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审美暗示:中国古代的开放性文论
被引量:
4
1
作者
顾明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6-106,共11页
审美暗示是中国古代文论一个重要的命题,从远古时代起,中国思想家就已经开始着手探讨审美暗示与文艺创作的关系,并留下了许多时至今日仍然广为传诵的艺术思想,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象"、&qu...
审美暗示是中国古代文论一个重要的命题,从远古时代起,中国思想家就已经开始着手探讨审美暗示与文艺创作的关系,并留下了许多时至今日仍然广为传诵的艺术思想,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和"不尽之意"等。在后现代理论的语境下,中国传统的审美暗示关心的其实是一种"开放式创作",虽然其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深深烙下了中国美学思想直观和印象式的鲜明特征,但与后结构主义的文学开放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并不企图系统研究中国传统的审美暗示在古代文艺领域的表现,而是要在后现代开放性理论的框架下探讨审美暗示的一些重要观点及其现代意义,并对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些核心观念进行现代转化,为建立中国的开放文论做一次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暗示
开放文论
开放诗学
不尽
之
意
古典文论
原文传递
予故事以场景——如何借助“场景”状难言之景,含不尽之意
2
作者
范淑敏
《中学生天地(高中综合版)(B版)》
2024年第12期42-45,共4页
散文家郑明引用梅尧臣《宛陵先生文集》中的话说:“散文写作难的是‘状难言之景,如在目前'。”其实不仅是散文需要“状难言之景,含不尽之意”的场景,小说亦然。小说场景是小说中人物活动所展开的具体环境或背景,它既是物理空间的再...
散文家郑明引用梅尧臣《宛陵先生文集》中的话说:“散文写作难的是‘状难言之景,如在目前'。”其实不仅是散文需要“状难言之景,含不尽之意”的场景,小说亦然。小说场景是小说中人物活动所展开的具体环境或背景,它既是物理空间的再现,也是情感、故事发生的舞台,还是人物所生活的场域、人物关系得以搭建的空间,更是事件轮番上演的时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尽
之
意
梅尧臣
散文写作
物理空间
《宛陵先生文集》
场景
散文家
原文传递
“兴”与“意境”形成之关系
被引量:
1
3
作者
王建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34-38,42,共6页
通过对“兴”在“意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力求正确地、历史地把握“意境”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厚诗学内涵。“兴”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景交融、不尽之意、形象思维的特征以及佛教中“境”的介入,最终导致“意境”的正式形成。
关键词
兴
意
境
情景交融
不尽
之
意
形象思维
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读黄庭坚诗有感
4
作者
史育松
《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16-17,共2页
诗歌艺术发展到唐代已达到颠峰,诗的各种境界都已被开拓、描绘和完善了.宋诗要想超越唐诗或者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另辟蹊径.面对辉煌灿烂的唐诗,在经历了宋初西昆体的发展后,宋代文人梅尧臣提出了"做诗尤古今,惟造平淡难."的创...
诗歌艺术发展到唐代已达到颠峰,诗的各种境界都已被开拓、描绘和完善了.宋诗要想超越唐诗或者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另辟蹊径.面对辉煌灿烂的唐诗,在经历了宋初西昆体的发展后,宋代文人梅尧臣提出了"做诗尤古今,惟造平淡难."的创作主张.欧阳修也提倡"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其后,苏轼也写道:"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这些思想都说明了宋人的诗歌创作转而走向了平淡的艺术风格,标志着宋诗摆脱了以往诗歌的风格特点,完成了时代的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诗歌创作
艺术风格
艺术发展
唐诗
宋诗
宋代文人
平淡
风格特点
创作主张
不尽
之
意
西昆体
欧阳修
梅尧臣
子思
苏轼
宋初
思想
时代
诗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5
作者
邓铭华
《十几岁》
2024年第3期29-29,共1页
“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透风。”小说创作,当疏密有致,恰当留白。一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没有一丝水,却“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留白”一词源于中国传统绘画法。短篇小说常借用“留白”手法创造以少胜多、意味深长...
“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透风。”小说创作,当疏密有致,恰当留白。一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没有一丝水,却“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留白”一词源于中国传统绘画法。短篇小说常借用“留白”手法创造以少胜多、意味深长的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白
疏密有致
不尽
之
意
中国传统绘画
以少胜多
短篇小说
意
味深长
小说创作
原文传递
题名
审美暗示:中国古代的开放性文论
被引量:
4
1
作者
顾明栋
机构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6-106,共11页
文摘
审美暗示是中国古代文论一个重要的命题,从远古时代起,中国思想家就已经开始着手探讨审美暗示与文艺创作的关系,并留下了许多时至今日仍然广为传诵的艺术思想,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和"不尽之意"等。在后现代理论的语境下,中国传统的审美暗示关心的其实是一种"开放式创作",虽然其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深深烙下了中国美学思想直观和印象式的鲜明特征,但与后结构主义的文学开放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并不企图系统研究中国传统的审美暗示在古代文艺领域的表现,而是要在后现代开放性理论的框架下探讨审美暗示的一些重要观点及其现代意义,并对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些核心观念进行现代转化,为建立中国的开放文论做一次尝试。
关键词
审美暗示
开放文论
开放诗学
不尽
之
意
古典文论
Keywords
aesthetic suggestiveness, theory of literary openness, theory of poetic openness, endless signification, classic literary theory
分类号
I01 [文学—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予故事以场景——如何借助“场景”状难言之景,含不尽之意
2
作者
范淑敏
机构
杭州高级中学钱塘学校
出处
《中学生天地(高中综合版)(B版)》
2024年第12期42-45,共4页
文摘
散文家郑明引用梅尧臣《宛陵先生文集》中的话说:“散文写作难的是‘状难言之景,如在目前'。”其实不仅是散文需要“状难言之景,含不尽之意”的场景,小说亦然。小说场景是小说中人物活动所展开的具体环境或背景,它既是物理空间的再现,也是情感、故事发生的舞台,还是人物所生活的场域、人物关系得以搭建的空间,更是事件轮番上演的时空。
关键词
不尽
之
意
梅尧臣
散文写作
物理空间
《宛陵先生文集》
场景
散文家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兴”与“意境”形成之关系
被引量:
1
3
作者
王建
机构
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文化教研室
出处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34-38,42,共6页
文摘
通过对“兴”在“意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力求正确地、历史地把握“意境”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厚诗学内涵。“兴”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景交融、不尽之意、形象思维的特征以及佛教中“境”的介入,最终导致“意境”的正式形成。
关键词
兴
意
境
情景交融
不尽
之
意
形象思维
境
Keywords
Rise
Artistic conception
The scene hands over to melt
Not exhausted of idea
Image thought
state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读黄庭坚诗有感
4
作者
史育松
机构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
出处
《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16-17,共2页
文摘
诗歌艺术发展到唐代已达到颠峰,诗的各种境界都已被开拓、描绘和完善了.宋诗要想超越唐诗或者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另辟蹊径.面对辉煌灿烂的唐诗,在经历了宋初西昆体的发展后,宋代文人梅尧臣提出了"做诗尤古今,惟造平淡难."的创作主张.欧阳修也提倡"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其后,苏轼也写道:"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这些思想都说明了宋人的诗歌创作转而走向了平淡的艺术风格,标志着宋诗摆脱了以往诗歌的风格特点,完成了时代的革新.
关键词
黄庭坚
诗歌创作
艺术风格
艺术发展
唐诗
宋诗
宋代文人
平淡
风格特点
创作主张
不尽
之
意
西昆体
欧阳修
梅尧臣
子思
苏轼
宋初
思想
时代
诗集
分类号
G4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5
作者
邓铭华
机构
衡阳市成章实验中学
出处
《十几岁》
2024年第3期29-29,共1页
文摘
“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透风。”小说创作,当疏密有致,恰当留白。一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没有一丝水,却“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留白”一词源于中国传统绘画法。短篇小说常借用“留白”手法创造以少胜多、意味深长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留白
疏密有致
不尽
之
意
中国传统绘画
以少胜多
短篇小说
意
味深长
小说创作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审美暗示:中国古代的开放性文论
顾明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4
原文传递
2
予故事以场景——如何借助“场景”状难言之景,含不尽之意
范淑敏
《中学生天地(高中综合版)(B版)》
2024
0
原文传递
3
“兴”与“意境”形成之关系
王建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读黄庭坚诗有感
史育松
《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邓铭华
《十几岁》
2024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