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年来六朝都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被引量:1
1
作者 贺云翱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9-64,65,共7页
有关"六朝都城"建业及建康的研究成果,一直只能依靠文献进行,其主要原因是"六朝都城"遗址基本上都被叠压在现代南京城的地下,无法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以田野工作为特征的"六朝都城考古",开始于20世纪... 有关"六朝都城"建业及建康的研究成果,一直只能依靠文献进行,其主要原因是"六朝都城"遗址基本上都被叠压在现代南京城的地下,无法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以田野工作为特征的"六朝都城考古",开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其大规模考古发掘始于南京老虎桥工地对六朝"台城"的考古探索。近20年来,"六朝都城考古"收获巨大,不仅发现了都城中心区和石头城、确认了"西州城"的位置、发现了佛教寺庙遗存及礼制建筑遗存,还出土了大量可以揭示六朝都城文化内涵的珍贵遗物,如瓦当、陶瓷器等。这些成果对今后六朝都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有着重要的参考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都城 考古发掘 台城 石头城 遗址遗物 手工业 东亚交流
原文传递
山东丝绸——宋代以前中朝日交流的纽带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雅琳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22-26,共5页
丝绸,是中国自古以来的特色产品,它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山东,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丝织品产地,凭借接近日本和朝鲜的优越地理位置,山东丝绸成为联系东亚交流的纽带。本文通过一些古籍记载和考古发现,来凸显... 丝绸,是中国自古以来的特色产品,它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山东,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丝织品产地,凭借接近日本和朝鲜的优越地理位置,山东丝绸成为联系东亚交流的纽带。本文通过一些古籍记载和考古发现,来凸显山东丝绸在东亚各国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丝绸 东亚交流 朝鲜 日本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韩国汉文学研究的新动向
3
作者 李丽秋 《国际汉学》 CSSCI 2017年第2期192-199,共8页
本文将21世纪以来韩国汉文学界新出现的研究热点问题概括为区域文学、日常化、女性文学以及海外体验与交流四大主题,对代表性研究及具体观点进行了概括总结。在这四个主题中,前两者属于全新的视角,后两者则属于现有研究视角的延伸与扩大... 本文将21世纪以来韩国汉文学界新出现的研究热点问题概括为区域文学、日常化、女性文学以及海外体验与交流四大主题,对代表性研究及具体观点进行了概括总结。在这四个主题中,前两者属于全新的视角,后两者则属于现有研究视角的延伸与扩大,尤其是海外体验与交流主题逐渐扩大为东亚文化交流,研究的范围和深度日益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汉文学 东亚交流 21世纪
原文传递
从《梅花百咏》看日中文学交流 被引量:12
4
作者 池田温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1-29,共9页
日本锁国时期,并未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不仅允许中国和荷兰商船入港,而且与琉球(今日本冲绳)和朝鲜保持交往。日本诗人相良玉山草成《梅花百咏》后,寄赠琉球文人程顺则;1713年春程顺则将之传入大陆福州,清朝文人王登瀛特为撰写序文;171... 日本锁国时期,并未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不仅允许中国和荷兰商船入港,而且与琉球(今日本冲绳)和朝鲜保持交往。日本诗人相良玉山草成《梅花百咏》后,寄赠琉球文人程顺则;1713年春程顺则将之传入大陆福州,清朝文人王登瀛特为撰写序文;1714年程顺则奉使日本,将序文交给相良玉山;次年将相良玉山序文刻入诗集出版,从而成就东亚文化交流史上一段佳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中日关系 东亚诗文交流 日本汉诗
下载PDF
流动的东亚音乐历史博物馆——评赵维平《中国与东亚音乐的历史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雅婕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4-141,共8页
以中国为中心所扩展出的东亚汉字音乐文化圈,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重镇,同时也是东方音乐之学科研究的重要环节。赵维平教授2012年3月出版的《中国与东亚音乐的历史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以下简称《研究》)一书,在牢牢把握... 以中国为中心所扩展出的东亚汉字音乐文化圈,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重镇,同时也是东方音乐之学科研究的重要环节。赵维平教授2012年3月出版的《中国与东亚音乐的历史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以下简称《研究》)一书,在牢牢把握住中国音乐本源之主线的同时,将眼光放远东亚,在掌握了大量中、日、韩、越四国的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以实证第一性的方法,详细剖析了中国以及东亚诸国的乐器、乐谱、乐制、音乐体裁、文化触变等问题,并以文化交流的节点为新历史断代,用史学与民族音乐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全面地构建起了东方音乐研究的整体思路和框架,这不仅继承、延续,并开拓了其本人以及其他学者现阶段东亚音乐研究的硕果,同时该著所涉及的广袤的亚洲地域及纵横几千年的历史,贯穿阐述了音乐文化的交流与文化接受中所产生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思考与见解,为中国音乐史学,以及东方音乐研究领域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音乐 东亚音乐 东亚音乐交流 东亚汉字音乐文化圈
下载PDF
明代建阳书商刘剡的编刊活动与历史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朱冶 《人文论丛》 2019年第2期307-316,共10页
在明代中前期刻书业繁荣发展的福建建阳一带,出现了兼具"士""商"身份的出版者,对宋代以来的儒家价值理念和知识文化普及有重要推动作用,出身书商世家的刘剡为其中代表。刘剡学有所承,以朱子后学自居,其后代也重视... 在明代中前期刻书业繁荣发展的福建建阳一带,出现了兼具"士""商"身份的出版者,对宋代以来的儒家价值理念和知识文化普及有重要推动作用,出身书商世家的刘剡为其中代表。刘剡学有所承,以朱子后学自居,其后代也重视提揭其儒者身份。而他在宣德、正统年间的一系列编刊活动,亦能平衡学术质量与市场需要的关系。经他编校的经史子集各类著述特点鲜明,终以会通、简明及义理化的特点,深远影响明清中国乃至东亚汉文化圈诸国的思想观念与文化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阳坊刻 刘剡 《少微通鉴节要》 《详说古文真宝大全》 东亚文化交流
下载PDF
东亚文学交流视野中的许兰雪轩与朱之蕃——《列朝诗集小传》“许妹氏”条发微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学军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3-120,共8页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翰林院修撰朱之蕃按照外交惯例,奉命出使朝鲜。然而,正是这一次普通的出使,却促成了朝鲜女诗人许兰雪轩的诗歌在中国的盛行。通过考察其中的过程,可以发现"海东第一女性诗人"形象塑造的背后有着复杂因...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翰林院修撰朱之蕃按照外交惯例,奉命出使朝鲜。然而,正是这一次普通的出使,却促成了朝鲜女诗人许兰雪轩的诗歌在中国的盛行。通过考察其中的过程,可以发现"海东第一女性诗人"形象塑造的背后有着复杂因素。如果结合柳如是在《列朝诗集小传》中对于许兰雪轩的评价,则能进一步发现,在东亚文学交流的背景下,许兰雪轩与朱之蕃的这一次"邂逅",背后反映的正是中朝两国文学交流暗流涌动的状况。并且,这种交流并非充满了暴力与对抗,而是洋溢着同质文化的温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文学交流 许兰雪轩 朱之蕃《列朝诗集小传》
原文传递
东亚文化交流的新课题——建构主义视角下构建“东亚文化共同体”
8
作者 陶文婷 《文化与传播》 2018年第5期34-38,共5页
本文运用温特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分析了东亚文化交流面临的新课题——构建"东亚文化共同体"。文章首先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文化的建构作用的角度剖析了"东亚文化共同体"对"东亚命运共同体"的推动作... 本文运用温特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分析了东亚文化交流面临的新课题——构建"东亚文化共同体"。文章首先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文化的建构作用的角度剖析了"东亚文化共同体"对"东亚命运共同体"的推动作用。接着,运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形成集体认同的四个变量考察了"东亚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要素。最后探究了其具体的实现途径,旨在通过构建"东亚文化共同体"来推动谋求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东亚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文化共同体 社会建构主义 东亚文化交流 东亚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元僧楚石梵琦研究的新材料与新视野——以日藏文献为中心
9
作者 张天骐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2020年第1期105-117,共13页
楚石梵琦是元末明初颇具东亚影响的一代高僧,前此梵琦研究以其语录、诗集为中心,均未涉文章,此因文献不足所致,梵琦文章《全元文》仅收1篇。实际上,梵琦佚作在日本多有传存,其中以收文100篇的《西斋楚石和尚外集》和收文30篇的《宋元诸... 楚石梵琦是元末明初颇具东亚影响的一代高僧,前此梵琦研究以其语录、诗集为中心,均未涉文章,此因文献不足所致,梵琦文章《全元文》仅收1篇。实际上,梵琦佚作在日本多有传存,其中以收文100篇的《西斋楚石和尚外集》和收文30篇的《宋元诸师四六》最为重要。这些作品不仅颇具文学价值,还涉及大量历史和思想资料,可为梵琦的禅儒合一、东亚交流等方面研究提供新视野,能极大拓展现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石梵琦 西斋楚石和尚外集 宋元诸师四六 东亚佛教交流 禅僧墨迹
下载PDF
东亚文化交流的结晶——宋代大曲原貌初探
10
作者 赵宣竹 《文教资料》 2012年第26期4-7,共4页
“大曲”曾经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音乐表现形式,特别是唐以后,大曲中加入了许多中外文化(主要是中国同东亚地区其它各国文化)交流的因素。虽然宋代以后大曲逐渐消亡,但是“大曲”曾经是儒家“礼、乐”文化的代表,至今仍可以在宋史... “大曲”曾经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音乐表现形式,特别是唐以后,大曲中加入了许多中外文化(主要是中国同东亚地区其它各国文化)交流的因素。虽然宋代以后大曲逐渐消亡,但是“大曲”曾经是儒家“礼、乐”文化的代表,至今仍可以在宋史、日本史及高丽史等中外史书的《乐志》中查到它的信息。同时,“大曲”对于宋词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它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试图通过对一些中外史料、民间笔记以及词论、词集的整理得出“宋大曲”的一些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文化交流 宋大曲 原貌
下载PDF
《雪窦录》宋元本旧貌新探:以东亚所藏该录稀见古版为中心
11
作者 商海锋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5,共13页
重显《雪窦录》为北宋前期宗门语录之首。其成书始为七集八卷,初以写本流传,神宗朝奏请入藏未竟,初刻不晚于徽宗大观二年(1108)。南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再刻,由雪窦德云主持,宁波刻工洪举执刀,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雪窦四集"实... 重显《雪窦录》为北宋前期宗门语录之首。其成书始为七集八卷,初以写本流传,神宗朝奏请入藏未竟,初刻不晚于徽宗大观二年(1108)。南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再刻,由雪窦德云主持,宁波刻工洪举执刀,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雪窦四集"实该刻存世孤本。理宗淳祜元年(1241)该录东渡日本,镰仓时代正应二年(1289)由东山湛照主持,以开禧本为底本覆刻成三刻,是为五山版初期代表,日本东洋文库藏该刻唯一足本,据其可补已佚之宋僧德云《序》。元泰定元年(1324)宁波刻工徐汝舟执刀成四刻,石川武美记念图书馆、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图书馆、台北"国家图书馆"各有该刻零本,据其可补己佚之元僧如芝《序》·、自如《疏》。"雪窦七集"自南宋中叶起,按语录、偈颂、诗歌之体裁分装三册,其再、三、四刻皆为十一行本之同一源流。该录至明初建文朝始入大藏,此后即略去《颂古》,至明末《嘉兴藏》已不复宋元旧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窦七集 宋本 元本 五山版东亚文献交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