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不阻止他人故意犯罪的行为性质认定
被引量:7
- 1
-
-
作者
何龙
-
机构
清华大学法学院
-
出处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77-1505,共29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不真正不作为犯论之重构研究"(项目编号:15BFX08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不作为参与行为研究"(项目编号:2016M600985)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作为义务者不阻止他人故意犯罪的行为性质认定,其核心是判断成立正犯还是共犯。对此,义务犯模式不论是在理论自洽性还是结论合理性方面,都存在致命不足,不宜在我国适用;而因果关系模式,尤其其中的广义行为支配理论则在保证正犯、共犯区分标准适用的一致性和客观性方面,具有其优越性。据此,作为者原则上支配着结果的实现进程,不作为者原则上只能成立片面帮助犯(例外成立片面共同正犯);但是,作为者实行终了后不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者,则原则上成立正犯。同时,即使刑法中存在"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特殊规定,也仍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排除作为义务人成立片面共犯的可能。
-
关键词
不作为
参与
不阻止
义务犯
广义行为支配
-
Keywords
Omission
Participation
Failure to Prevent Intentional Offense of Others
Pflichtdelikt
Control of the Crime In a Broader Sense
-
分类号
D924.1
[政治法律—刑法学]
-
-
题名不阻止他人犯罪的刑事责任
被引量:13
- 2
-
-
作者
黎宏
-
机构
清华大学法学院
-
出处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01-221,共21页
-
基金
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不真正不作为犯之重构研究”(项目批准号:15BFX084)的研究成果。
-
文摘
现实当中发生的不阻止他人犯罪案件,有相当部分可以认定为作为共犯。在行为人以言语、动作、眼神乃至默示等方式指示、放任正犯犯罪时,都可以作为共犯论处。在判断不阻止行为到底是作为还是不作为时,必须结合不阻止行为实施当时的特定时空环境,考虑行为人与未被阻止的他人、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等因素,从物理和心理的两个方面进行。只有在难以将不阻止行为处理为作为共犯的时候,才可以将其认定为不作为共犯;判断不阻止行为是否成立不作为共犯时,必须从行为人是否具有法益保护义务和危险源监视义务入手,根据结果回避可能性的要求,判断其不阻止行为是否具有成立不作为共犯的实行行为性,然后才能将不阻止行为论以相关犯罪的共犯即帮助犯。
-
关键词
不阻止他人犯罪
作为共犯
作为义务
结果回避可能性
行为支配
-
分类号
D924.1
[政治法律—刑法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