新分析与评估。内容包括四个部分:(1)东亚夏季风的基本特征;(2)东亚夏季风的驱动力;(3)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与原因;(4)东亚夏季风与全球季风的关系。... 本文是以新的资料和研究结果对东亚夏季风的基本特征、驱动力和年代际变化所作的重新分析与评估。内容包括四个部分:(1)东亚夏季风的基本特征;(2)东亚夏季风的驱动力;(3)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与原因;(4)东亚夏季风与全球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是亚洲夏季风的一个重要有机部分,主要由来源于热带的季风气流组成,并随季节由南向北呈阶段性推进,它是形成夏季东亚天气与气候的主要环流和降水系统。驱动夏季风的主要强迫有三部分:外部强迫、耦合强迫与内部变率,其中人类活动引起的外强迫(气候变暖、城市化、气溶胶增加等)是新出现的外强迫,它正不断改变着东亚夏季风的特征与演变趋势。海洋与陆面耦合强迫作为自然因子是引起东亚夏季风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太平洋年代尺度振荡(PDO)与北大西洋多年代尺度振荡(AMO)的协同作用是造成东亚夏季风30~40年周期振荡的主要原因。1960年代以后,东亚夏季风经历了强—弱—强的年代际变化,相应的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出现了"北多南少"向"南涝北旱"以及"北方渐增"的转变。最近的研究表明,上述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与整个亚非夏季风系统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在本世纪主要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夏季风雨带将持续北移,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出现持续性多雨的格局。最后本文指出,亚非夏季风系统相比于其他区域季风系统更适合全球季风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季风特征 季风驱动力 年代际变化 全球季风
下载PDF
末次冰期南京石笋高分辨率气候记录与GRIP冰芯对比 被引量:64
13
作者 汪永进 吴江滢 +3 位作者 吴金全 穆西南 许汉奎 陈骏 《中国科学(D辑)》 CSCD 2000年第5期533-539,共7页
对采自南京汤山洞穴一支长400余mm的石笋进行了高精度TIMS-U系定年和氧碳同位素测试, 建立了末次冰期中晚期(54 000~19 000aBP)中国东部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 从石笋氧同位素变化曲线中, 不仅检出东亚夏季风降水史中的Heinric... 对采自南京汤山洞穴一支长400余mm的石笋进行了高精度TIMS-U系定年和氧碳同位素测试, 建立了末次冰期中晚期(54 000~19 000aBP)中国东部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 从石笋氧同位素变化曲线中, 不仅检出东亚夏季风降水史中的Heinrich事件, 而且首次发现了末次冰期东亚夏季风活动区气候变化同样存在着Dansgaard-Oeschger旋回, 与极地GRIP冰芯记录有良好的对比关系. 但明显的差别主要有: (1) 中国东部气候变化的干冷化趋势十分明显, 由石笋氧同位素曲线构成的连续4个Bond旋回, 迭覆在末次冰期长期变冷的气候背景上, 可能与青藏高原MIS3阶段特强夏季风事件有关; (2) 石笋气候曲线反映的干冷事件与GRIP冰芯中的对应事件存在1000~2000 a的相位差, 似有必要考虑不同测年方法相互校正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末次冰期 东亚季风 GRIP冰芯 古气候记录
原文传递
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与东亚夏季风相互作用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67
14
作者 李峰 何金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60-271,共12页
主要利用英国气象局提供的海温资料和NCAR/NCEP提供的40年高度场及风场资料分析了东亚夏季风与北太平洋SSTA的关系,指出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存在着年代际变化特征,70年代中期以前,北太平洋海温异常通过一大国波列作用... 主要利用英国气象局提供的海温资料和NCAR/NCEP提供的40年高度场及风场资料分析了东亚夏季风与北太平洋SSTA的关系,指出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存在着年代际变化特征,70年代中期以前,北太平洋海温异常通过一大国波列作用于东亚夏季风,造成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76年以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使大圆波列减弱,与东亚夏季风关系淡漠,不再影响华北降水。由此指出:影响东亚天气气候的海温关键区,并不总固定在某一海区,随着海气作用的年代际变化关键区是会发生转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海温 东亚季风 海陆温度指数
下载PDF
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影响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1
15
作者 陈丽娟 袁媛 +2 位作者 杨明珠 左金清 李维京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1-532,共12页
从短期气候预测关注的外强迫信号角度出发,回顾了国内外在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和我国汛期降水影响机理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重点评述了热带太平洋ENSO循环、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型海温模态、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偶极子、南印度洋偶极子和... 从短期气候预测关注的外强迫信号角度出发,回顾了国内外在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和我国汛期降水影响机理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重点评述了热带太平洋ENSO循环、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型海温模态、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偶极子、南印度洋偶极子和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模态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的影响。从研究成果在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中应用的角度,重点关注海温异常和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以及我国汛期降水多雨带位置的关系,总结了海温异常作为外强迫信号对我国汛期降水预测的指示意义以及汛期降水预测的难度。最后指出气候预测业务对东亚夏季风影响的机理研究和动力气候模式发展方面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强迫信号 海温异常 东亚季风 汛期降水
下载PDF
华北雨季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80
16
作者 张天宇 程炳岩 +2 位作者 王记芳 张永亮 刘晓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43-853,共11页
运用新定义的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讨论了我国华北地区雨季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华北东部地区的降水较西部更为集中;集中期较晚,华北地区雨季降水集中期空间分布有较好的整体一致性;从长期趋势上看,集中... 运用新定义的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讨论了我国华北地区雨季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华北东部地区的降水较西部更为集中;集中期较晚,华北地区雨季降水集中期空间分布有较好的整体一致性;从长期趋势上看,集中度、集中期和雨季降水量都呈显著的下降趋势,但三者在空间上则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发生突变的时间都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集中度和集中期周期振荡不一致,但二者和雨季降水量在一定时间内存在相同周期;华北地区的降水量与集中度和集中期存在一致的正相关性,采用合成分析方法,华北地区多水年和少水年降水集中度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不同。青藏高原北部到蒙古高原的低压可能是影响华北降水集中度的最重要因子。华北地区雨季集中期和雨季降水量与东亚夏季风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华北北部地区为集中期与东亚夏季风的显著相关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集中度(PCD) 降水集中期(PCP) 时空分布 东亚季风
下载PDF
中国暴雨理论的发展历程与重要进展 被引量:74
17
作者 丁一汇 《暴雨灾害》 2019年第5期395-406,共12页
中国东部位于东亚季风区,随着东亚夏季风的爆发、盛行和向北推进,东亚夏季风主雨带明显自南向北移动,在中国东部地区依次形成华南前汛期雨期、江淮梅雨季和北方雨季。这三个雨季和地区也是暴雨多发期和地区。因而中国地区的暴雨既不同... 中国东部位于东亚季风区,随着东亚夏季风的爆发、盛行和向北推进,东亚夏季风主雨带明显自南向北移动,在中国东部地区依次形成华南前汛期雨期、江淮梅雨季和北方雨季。这三个雨季和地区也是暴雨多发期和地区。因而中国地区的暴雨既不同于印度季风区的热带类型暴雨,也不同于北美与欧洲地区中纬度型的暴雨,它是由热带季风气流与来自中高纬的冷空气强烈相互作用下发生的,不但强度大,而且持续时间长和范围广。早在20世纪初期,中国科学家就开始研究中国暴雨,经过长期的努力,在暴雨理论、暴雨分析和预报方面,获得了重大的进展。本文将对中国暴雨的理论与重要进展作一综述和评论,共包括四个方面:(1)中国暴雨的主要气候特点;(2)中国暴雨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3)中国暴雨发生机理研究的主要成果;(4)未来中国对流尺度暴雨理论研究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暴雨理论和机理 暴雨外场试验 对流尺度暴雨
下载PDF
东亚季风近几十年来的主要变化特征 被引量:72
18
作者 王会军 范可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3-318,共6页
本文简要综述了关于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近几十年来的主要变化特征的若干研究结果,特别是关于其年代际变化方面。夏季风及夏季气候的主要变化特征有:1970年代末之后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减弱以及相应的我国夏季降水江淮流域增多... 本文简要综述了关于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近几十年来的主要变化特征的若干研究结果,特别是关于其年代际变化方面。夏季风及夏季气候的主要变化特征有:1970年代末之后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减弱以及相应的我国夏季降水江淮流域增多而华北减少、1992年之后我国华南夏季降水增多、1999年之后我国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减少而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增多、东亚夏季风和ENSO之间的年际变化相关性存在不稳定性。而关于东亚冬季风与冬季气候的主要变化特征有:1980年代中期之后东亚冬季风及其年际变率减弱、1970年代中期之后冬季风和ENSO的年际变化相关性较弱、近年来的北极秋季海冰减少对北半球冬季积雪增多有显著贡献、东北冬季积雪在1980年代中期以后增多。与上述变化有关的极端气候和物候都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东亚季风 年代际变化 ENSO 海冰
下载PDF
1.2 Ma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风化成壤强度的定量化研究与东亚夏季风演化 被引量:51
19
作者 郝青振 郭正堂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20-528,共9页
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是第四纪古气候演化的连续记录,其风化成壤强度对东 亚夏季风演化有明确的指示意义.基于2181个样品的分析,采用土壤学上的游离氧化 铁(FeD)/全氧化铁(FeT)指标,建立了 1.2 Ma以来黄土高原... 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是第四纪古气候演化的连续记录,其风化成壤强度对东 亚夏季风演化有明确的指示意义.基于2181个样品的分析,采用土壤学上的游离氧化 铁(FeD)/全氧化铁(FeT)指标,建立了 1.2 Ma以来黄土高原中部两个代表性剖面的高分 辨率古风化强度序列,并与土壤微形态特征、低频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 Rb/Sr比值等 其他反映夏季风强度的代用指标进行了对比,发现FeD/FeT指标更能客观地反映古土 壤发育强度.因为黄土高原地区的化学风化主要受夏季的降水和气温控制,与东亚夏 季风的强度密切相关,所以古风化强度FeD/FeT的变化基本反映了东亚夏季风演化的 信息.该替代指标记录的很多夏季风变化信息在磁化率曲线上并无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古风化强度 东亚季风 古气候 磁化率 古土壤
原文传递
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的气候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59
20
作者 江志红 何金海 +2 位作者 李建平 杨金虎 王冀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75-686,共12页
利用1951 ̄2001年NECP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及中国东部366站1957 ̄2000年逐日降水资料,提出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的定量指标,分析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标准降水指数为1.5的等值线较好反映了中国东部夏季雨带的南北移动,... 利用1951 ̄2001年NECP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及中国东部366站1957 ̄2000年逐日降水资料,提出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的定量指标,分析东亚夏季风推进过程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标准降水指数为1.5的等值线较好反映了中国东部夏季雨带的南北移动,以及雨带推进过程中呈现的阶段性与突变性特征。东亚夏季风的推进过程具有显著年代际变化,与夏季风前沿位置有关的指标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前后发生显著变化,与夏季风推进强度有关的指标则在70年代末出现突变。60年代中期前,南海夏季风的建立时间较迟,但北推较快,夏季风前沿到达华北地区时间较早,在华北地区维持时间长,夏季风的北界位置偏北,华北雨季、淮河梅雨明显。70年代末以后南海夏季风的建立时间较早,夏季风前沿附近南风强度明显偏弱,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华北雨季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东亚季风 年代际变化 季降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