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5篇文章
< 1 2 1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被引量:2136
1
作者 柯元南 陈纪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95-304,共10页
近年来,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逐步深入,有关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陆续问世,其临床治疗也有重要进展。为了更好的总结... 近年来,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逐步深入,有关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陆续问世,其临床治疗也有重要进展。为了更好的总结这些经验,合理指导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近年来有关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参考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及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有关指南,并结合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的具体情况,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我国UA和N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相信它对提高我国UA和NSTEMI综合防治水平、推进临床实践的规范化进程均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非ST段抬高 治疗指南 肌梗死 I诊断 中华血管病杂志 大规模临床试验 欧洲脏病学会
原文传递
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 被引量:2695
2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09-412,共4页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诊断 治疗 分型 危险度分层
原文传递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 被引量:676
3
作者 沈卫峰 胡大一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53-367,共15页
冠心病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冠心病类型... 冠心病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冠心病类型之一,其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此,本征的及时正确诊断和早期规范治疗,对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治疗指南 非ST段抬高型肌梗死 诊断 不稳定性心绞痛 临床预后 血管疾病 NSTE
原文传递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 被引量:562
4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7-404,共8页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涵盖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其中NSTEMI与UA合称非ST段抬...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涵盖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其中NSTEMI与UA合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非ST段抬高型肌梗死 诊疗指南 NSTEMI 不稳定性心绞痛 急诊 粥样斑块破裂 缺血综合征
原文传递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 被引量:336
5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急诊学专家委员会 +4 位作者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急救分会 张新超 于学忠 陈凤英 朱华栋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1-428,共8页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新鲜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涵盖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新鲜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涵盖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其中NSTEMI与UA合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ACS的发病率在我国依然呈逐年增加的态势,而且绝大多数ACS患者首诊于急诊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非ST段抬高型肌梗死 急诊科 诊治指南 NSTEMI 不稳定性心绞痛 缺血综合征 冠状动脉内
原文传递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 被引量:198
6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急诊学专家委员会 +4 位作者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急救分会 张新超 于学忠 陈凤英 朱华栋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1-308,共8页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新鲜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涵盖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新鲜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涵盖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其中NSTEMI与UA合称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ACS的发病率在我国依然呈逐年增加的态势,而且绝大多数ACS患者首诊于急诊科。2016年4月,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邀请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共同制定并发布了《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对于缩短ACS患者从首次医疗接触(first medical contact,FMC)到治疗的时间、规范ACS的急诊诊治流程尤其强化包括静脉溶栓在内的早期再灌注治疗,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诊科 非ST段抬高型肌梗死 诊治指南 NSTEMI 中华医学会 不稳定性心绞痛 再灌注治疗
下载PDF
延续性护理对老年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护理效果及不良事件预防 被引量:92
7
作者 李小花 王堃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5-7,11,共4页
目的探究延续性护理对老年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护理及不良事件预防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老年患者150例,随机数字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2组... 目的探究延续性护理对老年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护理及不良事件预防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老年患者150例,随机数字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2组分别以各自的方式护理6个月后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比较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评价2组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记录患者心脏不良事件(顽固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猝死)的发生率。结果 2组护理前SDS和SAS评分、心绞痛发生频率、心绞痛持续时间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得分优于对照组,心绞痛发生频率、持续时间显著降低和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可以缓解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老年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心绞痛症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续性护理 不稳定性心绞痛 良事件
下载PDF
不稳定性心绞痛溶栓治疗的评价 被引量:89
8
作者 胡大一 顼志敏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65-166,共2页
不稳定性心绞痛溶栓治疗的评价胡大一顼志敏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系最多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一。它病变复杂,进展迅速,临床表现多样,且预后具有多方向性,既可演变为稳定性... 不稳定性心绞痛溶栓治疗的评价胡大一顼志敏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系最多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一。它病变复杂,进展迅速,临床表现多样,且预后具有多方向性,既可演变为稳定性心绞痛,也可恶化为急性心肌梗塞(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性心绞痛 溶栓术
原文传递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 被引量:66
9
作者 于学忠 张新超 朱华栋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7-214,共8页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涵盖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其中NSTEMI与UA合称非sT段抬...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涵盖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其中NSTEMI与UA合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诊疗指南 非ST段抬高型肌梗死 sT段抬高型肌梗死 不稳定性心绞痛 急诊 粥样斑块破裂 NSTEMI
下载PDF
心血管疾病康复处方——增强型体外反搏应用国际专家共识 被引量:59
10
作者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87-590,共4页
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是一种用于治疗缺血性疾病的无创性辅助循环方法.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即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及卒中的治疗[1-2].1992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确认EECP可以应... 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是一种用于治疗缺血性疾病的无创性辅助循环方法.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即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及卒中的治疗[1-2].1992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确认EECP可以应用于稳定性及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休克的治疗,2002年又将充血性心力衰竭纳入其适应证.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在稳定性冠心病的诊治指南中纳入EECP疗法(Ⅱa)[3].心血管康复是通过综合的干预手段,如药物、运动、营养、教育、心理和生活方式改变等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减轻症状、提高运动耐量和生存质量,从而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相关死亡等.EECP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提高运动耐量.有学者将EECP称为被动的"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体外反搏 血管疾病 康复处方 应用 不稳定性心绞痛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充血性力衰竭
原文传递
葛根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3
11
作者 赵志明 杨晓英 +1 位作者 张永珍 肖正益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82-284,共3页
目的 :观察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UA)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别观察葛根素组 (2 1例 )、对照组 (1 8例 )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频率 ,硝酸甘油用量 ,静息心电图 ,血压 ,心率及心肌耗氧量的变化。结果 :葛根素组在减少心绞痛发... 目的 :观察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UA)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别观察葛根素组 (2 1例 )、对照组 (1 8例 )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频率 ,硝酸甘油用量 ,静息心电图 ,血压 ,心率及心肌耗氧量的变化。结果 :葛根素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 ,降低硝酸甘油用量 ,改善异常心电图方面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心肌耗氧量也明显减少 (P <0 0 5 )。结论 :葛根素治疗UA效果肯定 ,副作用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不稳定性心绞痛 肌耗氧量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2
12
作者 金露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15-417,共3页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4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复方丹参滴丸组(简称丹参组)和对照组,两组同时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4周,...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4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复方丹参滴丸组(简称丹参组)和对照组,两组同时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4周,丹参组还予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天3次,治疗前后采用ELISSA法检测血浆GMP-140水平,并观察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缺血变化。同时选择22名门诊健康体检者为健康人组。结果:治疗前丹参组、对照组血浆GMP-140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组(P<0.01);治疗后丹参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缺血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同时血浆GMP140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与健康人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血浆GMP-140水平仍高于健康人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抑制UAP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异常,并具良好的抗心绞痛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复方丹参滴丸 GMP-140
下载PDF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形态学特点及其意义 被引量:32
13
作者 刘海波 高润霖 +5 位作者 陈在嘉 姚康宝 陈纪林 杨跃进 乔树宾 徐义枢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6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分析一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冠状动脉造影II型斑块的发生率、主动脉根部及冠状静脉窦(CS)血浆凝血烷B2(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a。(6-酮-PGF1a)含量的变化。方法:42例患者... 目的:分析一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冠状动脉造影II型斑块的发生率、主动脉根部及冠状静脉窦(CS)血浆凝血烷B2(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a。(6-酮-PGF1a)含量的变化。方法:42例患者(冠心病29例,非冠心病13例)纳为受试对象。对冠心病患者[稳定性心绞痛(SA)9例,UA20例]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的形态学分析。对所有受试对象,同时采集升主动脉根部(AO)及CS血进行血浆TXB2及6-酮-PGF1a的测定(放射免疫分析法)。结果:UA患者II型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A者(60%对11.1%,P<0.05);II型斑块患者血浆TXB2CS/AO比值明显大于其它斑块者及非冠心病患者(P<0.01,即使在UA患者中结果亦相似)。结论:UA患者II型斑块的发生率高;UA患者的发病与斑块局部血小板激活和(或)血栓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心绞痛 冠状动脉造影 凝血e烷
下载PDF
丹参注射液减轻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8
14
作者 许国根 缪群 +2 位作者 高越 陈颖 汪志伟 《浙江临床医学》 2001年第11期798-799,共2页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4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丹参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 ,每组各20例 ,观察治疗前后血浆vonWillebrand因子 (vWF)、内皮素 (ET)的变化。结果 丹参治疗组和常规治疗...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4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丹参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 ,每组各20例 ,观察治疗前后血浆vonWillebrand因子 (vWF)、内皮素 (ET)的变化。结果 丹参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血浆vWF、ET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01) ,前二组vWF、ET比较无明显的差异 (P>0.05) ;丹参组和常规组血浆vWF、ET在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1,P<0.05),治疗后丹参组较常规组vWF、ET下降明显 (P<0.05)。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注射液 不稳定性心绞痛 血管内皮细胞
下载PDF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调脂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40
15
作者 罗助荣 盖晓波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977-980,共4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血小板活性因子CD41、CD63、CD62P表达、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测定30例UA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前后血小板CD4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血小板活性因子CD41、CD63、CD62P表达、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测定30例UA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前后血小板CD41、CD63、CD62P、血浆hsCRP浓度及经彩色多普勒技术测定的颈动脉内膜厚度、血流参数及颈动脉斑块的变化,并与常规治疗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30例UA患者经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血小板CD41、CD63、CD62P及血浆hsCRP测定值分别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或P<001);并降低双侧颈动脉内膜厚度,斑块面积缩小,改善颈动脉血流参数,12个月后上述各项参数改变更为明显,与常规治疗对照组及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抗血小板活化、抗炎等机制对防治不稳定性心绞痛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不稳定性心绞痛 阿托伐他汀 常规治疗 CD41 hs-CRP CD62P 斑块面积 表达 水平
原文传递
三七总皂甙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1
16
作者 汪坚敏 王俏 朱健 《临床中老年保健》 2002年第3期183-184,共2页
目的 观察三七总皂甙 (血塞通 )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6 0例 ,随机分两组 ,分别予以血塞通和异舒吉 (二硝酸异山梨酯 )治疗 2周。结果 血塞通组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明显增... 目的 观察三七总皂甙 (血塞通 )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6 0例 ,随机分两组 ,分别予以血塞通和异舒吉 (二硝酸异山梨酯 )治疗 2周。结果 血塞通组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明显增加 ,血清内皮素水平明显下降 ,与异舒吉组比较 ,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血塞通有效缓解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症状与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扩血管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内皮功能 三七总皂甙
下载PDF
谈谈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溶栓疗法 被引量:37
17
作者 胡大一 许俊堂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770-772,共3页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溶栓疗法 治疗
原文传递
静脉注射地尔硫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37
18
作者 地尔硫协作组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8-242,共5页
目的 以硝酸甘油(NTG)为对照,评价观察静脉注射地尔硫Zhuo(DIL)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随机、平行对照试验。共入选患者213例。随机分为静脉注射DIL组和NTG组,DIL组从100μg/min起始,最大用... 目的 以硝酸甘油(NTG)为对照,评价观察静脉注射地尔硫Zhuo(DIL)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随机、平行对照试验。共入选患者213例。随机分为静脉注射DIL组和NTG组,DIL组从100μg/min起始,最大用量200~300μg/min;NTG组从20μg/min起始,最大用量80~100μg/min。持续静滴48h。以难治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死亡、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为观察的终点。结果(1)静脉注射DIL与NTG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和心电图的改善同样有效。(2)DIL比NTG更明显地降低了心率和心肌耗氧指数(收缩压×心率)。(3)用药后DIL组较NTG组难治性心绞痛发生明显减少[4例(3.8%)比13例(11.9%),相对危险度0.32(95%可信限0.11~0.96),P<0.05]。(4)DIL组较NTG组心率明显减缓(≤50次/min)[8例(7.7%)比0例,P<0.01],但绝大多数患者均可耐受。(5)DIL组较NTG组减少了患者对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的需求量[2例(1.9%)比13例(11.9%),P<0.01]。结论静脉注射DIL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安全、有效,可降低难治性心绞痛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TG 治疗 静脉注射 患者 不稳定性心绞痛 难治性心绞痛 地尔硫ZHUO 耗氧 耐受
原文传递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62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30
19
作者 钟新林 匡肇 刘雄 《中医药导报》 2008年第5期38-39,共2页
目的:观察辨证论治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病例62例均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以4周为1疗程,治疗前后观察病人心绞痛及伴随症状改善情况及心电图变化。结果:经4周治疗后,显效32例,有效27例,无效3例,总有效... 目的:观察辨证论治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病例62例均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以4周为1疗程,治疗前后观察病人心绞痛及伴随症状改善情况及心电图变化。结果:经4周治疗后,显效32例,有效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16%。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辨证分型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肝素与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比较 被引量:34
20
作者 房溶娟 裘宇芳 +2 位作者 朱敏 袁敏 沙振球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97-199,共3页
目的:比较肝素与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为低分子量肝素组63例,用低分子量肝素注射液0.4~0.6mL(0.1mL相当于1025UAXa),腹壁sc,q12h,10d为... 目的:比较肝素与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为低分子量肝素组63例,用低分子量肝素注射液0.4~0.6mL(0.1mL相当于1025UAXa),腹壁sc,q12h,10d为一个疗程。肝素组60例,用肝素50mg,大腿前外侧或腹壁sc,bid,15d为一个疗程。结果:低分子量肝素组与肝素组心绞痛的复发率和隐匿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5%∶43%和32%∶48%,组间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心肌梗死:前组1例;后组3例(死亡1例)。前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后组出血性瘀斑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 低分子量 肝素 不稳定性心绞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