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533
1
作者 黄润秋 李为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585-2592,共8页
"5.12"汶川大地震具有震级高、震源浅、破坏性强、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通过灾后对地震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共获得地质灾害点11308处,对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有了总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地震地质... "5.12"汶川大地震具有震级高、震源浅、破坏性强、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通过灾后对地震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共获得地质灾害点11308处,对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有了总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距发震断裂距离坡度、高程、岩性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得出:(1)地震地质灾害在区域上具有沿发震断裂带呈带状分布和沿河流水系成线状分布的特点;(2)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上盘效应,发震断裂上盘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明显大于下盘,且上盘强发育带宽度约为10km;(3)地形坡度是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性因素之一,绝大部分的灾害集中在坡度20°~50°的范围内;(4)地震地质灾害与高程和微地貌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大部分灾害发生在高程1500~2000m以下的河谷峡谷段,尤其是峡谷段的上部(即宽谷向峡谷的转折部位),单薄的山脊以及孤立或多面临空的山体对地震波最为敏感,具有显著的放大效应,这些部位崩塌滑坡最为发育;(5)不同的岩性与地质灾害的发育虽然没有显著的对应关系,但却决定了地质灾害的类型,通常情况下,滑坡多发生在软岩中,而硬岩中多发生的是崩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5.12”汶川大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分布规律 上盘效应 GIS分析
下载PDF
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209
2
作者 刘启方 袁一凡 +1 位作者 金星 丁海平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文对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征作了详细分析,这些基本特征主要包括近断层强地震动的集中性、地表破裂、地面永久变形、破裂的方向性效应、近断层速度大脉冲和上盘效应。这些特征虽然在一次地震中不一定同时出现,但它们是已经被强震观测... 本文对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征作了详细分析,这些基本特征主要包括近断层强地震动的集中性、地表破裂、地面永久变形、破裂的方向性效应、近断层速度大脉冲和上盘效应。这些特征虽然在一次地震中不一定同时出现,但它们是已经被强震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证实了的,在模拟和预测近断层地震动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合理的近断层地震动模拟或预测模型和方法应当在结果中再现这些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地震动 破裂的方向性效应 地表破裂 速度脉冲 上盘效应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 被引量:166
3
作者 黄润秋 李为乐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28,共10页
"5·12"汶川大地震(Ms=8.0)触发了数以万计的崩滑地质灾害,分布范围约10万km2。这些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固然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然而主要还是受到发震断层的控制,沿发震断裂呈带状分布。通过... "5·12"汶川大地震(Ms=8.0)触发了数以万计的崩滑地质灾害,分布范围约10万km2。这些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固然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然而主要还是受到发震断层的控制,沿发震断裂呈带状分布。通过都(江堰)—汶(川)路、北川—安县、马公—红光3个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区的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具有以下断层效应:(1)由于属逆断型发震,地质灾害的分布表现出了明显的"上/下盘效应",发震断层上盘较下盘地质灾害分布密度高、范围广、规模大;(2)断层上盘0~7km范围为地质灾害强发育区,断层上盘7~11km范围和下盘0~5km范围为地质灾害中等发育区;绝大多数的大型滑坡都分布在距断层5km范围内;(3)断裂的转折和错列部位是地质灾害集中发育部位,大型地质灾害也往往发生在这些部位;(4)滑坡滑动的优势方向为NW-SE,与映秀—北川断裂的空间展布方向基本垂直,这与地震波垂直于断层方向传播有密切的关系;(5)地震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发育在Ⅸ度及其以上烈度的区域。其中,Ⅺ度区发育密度与Ⅹ度区的基本相当,Ⅸ度区灾害密度只有前两者的1/3,而Ⅷ度区发育密度只有Ⅺ度区或Ⅹ度区的1/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汶川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断层效应 上盘效应 距离效应 方向效应
下载PDF
台湾集集地震近场地震动的上盘效应 被引量:77
4
作者 俞言祥 高孟潭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15-621,共7页
1999年 9月 2 1日 (当地时间 )台湾集集 7.6级地震是一个逆断层型地震 .用回归分析法对台湾集集地震的加速度峰值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了这次地震的水平与垂直向的加速度峰值衰减关系 .从残差分布上看 ,位于断层上盘和下盘上的加速度峰值... 1999年 9月 2 1日 (当地时间 )台湾集集 7.6级地震是一个逆断层型地震 .用回归分析法对台湾集集地震的加速度峰值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了这次地震的水平与垂直向的加速度峰值衰减关系 .从残差分布上看 ,位于断层上盘和下盘上的加速度峰值与从衰减关系所得到的结果相比存在不同的系统偏差 ,断层上盘地表的加速度峰值较高 ,而下盘地表的加速度峰值较低 .从这次地震的加速度峰值分布等值线图上也可以看出 ,加速度峰值的分布相对于断层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性 ,上盘衰减较慢而下盘衰减较快 .在近断层强地面运动研究、地震危险性分析、设定地震研究与震害预测等工作中 ,应考虑可能地震的震源机制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集集地震 地震动 断层 上盘效应 地震动衰减关系 加速度 位移 反应谱
下载PDF
近断层地震动特征及其对工程结构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0
5
作者 贾俊峰 杜修力 韩强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2,共12页
简要介绍近断层方向性效应、滑冲效应、上盘效应和显著竖向地面运动等近断层地震动主要特征及成因;概括总结近断层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下工程结构地震响应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外抗震设计规范中考虑近断层地震影响有关规定... 简要介绍近断层方向性效应、滑冲效应、上盘效应和显著竖向地面运动等近断层地震动主要特征及成因;概括总结近断层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下工程结构地震响应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外抗震设计规范中考虑近断层地震影响有关规定进行了介绍和概况总结。提出关于近断层上盘效应引起的脉冲特性以及地震动的随机特性的发生机理等问题的研究仍不够深入,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已有的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确认和验证。建议关注近断层加速度脉冲、竖向及转动分量作用下的工程结构地震响应,可结合地震断层破裂过程的数值仿真技术来弥补近断层地震记录数量的不足,以更好地研究近断层地震动特性及工程结构地震响应,为未来结构抗震设计及评估中考虑近断层地震动效应的影响和规范修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地震动 工程结构 脉冲特性 上盘效应 竖向地震动
原文传递
近断层强地震动的特点 被引量:59
6
作者 王海云 谢礼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070-2072,2076,共4页
本文全面地总结和解释了近断层地震动的主要特点.近断层地震动与远场地震动不同,显著地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断层破裂机制,相对于场地的破裂传播方向,以及由断层滑动产生的、可能的永久地面位移.这些因素导致破裂方向效应和“F ling ste... 本文全面地总结和解释了近断层地震动的主要特点.近断层地震动与远场地震动不同,显著地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断层破裂机制,相对于场地的破裂传播方向,以及由断层滑动产生的、可能的永久地面位移.这些因素导致破裂方向效应和“F ling step”效应.对于倾滑断层,还导致上盘效应.而且破裂方向效应和“F ling step”效应分别引起了双向和单向长周期速度脉冲.上盘效应导致上盘场地的地震动大于下盘相同断层距场地的地震动.对于垂直走滑断层,在给定的距断层最近的范围内,破裂方向效应使地震动产生强烈的空间变化.对于倾滑断层,有两个显著的效应,即破裂方向效应和上盘效应.上盘效应主要是由断层的大部分接近于上盘之上的场地引起的.破裂方向效应是由破裂传播和辐射图效应引起的.长周期速度脉冲产生于垂直断层面的方向上,使得垂直断层走向的地震动大于平行断层方向的地震动.而“F ling step”效应是由地震时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造成的,且发生在断层错动的方向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地震动 上盘效应 破裂方向效应 “Fling step”效应 长周期速度脉冲
下载PDF
2008年汶川地震近断层竖向与水平向地震动特征 被引量:42
7
作者 谢俊举 温增平 +2 位作者 高孟潭 胡聿贤 何少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796-1805,共10页
选取分布在北川映秀中央断裂两侧断层距120 km以内的40个强震动台站的记录,对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竖向和水平向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竖向和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及谱比值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1)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有显著的上盘效应... 选取分布在北川映秀中央断裂两侧断层距120 km以内的40个强震动台站的记录,对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竖向和水平向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竖向和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及谱比值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1)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有显著的上盘效应,经验衰减模型的结果表明,在距地表破裂3~60 km的范围内,龙门山发震断层上盘一侧竖向与水平向的加速度峰值要比衰减模型得到的平均值大30%~40%.上盘的加速度峰值残差大部分是正值,而断层下盘残差大部分为负;水平地震动的东西分量幅值总体要大于南北分量,东西分量衰减相对较慢.(2)地震动长周期成分较弱,加速度反应谱值随周期增大而迅速减小,在周期1.0 s时,即使在靠近中央断裂的最大加速度反应谱值也只有0.5 g;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谱比值(竖向/水平向)沿龙门山断层周围的分布,在较长周期(T=0.2 s,0.5 s,1.0 s)与短周期(T=0.05 s,0.1 s)有明显的不同.(3)近断层竖向地震动显著,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比在(竖向/水平向)可达1.4.在龙门山发震断层的上盘,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比整体上比下盘要大,竖向地震动尤为剧烈.部分近断层记录的地震动谱比值(竖向/水平向)在短周期(<0.1 s)甚至超过1.5,统计分析还表明谱比值在短周期段(<0.1 s)随断层距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谱比值 汶川地震 上盘效应 近震源 断层距
下载PDF
集集地震近断层地震动频谱特性 被引量:22
8
作者 徐龙军 谢礼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56-665,共10页
利用5个反映地震动频谱特征的周期(反应谱卓越周期Tp,平滑化反应谱卓越周期 To,傅氏幅值谱平均周期Tm,等效速度脉冲同期Tv,和拟速度反应谱卓越周期Tuv),对集集 地震的近断层二分量地震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上盘地震动的频谱周期小于下... 利用5个反映地震动频谱特征的周期(反应谱卓越周期Tp,平滑化反应谱卓越周期 To,傅氏幅值谱平均周期Tm,等效速度脉冲同期Tv,和拟速度反应谱卓越周期Tuv),对集集 地震的近断层二分量地震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上盘地震动的频谱周期小于下盘地震动; Tp小于To和Tm,且Tp反映的三分量之间的关系与To和Tm不同;在地表断裂带的北端, Tv和Tpv所反映的近断层地震动长周期分量的频谱特征,与走滑断层中方向性效应作用的规 律相类似.得出的定性或定量结论可以为近场抗震设计谱的建立与地震危险性区划研究提供 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谱 方向性效应 上盘效应 集集地震
下载PDF
北京地区近断层强地震动模拟 被引量:20
9
作者 潘波 许建东 +1 位作者 关口春子 何宏林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23-634,共12页
文中利用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的有关资料和北京地区地下三维结构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相应的震源模型和传播介质模型。利用Graves的三维有限差分程序,计算了北京地区震后的地面峰值速度。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处理,获得了近断层强地震... 文中利用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的有关资料和北京地区地下三维结构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相应的震源模型和传播介质模型。利用Graves的三维有限差分程序,计算了北京地区震后的地面峰值速度。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处理,获得了近断层强地震动的近断层效应、方向性效应、上盘效应和盆地效应等基本特征。同时,这些特征也反映了我们所设定的震源和传播介质参数的合理性,以及模拟方法的正确性。另外,分析处理中所获得的这些结果可为北京地区的城市规划和抗震设防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地震动 震源参数 介质参数 近断层效应 方向性效应 上盘效应 盆地效应
下载PDF
大型结构面产状影响下应力波传播规律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周剑 张路青 +1 位作者 胡瑞林 王学良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69-780,共12页
首先验证基于离散元法的数值软件UDEC模拟应力波在岩体中传播的可行性。然后,运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技术,对应力波穿越不同产状大型结构面的传播特征进行探讨,并以龙门山地区的3条主要断裂对汶川地震应力波传播规律影响为实例加以说明,确... 首先验证基于离散元法的数值软件UDEC模拟应力波在岩体中传播的可行性。然后,运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技术,对应力波穿越不同产状大型结构面的传播特征进行探讨,并以龙门山地区的3条主要断裂对汶川地震应力波传播规律影响为实例加以说明,确认断裂隔震效应以及断裂上盘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应力波在结构面两侧造成的地表动力响应存在异常,靠近震源一侧的地表响应强烈;(2)结构面倾角对应力波的反射作用表现出随结构面倾角增大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结构面数量的增加,透过结构面的应力波产生的扰动越弱;(3)汶川地震中汶川—茂县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对汶川地震地震波具有明显的阻隔作用,使汶川—茂县断裂上盘靠近断裂的地表垂向加速度峰值比不存在断裂时降低38%,灌县—安县断裂下盘靠近断裂的地表加速度峰值则降低47%;(4)断裂对地震波的反射使得映秀—北川断裂上、下盘地表动力响应异常增强,与不存在断裂情况时相比,该断裂上、下盘两侧岩体的垂向加速度峰值分别升高了41%和32%。本研究结果反映断裂的隔震效应与上盘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龙门山地区 应力波传播 离散元方法 上盘效应 断裂隔震效应
下载PDF
汶川地震烈度分布与震源过程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吴健 吕红山 刘爱文 《震灾防御技术》 2008年第3期224-229,共6页
汶川地震造成了靠近发震断层附近地区的工程结构的严重破坏,由此导致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汶川地震后,虽然目前还没有得到完整的强震记录,但是作为震害宏观描述的地震烈度,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与震源过程之... 汶川地震造成了靠近发震断层附近地区的工程结构的严重破坏,由此导致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汶川地震后,虽然目前还没有得到完整的强震记录,但是作为震害宏观描述的地震烈度,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与震源过程之间的相关性,如近断层地震动的方向性效应和上盘效应。本文对此做了一些定性的分析,认为高烈度区的分布与震源机制和破裂过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且在近断层地区很可能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方向性效应和上盘效应。更详细的研究还需要在得到足够的强震记录后才能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震源机制 地震烈度 上盘效应 方向性效应
下载PDF
震源破裂方式和断层性质对近场强地震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冬丽 周正华 陶夏新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1-318,共8页
基于数值格林函数法的近场强地震动数值模拟方法,以1994年Northridge地震断层面上位错量的不均匀分布模式和该地区的地层剪切波速度结构为震源模型和计算模型,做了两个方面的模拟研究:(1)直立走滑断层(断层倾角为90°)情况下,模拟... 基于数值格林函数法的近场强地震动数值模拟方法,以1994年Northridge地震断层面上位错量的不均匀分布模式和该地区的地层剪切波速度结构为震源模型和计算模型,做了两个方面的模拟研究:(1)直立走滑断层(断层倾角为90°)情况下,模拟分析了有限断层单侧破裂模式和双侧破裂模式对强地震动特征——破裂方向性和上盘效应的影响;(2)对于倾斜断层(倾角为45°),模拟分析了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情况下,单侧破裂模式对其强地震动主要特征——破裂方向性效应和上盘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层的破裂方式直接影响着地表地震动峰值和矢量分布;在近场区无论直立断层还是倾斜断层,其地表地震动峰值分布所表达的破裂方向性效应显著,位于破裂传播前方的地震动强度大,反映了波前被压缩的趋势,破裂后方地震强度明显变小;倾斜断层引起的上盘效应明显,NS向分量和竖向分量的地表地震动峰值的最大值出现在上盘靠近断层迹线处,EW向分量的峰值在断层迹线两侧呈不对称分布,且逆断层引起的地震动峰值最大,走滑断层的次之,正断层的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地震动 数值模拟 破裂方向性效应 上盘效应
下载PDF
汶川地震中强震持时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卢书楠 翟长海 谢礼立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共7页
基于汶川地震断层距150 km内56个台站三分量加速度记录分析地震动重要持时的特征,并建立了持时与断层距的拟合关系。与已建立的持时公式比较,以往分析结果都大大低估了汶川地震动持时。近断层特征对地震动持时有显著影响。断层距小于30 ... 基于汶川地震断层距150 km内56个台站三分量加速度记录分析地震动重要持时的特征,并建立了持时与断层距的拟合关系。与已建立的持时公式比较,以往分析结果都大大低估了汶川地震动持时。近断层特征对地震动持时有显著影响。断层距小于30 km,上盘和下盘场点的持时明显低于平均水平;断层距大于30 km,地震动持时受到下盘效应的影响,持时较长。破裂方向性效应引起地震动持时在垂直断层方向与水平方向上的差异,同时断层破裂前方向场点的地震动持时较短,比破裂后方向场点的持时小近一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时 拟合关系 上盘效应 下盘效应 方向性效应
下载PDF
近场地震作用下组合横梁桥塔的悬索桥地震响应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段佳宏 曹发辉 +4 位作者 林帆 冉志红 刘振宇 张静 杨思昭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21-228,253,共9页
在近场地震作用下,为减小桥塔塔身弯矩,悬索桥桥塔创新性地设置波形钢腹板横梁。以大渡河大桥为研究对象,基于横梁拟静力试验数据,建立结构动力数值计算模型并输入不同类型的近场地震动计算结构的地震响应,探究采用波形钢腹板横梁悬索... 在近场地震作用下,为减小桥塔塔身弯矩,悬索桥桥塔创新性地设置波形钢腹板横梁。以大渡河大桥为研究对象,基于横梁拟静力试验数据,建立结构动力数值计算模型并输入不同类型的近场地震动计算结构的地震响应,探究采用波形钢腹板横梁悬索桥的优势和近场效应对结构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采用波形钢腹板横梁的桥塔有自重轻、刚度小的优势,更符合强柱弱梁和强剪弱弯;在高烈度的近场作用下,以波形钢腹板横梁的延性作为抗震策略是合理的。脉冲效应对本桥响应影响较大,因此建议此类型桥梁应重视近场脉冲效应;而上盘效应对本桥的响应小于无近场效应的地震动,故处于上盘的桥梁是更安全的;在横向地震激励下,近场脉冲效应对主塔的位移和弯矩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效应 上盘效应 地震响应 波形钢腹板横梁
下载PDF
近场地震作用下采用拉索减震支座桥梁纵向地震响应特性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江波 贺金海 袁万城 《结构工程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2-88,共7页
选择台湾集集近场地震记录作为地震动输入,以常规盆式支座和铅芯减隔震支座为对比,系统考察了近场地震动的速度脉冲效应、破裂方向性效应、上盘效应对采用拉索减震支座连续梁桥纵向地震响应的影响,并且对拉索减震支座进行了参数分析。... 选择台湾集集近场地震记录作为地震动输入,以常规盆式支座和铅芯减隔震支座为对比,系统考察了近场地震动的速度脉冲效应、破裂方向性效应、上盘效应对采用拉索减震支座连续梁桥纵向地震响应的影响,并且对拉索减震支座进行了参数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近场地震三种效应对采用三种支座的连续梁桥的地震响应都有放大效应;拉索减震支座同铅芯减隔震支座比较,对于位移的放大效应有明显的减小,对于在近场强震情况下通常由位移控制的减隔震连续桥梁,突出显示了其限位优势,能够实现力和位移的完美调节;通过调整拉索减震支座的摩擦系数和拉索自由程能达到更理想的减隔震效果,控制结构的位移,防止落梁、碰撞等灾害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地震 速度脉冲效应 方向性效应 上盘效应 拉索减震支座
下载PDF
考虑地裂缝活动影响的钢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徐强 卢全中 +2 位作者 刘聪 安鹏 李文阳 《钢结构》 2018年第5期1-5,共5页
地裂缝活动对跨骑在地裂缝上的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体现在地裂缝场地地震动输入的上盘效应和地裂缝活动引起结构的初始变形。基于已有振动台试验结果得出由于地裂缝场地上盘地表地震动加速度相对于下盘的放大倍数。地裂缝场地结构的初始... 地裂缝活动对跨骑在地裂缝上的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体现在地裂缝场地地震动输入的上盘效应和地裂缝活动引起结构的初始变形。基于已有振动台试验结果得出由于地裂缝场地上盘地表地震动加速度相对于下盘的放大倍数。地裂缝场地结构的初始变形需同时考虑结构跨骑地裂缝位置与地裂缝两侧的位移差。针对西安f4地裂缝场地,假定地裂缝两侧年累积相对位移差不变,建立钢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模型,同时考虑结构和地震动的不确定性,对9层钢框架进行4个龄期(0,10,20,30 a)的随机增量动力分析。对比钢框架结构考虑或不考虑地裂缝场地的易损性结果,表明跨骑在地裂缝之上的钢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概率大于非地裂缝场地的结构,且随着地裂缝两侧位移差的增加,考虑地裂缝场地影响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失效概率亦随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框架 地裂缝 易损性分析 上盘效应 不确定性 增量动力分析
下载PDF
尼泊尔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罗永红 李石桥 王梓龙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7年第3期33-40,共8页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Ms 8.1级强震,震中距离中国西藏聂拉木地区约120km,但地震诱发该地区发生大量斜坡地质灾害,并导致交通阻断、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震后应急调查显示地震诱发樟木地区以崩塌、滑坡及路基沉降等地质灾害为主,并导...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Ms 8.1级强震,震中距离中国西藏聂拉木地区约120km,但地震诱发该地区发生大量斜坡地质灾害,并导致交通阻断、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震后应急调查显示地震诱发樟木地区以崩塌、滑坡及路基沉降等地质灾害为主,并导致樟木镇福利院滑坡局部震裂变形及邦村东滑坡震裂滑动,统计显示纵向上地质灾害分布距河床高差100~300m范围,空间上从樟木口岸-樟木镇-康山桥-聂拉木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密度逐渐减少。综合因素分析表明发震断层的"上盘效应"是导致樟木震害较严重的宏观背景,而其它断裂的"隔震效应"使得震动效应迅速衰减。此外,地形、高程及结构面是导致岩质斜坡动力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堆积层变形破坏受控于其密实度及地下水富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Ms 8.1级地震 地震灾害 上盘效应 放大效应 隔震效应 密实度
原文传递
近断层速度脉冲地震动的三维有限差分模拟 被引量:4
18
作者 罗全波 陈学良 +2 位作者 高孟潭 李宗超 李铁飞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30-1636,1678,共8页
根据台湾西部地质地貌特征和1999年集集M W7.6地震的研究成果,建立三维速度结构模型和震源模型,并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法对双冬断层可能产生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方向性效应引起的双向速度脉冲集中在垂直于断层滑... 根据台湾西部地质地貌特征和1999年集集M W7.6地震的研究成果,建立三维速度结构模型和震源模型,并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法对双冬断层可能产生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方向性效应引起的双向速度脉冲集中在垂直于断层滑动分量的方向上,而滑冲效应引起的单向速度脉冲则集中在平行于断层滑动分量的方向上。受方向性效应和上盘效应的共同调制,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反映出不对称带状分布的特征,速度脉冲主要分布在距离断层面约10 km的范围内。凹凸体的特性影响着地震动的时空分布,由地震波场显示南投和台中处于强地震动危险区。近场脉冲型地震动的研究对分析速度脉冲形成机理以及地震危险性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冬断层 脉冲型地震动 数值模拟 方向性效应 滑冲效应 上盘效应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汶川地震中SDOF体系地震输入能量需求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卢书楠 翟长海 谢礼立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2-48,66,共8页
基于汶川地震断层距150km内112条水平分量加速度记录,分析断层距、场地类型、地震动持时、上盘和下盘效应、方向性效应对SDOF(single degree of freedom)体系弹性地震输入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近断层断层距30km范围应考虑加速度峰值增大... 基于汶川地震断层距150km内112条水平分量加速度记录,分析断层距、场地类型、地震动持时、上盘和下盘效应、方向性效应对SDOF(single degree of freedom)体系弹性地震输入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近断层断层距30km范围应考虑加速度峰值增大对输入能显著提高的影响;场地越软输入能越大,输入能谱的特征周期并不随着场地越软而向右移动;地震动持时对输入能谱峰值相应周期的结构影响显著,持时越长,输入能谱峰值越大。近断层下盘效应和方向性效应对地震输入能有显著影响,断层距大于30km范围内,下盘效应使中、长周期结构的地震输入能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时 输入能 场地条件 方向性效应 上盘效应 下盘效应
原文传递
地裂缝活动作用下城市立交桥地震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白超宇 刘聪 +2 位作者 徐强 李文阳 成玉祥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85,共7页
城市立交桥等线型结构无法彻底避免地裂缝活动的影响。基于地裂缝场地上盘对地震动的放大效应,考虑地裂缝与桥梁结构的交角,得到结构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时的非一致地震动输入的上盘放大系数。地裂缝两侧的沉降差使得连续桥内力显著变化... 城市立交桥等线型结构无法彻底避免地裂缝活动的影响。基于地裂缝场地上盘对地震动的放大效应,考虑地裂缝与桥梁结构的交角,得到结构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时的非一致地震动输入的上盘放大系数。地裂缝两侧的沉降差使得连续桥内力显著变化,导致桥墩的轴力增大且在地震作用下桥墩顶部的水平力增大。针对西安地裂缝场地与地裂缝活动特征,以三跨城市立交桥为例,采用park模型作为桥墩的损伤指标,考虑结构与地震动的不确定性,对立交桥进行不同场地条件的易损性分析。研究表明,地裂缝活动使得跨骑地裂缝的城市立交桥桥墩在地震作用下的失效概率相比于非地震缝场地显著增大,且桥墩的失效概率与其位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立交桥 地裂缝活动 地震易损性 上盘效应 不确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