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印度宪法》中有关“平等”的条文试析
被引量:1
- 1
-
-
作者
一之
-
出处
《南亚研究季刊》
1996年第2期56-59,4,共5页
-
文摘
《印度宪法》中有关“平等”的条文试析一之《印度民主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印度宪法》)是全世界所有各国宪法中对“平等”最为强调的一部。正是由于其对平等的着重强调,因此被许多政治家和学者称为“世界上最进步的宪法”。4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印度社会走向平等...
-
关键词
表列种姓
印度社会
平等权利
宪法
不可接触制
表列部落
种姓制度
基本权利
落后阶级
机会平等
-
分类号
D73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甘地、安培德卡尔与拯救贱民运动
被引量:2
- 2
-
-
作者
林立
-
出处
《南亚研究季刊》
1992年第3期56-62,5+31,共9页
-
文摘
在印度近代史上,甘地和安培德卡尔都被称为贱民运动的领袖。“贱民”即“不可接触者”,是印度社会中四大种姓以外的人,几千年来处于社会最底层,受压迫、受剥削最深。他们不能住在村内,不能用公共水井,不能进庙宇,甚至走路都要击木自异,不能让自己的影子污染别人。贱民的这种悲惨处境在英国统治下也没有变化。英国统治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手段的改善,城市人口的膨胀,种姓限制略有松弛。但贱民的地位依然如故。有极少数贱民被允许在英印军队中服役,极个别贱民子女被允许进入英国的学校。但这只是个例外。英国人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贱民地位。
-
关键词
贱民
印度教徒
安培
不可接触制
印度社会
卡尔
国大党
种姓制度
合作运动
接触者
-
分类号
D815
[政治法律—国际关系]
-
-
题名尼赫鲁与甘地在未来社会设想方面的分歧
被引量:2
- 3
-
-
作者
尚劝余
-
机构
陕西宝鸡文理学院
-
出处
《南亚研究》
CSSCI
1994年第3期20-25,共6页
-
文摘
尼赫鲁与甘地在未来社会的设想方面存在着根本分歧。在独立斗争时期,他们不仅通过言论和著述经常表达和宣传自己的设想,而且通过通信和会谈交换各自的看法。20年代末,尼赫鲁与甘地通信,坦诚地陈述了他们之间的观点分歧。30年代初,尼赫鲁与甘地利用清晨散步的机会,交换各自对过去、现在、特别是将来问题的看法。40年代中,尼赫鲁与甘地先通信,继而直接交谈,讨论了各自对未来印度社会的设想,并打算将这个问题提交给国大党工作委员会,进行高度民族意义的公开辩论。尼赫鲁与甘地的分歧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上。
-
关键词
尼赫鲁
国大党
社会主义
不可接触制
未来社会
理想社会
建设纲领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托管制
工业化
-
分类号
K351.4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纯洁污浊观念对印度近现代社会的影响
- 4
-
-
作者
王晶岩
-
机构
本溪师专
-
出处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117-119,共3页
-
文摘
本文论述了种姓制度的依据─—纯洁污浊观念影响了印度人民之间的团结友爱,影响了印度人素质的普遍提高及生产者的积极性,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及经济发展的滞后。
-
关键词
纯洁污浊观念
种姓制度
贱民问题
不可接触制
-
分类号
K351.0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论甘地的人道主义思想
被引量:1
- 5
-
-
作者
迪夫拉吉.巴利
王辉云
-
出处
《世界哲学》
1983年第5期39-45,20,共8页
-
文摘
从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的伟人灿若群星,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这个时代;然而,却没有人能象甘地那样对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甘地的思想和行为渗透到了整个人类社会,他实质上是一个在历史上应和佛陀、基督相提并论的人物,是印度向现代世界奉献出的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卡尔·希思把他形容为“文明的仁慈博爱的人类的典范”。
-
关键词
人道主义思想
非暴力
宗教徒
印度社会
不可接触制
人道主义者
印度教徒
人类社会
上帝
信仰
-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不可接触制的历史与现状
- 6
-
-
作者
尚会鹏
-
出处
《南亚研究季刊》
1992年第4期49-54,5+28,共8页
-
文摘
印度教社会中的不可接触制,可以说是种姓制的极端形式。笔者在讨论种姓制度的一些文章里曾涉及到这一制度,但并未完全展开。本文旨在探讨该制度形成的历史,并根据笔者在印度的实地考察,介绍当今印度社会中不可接触制的实况。一、起源与发展从历史记录看,梨俱吠陀时期的印度社会似乎并不存在不可接触制。成书于后期吠陀时代的《夜柔吠陀》、《奥义书》文献中,出现了“乾陀罗”、“泥沙达”、“鲍尔卡萨”等被雅利安人轻视的人,但尚缺乏证据说明他们是不可接触者。公元前600—300年时期的记录,
-
关键词
不可接触制
印度教徒
婆罗门
种姓制度
接触者
印度社会
贱民
雅利安人
哈里
居住区
-
分类号
D815
[政治法律—国际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