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们需要怎样的理论?
1
作者 薛元明 《书法》 2006年第5期16-17,共2页
书法创作呼唤精品,理论亦需要经典。对当下书论进行梳理,其中一些文论不乏极有见地的观点,但总的来看,基本上已见不到像《广艺舟双楫》这类具有宏大气势以至能对于整个书学体系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也很少有类似《海岳名言》这类充满偏... 书法创作呼唤精品,理论亦需要经典。对当下书论进行梳理,其中一些文论不乏极有见地的观点,但总的来看,基本上已见不到像《广艺舟双楫》这类具有宏大气势以至能对于整个书学体系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也很少有类似《海岳名言》这类充满偏激却不乏睿智之光的批评杰作。文以载道,需进行必要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乏 广艺舟 文以载道 书论 双楫
原文传递
张立玲书法
2
作者 传海 《书法》 2002年第3期70-71,共2页
张立玲学书初从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入手,后又临习董其昌、刘墉、何子贞等人的作品。入西安美院研究院学习,师从王崇人教授。对魏晋法书、秦汉碑刻进行过一定的研究。她的作品笔致豪放而不乏细腻,面貌多样而不乏个性,在爽捷的运笔中... 张立玲学书初从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入手,后又临习董其昌、刘墉、何子贞等人的作品。入西安美院研究院学习,师从王崇人教授。对魏晋法书、秦汉碑刻进行过一定的研究。她的作品笔致豪放而不乏细腻,面貌多样而不乏个性,在爽捷的运笔中可以看出其作为女性的奇巧运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立玲 不乏 运思 刘墉 圣教序
原文传递
“求是”与“致用”——章太炎學術思想覈论 被引量:6
3
作者 陈平原 《中国文化》 1992年第2期136-151,共16页
“實事求是”與“經世致用”,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學術思路。雖說为人为己、成德成學、有用無用之類學術分途的辨析,先秦以下代不乏人,但真正標榜並實踐儒家經世之學的,當推明清之際諸大儒;而把求是之學推到極致的,則是隨之而來的乾嘉學派... “實事求是”與“經世致用”,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學術思路。雖說为人为己、成德成學、有用無用之類學術分途的辨析,先秦以下代不乏人,但真正標榜並實踐儒家經世之學的,當推明清之際諸大儒;而把求是之學推到極致的,則是隨之而來的乾嘉學派。清代學者談求是與致用,態度都比較決絕;到了晚清,求是與致用之爭更演變成了既含學派又含政術的大論戰。這場論戰對整個二十世紀中國思想文化界的影響,至今仍未消除。這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學術是非之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不乏 乾嘉 西方思想文化 思想文化界 今古文之争 清儒 傅舍 考索 擎之
下载PDF
孔子塑像与孔庙属性
4
作者 刘振佳 《走进孔子(中英文)》 2024年第1期26-31,共6页
曲阜孔庙大成殿神龛中,塑有一尊孔子“王”者样貌的圣像,塑像前神灵牌位上题写的却是“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以“至圣先师”冠名孔子,显然与孔子塑像不相符。历史上,研究孔子造像的代不乏人,只是大都着眼于孔子造像的历史绘制和演进过... 曲阜孔庙大成殿神龛中,塑有一尊孔子“王”者样貌的圣像,塑像前神灵牌位上题写的却是“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以“至圣先师”冠名孔子,显然与孔子塑像不相符。历史上,研究孔子造像的代不乏人,只是大都着眼于孔子造像的历史绘制和演进过程,关注孔子样貌。既没有针对曲阜孔庙塑像的特殊形制和衣装设置作出分析,也没有从孔庙这一特定意域出发思考孔子王者形象的历史文化意蕴,更没有具体解读孔庙特殊文化属性,揭示孔庙性质。本文试从孔子王者塑像的寓意出发,专就曲阜孔庙的文化属性探讨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庙 不乏 文化属性 至圣先师 孔子造像 塑像 大成殿
原文传递
论文人紫砂壶的人文气韵 被引量:4
5
作者 陈益 《江苏陶瓷》 CAS 2015年第1期48-48,50,共2页
紫砂陶随着人类文化生活与物质文明的演进而发展,日臻成熟。在漫长的岁月中,宋代紫砂陶尚在萌芽阶段,一般产品较为粗。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名家辈出,代不乏人。如明代最著名的有供春、时大彬、李仲芳、徐友良、陈仲美等;到了清代,又有陈... 紫砂陶随着人类文化生活与物质文明的演进而发展,日臻成熟。在漫长的岁月中,宋代紫砂陶尚在萌芽阶段,一般产品较为粗。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名家辈出,代不乏人。如明代最著名的有供春、时大彬、李仲芳、徐友良、陈仲美等;到了清代,又有陈鸣远、项圣思、陈殷尚、邵旭茂、陈曼生、杨彭年、邵大亨、邵友兰等名手;清代光绪至民国初期也有黄玉麟、程寿珍、俞国良等诸多名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砂陶 砂壶 陈仲美 杨彭年 时大彬 黄玉麟 项圣思 陈鸣远 不乏 供春
下载PDF
平安智慧中的生命理路——《平安之道与生命哲学》述评
6
作者 陈妍 《老子学刊》 2024年第1期239-244,共6页
“道”的多重属性及其内在的文化精神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对之解读、研究者代不乏人,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以“平安”为契入点,以生命哲学为观照方法,对之做出创造性解读和发展,以积极探索平安之道、生命之道,对于当今... “道”的多重属性及其内在的文化精神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对之解读、研究者代不乏人,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以“平安”为契入点,以生命哲学为观照方法,对之做出创造性解读和发展,以积极探索平安之道、生命之道,对于当今社会完善和健康生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詹石窗教授所撰《平安之道与生命哲学》即立意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哲学 生命之道 不乏 詹石窗 契入点 多重属性 平安
原文传递
熙云馆藏竹斋印存序
7
作者 朱天曙 《中华书画家》 2024年第3期88-89,共2页
秦汉印尔雅醇厚,如对端人正士。元后文人多取而用之。逮汉末季,始见凿印,急就所成,时有拙趣。秦汉印为文人印之圭臬,今人虽多言此,而得其精神者鲜也。吾扬自垢道人、让翁后,代不乏人。近人易庵、龙父、宝松皆一时名家,影响印坛。吾师竹... 秦汉印尔雅醇厚,如对端人正士。元后文人多取而用之。逮汉末季,始见凿印,急就所成,时有拙趣。秦汉印为文人印之圭臬,今人虽多言此,而得其精神者鲜也。吾扬自垢道人、让翁后,代不乏人。近人易庵、龙父、宝松皆一时名家,影响印坛。吾师竹斋先生,六十年高卧邗上,潜心印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乏 竹斋 秦汉 端人正士
原文传递
“孺子牛”倪文蔚
8
作者 马军 《党课》 2024年第10期100-102,共3页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王安石有诗赞曰:“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因此,人们常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鞠躬尽痒、死而后已的人比喻为“孺子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甘做“孺...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王安石有诗赞曰:“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因此,人们常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鞠躬尽痒、死而后已的人比喻为“孺子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甘做“孺子牛”的清官、好官代不乏人,晚清时期的倪文蔚就是其中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文蔚 晚清时期 不乏 为民服务 王安石 中华文化 无私奉献
原文传递
近年来的徐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庆江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1997年第6期13-19,共7页
近年来的徐学研究陈庆江自《徐霞客游记》问世以来,对其人其书的研究代不乏人,逐步形成一门特殊的学问。1983年,陈桥驿教授正式提出“徐学”这个名称。以本世纪而言,徐学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解放... 近年来的徐学研究陈庆江自《徐霞客游记》问世以来,对其人其书的研究代不乏人,逐步形成一门特殊的学问。1983年,陈桥驿教授正式提出“徐学”这个名称。以本世纪而言,徐学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解放后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十一届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霞客研究 徐学 《徐霞客游记》 不乏 明代后期 陈桥驿 史学价值 明清小冰期 建文帝 普安州
原文传递
传统文化的“双刃剑”与科技创新——高校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思考 被引量:3
10
作者 宋纯鹏 《中国高校科技》 2007年第S1期28-30,共3页
五千年中华文明,悠远绵长,积淀深厚,她在承传嬗变的过程中,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和巧夺天工的工艺技术,而创新型人才更借此得以涌现,代不乏人。可以说,古代中国一直是东方文明发展的动力,在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方面对人类贡献卓著。... 五千年中华文明,悠远绵长,积淀深厚,她在承传嬗变的过程中,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和巧夺天工的工艺技术,而创新型人才更借此得以涌现,代不乏人。可以说,古代中国一直是东方文明发展的动力,在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方面对人类贡献卓著。众所周知,指南针、印刷术、火药和造纸这四大发明均起源于中国,辗转流播于欧洲后对现代科学发展和现代社会变迁产生了巨大影响,直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一直处于世界的先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思考 双刃 不乏 人才成长 东方文明 新型人才培养 古代中国 现代科学 传统教育 欧洲文艺复兴
下载PDF
论鲁迅小说中次要人物的艺术功能 被引量:2
11
作者 郝蜀山 《许昌学院学报》 CAS 1987年第2期80-84,共5页
鲁迅小说中固然有《白光》式的“独角戏”,有《示众》型的“群象体”,还有《风波》之类很难判定其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篇什,但就多数作品而言,其中的人物形象确有轻重主次之分。对鲁迅小说中主人公的分析探讨代不乏人,高论迭出,而对鲁... 鲁迅小说中固然有《白光》式的“独角戏”,有《示众》型的“群象体”,还有《风波》之类很难判定其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篇什,但就多数作品而言,其中的人物形象确有轻重主次之分。对鲁迅小说中主人公的分析探讨代不乏人,高论迭出,而对鲁迅小说中次要人物的综合考察似尚不多见。本文拟着重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检视一下鲁迅小说中次要人物的艺术功能,借以窥探作者的艺术匠心,以供今日短篇小说创作之借鉴。次要人物是一篇小说总体构思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过一定的结构和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生活环境组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实现着作家的创作意图。因而,在一个高明的作家手里,一篇小说的次要人物不应该是游离的,更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它和作品的其它要素胶结在一起,互相渗透,互相加深,发挥着多方面的艺术功能。我们在鲁迅的小说中看到的情形正是这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要人物 论鲁迅 艺术功能 主要人物 不乏 人物形象 吕纬甫 叙述角度 创作动机 有机整体
下载PDF
敢夸才思向人雄——回族诗人马世俊 被引量:2
12
作者 丁生俊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4期68-73,共6页
马世俊,字章民,号旬臣,清初著名的回族诗人、书法家和画家。 马氏家族原居陕西凤翔,明代迁居江苏溧阳。从明代中期起,在将近两个世纪内,马氏家族中群贤辈出,能诗善文者代不乏人。在这个钟灵毓秀的家族里,马世俊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尤... 马世俊,字章民,号旬臣,清初著名的回族诗人、书法家和画家。 马氏家族原居陕西凤翔,明代迁居江苏溧阳。从明代中期起,在将近两个世纪内,马氏家族中群贤辈出,能诗善文者代不乏人。在这个钟灵毓秀的家族里,马世俊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堪称为马氏家族中的巨擘。 一、文星萃集的诗文世家 马世俊在为其从弟马谟宪的诗集作序时说:“余曾大父竹湖公与伯祖孟河公相唱和於湖山间,而马氏诗学自此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乏 章民 从弟 明代中期 竹湖 贤辈 马氏 诗歌创作 江苏溧阳 孟河
下载PDF
略谈杜牧咏史诗 被引量:2
13
作者 缪钺 《文史知识》 1985年第7期8-13,共6页
咏史之诗,自古有之。诗人借咏史抒发自己的怀抱,以古人自况;或对前人往事进行评议褒贬,借以表示对今人今事的称颂与讽刺,这也是一种广义的比兴之法。萧统选辑《文选》,在'诗'的分类中,特立'咏史'一目。左思、陶渊明、... 咏史之诗,自古有之。诗人借咏史抒发自己的怀抱,以古人自况;或对前人往事进行评议褒贬,借以表示对今人今事的称颂与讽刺,这也是一种广义的比兴之法。萧统选辑《文选》,在'诗'的分类中,特立'咏史'一目。左思、陶渊明、颜延之都有许多咏史名篇,此后作者,代不乏人。到晚唐时,以绝句诗体咏史之风特盛。杜牧、李商隐也都喜欢用绝句体作咏史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商隐 不乏 《文选》 息夫人 萧衍 题商山四皓庙 登乐游原 渔洋诗话 题桃花夫人庙 自古有之
原文传递
法显西行起始及归国时间考--兼论“南国律学道士”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运宏 《法音》 2020年第1期20-25,共6页
佛教东传后,我国西行求法的高僧代不乏人,其中东晋时期的法显法师“创辟荒途”[1],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批到达印度的僧人,而且是第一位从陆路去、海路回的僧人。本文就法显西行求法的起始时间、归国时间及与之相关的“南国律学道士”等... 佛教东传后,我国西行求法的高僧代不乏人,其中东晋时期的法显法师“创辟荒途”[1],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批到达印度的僧人,而且是第一位从陆路去、海路回的僧人。本文就法显西行求法的起始时间、归国时间及与之相关的“南国律学道士”等问题作一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行求法 佛教东传 法显法师 不乏 东晋时期 僧人 律学 道士
原文传递
清代道士诗集考述
15
作者 尹志华 《中国道教》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52,共11页
道士工诗歌者,代不乏人。或啸咏烟霞,或寄言笙蹄,从而以诗言志,以诗入思,以诗明道。唐代高道吴筠,即为当时的著名诗人,常与李白相唱和。金元全真道祖师王重阳、马丹阳、丘长春等,皆喜用诗词弘道劝世。清代道士驰名诗坛者廖廖,然林泉之下... 道士工诗歌者,代不乏人。或啸咏烟霞,或寄言笙蹄,从而以诗言志,以诗入思,以诗明道。唐代高道吴筠,即为当时的著名诗人,常与李白相唱和。金元全真道祖师王重阳、马丹阳、丘长春等,皆喜用诗词弘道劝世。清代道士驰名诗坛者廖廖,然林泉之下,歌咏自适者,所在皆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乏 以诗言志 王重阳 全真道 李白 马丹阳 丘长春 道士
原文传递
《李自成》修订本的出版价值与文学史意义
16
作者 周百义 《长江文艺评论》 2023年第2期111-117,共7页
在中国小说史上,一部优秀的作品问世后,对该作品的改写与续写会代不乏人。如长篇英雄传奇《水浒传》,曾先后出现十种以上不同的版本,目前流行的尚有120回本、100回本、71回本等。世情小说《红楼梦》在作者曹雪芹留下前80回遗稿之后,从... 在中国小说史上,一部优秀的作品问世后,对该作品的改写与续写会代不乏人。如长篇英雄传奇《水浒传》,曾先后出现十种以上不同的版本,目前流行的尚有120回本、100回本、71回本等。世情小说《红楼梦》在作者曹雪芹留下前80回遗稿之后,从清代乾隆、嘉庆以来,续作有三十余种,目前流传的主要是程伟元、高鹗整理的120回本《红楼梦》。综观中国小说史上对经典作品的改写与续写情况来看,只有丰富和完善了原作艺术风格与内容的作品,才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并流传后世。2008年,在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最后第四、五卷全部出齐9年之后,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俞汝捷执笔修订的《李自成》。俞汝捷为什么要对姚雪垠的多卷本长篇历史小说进行精简和补写?修订本对已经问世的《李自成》的艺术完善究竟有何贡献?修订本的问世,从创作与出版的角度来看,对业界有什么启发?这些,都值得我们加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自成》 长篇历史小说 中国小说史 小说《红楼梦》 姚雪垠 不乏 英雄传奇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PDF
論《全宋文》及宋代遺文的搜集和整理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偉國 《新宋学》 2020年第1期5-17,共13页
一從清代以來,搜集一代詩文,標以"全"字的大書的編纂代不乏人。康熙時彭定求等編《全唐詩》900卷,共收唐、五代詩歌近5萬首,作者2 837人,系有小傳;嘉慶時董誥、徐松等編《全唐文》,收唐五代作家3 035人,附有小傳,文20 025篇... 一從清代以來,搜集一代詩文,標以"全"字的大書的編纂代不乏人。康熙時彭定求等編《全唐詩》900卷,共收唐、五代詩歌近5萬首,作者2 837人,系有小傳;嘉慶時董誥、徐松等編《全唐文》,收唐五代作家3 035人,附有小傳,文20 025篇。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746卷,起上古,迄隋代,收作者3 400餘人,每人均有小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文 《全唐文》 《全宋文》 不乏 小傳 上古三代 唐五代 彭定求
原文传递
郑板桥:以书画慰天下之劳人
18
作者 赵建国 《各界》 2023年第2期52-53,共2页
史称“诗书画三绝”者,代不乏人,而家喻户晓者并不多。“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名燮,字板桥),既未开宗立派,也非中兴之人,其声名历二百余年而不衰,其原因,犹堪回味。作为平民的郑燮与民同悲同苦。他3岁失去母亲,14岁再失继母,30~40岁间... 史称“诗书画三绝”者,代不乏人,而家喻户晓者并不多。“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名燮,字板桥),既未开宗立派,也非中兴之人,其声名历二百余年而不衰,其原因,犹堪回味。作为平民的郑燮与民同悲同苦。他3岁失去母亲,14岁再失继母,30~40岁间,他的父亲、妻子和幼子相继离世,57岁时6岁的次子病殁,孤苦一人直到老去。郑氏以诗书传家,板桥自幼随父、舅苦读,24岁考中秀才后,却屡试不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板桥 屡试不第 不乏 郑燮 扬州八怪 开宗立派 孤苦
原文传递
《商君书》现代价值的新阐释
19
作者 吴保传 《文化产业》 2023年第14期91-93,共3页
《商君书》作为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历来被学者所重视,注释和研究者代不乏人。张亲霞教授的《<商君书>译注》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重要的学术创新。一是集注解、原文翻译、内容评述于一体,力求整体呈现《商君书... 《商君书》作为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历来被学者所重视,注释和研究者代不乏人。张亲霞教授的《<商君书>译注》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重要的学术创新。一是集注解、原文翻译、内容评述于一体,力求整体呈现《商君书》的思想全貌和时代精神;二是推动商鞅法治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发掘商鞅思想的现代价值。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创新,《商君书》的思想内容表现出鲜明的整体性、时代性和科学性,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君书》 学术创新 不乏 中华优秀传统 时代精神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法治思想 法治中国建设
下载PDF
葉嘉莹《迦陵诗词稿》序 被引量:1
20
作者 缪钺 《中国文化》 1990年第2期184-186,共3页
加拿大籍華裔學者葉嘉瑩教授自一九八二年始,每歲夏間來成都,與余撢研評論唐五代兩宋詞,竭四年之力,至一九八六年,共撰《靈谿詞說》四十二篇,自創體例,發抒所得,既已刊行问世矣。葉君嘗出示其舊作詩詞,而每有新什,亦必就余商榷利病,不... 加拿大籍華裔學者葉嘉瑩教授自一九八二年始,每歲夏間來成都,與余撢研評論唐五代兩宋詞,竭四年之力,至一九八六年,共撰《靈谿詞說》四十二篇,自創體例,發抒所得,既已刊行问世矣。葉君嘗出示其舊作詩詞,而每有新什,亦必就余商榷利病,不憚删改。數年前,其女弟子某君輯錄葉君所作刊於台灣,曰《迦陵詩詞稿》(附有散曲),去取未盡當也。葉君擬删補重刊,乞序於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弟子 去取 唐五代 一九 利病 余不 花阴 不乏 深山大泽 李商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