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集体”场域中的“个体”与性别——以《李双双小传》为个案 |
郭丽君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6
|
|
2
|
“不能走那条路”——对当代中国农村政策的文学考察 |
李云雷
|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
2004 |
2
|
|
3
|
学术论文的外在品相 |
朱寿桐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4
|
纪念著名作家、文艺编辑魏金枝 |
陈家骅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1982 |
2
|
|
5
|
新中国文学的文化建构——关于《不能走那条路》的发生学考察 |
甘浩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6
|
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创作的前前后后 |
熊坤静
|
《党史博采(上)》
|
2014 |
2
|
|
7
|
话剧舞台上的“原创焦虑”——也谈原创话剧创作 |
徐健
|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8
|
与政治缠斗的当代文学——重读李凖的《不能走那条路》 |
何浩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9
|
“田野白桦静悄悄”(访谈) |
白桦
陈仓
|
《西部(新文学)(上)》
|
2015 |
1
|
|
10
|
论新文学中的乡土文学 |
孙荪
黎辉
|
《许昌学院学报》
CAS
|
1989 |
1
|
|
11
|
活跃的当代文坛和沉闷的当代文学教学——师范院校当代文学教学问题刍议 |
魏家骏
|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8 |
1
|
|
12
|
关于徐改霞及其评论的二三问题 |
谢林
|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4 |
1
|
|
13
|
论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兼与《为文艺正名》作者商榷 |
孙书第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79 |
1
|
|
14
|
试谈李准作品中的幽默特色 |
陈有才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8 |
0 |
|
15
|
河南方言中的生动词语 |
李淑华
|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1986 |
0 |
|
16
|
简评《国病》 |
宋继青
|
《北方作家》
|
2009 |
0 |
|
17
|
河南话剧的峥嵘岁月——庞建民、郭怡访谈 |
马小涵
|
《东方艺术》
|
2017 |
0 |
|
18
|
文艺批评要宽厚一点 |
石士
|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2 |
0 |
|
19
|
起轰及后影响 |
刘火
|
《文学自由谈》
CSSCI
|
1989 |
0 |
|
20
|
情书疗法,把“儿子”重新变成丈夫 |
关捷
|
《婚姻与家庭(家庭教育版)》
|
200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