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人生三境
- 1
-
-
作者
崔亦瑄
毕云涛(指导)
-
机构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实验中学
-
出处
《十几岁》
2023年第6期47-48,共2页
-
文摘
不识好恶,既识羞愧,信手拈来,此乃学诗之三节,又何尝不是人生之三境?初则书生意气,轻狂懵懂,毫无章法,锋芒太露,然则东奔西突,处处碰壁,易陷迷惘;河伯见海,井蛙出井后,才知天高地厚,羞愧自生,敬畏始成,行有所止,然又陷于桎梏;待敬畏内化,外化于行,则如凤凰挣脱囹圄,随心所欲,又不逾矩。
-
关键词
不识好恶
毫无章法
书生意气
人生三境
不逾矩
敬畏
外化于行
羞愧
-
分类号
I2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知人论世”辨
被引量:1
- 2
-
-
作者
胡跃生
-
出处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1988年第1期30-34,共5页
-
文摘
“知人论世”历来被人们奉为文学评论的权威条律。本文通过对“知人论世”理论形成过程的分析阐释了传统文化思维定势的局限性,从文学的主体性和相对独立性出发,论证了特定作品与作家经历、思想分裂的可能,指出了“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弱点:它容易使读者对作品的知解狭隘化,使作品的复杂性、流动性趋于简单化和凝固化。
-
关键词
批评方法
文学评论
文学传统
主体性
狭隘化
心声心画
咏石灰
不识好恶
咏物
陶诗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抒情的艺术——谈抒情诗
被引量:1
- 3
-
-
作者
汤国铣
-
出处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2期72-75,共4页
-
文摘
近来阅读抒情诗和谈抒情诗的文章,有些感想,且把它写出来,也算谈抒情诗吧——真实的、独特的情感用个别反映一般,是文艺创作的普遍规律。这对抒情诗来说,就是要通过抒发个人真实的、独特的情感达到抒发人民大众的共同感情,从而完成诗人为时代歌唱的任务。在这里,真实的、独特的情感的重要性,就象小说。
-
关键词
文艺创作
生活画卷
彦周诗话
不识好恶
别友人
何文焕
《长征》
知识联系
《长恨歌》
宋诗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材料作文“学诗有三节”写作指导
- 4
-
-
作者
刘小忠
-
机构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
-
出处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第33期42-45,共4页
-
文摘
原创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道:“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其大意是:学诗之人初期不识好坏,篇幅又长又累赘,放纵笔力写成;后来懂得羞愧,写诗开始畏畏缩缩,极难写出好诗;等到达写诗透彻的境界,则纵横诗境,信手拈来。
-
关键词
材料作文
《沧浪诗话》
写作指导
不识好恶
羞愧
七纵八横
学诗
-
分类号
G634.34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语短意长 言近旨远——唐人绝句艺术赏析
- 5
-
-
作者
吴代芳
-
出处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116-120,共5页
-
文摘
唐人绝句是我国古代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之一。南宋洪迈说:“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明胡震亨谓“绝句是唐人之所偏长独至,而后人力追莫嗣者也”唐人绝句流派众多,风格各异。有的如长江大河,以雄浑壮丽取胜,有的如小庭深院,以澹远恬静见长。有的豪放苍劲,振人心弦;有的爽朗明快,沁人心脾。绚丽多姿,蔚为壮观。唐代诗人以其如椽之笔,施展了他们卓绝的艺术才华,使离首即尾离尾即首的篇幅短小的绝句达到了语短意长、言近旨远的艺术境界。现将其艺术特点试作粗浅分析。
-
关键词
艺术赏析
胡震亨
艺术才华
古代文学
乌衣巷
升庵诗话
祖咏
不识好恶
何文焕
水部员外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审美观照中的意象选择
- 6
-
-
作者
申自强
-
出处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1989年第1期23-31,共9页
-
文摘
高尔基在同苏联作家的一次谈话中,提到一个十分有趣而又令人大惑莫解的视觉现象。他说,你们从人群旁边走过时,不会对每一个人都很注意。“你们看见无数的人,但是有两三个人不知为什么引起了你们注意。你们的记忆就把这些特征纪下来。”面对一群生活形象,有的瞬即引起审美主体的心理效应,被摄入记忆之中;而有的则被审美视觉拒之门外了。这种怪现象我们阅读作品时也经常碰到。
-
关键词
审美观照
苏联作家
阅读作品
审美视觉
视觉现象
艺术构思
不识好恶
美学意义
叶文玲
铜雀台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诗法、书法同质论——以《沧浪诗话》为例
- 7
-
-
作者
杨吉平
-
出处
《书法》
2014年第12期28-29,共2页
-
文摘
严羽《沧浪诗话》持论宏阔,言简意赅,人称古代诗论之最系统者,其中谈及诗法处亦极精彩,主要见于首篇"诗辨"和第三篇"诗法"。严沧浪所言者诗,而其理则通于书也。"诗辨"虽仅一千五百余言,而所论博洽,人多不及也。所论重点有七。
-
关键词
诗法
《沧浪诗话》
古代诗
严羽
别材
妙悟
别趣
不识好恶
取法乎上
沉着痛快
-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杜牧咏史诗中的偶然性思想
- 8
-
-
作者
李希兴
-
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5年第11期167-172,共6页
-
文摘
在晚唐的日渐衰败中,诗坛却出现了回光返照的盛况,像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晚唐诗人都是辉煌的唐诗天幕上各具特色的星座。晚唐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文人借怀古咏史表达对现实社会颓势的忧虑和绝望,抒发忧国忧民的万千感慨。其中杜牧诗在这类题材中成就最高,不仅是晚唐诗的代表,在整个古典诗词中,也是独具一格、耐人寻味的优秀作品。
-
关键词
晚唐诗人
古典诗词
李商隐
题商山四皓庙
诗论家
《项羽本纪》
赤壁大战
不识好恶
彦周诗话
赤壁古战场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文学美学的主体表现
- 9
-
-
作者
吴功正
-
机构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
出处
《七彩语文(高中新语文学习)》
2016年第2期79-81,共3页
-
文摘
上一讲谈论文学美学的形成要素,是从客体上说的,属于外在的影响机制;这一讲从主体上说,是内在的表现情形。内外相互结合,其表述就相对完整了。作家作为创作主体所进行的文学审美活动,有其特定的审美心态和审美方式,进而达到理想的审美境界。先说主体的审美心态:虚静。西晋文学美学家陆机认为,文学的审美过程'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文赋》)所谓'收视反听',意思是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关键词
审美心态
《文赋》
审美境界
虚静
审美方式
庄生化蝶
形成要素
审美过程
不识好恶
宋代诗人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似庄似谐寓意深远——说杜牧《赤壁》
- 10
-
-
作者
魏耕原
-
出处
《文史知识》
1988年第3期28-31,共4页
-
文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这首短什,虽然明白如话,不象李商隐的《锦瑟》那样扑朔迷离,但也自古及今见仁见义,颇费捉摸。一般来说,绝句犹如一枝柳枝,通体外柔内韧则佳。过于庄重易损绝句风神。绝旬圣手王昌龄的《出塞》被人推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但是《姜斋诗话》批评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句非不炼。
-
关键词
压卷之作
周郎
李商隐
自古及今
《锦瑟》
格非
寓意深远
雪中书怀
不识好恶
郡斋独酌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疑义相与析——读唐人绝句札记
- 11
-
-
作者
武安国
-
出处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1982年第1期16-21,共6页
-
文摘
唐人绝句,语言精粹,蕴涵丰富,情韵深长,读之可以启迪思想,陶冶性情,因此许多同志喜爱它。但是绝句篇幅短小,容量有限。为了在这咫尺小幅中表达深湛的思想,丰富的感情,且能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诗人常常把自己对于生活的认识、体验、评价加以浓缩、提炼、集中,并且借助富于美感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来。我们在读诗的时候,首先接触到的是具体的形象。
-
关键词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启迪思想
西涧
彦周诗话
包羞忍辱
胡仔
唐诗选
叙事文学
不识好恶
闺怨诗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2023年2月征文来啦!
- 12
-
-
-
出处
《十几岁》
2023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
文摘
写作材料: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道:“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其大意是:学诗之人初期不识好坏,篇幅又长又累赘,放纵笔力写成;后来懂得羞愧,写诗开始畏畏缩缩,极难写出好诗;等到达写诗透彻的境界,则纵横诗境,信手拈来。
-
关键词
《沧浪诗话》
不识好恶
七纵八横
写作材料
严羽
羞愧
诗境
学诗
-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诗法与人生
- 13
-
-
-
出处
《十几岁》
2023年第6期44-44,共1页
-
文摘
“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族,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枯来,头头是道矣。”
-
关键词
不识好恶
诗法
七纵八横
畏缩
-
分类号
I26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