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油古地貌成因类型及其有利成藏条件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上里塬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为例 被引量:27
1
作者 李树同 张海峰 +3 位作者 王多云 陶辉飞 楚美娟 陈丹丹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62-969,共8页
运用地层厚度印模法(延9+延10+富县组地层厚度)恢复出了陇东上里塬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其形态为一级甘陕古河呈近东西向分布,二级庆西古河位于研究区南部向北注入甘陕古河,研究区的北部和南部分别发育姬塬和演武高地,在高地和河谷... 运用地层厚度印模法(延9+延10+富县组地层厚度)恢复出了陇东上里塬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其形态为一级甘陕古河呈近东西向分布,二级庆西古河位于研究区南部向北注入甘陕古河,研究区的北部和南部分别发育姬塬和演武高地,在高地和河谷的过度带分别发育姬塬南斜坡和演武北斜坡,此外,在一级河谷中央还发育有河间丘,在斜坡上发育残丘、残梁次一级单元的古地貌。在此基础上,结合下侏罗统油藏分布特征和规律,提出了聚油古地貌概念,即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能够有机的将油气成藏要素组合,进而使得形成有机的成藏配置条件,使之对油气成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古地貌单元;划分出了研究区内对下侏罗统油藏成藏起主控作用的残梁、残丘、河间丘3种聚油古地貌类型,聚油古地貌主要存在河流袭夺、河流转型、分水岭侵蚀3种成因模式。研究表明,聚油古地貌使得研究区下侏罗统油藏形成了构造主导、岩性控制的构造+岩性的成藏模式,聚油古地貌对下侏罗统油藏成藏创造的有利成藏条件为:①具有刚性特征的聚油古地貌与上覆的延安组"软地层"所产生的差异压实小幅度背斜和穹窿构造;②聚油古地貌容易形成河道砂体分割和披盖砂帽,进而形成的孤立透镜状储层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模法 下侏罗统 聚油古地貌 成藏条件 地区
下载PDF
致密油藏储层驱替特征及开发效果——以鄂尔多斯盆地上里塬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17
2
作者 韩永林 刘军锋 +2 位作者 余永进 王胜华 沈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7-211,共5页
为了研究致密油藏储层驱替特征及其开发效果,以鄂尔多斯盆地上里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油层组为例,通过测试分析及模拟实验对致密油藏储层的敏感性、渗流特征及水驱油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为弱速敏、弱酸敏性,无水敏... 为了研究致密油藏储层驱替特征及其开发效果,以鄂尔多斯盆地上里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油层组为例,通过测试分析及模拟实验对致密油藏储层的敏感性、渗流特征及水驱油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为弱速敏、弱酸敏性,无水敏、盐敏性。致密油藏单相渗流启动压力梯度达2.0 MPa/cm,与渗透率呈负相关;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偏高,共渗区较窄,等渗点较低,含水饱和度增大会导致油相渗透率快速下降。根据其不同驱油阶段含水率和驱油效率的变化,将长7储层的水驱油开发大致划分为无水期、含水快速上升期及高含水期等3不同的开采阶段。无水期驱油效率为18.1%,最终驱油效率较低,仅为31.7%。同时,研究区储层润湿相为弱亲油,对后期的注水开发会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敏感性 渗流特征 水驱油特征 致密油藏 延长组 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里塬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储层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韩永林 刘军锋 +2 位作者 余永进 王胜华 赵江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2-399,共8页
以物性分析、铸体薄片分析及压汞分析等实验室数据为基础,对鄂尔多斯盆地上里塬地区下三叠统延长组长7油层组致密油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长7油层组储层主要为浊流沉积所形成的浊积砂岩,岩石类型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填... 以物性分析、铸体薄片分析及压汞分析等实验室数据为基础,对鄂尔多斯盆地上里塬地区下三叠统延长组长7油层组致密油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长7油层组储层主要为浊流沉积所形成的浊积砂岩,岩石类型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填隙物含量高;储集砂岩经历了压实、压溶、绿泥石膜、溶解和破裂等成岩改造,微裂缝较发育。储集砂体孔隙结构表现为:孔隙半径平均为40.84μm,喉道宽度平均为13.22μm,具有中孔细喉特点。以上特点导致研究区储层具有储量规模大、定向井开发单产低、体积压裂能有效提高水平井单井产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地区 长7油层组 储层特征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里塬地区延安组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宋璠 章辉若 +2 位作者 苏妮娜 张红 肖运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3-58,共6页
正确划分储层的流动单元可以深化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对预测剩余油分布、调整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基于孔渗分析法、水力单元流动层指标FZI法、孔喉几何形状分析法、K/φ法等几种常用的流动单元识别方法相结合... 正确划分储层的流动单元可以深化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对预测剩余油分布、调整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基于孔渗分析法、水力单元流动层指标FZI法、孔喉几何形状分析法、K/φ法等几种常用的流动单元识别方法相结合,利用聚类分析与Fisher判别分析方法,将鄂尔多斯盆地上里塬地区延安组砂岩储层定量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通过对105口井流动单元类型进行序贯指示模拟,研究了延安组延8^1、延8^3、延9^1、延9^2、延10^1五套主力油层的流动单元平面展布状况。结合油藏数值模拟成果与该地区实际的生产状况,分析了各类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指出Ⅱ类、Ⅲ类流动单元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是该区挖潜的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 流动单元 聚类分析 FISHER判别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上里塬地区侏罗系油藏成藏规律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轶平 邓志刚 文志刚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4期51-52,共2页
上里塬地区处于甘陕古河与庆西古河交汇的三角地带,长期受甘陕古水系侵蚀、切割,形成低山丘陵地貌。发现一批新的油藏,成藏规律研究表明,下切河谷是油气运移的通道,延安组底部砂体是油气运移的疏导层和主要的储集层,鼻隆是油气聚集的有... 上里塬地区处于甘陕古河与庆西古河交汇的三角地带,长期受甘陕古水系侵蚀、切割,形成低山丘陵地貌。发现一批新的油藏,成藏规律研究表明,下切河谷是油气运移的通道,延安组底部砂体是油气运移的疏导层和主要的储集层,鼻隆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油藏平面上呈“棋盘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 侏罗系 油气成藏规律 油气圈闭 河流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