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在43例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4
1
作者 陈旭华 华伟 +2 位作者 王靖 浦介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12-414,共3页
目的:对因遗传性心律失常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术后情况及ICD治疗效果进行总结。方法:对我院从2004-01至2011-06出院诊断为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及肥厚型心肌病并且植入了ICD的43例患者进... 目的:对因遗传性心律失常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术后情况及ICD治疗效果进行总结。方法:对我院从2004-01至2011-06出院诊断为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及肥厚型心肌病并且植入了ICD的43例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以及ICD的治疗效果。结果:43例患者共随访8~84(37.0±20.6)个月,无患者死亡。经ICD共记录到369次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事件及13次心室颤动(室颤)事件,均被ICD成功终止,ICD共启动治疗程序498次。16例(37.2%)患者在随访期内发生室速/室颤事件,被ICD正确识别并接受了恰当的治疗。无患者因室速/室颤事件发生晕厥。对于室速事件,抗心动过速起搏终止的总成功率为53.4%(197/369),首次成功率为20.8%(77/369)。6例(13.9%)患者发生了不恰当识别,1例(2.3%)患者发生了未识别事件。结论:ICD是治疗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合理设置治疗方案及参数可使ICD更充分地发挥预防猝死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访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恰当治疗 心脏性猝死 遗传性心律失常 抗心动过速起搏
下载PDF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1
2
作者 蔡彬妮 黄卫斌 +3 位作者 孟凡琦 周法光 郭晋村 王焱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6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目的评估本中心置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发生及治疗状况。方法连续入选本中心于2004年1月至2014年6月置入ICD或CRTD并规范随访的患者,收集术前资料、术后VT/VF发生及治疗情况... 目的评估本中心置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发生及治疗状况。方法连续入选本中心于2004年1月至2014年6月置入ICD或CRTD并规范随访的患者,收集术前资料、术后VT/VF发生及治疗情况。结果共分析76例患者,其中一级预防32例,二级预防44例,43例(56.6%)存在严重心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0.35)。随访13个月至10年,无一例死于VT/VF。22例(28.9%)发生ICD恰当治疗,15例(19.7%)发生不恰当治疗。一级预防患者VT/VF发生率低于二级预防组(9.4%vs 43.2%,P=0.001)。冠心病亚组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VT/VF发生率无差别(20%vs 55.6%,P=0.21),而扩张型心肌病组一级预防低于二级预防(8%vs 50%,P=0.009)。不同病因的二级预防患者VT/VF发生率无差异。单腔与双腔(包括三腔)ICD的不恰当治疗率分别是28.1%vs 13.6%(P=0.11)。结论 ICD能有效预防室性心律失常性死亡,二级预防及缺血性心肌病患者ICD恰当治疗率高,而一级预防患者中扩张型心肌病VT/VF发生率较低。双腔ICD的不恰当治疗率较单腔有减少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恰当治疗 恰当治疗 单腔 双腔
原文传递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不恰当治疗的分析及处理 被引量:1
3
作者 靳艳 于波 +3 位作者 庞雪峰 程颖 赵卫华 齐国先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5-127,共3页
目的总结分析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不恰当识别与治疗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对34例植入ICD患者记录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类,统计ICD记录的各个事件的次数、ICD不恰当识别及治疗的原因。结果随访20.07±21.66(1~71)个月,ICD... 目的总结分析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不恰当识别与治疗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对34例植入ICD患者记录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类,统计ICD记录的各个事件的次数、ICD不恰当识别及治疗的原因。结果随访20.07±21.66(1~71)个月,ICD记录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共289次,7例接受不恰当的识别和治疗,ICD电击治疗83次,不恰当电击治疗21次(其中因心房颤动所致6次,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2次,肌电干扰3次),占电击治疗总数的25.30%(21/83),通过调整ICD的相关参数、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行射频消融手术,对不同的病例进行个体化处理。结论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是ICD不恰当电击治疗的主要原因,对于ICD植入患者,应进行个体化的程控和治疗,以减少不恰当识别及治疗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恰当识别 恰当治疗
下载PDF
不同识别参数设置方法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不恰当放电的影响
4
作者 崔丽丽 黄伟剑 +1 位作者 李海鹰 蔡雪黎 《浙江医学》 CAS 2012年第20期1635-1637,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识别参数设置方法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不恰当放电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1年2月植入ICD患者84例,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A、B两组,各42例。A组出院前经验设置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与室上性心动过速鉴... 目的探讨不同识别参数设置方法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不恰当放电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1年2月植入ICD患者84例,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A、B两组,各42例。A组出院前经验设置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与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参数;B组出院前进行ICD鉴别参数的标准设置。初级终点:死亡,起搏系统故障或为减少不恰当放电进行干预。次级终点:室上性心动过速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正确识别,第1次对室上性心动过速误放电时间。结果A组1例患者因精神抑郁自杀死亡。B组2例患者出现电极绝缘微破裂征象。通过射频导管消融术、胺碘酮、增加识别频率上限以及增加识别间期数目可使ICD治疗减少。B组与A组相比能减少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不恰当治疗(21.4%、61.9%,P〈0.05),增加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正确识别(59.5%、31.0%,P〈0.05)。B组在植入ICD第4个月后能延长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第1次不恰当治疗的时间(P〈0.01)。结论标准鉴别参数设置能减少ICD的不恰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恰当治疗 室上性心动过速
下载PDF
现代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滤过肌电噪声及T波信号的程序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逸群 宿燕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3年第6期475-478,共4页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不恰当治疗一直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ICD将室上性心动过速误诊为室性事件是导致不恰当治疗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则多由过感知问题所致。ICD植入人体后长期被患者自身的肌电噪声以及T波信号所包围,一旦...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不恰当治疗一直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ICD将室上性心动过速误诊为室性事件是导致不恰当治疗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则多由过感知问题所致。ICD植入人体后长期被患者自身的肌电噪声以及T波信号所包围,一旦ICD感知到这些信号则极易引发不恰当治疗。然而,随着ICD硬件及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ICD已经集成了一套完整的肌电噪声及T波信号滤过功能,如:专为ICD设计的带通滤波器、感知灵敏度自动增益控制技术及其他感知优化功能以最大化避免过感知,从而减少ICD不恰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综述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恰当治疗 肌电噪声 T波过感知
下载PDF
急诊肺部感染不恰当初始抗菌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陶然君 蒋婕 +1 位作者 陆一鸣 童建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急诊肺部感染不恰当初始抗菌治疗的现状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急诊收治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3例痰培养阳性的肺部感染患者分为恰当治疗组和不恰当治疗组,总结临床特征、病原学... 目的探讨急诊肺部感染不恰当初始抗菌治疗的现状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急诊收治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3例痰培养阳性的肺部感染患者分为恰当治疗组和不恰当治疗组,总结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及预后。结果不恰当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35.9%)显著高于恰当治疗组患者(14.7%),其平均住院天数(25.1 d)也显著大于后组(19.4 d)。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不恰当初始抗菌治疗主要是抗菌药未能覆盖病原菌,在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组主要是病原菌对所选用的抗菌药耐药。结论不恰当抗菌治疗可增加肺部感染患者的病死率和住院天数,根据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断、基础疾病、高危因素等结合当地细菌流行病学特点及耐药情况,选择正确的抗菌药物进行恰当的初始抗菌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恰当初始抗菌治疗 肺部感染 预后
下载PDF
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不恰当初始抗菌治疗的临床分析
7
作者 瞿昌晶 刘海龙 +2 位作者 郭旋 俞申燕 吴文美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年第32期65-67,共3页
目的 探讨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不恰当初始抗菌治疗的现状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SICU发生VA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56例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阳性的VAP患者根据初始经... 目的 探讨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不恰当初始抗菌治疗的现状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SICU发生VA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56例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阳性的VAP患者根据初始经验性用药与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为恰当治疗组(30例)和不恰当治疗组(26例),总结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及预后.结果 不恰当治疗组患者病死率为38.5%(10/26),恰当治疗组为13.3%(4/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恰当治疗组和恰当治疗组入住SICU总时间分别为(35.1±11.7)、(24.4±8.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恰当抗菌治疗可增加VAP患者的病死率和SICU入住时间.根据VAP患者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等结合细菌谱特点及耐药情况,选择正确的抗菌药物进行恰当的初始抗菌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呼吸机相关性 预后 恰当初始抗菌治疗
原文传递
急诊肺部感染不恰当初始抗菌治疗的临床分析
8
作者 李光荣 《健康之路》 2017年第9期59-59,共1页
目的:分析急诊肺部感染不恰当初始抗菌治疗的临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1月~2017年3月接收的因不恰当初始抗菌治疗导致治疗失败的急诊肺部感染患者55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不恰当初始治疗产生的原因。结果:55例患者住院时间平均(... 目的:分析急诊肺部感染不恰当初始抗菌治疗的临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1月~2017年3月接收的因不恰当初始抗菌治疗导致治疗失败的急诊肺部感染患者55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不恰当初始治疗产生的原因。结果:55例患者住院时间平均(24.8±12.2)d;住院期间,19例患者死亡,死亡率34.5%。HCAP患者中,60.0%因病原菌对所选抗菌药物耐药导致;HAP患者中,81.2%因病原菌对所选抗菌药物耐药所致;CAP患者中,88.9%因抗菌药物未能覆盖病原菌所致。结论:不恰当初始抗菌治疗会导致急诊肺部感染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并提高病死率,而病原菌对所选抗菌药物耐药、抗菌药物未能覆盖病原菌为主要造成不恰当治疗的原因,临床制定初始抗菌治疗方案时应密切注意,保证治疗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肺部感染 恰当初始抗菌治疗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