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1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踝关节骨折手术入路及复位固定顺序的研究 被引量:38
1
作者 万建杉 刘涛 +6 位作者 刘克廷 荣树 孙嵘 吴铮 武绍刚 陈国平 张平荣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年第2期191-192,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入路、复位固定顺序和疗效。方法对43例不同类型踝关节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双踝骨折取腓骨后外侧纵形直切口,内踝前方弧形切口,复位外踝后再复位内踝;三踝骨折取腓骨后外侧弧形切口、内...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入路、复位固定顺序和疗效。方法对43例不同类型踝关节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双踝骨折取腓骨后外侧纵形直切口,内踝前方弧形切口,复位外踝后再复位内踝;三踝骨折取腓骨后外侧弧形切口、内踝前方弧形切口或踝关节后内侧切口。复位固定顺序为后踝-外踝-内踝-下胫腓韧带。结果43例均获随访12~26个月,平均17.5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Baird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9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90.7%。未见踝关节不稳和创伤性关节炎。结论合适的手术入路,正确的复位固定顺序,重视外踝解剖复位,以及下胫腓联合的处理等是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三踝骨折 联合 内固定
原文传递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选择和疗效分析 被引量:33
2
作者 陈逊文 朱永展 +1 位作者 李灿扬 顾云伍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8期455-457,共3页
目的 :探讨针对不同的踝关节骨折选择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 5 0 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 ,分别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和切开复位手术治疗。伤后到治疗时间平均 7 5h。随访时间 1~ 8年。结果 :运用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 (Mazur,1979) ,Web... 目的 :探讨针对不同的踝关节骨折选择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 5 0 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 ,分别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和切开复位手术治疗。伤后到治疗时间平均 7 5h。随访时间 1~ 8年。结果 :运用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 (Mazur,1979) ,Weber DenisA型 187例 ,手法治疗优良率 92 % ,手术治疗优良率 95 % ;Weber DenisB型 2 0 7例 ,外踝远端骨折线在踝线下双踝、三踝手法治疗优良率 78% ,手术治疗优良率 86 9% ;外踝远端骨折线在踝线上双踝、三踝手法治疗优良率 5 2 % ,手术治疗优良率85 2 % ;Weber DenisC型 10 6例 ,手法治疗优良率 30 % ,手术治疗优良率 83 9%。结论 :①踝关节骨折中腓骨的解剖复位和下胫腓联合的复位是治疗的关键。②手法复位治疗的成功率与外踝的骨折移位位置和下胫腓联合的完整有很大的关系。③Weber DenisA骨折和Weber DenisB中外踝远端骨折线在踝线下双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外踝 手术治疗 手法治疗 远端骨折 联合 治疗选择 折中 理想 平均
下载PDF
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1
3
作者 李凡 方煌 勘武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年第7期545-548,共4页
目的探讨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02年1月~2005年12月对112例伴踝关节骨折下胫腓联合分离行腓骨内固定或不固定,内踝内固定,三角韧带探查修复术。未固定下胫腓联合。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0.8... 目的探讨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02年1月~2005年12月对112例伴踝关节骨折下胫腓联合分离行腓骨内固定或不固定,内踝内固定,三角韧带探查修复术。未固定下胫腓联合。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0.8个月。结果用Mazur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优98例,良14例。未见骨折不愈合、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对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行手术治疗时,除了固定内、外踝,还要修复三角韧带损伤。恢复了内、外侧所有结构的完整性后才能真正恢复下胫腓联合及踝关节的正常生物力学环境和稳定性,这时即使不固定下胫腓联合,也可以获得下胫腓联合的稳定。固定内、外踝和下胫腓联合,而三角韧带的损伤不修复,虽然下胫腓韧带可以获得愈合,但三角韧带会愈合不佳、韧带松弛及功能不良,最终仍会导致创伤性关节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 分离 踝关节 骨折 三角韧带
下载PDF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进展 被引量:27
4
作者 王国利 李成才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3年第2期97-100,共4页
踝关节骨折临床上较常见。手术治疗中多强调解剖复位、坚强固定,重点在于恢复踝穴正常解剖关系;手术时机可在伤后6~8 h或延至伤后3~14 d;腓骨远端骨折固定可选用单枚螺钉、克氏针张力带、外侧中和钢板或后侧抗滑钢板,内踝、后踝内固... 踝关节骨折临床上较常见。手术治疗中多强调解剖复位、坚强固定,重点在于恢复踝穴正常解剖关系;手术时机可在伤后6~8 h或延至伤后3~14 d;腓骨远端骨折固定可选用单枚螺钉、克氏针张力带、外侧中和钢板或后侧抗滑钢板,内踝、后踝内固定使用克氏钟张力带,螺钉、空心钉或可吸收螺钉、钢板;下胫腓联合损伤是否固定应根据其稳定性确定。该文就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分型 内固定 联合
下载PDF
下胫腓联合损伤对踝关节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毕刚 陈大伟 +4 位作者 李春光 李兵 杨云峰 张东升 俞光荣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1881-1885,共5页
[目的]探讨下胫腓联合损伤对踝关节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采用6例新鲜尸体标本,制作踝关节旋前外旋损伤模型,逐步离断下胫腓联合各韧带、骨间膜和三角韧带。对标本进行600 N轴向加载,同时对踝关节施加扭矩为5 Nm的外旋力。测量... [目的]探讨下胫腓联合损伤对踝关节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采用6例新鲜尸体标本,制作踝关节旋前外旋损伤模型,逐步离断下胫腓联合各韧带、骨间膜和三角韧带。对标本进行600 N轴向加载,同时对踝关节施加扭矩为5 Nm的外旋力。测量下胫腓联合不同程度损伤情况下,下胫腓联合的相对位移和踝关节外旋扭转角度。[结果]随着下胫腓联合韧带和三角韧带的序贯性离断,下胫腓联合的远端腓骨相对内外位移、前后位移、腓骨转角以及踝关节扭转角度呈逐渐增加趋势。[结论]下胫腓联合韧带维持踝关节稳定。在旋转稳定性方面,下胫腓后韧带的作用最为突出。下胫腓联合韧带离断后,再离断三角韧带,踝关节的稳定性进一步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 踝关节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踝关节损伤的治疗进展与思考 被引量:25
6
作者 俞光荣 洪浩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12期1071-1073,共3页
踝关节损伤的损伤力机制复杂,包括轴向暴力、旋转暴力、剪切暴力及混合暴力。常见的踝关节损伤包括骨折、韧带损伤以及两者的混合伤。不稳定的踝关节损伤大多数需采取手术治疗。踝关节损伤一直是国内外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损伤的机... 踝关节损伤的损伤力机制复杂,包括轴向暴力、旋转暴力、剪切暴力及混合暴力。常见的踝关节损伤包括骨折、韧带损伤以及两者的混合伤。不稳定的踝关节损伤大多数需采取手术治疗。踝关节损伤一直是国内外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损伤的机制、诊断和分类、治疗方案等,产生很多较新的理念和技术。但多数医生未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所以每年有大量患者因为误诊漏诊或者不合理治疗导致长期疼痛、功能障碍以及肢体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联合 三角韧带
下载PDF
合并踝关节骨折的三角韧带损伤是否需要早期手术修复 被引量:25
7
作者 马志坚 陈仲 +3 位作者 廖鹏 韩涛 李滔 陈戈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75-1080,共6页
踝关节骨折常并发踝关节周围韧带的损伤,这些韧带主要包括外侧副韧带、下胫腓联合以及三角韧带.当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时,如旋前外翻2°、旋后外旋4°以及旋前外旋型骨折,通常情况下大家往往对外踝和下胫腓联合进行切开... 踝关节骨折常并发踝关节周围韧带的损伤,这些韧带主要包括外侧副韧带、下胫腓联合以及三角韧带.当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时,如旋前外翻2°、旋后外旋4°以及旋前外旋型骨折,通常情况下大家往往对外踝和下胫腓联合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而对三角韧带损伤常常采用保守疗法.虽然有大量的文献[1-3]报道保守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和观察项目的细化,近年来一些学者[4]也对保守治疗三角韧带损伤是否真正获得了同早期手术修复一样的优良率提出了疑问,并指出三角韧带未得到早期修复是造成后期疼痛和后足外翻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韧带损伤 踝关节骨折 早期手术修复 切开复位内固定 联合 保守治疗 外侧副韧带 旋前外旋型
原文传递
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8
作者 于涛 俞光荣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0年第1期94-96,共3页
外踝作为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踝关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以及人的正常行走和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踝关节的外侧不稳定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症状,它的发生与腓骨长度的改变,韧带、下胫腓联合及腓骨长短肌的损伤等因素有着... 外踝作为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踝关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以及人的正常行走和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踝关节的外侧不稳定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症状,它的发生与腓骨长度的改变,韧带、下胫腓联合及腓骨长短肌的损伤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对外踝的结构及其生物力学特征进行实验和临床研究,人们对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外侧不稳定 生物力学特征 关节结构 骨长度 临床研究 联合 专家学者 等因素
原文传递
传统金属拉力钉和高分子可吸收螺钉固定不稳定踝关节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21
9
作者 杨宁 窦群立 杨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8期7801-7805,共5页
背景:临床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型不稳定踝关节骨折可以采用外科内固定方式,内固定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以往大多使用金属拉力钉,但存在断钉等风险。目的:探讨传统金属拉力钉和高分子可吸收螺钉固定在下胫腓联合分离性不稳定踝关节... 背景:临床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型不稳定踝关节骨折可以采用外科内固定方式,内固定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以往大多使用金属拉力钉,但存在断钉等风险。目的:探讨传统金属拉力钉和高分子可吸收螺钉固定在下胫腓联合分离性不稳定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3例下胫腓联合分离性不稳定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实施外科内固定治疗,按照所使用材料的不同分为金属拉力钉组32例和可吸收螺钉组31例。于腓骨下段外侧做切口对骨折端予以复位,并利用钢板进行固定,并分别利用传统金属拉力钉和高分子可吸收螺钉进行固定。内固定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踝关节功能评分(Baird-Jackson)和临床效果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可吸收螺钉组患者平均下地活动时间和内固定后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金属拉力钉组(P<0.05)。两组踝关节功能评分(Baird-Jackson)较固定前均上升,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吸收螺钉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金属拉力钉组(P<0.05)。内固定后随访12个月,金属拉力钉组有1例患者出现螺钉断裂,可吸收螺钉组未出现任何不良事件,2组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等情况。结果证实,利用高分子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性不稳定踝关节骨折可以获得较之传统金属拉力钉更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不稳定骨折 内固定 临床研究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关节植入物 联合 联合分离 金属材料 金属拉力钉 骨钉 可吸收材料 高分子可吸收螺钉
下载PDF
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治疗探讨 被引量:22
10
作者 吴本文 丁真奇 +4 位作者 黄国锋 刘国浚 蔡哲明 丁罗兵 李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81-1084,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下胫腓螺钉固定或不固定治疗Lauge-Hansen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合并的下胫腓联合分离疗效差异。方法 2011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46例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其中24例行下胫腓螺钉固定(固定组),22例... 目的探讨采用下胫腓螺钉固定或不固定治疗Lauge-Hansen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合并的下胫腓联合分离疗效差异。方法 2011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46例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其中24例行下胫腓螺钉固定(固定组),22例未予下胫腓螺钉固定(未固定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侧别及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下胫腓重叠距离(tibiofibular overlap,TBOL)、下胫腓间隙(tibiofibular clear space,TBCS);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8个月,平均15.2个月。固定组完全负重时间为8~12周,中位时间11周;较未固定组的6~10周(中位时间8周)延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49,P=0.000)。X线片复查示两组患者下胫腓联合均获复位,骨折均愈合,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3.83±1.37)周、未固定组为(13.91±1.31)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1,P=0.945);无下胫腓联合分离复发、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发生。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两组TBOL、TBCS比较,以及术后1年时两组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及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uge-Hansen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时(除Maisonneuve骨折),如能按损伤情况修复内、外及后踝结构,下胫腓螺钉固定与否对踝关节功能及影像学表现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旋前-外旋型 联合 螺钉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损伤:恢复踝关节稳定性 被引量:22
11
作者 田勇 马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3565-3570,共6页
背景: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容易发生漏诊及误诊,从而导致踝关节不稳、踝部慢性疼痛及创伤性关节炎。近年来对三角韧带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征的研究发展,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治疗理念和手术方法都有了... 背景: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容易发生漏诊及误诊,从而导致踝关节不稳、踝部慢性疼痛及创伤性关节炎。近年来对三角韧带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特征的研究发展,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治疗理念和手术方法都有了进步和发展,但仍存在争议。目的:评价带线锚钉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于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利用带线锚钉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27例,对外踝、后踝骨折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利用带线锚钉修复重建三角韧带,对于确定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采用1枚松质骨螺钉固定。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35个月,平均23个月;运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足踝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进行综合评估,优良率为74.1%,结果证实,利用带线锚钉可很好地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踝关节 骨折 植入物 骨植入物 三角韧带 急性 踝关节不稳定 内固定 联合 带线锚钉 修复
下载PDF
复杂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及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体会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李杨 王树森 +2 位作者 杨宁 陈龙 刘水涛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年第12期1289-1290,共2页
目的总结复杂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及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03—2013-03共手术治疗三踝骨折38例,其中合并胫腓下联合分离32例,整复固定的顺序是外踝、内踝、后踝和下胫腓联合。结果 38例均获得平均15(6... 目的总结复杂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及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03—2013-03共手术治疗三踝骨折38例,其中合并胫腓下联合分离32例,整复固定的顺序是外踝、内踝、后踝和下胫腓联合。结果 38例均获得平均15(6~36)个月随访。1例下胫腓联合固定后轻度背伸受限,6周取出螺钉后经过康复锻炼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按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评定:优30例,良5例,可2,差1例,优良率达92.1%。疗效差的1例为糖尿病肾病患者。结论固定后踝对于稳定踝关节有重要意义,固定后踝后可正确评估下胫腓联合分离情况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固定,可以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踝骨折 联合 后踝骨折 钢板螺钉 内固定
原文传递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19
13
作者 许岩 段德宇 +1 位作者 贺磊 欧阳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2077-2081,共5页
下胫腓联合损伤常常伴随着踝关节的骨折,若不能及时的诊断并进行合理的治疗,会导致关节不稳定、长期的疼痛。本文将对下胫腓损伤相关的解剖、生物力学、损伤机制、临床诊断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 联合 损伤 踝关节 综述
原文传递
下胫腓联合损伤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7
14
作者 孙辉 罗从风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07年第3期143-147,152,共6页
下胫腓联合一旦损伤分离会严重影响踝关节稳定性和功能,因此需对下胫腓联合的解剖结构、运动特征、损伤机制有充分的认识,对其诊断和治疗有深刻的理解。近几年许多国外学者一直围绕下胫腓联合的各个方面进行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解剖学... 下胫腓联合一旦损伤分离会严重影响踝关节稳定性和功能,因此需对下胫腓联合的解剖结构、运动特征、损伤机制有充分的认识,对其诊断和治疗有深刻的理解。近几年许多国外学者一直围绕下胫腓联合的各个方面进行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解剖学研究中对临床相关的解剖数据进行精确测量;运动学研究中运用更为精细的仪器,相对清晰地测量描述出常规影像学检查无法观察或精确测量的运动模式;有学者回顾性研究下胫腓联合损伤机制的探讨文献,归纳出多种损伤机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不仅保留和继承了传统临床试验及常规影像学检查,还不断提升和总结CT、MRI、踝关节镜及术中诊断技术的作用;治疗方面关注的焦点虽还集中于AO所推荐的下胫腓联合横行螺钉固定,但其技术细节正不断深化更新,新型固定技术、韧带修复重建理念也不断发展,特别是对下胫腓前韧带损伤的诊治更为重视。该文归纳总结了下胫腓联合损伤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新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 解剖 运动学 损伤机制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下胫腓联合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5
作者 陈大伟 李兵 俞光荣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4-98,共5页
下胫腓联合的各条韧带具有不同的生物力学作用,在踝关节活动过程中下胫腓联合存在微动,并且下胫腓联合的损伤与踝关节体位和受力方式有关。关于下胫腓联合的最优固定仍存有争议,下胫腓联合的畸形复位会导致踝关节压力分布异常,弹性固定... 下胫腓联合的各条韧带具有不同的生物力学作用,在踝关节活动过程中下胫腓联合存在微动,并且下胫腓联合的损伤与踝关节体位和受力方式有关。关于下胫腓联合的最优固定仍存有争议,下胫腓联合的畸形复位会导致踝关节压力分布异常,弹性固定可能更符合下胫腓联合的生理活动。回顾下胫腓联合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旨在为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合理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 踝关节 内固定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下胫腓钩与Suture-button技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 被引量:16
16
作者 芦浩 徐海林 +8 位作者 姜保国 付中国 张殿英 王天兵 张培训 薛峰 陈建海 党育 杨明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目的 比较下胫腓钩和Suture-button技术治疗合并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5年1月-2013年9月采用下胫腓钩(下胫腓钩组)和Suture-button技术(Suture-button组)治疗合并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下胫腓... 目的 比较下胫腓钩和Suture-button技术治疗合并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5年1月-2013年9月采用下胫腓钩(下胫腓钩组)和Suture-button技术(Suture-button组)治疗合并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下胫腓钩组患者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1 ~69岁,平均34.4岁.骨折按Danis-Weber分型:B型5例,C型15例;按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3例,旋前外展型5例,旋前外旋型12例.Suture-button组患 者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24 ~ 44岁,平均28.7岁.骨折按Denis-Weber分型:B型3例,C型11例;按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3例,旋前外展型3例,旋前外旋型8例.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评价骨折愈合情况以及下胫腓联合复位的情况. 结果 31例患者获得随访11 ~114个月,平均63.5个月.下胫腓钩组AOFAS评分84~ 100分,平均88.3分.Suture-button组AOFAS评分85 ~100分,平均90.5分(P>0.05).所有骨折愈合,未出现下胫腓联合再次分离.下胫腓钩组患者于初次手术后12周行二次手术取出下胫腓钩,其余内固定在距离初次手术后(12.4&#177;1.4)个月(11~ 15个月)行第三次手术取出.Suture-button组3例于术后12个月取出全部内固定物,其余患者均未取出内固定物. 结论 采用下胫腓钩或Suture-button技术弹性固定下胫腓联合损伤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而Suture-button技术在手术入路的选择和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方面较下胫腓钩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骨折 踝损伤 联合
原文传递
Endobutton与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楼宇梁 洪建军 +3 位作者 邵希文 卢晓郎 郑亦静 赖红燕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8期729-733,共5页
目的 :探讨采用Endobutton纽扣钢板线缆系统与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手术治疗的38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者患者,按术中内固定材料,分为皮质螺钉内... 目的 :探讨采用Endobutton纽扣钢板线缆系统与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手术治疗的38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者患者,按术中内固定材料,分为皮质螺钉内固定(A组)和Endobutton纽扣钢板线缆系统固定(B组)。其中A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19~63岁,平均(37.90±4.67)岁;左侧14例,右侧12例;按Danis-Weber分型:B型8例,C型18例;按照Lauge-Hanson分型:旋后外旋(SER)9例,旋前外展(PAB)10例,旋前外旋(PER)7例。B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0~55岁,平均(38.70±6.03)岁;左侧6例,右侧6例;按Danis-Weber分型:B型4例,C型8例;按Lauge-Hanson分型:旋后外旋3例,旋前外展2例,旋前外旋7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疼痛评分、创口愈合情况及术后负重时间,定期复查X线片评估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踝关节功能评价。结果:3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后A组比B组的手术时间更长、经济费用更高(P〈0.05);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疼痛评分、负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胫腓骨重叠宽度、胫腓骨间隙、内踝间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X线片随访,A组骨折愈合良好,1例患者术后8周螺钉断裂,踝穴无移位,B组病例骨折愈合良好,无装置脱落,踝穴无移位。术后AOFAS评分:A组(87.50±8.67)分,优18例,良4例,可4例;B组(86.23±7.42)分,优7例,良4例,可1例。两组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ndobutton纽扣钢板线缆系统是一种治疗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分离的弹性固定装置,其固定效果与螺钉内固定相似,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 踝关节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Suture Button装置修复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14
18
作者 秦煜 Henry DeGroot Ⅲ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1685-1688,共4页
[目的]探讨Suture Button装置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后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截止于2007年9月利用Suture Button装置固定的下胫腓联合急、慢性损伤的13例病人进行连续随访观察,通过术后X线片数字化测量和标准的踝足功能评分,评估... [目的]探讨Suture Button装置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后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截止于2007年9月利用Suture Button装置固定的下胫腓联合急、慢性损伤的13例病人进行连续随访观察,通过术后X线片数字化测量和标准的踝足功能评分,评估其疗效并探讨临床应用前景。[结果]除1例病人因术后短期再次创伤意外,行2次手术更换为传统螺钉内固定外,其余病人均在术后6周开始部分负重功能锻炼,术后第3个月功能平均评分达到满意,术后第6、12个月功能平均评分达到优良,X线片未发现内固定失效。[结论]Suture Button装置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具有技术简单、手术时间短、内固定器物理特性符合人体正常解剖生理、固定强度足够、无需2次手术取出等多项优势,可能成为下胫腓联合损伤新的治疗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TURE BUTTON 联合 内固定器
下载PDF
伴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李凡 勘武生 +2 位作者 黄珩 方真华 谢鸣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1906-1908,共3页
[目的]分析治疗伴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2月对18例伴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踝关节骨折患者行腓骨内固定,后踝固定或未固定,三角韧带修复术,未固定下胫腓联合。术后随访6~36个月。平... [目的]分析治疗伴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2月对18例伴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踝关节骨折患者行腓骨内固定,后踝固定或未固定,三角韧带修复术,未固定下胫腓联合。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0.2个月。[结果]用Mazur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优8例,良8例,可2例。未见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完全断裂时,往往同时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腓骨,修复三角韧带,就能够恢复踝关节的正常生物力学环境和稳定性,这时即使不固定下胫腓联合,也可以获得下胫腓联合的稳定。固定腓骨和下胫腓联合,而不修复三角韧带,虽然仍能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但三角韧带会愈合不佳、韧带松弛及功能不良,最终仍会导致创伤性踝关节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韧带 踝关节 骨折 联合
下载PDF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开放与闭合踝关节Logsplitter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15
20
作者 任毅 吴仕舟 +7 位作者 邓伟 宋润来 董洪先 李亚星 陈宇 刘运杰 黄富国 张晖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02-1307,共6页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高能量踝关节Logsplitter骨折的临床疗效,并比较开放与闭合Logsplitter骨折患者预后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4月—2016年5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36例Logsplitter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5例为开放骨折...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高能量踝关节Logsplitter骨折的临床疗效,并比较开放与闭合Logsplitter骨折患者预后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4月—2016年5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36例Logsplitter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5例为开放骨折脱位(开放组),21例为闭合骨折脱位(闭合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伤、受伤至入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随访观察患者切口愈合、踝关节活动度恢复、并发症发生及骨折愈合情况等。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对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9个月,平均19个月;开放组和闭合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9,P=0.251)。开放组出现术后感染3例,骨折不愈合3例,创伤后骨关节炎5例;闭合组分别有1例出现上述并发症;两组除创伤后骨关节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外,其余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1)。末次随访时两组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81,P=0.056);开放组获良10例、一般5例,闭合组获良13例、一般8例,两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796)。两组骨折愈合患者的愈合时间以及踝关节跖屈、背伸、内翻、外翻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开放或闭合Logsplitter骨折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均可获得较满意疗效,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gsplitter骨折 踝关节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联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