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大洋核杂岩与拆离断层研究进展
被引量:
7
1
作者
于志腾
李家彪
+3 位作者
丁巍伟
张洁
梁裕扬
朱磊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5-426,共12页
大洋核杂岩和拆离断层是洋中脊中发育的重要构造,被广泛关注.拆离断层一般为长期活动的,低角度的,大断距的正断层,绝大多数形成于慢速和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内侧角上,其将地壳深部和上地幔的物质拆离到海底面形成大洋核杂岩.大洋核杂岩...
大洋核杂岩和拆离断层是洋中脊中发育的重要构造,被广泛关注.拆离断层一般为长期活动的,低角度的,大断距的正断层,绝大多数形成于慢速和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内侧角上,其将地壳深部和上地幔的物质拆离到海底面形成大洋核杂岩.大洋核杂岩因其表面发育了窗棱构造,在多波束图像上更容易识别.大洋核杂岩所处的地壳年龄较年轻,为0~10 Ma.洋中脊半扩张速率约为10 mm/a,具有不对称扩张的特点,有拆离断层的一侧扩张速率更快.在大洋核杂岩取得的岩芯中代表性岩石为辉长岩,地震资料解释认为大洋核杂岩下具有一个大的辉长岩侵入体.发育大洋核杂岩和拆离断层的区域有升高的布格重力异常,高的P波速度和抬升的莫霍面.拆离断层起源于岩浆供给不足的区域,大多在大洋中脊洋脊段(segment)的末端,其演化会受到上地幔辉长岩体侵入的影响,通过旋转铰链的模式进行.总结了全球大洋核杂岩和拆离断层的分布情况,讨论了其岩石特征、地球物理场特征,探讨其成因机制和演化模式,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拆离断层
大洋核杂岩
窗棱构造
辉长岩
P波速度
不
对称
扩张
岩浆供给
起源与演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洋中脊拆离断层与洋底核杂岩的发育对扩张中心迁移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
3
2
作者
范庆凯
李江海
+1 位作者
刘持恒
潘相茹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40-2050,共11页
洋中脊拆离断层和洋底核杂岩(OCC)发育于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中央裂谷边界,常伴随不对称的洋底扩张方式,其形成与演化起源于洋中脊中央裂谷间歇性的岩浆作用循环。拆离断层的规模和位置会随其自身演化而变化,并影响到洋中脊扩张中心...
洋中脊拆离断层和洋底核杂岩(OCC)发育于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中央裂谷边界,常伴随不对称的洋底扩张方式,其形成与演化起源于洋中脊中央裂谷间歇性的岩浆作用循环。拆离断层的规模和位置会随其自身演化而变化,并影响到洋中脊扩张中心的位置变化。依据洋中脊扩张中心位置的离轴迁移规律,本文将拆离断层和洋底核杂岩的演化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并参照洋中脊拆离断层和洋底核杂岩演化阶段的划分,将全球27处拆离断层进行分类。现今全球洋中脊拆离断层多属于非活动性拆离断层,位于阶段VI(如Logachev Massif拆离断层和Kane Megamullion拆离断层);但部分拆离断层仍在活动,即属于发展期和成熟期(阶段III/IV,如MAR,13°19′N拆离断层和Mt.Dent拆离断层),以及衰亡期(阶段V,如MAR,13°30′N拆离断层和Atlantis Massif拆离断层)。在洋中脊拆离断层和洋底核杂岩形成-演化-衰亡-再次形成的循环过程中,中央裂谷的岩浆作用发生周期性循环,洋中脊扩张中心亦发生新生火山岩区中线-拆离断层终止线-重新活动的新生火山岩区中线的位置变化,并先后产生离轴和向轴的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拆离断层
洋底核杂岩
构造演化阶段
不
对称
扩张
扩张
中心迁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下地壳流变学性质对南大西洋两岸盆地结构不对称性的控制
被引量:
1
3
作者
王殿举
李江海
李一赫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4-261,共8页
南大西洋两岸被动陆缘盆地蕴藏大量的油气资源,是近年来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南大西洋两侧共轭盆地的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南美侧的桑托斯盆地垂直走向方向的宽度(约850 km)是位于非洲侧的南宽扎盆地(约200 km)的4倍。盆地结构的不...
南大西洋两岸被动陆缘盆地蕴藏大量的油气资源,是近年来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南大西洋两侧共轭盆地的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南美侧的桑托斯盆地垂直走向方向的宽度(约850 km)是位于非洲侧的南宽扎盆地(约200 km)的4倍。盆地结构的不对称性导致南大西洋两岸被动陆缘盆地油气分布与成藏规律具有明显的差异,但是盆地结构不对称性的动力学成因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为此开展2D热力学耦合的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实验,数值模拟中采用有限元方法求解黏-弹-塑性连续介质的本构方程。实验结果证明了下地壳流变学性质差异是控制盆地结构的关键因素。当下地壳流变学性质不对称时,在克拉通上发育的盆地往往为狭窄盆地,而在造山带上发育的盆地为宽广盆地。克拉通深厚地壳通过改变软流圈的流动影响地壳破裂和盆地结构。与前人数值模拟结果相比,本文的模型不仅能正演不对称盆地的形成过程,也能预测共轭盆地不对称极性,与南大西洋地质情况能够更好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西洋被动陆缘盆地
不
对称
扩张
下地壳
流变学性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洋核杂岩与拆离断层研究进展
被引量:
7
1
作者
于志腾
李家彪
丁巍伟
张洁
梁裕扬
朱磊
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出处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5-426,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南海西南次海盆中脊3D地震成像及其构造演化(91028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南海东北部俯冲边界构造演化特征(41206046)
中国大洋协会十一五研究课题--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压OBS深部构造及其动力过程的综合研究(DYXM-15-02-3-01)
文摘
大洋核杂岩和拆离断层是洋中脊中发育的重要构造,被广泛关注.拆离断层一般为长期活动的,低角度的,大断距的正断层,绝大多数形成于慢速和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内侧角上,其将地壳深部和上地幔的物质拆离到海底面形成大洋核杂岩.大洋核杂岩因其表面发育了窗棱构造,在多波束图像上更容易识别.大洋核杂岩所处的地壳年龄较年轻,为0~10 Ma.洋中脊半扩张速率约为10 mm/a,具有不对称扩张的特点,有拆离断层的一侧扩张速率更快.在大洋核杂岩取得的岩芯中代表性岩石为辉长岩,地震资料解释认为大洋核杂岩下具有一个大的辉长岩侵入体.发育大洋核杂岩和拆离断层的区域有升高的布格重力异常,高的P波速度和抬升的莫霍面.拆离断层起源于岩浆供给不足的区域,大多在大洋中脊洋脊段(segment)的末端,其演化会受到上地幔辉长岩体侵入的影响,通过旋转铰链的模式进行.总结了全球大洋核杂岩和拆离断层的分布情况,讨论了其岩石特征、地球物理场特征,探讨其成因机制和演化模式,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拆离断层
大洋核杂岩
窗棱构造
辉长岩
P波速度
不
对称
扩张
岩浆供给
起源与演化
Keywords
oceanic core complexes
detachment faults
megamullion structure
gabbros
P-wave velocity
asymmetric spreading
magma supply
origin and evolution
分类号
P736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洋中脊拆离断层与洋底核杂岩的发育对扩张中心迁移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
3
2
作者
范庆凯
李江海
刘持恒
潘相茹
机构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40-2050,共11页
基金
中国大洋"十三五"课题印度洋靶区断裂系统及其控矿作用研究(编号DY135-S2-1-01)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16ZX05033002-007)资助的成果
文摘
洋中脊拆离断层和洋底核杂岩(OCC)发育于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中央裂谷边界,常伴随不对称的洋底扩张方式,其形成与演化起源于洋中脊中央裂谷间歇性的岩浆作用循环。拆离断层的规模和位置会随其自身演化而变化,并影响到洋中脊扩张中心的位置变化。依据洋中脊扩张中心位置的离轴迁移规律,本文将拆离断层和洋底核杂岩的演化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并参照洋中脊拆离断层和洋底核杂岩演化阶段的划分,将全球27处拆离断层进行分类。现今全球洋中脊拆离断层多属于非活动性拆离断层,位于阶段VI(如Logachev Massif拆离断层和Kane Megamullion拆离断层);但部分拆离断层仍在活动,即属于发展期和成熟期(阶段III/IV,如MAR,13°19′N拆离断层和Mt.Dent拆离断层),以及衰亡期(阶段V,如MAR,13°30′N拆离断层和Atlantis Massif拆离断层)。在洋中脊拆离断层和洋底核杂岩形成-演化-衰亡-再次形成的循环过程中,中央裂谷的岩浆作用发生周期性循环,洋中脊扩张中心亦发生新生火山岩区中线-拆离断层终止线-重新活动的新生火山岩区中线的位置变化,并先后产生离轴和向轴的位移。
关键词
拆离断层
洋底核杂岩
构造演化阶段
不
对称
扩张
扩张
中心迁移
Keywords
detachment faults
oceanic core complexes
tectonic evolution stages
asymmetricspreading
migration of axis
分类号
P736.1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下地壳流变学性质对南大西洋两岸盆地结构不对称性的控制
被引量:
1
3
作者
王殿举
李江海
李一赫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
山西大同大学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4-261,共8页
基金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16ZX05033002,2016ZX05033001)。
文摘
南大西洋两岸被动陆缘盆地蕴藏大量的油气资源,是近年来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南大西洋两侧共轭盆地的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南美侧的桑托斯盆地垂直走向方向的宽度(约850 km)是位于非洲侧的南宽扎盆地(约200 km)的4倍。盆地结构的不对称性导致南大西洋两岸被动陆缘盆地油气分布与成藏规律具有明显的差异,但是盆地结构不对称性的动力学成因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为此开展2D热力学耦合的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实验,数值模拟中采用有限元方法求解黏-弹-塑性连续介质的本构方程。实验结果证明了下地壳流变学性质差异是控制盆地结构的关键因素。当下地壳流变学性质不对称时,在克拉通上发育的盆地往往为狭窄盆地,而在造山带上发育的盆地为宽广盆地。克拉通深厚地壳通过改变软流圈的流动影响地壳破裂和盆地结构。与前人数值模拟结果相比,本文的模型不仅能正演不对称盆地的形成过程,也能预测共轭盆地不对称极性,与南大西洋地质情况能够更好吻合。
关键词
南大西洋被动陆缘盆地
不
对称
扩张
下地壳
流变学性质
数值模拟
Keywords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 of the South Atlantic
asymmetric expansion
lower crust
rheological properties
numerical simulation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P541 [天文地球—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大洋核杂岩与拆离断层研究进展
于志腾
李家彪
丁巍伟
张洁
梁裕扬
朱磊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洋中脊拆离断层与洋底核杂岩的发育对扩张中心迁移的影响研究
范庆凯
李江海
刘持恒
潘相茹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下地壳流变学性质对南大西洋两岸盆地结构不对称性的控制
王殿举
李江海
李一赫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