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成像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孙明华 王韶颖 +2 位作者 林涛 余强 范新东 《上海医学影像》 2004年第2期118-121,共4页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 angiography,CTA)诊断下肢动脉病变的价值及技术特点。方法 对44例临床疑下肢动脉病变的病人行螺旋CT下肢动脉增强扫描,扫描范围1100-1200mm,层厚2.5-5mm,螺距1.375-1.75,重建层厚1.25mm,重叠50%...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 angiography,CTA)诊断下肢动脉病变的价值及技术特点。方法 对44例临床疑下肢动脉病变的病人行螺旋CT下肢动脉增强扫描,扫描范围1100-1200mm,层厚2.5-5mm,螺距1.375-1.75,重建层厚1.25mm,重叠50%。对比剂量120-150ml,注射速率2.5-3ml/s,Smartprep自动触发扫描,扫描时间24-35s。对全部重建图像行MIP,VR重建,并对图像进行评价。其中6例同期进行了DSA检查,8例行手术治疗。结果 44例可疑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下肢动脉在CTA上得以清晰显示。其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36例,动静脉畸形2例,髂总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2例,3例未见异常。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的36例中,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狭窄7例,闭塞2例;髂总动脉狭窄5例,闭塞4例;髂内外动脉狭窄7例,闭塞7例;股动脉狭窄14例,闭塞19例;腘动脉狭窄5例,闭塞12例;小腿动脉狭窄17例,闭塞20例。29例显示管壁钙化。与DSA和手术结果比较的14例中,敏感性92.9%,特异性100%,准确性92.9%。 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较好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可以成为下肢动脉病变术前评价和筛选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层螺旋CT 血管造影 下肢动脉成像 诊断 下肢动脉病变
下载PDF
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质量控制与评估动脉狭窄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伟 陈雄钊 +3 位作者 胡茂清 李锦蓉 罗学毛 龙晚生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9期1018-1023,共6页
目的:探讨影响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质量的各种因素及其消除方法,和其在评估下肢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09年4月进行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的患者180例,其中有80例在1周内进行了常规下肢动脉造影。将CT下肢动脉成像... 目的:探讨影响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质量的各种因素及其消除方法,和其在评估下肢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09年4月进行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的患者180例,其中有80例在1周内进行了常规下肢动脉造影。将CT下肢动脉成像图像分为6个级别打分,通过得分情况分析出影响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的因素。以常规造影为标准,把动脉狭窄分为<50%、50%~74%、75%~99%、闭塞4个级别,分析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的灵敏度、特异性。结果:影响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的因素有造影剂(速度/浓度/剂量)、延迟时间、扫描参数(旋转时间/螺距)、血管钙化、重建技术、患者年龄等,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在动脉狭窄<50%、50%~74%、75%~99%、闭塞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46.5%、89.2%)、(60.6%、91.8%)、(76.5%、95.4%)、(87.1%、98.3%)。结论:64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具有多种重建模式,是一种准确的、非侵袭性的成像技术,其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临床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肢动脉成像 质量控制 动脉狭窄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在320排螺旋CT双下肢动脉成像中的护理配合效应 被引量:4
3
作者 付培德 李红霞 +2 位作者 只晓会 方芳 张艳坤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22期4355-4357,4390,共4页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行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过程中,护理配合对的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38例患者分为护理组(82例)及对照组(56例),分别进行320排螺旋CT双下肢血管造影检查,经高压团注造影剂欧乃派克,进行三维重组,获...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行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过程中,护理配合对的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38例患者分为护理组(82例)及对照组(56例),分别进行320排螺旋CT双下肢血管造影检查,经高压团注造影剂欧乃派克,进行三维重组,获取容积再观(VR)、曲面重组(C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对照组的患者只进行口头的训练,没有其他的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进行一系列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配合,减低在成像过程中的非生理性运动。用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显示双下肢动脉图像,对其图像质量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检查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加以总结。结果:对照组有2例患者穿刺部位不合理而影响图像质量,对双下肢的病变显示具有一定的影响,3例患者注射压力过高引起外渗,流速在2.5-3.5 ml/s,影响了图像的清晰度,其余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良好的护理配合有利于320排CT双下肢成像的顺利进行,精心的护理操作是取得检查成功的动脉成像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0排CT 下肢动脉成像 护理配合
原文传递
16层螺旋CT在下肢动脉成像中应用的研究
4
作者 刘迎军 胡跃峰 《北京医学》 CAS 2009年第5期314-315,共2页
16层螺旋CT动脉成像可以近于无创性的方法显示下肢动脉。选择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我院疑诊下肢动脉病变的住院患者,探讨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相对最佳扫描方法与数字血管减影(DSA)相比较的优越性及准确性,报告如下。
关键词 16层螺旋CT 下肢动脉成像 下肢动脉病变 数字血管减影 最佳扫描方法 住院患者 无创性
下载PDF
实时阈值手动触发技术在多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5
作者 黄庆宁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10期139-141,共3页
目的研究实时阈值手动触发技术在多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中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医院诊治的疑似下肢动脉病变患者70例,根据检测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采用手... 目的研究实时阈值手动触发技术在多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中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医院诊治的疑似下肢动脉病变患者70例,根据检测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采用手动触发,待时间密度曲线图到峰值稳定后手动启动扫描,观察组采用实时阈值手动触发技术待阈值达到150Hu后延迟6s启动扫描,比较两组图像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诊断时平均延迟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主-髂部血管、骨-腘部血管动脉边缘及动脉分支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膝下部血管、足部血管动脉边缘及动脉分支图像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髂总动脉、股腘动脉、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静脉干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疑似下肢动脉病变患者采用实时阈值手动触发技术诊断效果理想,能延迟扫描时间,提高下肢动脉图像,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阈值手动触发技术 多排螺旋CT 下肢动脉成像 临床效果 应用价值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双下肢动脉成像的护理配合效果观察
6
作者 刘继波 李金业 +2 位作者 李伟林 王静 王黎 《双足与保健》 2019年第14期73-74,共2页
目的观察256层螺旋CT双下肢动脉成像护理配合要点与检查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于2018年7月—2019年5月期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患者88例入组,对回顾性分析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开展256层螺旋CT仪进行双下肢动脉成像检查,检查过程中给... 目的观察256层螺旋CT双下肢动脉成像护理配合要点与检查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于2018年7月—2019年5月期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患者88例入组,对回顾性分析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开展256层螺旋CT仪进行双下肢动脉成像检查,检查过程中给予护理干预以提升患者的配合度,使成像过程中出现的非生理性运动有效减少。由影像科医师对CT图像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结果 88例患者中顺利完成CT双下肢动脉成像检查者87例,1例因注射压力过高导致对比剂外渗终止CT检查。87例患者图像质量评估结果显示,优者46例,良者38例,差者3例,优良率为96.55%。结论 256层螺旋CT双下肢动脉成像过程中开展护理干预,可提高图像质量,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准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6层螺旋CT 下肢动脉成像 护理
原文传递
下肢CTA自拟新注射扫描方案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莫广盛 余水全 +2 位作者 刘锋 韦彩琴 黄鸣宇 《西部医学》 2022年第9期1390-1395,共6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自拟新注射扫描方案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ASO)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08例疑似下肢ASO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各54例,均采用256层CT行下肢CTA检查,其中A组采用...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自拟新注射扫描方案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ASO)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08例疑似下肢ASO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各54例,均采用256层CT行下肢CTA检查,其中A组采用常规注射扫描方案,B组自拟新注射扫描方案(第一期盐水20 mL,流速4.5 mL/s;第二期对比剂30 mL,流速4.5 mL/s;第三期对比剂70 mL,流速3 mL/s;第四期盐水20 mL,流速3.0 mL/s;四期连续无间断注射)。所得图像上传至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比较两组CTA图像质量。由不同资深放射科医师阅片并得出一致诊断结果,以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组对ASO的诊断效果。结果B组CTA图像对小腿动脉、足部动脉区域的动脉节段数显影不良率低于A组(0.00%vs 14.81%、1.85%vs 14.81%),静脉显影率1.85%低于A组14.81%(均P<0.05)。B组CTA图像小腿动脉、足部动脉区域的动脉分支、血管边缘显影评分均高于A组(P<0.05)。参照DSA结果,B组CTA图像对下肢血管狭窄程度分级诊断符合率94.44%(51/54)高于A组81.48%(4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诊断ASO的敏感度、准确度均高于A组(97.73%vs 82.22%、96.30%vs 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新注射扫描方案能提高下肢CTA显影效果,减少显影不良和静脉显影干扰,提高下肢CTA图像质量和ASO诊断效能,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疾病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 下肢动脉血管成像 注射扫描方案 图像质量
下载PDF
造影剂自动跟踪扫描技术应用于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的对比分析
8
作者 张磊 赵阳 韦延滨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4期182-185,共4页
探讨造影剂自动跟踪扫描技术应用于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0月-2021年10月下肢动脉供血不良患者130例,根据检查方法分为观察组(85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患者接受造影剂自动跟踪扫描技术检查,对照组选用手动... 探讨造影剂自动跟踪扫描技术应用于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0月-2021年10月下肢动脉供血不良患者130例,根据检查方法分为观察组(85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患者接受造影剂自动跟踪扫描技术检查,对照组选用手动启动扫描(采用肘静脉团注造影剂)。结果:观察组CT值获取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且对比有统计学意义(100%>77.78,P<0.05);观察组血管CT值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且对比有统计学意义(97.65%>77.78%,P<0.05)。结论:造影剂自动跟踪扫描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扫描满意度,还能够提高三维重建影像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影剂自动跟踪扫描技术 多层螺旋CT 下肢动脉血管成像 对比分析
下载PDF
注射速率和重建方法的选择对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的意义
9
作者 王权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第32期52-53,共2页
目的临床分析注射速率和重建方法的选择对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的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46例疑似有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均行64层GE optima ct660型号的CT检查,根据注射速率分为A组(3.0 mL/s)与B组(4.0 mL/s),每组各23例... 目的临床分析注射速率和重建方法的选择对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的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46例疑似有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均行64层GE optima ct660型号的CT检查,根据注射速率分为A组(3.0 mL/s)与B组(4.0 mL/s),每组各23例,比较两种注射速率的处理图像质量。结果B组患者肾动脉水平、股动脉水平、足背动脉水平的CT值明显高于A组相应指标,有显著差异(P<0.05);A组:下肢动脉级别(2.15±0.56)分,血管边缘(1.22±0.41)分。B组:下肢动脉级别(3.56±0.78)分,血管边缘(2.54±0.22)分。B组的分三段重建图像对下肢动脉能力明显优于一次成像,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科学选择注射速率及重建方法,可提高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的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速率 重建方法 螺旋CT 下肢动脉血管成像 意义
下载PDF
磁共振非对比增强在下肢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初探 被引量:1
10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9-169,共1页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分析磁共振非对比增强血管成像(3D—NC—MRA)在下肢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指出,3D—NC—MRA可用于诊断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对...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分析磁共振非对比增强血管成像(3D—NC—MRA)在下肢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指出,3D—NC—MRA可用于诊断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对下肢缺血病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价值 下肢血管成像 对比增强 磁共振 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下肢动脉成像
下载PDF
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技术对糖尿病足患者末梢动脉准确显示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衡 冉启胜 +1 位作者 夏传江 邓洋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51-1354,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技术在糖尿病足患者末梢动脉精准显示的优化扫描方案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64排CT对75例糖尿病患者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CTA),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优化组。对照组单时相注射...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技术在糖尿病足患者末梢动脉精准显示的优化扫描方案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64排CT对75例糖尿病患者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CTA),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优化组。对照组单时相注射对比剂,总碘量=体质量(kg)×450 mg,碘流率=注射总碘量/28/s,locator定位于腹主动脉远端,动脉CT阈值达到300触发扫描,移床准备时间8 s后开始扫描,参数Rotation time 1s,Pitch 0.9。优化组双时相分段连续注射对比剂,第一段注射对比剂碘量=体质量(kg)×450 mg×60%,碘流率=第一次注射碘量/14/s,第二段注射对比剂碘量=体质量(kg)×450 mg×40%,碘流量(流速)=第二次注射碘量/14/s,locator定位于腘动脉,动脉CT阈值达到90触发扫描,参数Rotation time 0.7 s,Pitch 0.9。用EBW后处理工作站处理图像,由一名高年资技师测量下肢血管每节段的CT值,对其结果进行客观评分,由两名中级职称以上的医师对后处理的图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对照组37例患者图像中26例满足诊断需求,其中11例图像双侧下肢末梢动脉(足背动脉)显示不清,优化组38例患者图像36例满足诊断需求,其中2例图像双侧下肢末梢动脉(足背动脉)显示不清,末梢动脉得分分别为0.910±0.072和0.950±0.050(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区域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05)。远端末梢动脉客观评价得分分别为129.0±27.7和90.0±13.8,髂动脉得分分别为426.0±54.5和392.0±46.2(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区域得分P>0.05,无统计学差异,可见优化组不但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末梢动脉图像,还可以降低近端血管CT值使之获得均一性更佳的血管图像。结论:CTA技术在糖尿病足患者检查中的优化设计,大大提高了糖尿病足这类有血液循环障碍患者的下肢末梢动脉精准显示,末梢动脉显示成功率提高24.4%。在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同时,提高了下肢末梢动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 locator 末梢动脉 碘流率
下载PDF
螺旋CTA血管成像用于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饶子亮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3年第18期118-120,共3页
目的:研究螺旋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A血管成像用于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价值。方法:以2021年1月~2022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目的:研究螺旋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A血管成像用于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价值。方法:以2021年1月~2022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CTA在腓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股动脉、骼外动脉、骼总动脉8节段评定其诊断准确率、特异度与敏感度,同时分析其阳性、阴性诊断预测值情况。结果:51例患者经两种诊断方式诊断后,不同诊断下肢动脉节段图像各400个。其中两种诊断结果一致的阶段有385个,一致率为96.25%。其他15个不相符的节段中,7个节段为低估,8个节段为高估。经Kappa检验分析得出,Kappa值=0.969,证实两种诊断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得出CTA在腓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股动脉、骼外动脉、骼总动脉8节段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与敏感度,同时分析其阳性、阴性诊断预测值中均高于90%,证实了CTA诊断在该疾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结论:螺旋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A血管成像用于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根据成像情况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辅助依据,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应用价值
下载PDF
对比剂不同注射方式对下肢动脉血管CT成像术图像质量的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于军成 吴献华 +3 位作者 周学军 周美亚 李敏达 周国锋 《交通医学》 2013年第6期706-708,共3页
目的:探讨对比剂注射方式对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质量的影响。方法: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2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2例,行下肢CTA检查。第1组注射优维显100mL,速率5mL/s对比剂,再注射50mL,速率5mL/s的生理盐水;第2组... 目的:探讨对比剂注射方式对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质量的影响。方法: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2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2例,行下肢CTA检查。第1组注射优维显100mL,速率5mL/s对比剂,再注射50mL,速率5mL/s的生理盐水;第2组先注射50mL,速率5mL/s对比剂,再注射50mL,速率2.5mL/s对比剂,最后注射50mL,速率5mL/s生理盐水。将CT扫描获得的数据传入后处理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表面遮盖重建、容积重建等后处理,比较两种方法所获得的原始成像质量及后处理图像质量。结果:(1)测量2组病例不同横断面平均CT值:第1组平均CT值数据波动比较大,而第2组病例中的平均CT值比较平稳(P<0.05)。(2)两组病例图像评分:两组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的动脉边缘分级、显示血管分支等级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第2组所显示小腿动脉、足部动脉的动脉边缘分级、血管分支等级均高于第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图像显示节段数:两组在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显示的节段数差异较小;而小腿动脉、足部动脉显示的节段数第2组明显优于第1组。结论:对比剂团注与滴注相结合的注射方式可提高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栓塞 下肢动脉狭窄 下肢动脉血管成像 64层螺旋CT
下载PDF
自动管电流调节下不同管电压及噪声指数对下肢动脉CTA患者辐射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小英 赵金影 +2 位作者 吴兴旺 陈坚 刘斌 《中外医疗》 2014年第23期178-179,共2页
目的探讨采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下不同管电压及噪声指数对下肢CTA扫描患者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72例行下肢CTA扫描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管电压和噪声指数分别为100 kV、15,80 kV、15及100 kV、20。扫描时在配合自动管电流调节技... 目的探讨采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下不同管电压及噪声指数对下肢CTA扫描患者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72例行下肢CTA扫描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管电压和噪声指数分别为100 kV、15,80 kV、15及100 kV、20。扫描时在配合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ATCM)条件下,根据原始图像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图像对3组下肢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量血管CT值、SNR、CNR及患者所接受辐射剂量。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血管CT值、CNR及SNR,B组高于C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辐射剂量C组最低,容积CT剂量指数(CTD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较A组分别减低50.45%、52.09%、51.89%,较B组减低34.78%、34.90%、35.59%,C组与A组、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CTA使用ATCM在适当范围内噪声指数增加辐射剂量降低,而管电压降低图像对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管电压 噪声指数 辐射剂量 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双源CTA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息迅 《中国疗养医学》 2017年第7期740-741,共2页
目的探讨双源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5-03—2016-07某院接诊的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予以CTA检查,并在双源CTA检查后1~2 d内予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以DSA检查结... 目的探讨双源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5-03—2016-07某院接诊的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予以CTA检查,并在双源CTA检查后1~2 d内予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双源CTA的诊断准确性。结果将DSA诊断结果视为诊断金标准,对比发现双源CTA的诊断准确率为93.65%,特异度为50%,敏感度为93.22%,与DSA诊断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3,P>0.05);本研究共计入684个节段,将双源CTA的狭窄评估结果与DSA的评估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K=0.871,显示双源CTA与DSA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诊断方面存在较高一致性。结论双源CTA对于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临床诊断准确性高,可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对临床治疗有十分积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下肢动脉血管成像 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 诊断 价值
下载PDF
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剂量降低及辐射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泮智勇 许茂盛 +3 位作者 丁雪委 王世威 项萍 丁国苗 《中国辐射卫生》 2013年第3期330-331,共2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下肢动脉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及防护优化的原则。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来我院做的下肢CTA的4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固定剂量扫描技术,另一组采用Care Dose 4D低剂量扫描技术,扫描结果均...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下肢动脉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及防护优化的原则。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来我院做的下肢CTA的4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固定剂量扫描技术,另一组采用Care Dose 4D低剂量扫描技术,扫描结果均送至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方法进行后处理,比较两者的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情况,分别记录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固定剂量组的DLP为平均为1 150 mGy.cm,低剂量组DLP平均为684 mGy.cm,降低了40%。两组病人扫描的图像质量均良好,符合诊断要求。讨论通过本研究证实采用Care Dose 4D扫描技术,使病人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图像质量完全符合诊断需要,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下肢CTA中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 低剂量扫描
原文传递
自动管电流调节联合低管电压低对比剂对下肢CTA的影响
17
作者 陆璐 盛茂 李若梅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合并低管电压低对比剂对双下肢CTA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65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组一:BMI≤25,管电压=80 kV、NI=20、320 mg/L碘克沙醇80~90 mL;组二:BMI>25,管电压=100 kV、NI=15、350 mg/L... 目的:探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合并低管电压低对比剂对双下肢CTA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65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组一:BMI≤25,管电压=80 kV、NI=20、320 mg/L碘克沙醇80~90 mL;组二:BMI>25,管电压=100 kV、NI=15、350 mg/L碘海醇120 mL.运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对患者行下肢CTA检查.根据原始图像、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组(CPR)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血管CT值及噪声,组一高于组二(P<0.05).SNR及CNR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CTDI,DLP及ED组一低于组二(P<0.05).结论: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联合低管电压低对比剂,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调节管电流技术 低管电压 低浓度对比剂 噪声指数 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