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沦陷前期的“孤岛繁荣” 被引量:3
1
作者 姜铎 《上海经济研究》 1983年第10期25-31,共7页
在我国抗日战争中,上海沦陷时期的前半期,即从1937年11月12日,国民党军队全线撤退,日军占领上海开始,至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租界为止的四年多时间,被称之为上海经济的"孤岛繁荣"时期。当时以公共租界和法... 在我国抗日战争中,上海沦陷时期的前半期,即从1937年11月12日,国民党军队全线撤退,日军占领上海开始,至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租界为止的四年多时间,被称之为上海经济的"孤岛繁荣"时期。当时以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为中心的上海经济,确实呈现着一派畸形的繁荣景象。它的基础和实质究竟是什么?颇值得作一番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工业 上海租界 物价总指数 外汇平准基金 日本帝国主义 沦陷 工业品 工业产品 上海沦陷 国统区 孤岛 华中 资本 利润 财政管理
下载PDF
新知书店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文译本 被引量:1
2
作者 唐正芒 《党史天地》 2000年第11期6-7,共2页
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历经万般艰辛于1934年创作成功的不朽之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问世之后,很快被译成多种语言文本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部著作先后用61种文字印行了... 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历经万般艰辛于1934年创作成功的不朽之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问世之后,很快被译成多种语言文本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部著作先后用61种文字印行了600多次共3000余万册。这部世界名著的中文全译本在我国出版,也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书中主人翁保尔的英雄形象,也深深教育和激励了我国广大读者特别是一代又一代青年,引导了一批批热血青年踏上为祖国的独立解放和繁荣富强而出生入死、英勇奋斗的历程,创造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方书店 中文 梅益 新知书店 徐雪寒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出版发行 华应申 上海沦陷 译本
原文传递
郑苹如妹妹述说家史(2009) 被引量:1
3
作者 郑静芝 杨莹 《天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4-74,1,共12页
郑苹如是抗战时期的烈士,其英勇事迹却不断被歪曲、抹黑,张爱玲的小说、李安的电影《色·戒》都以其为原型。本文是烈士的妹妹郑静芝的口述,讲述了烈士的生活、成长,以及烈士一家为国为公一门忠烈的故事,痛斥了种种不负责任的荒谬... 郑苹如是抗战时期的烈士,其英勇事迹却不断被歪曲、抹黑,张爱玲的小说、李安的电影《色·戒》都以其为原型。本文是烈士的妹妹郑静芝的口述,讲述了烈士的生活、成长,以及烈士一家为国为公一门忠烈的故事,痛斥了种种不负责任的荒谬说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沦陷 王汉勋 丁默村 日本人 陈立夫
原文传递
上海沦陷与张爱玲的成功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敏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112-113,119,共3页
沦陷时期,上海出现了"意识形态真空"状态。一方面是上海文坛创作的疲软;另一方面是张爱玲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才,实现了她的"天才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 沦陷时期,上海出现了"意识形态真空"状态。一方面是上海文坛创作的疲软;另一方面是张爱玲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才,实现了她的"天才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张爱玲的笔下,历史仅仅是一种背景,时空断裂了,古今模糊了,反而使人生突显出来。因此,她的小说大都是以婚恋题材为切入点,展现日常生活,以一种与五四启蒙叙事以及三四十年代救亡叙事截然对立的姿态独立于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沦陷 张爱玲 小说创作 日常生活
下载PDF
电影《色·戒》背后的真实故事 被引量:1
5
作者 陶蹊 《当代军事文摘》 2007年第11期17-19,共3页
在9月9日闭幕的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上,美籍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色·戒》获得金狮奖最佳影片奖。这部电影改编自20世纪中国著名作家张爱玲的同名小说。
关键词 丁默村 张爱玲 国民党 郑苹如 汪伪政权 《色·戒》 上海沦陷 李士群
原文传递
论《杂志》的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相银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3-87,共5页
《杂志》不仅为沦陷时期的上海文化人指引了方向,而且对文艺创作做了具体指导。对现实发出声音作为其重要文化使命,文艺批评与报告文学是它对现实发言的主要文学形式,《杂志》借此延续了左翼文学的社会批判意识;关于"新文艺腔"... 《杂志》不仅为沦陷时期的上海文化人指引了方向,而且对文艺创作做了具体指导。对现实发出声音作为其重要文化使命,文艺批评与报告文学是它对现实发言的主要文学形式,《杂志》借此延续了左翼文学的社会批判意识;关于"新文艺腔"的论争与对日伪"民族主义文学"口号的反驳是《杂志》开展的两次重要文艺论争;《杂志》为张爱玲的成名提供了多种机遇,相对于《万象》有意规训张爱玲创作之路而言,《杂志》的呵护与培育给张爱玲提供了更大的文学空间,张爱玲能成为沦陷时期上海文学的重要存在,《杂志》居功至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志》 上海沦陷 文学史意义
下载PDF
中将厅长郭沫若
7
作者 刘小清 《党史博览》 2005年第8期51-55,共5页
关键词 郭沫若 田汉 长沙 阳翰笙 湖南 陈诚 《救亡日报》 周恩来 第三厅 刘健群 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 湖北 武汉 对敌军宣传 对敌宣传 上海沦陷 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原文传递
与叶圣陶相处的往事
8
作者 欧阳文彬 《世纪》 1999年第6期56-57,共2页
重新在虹口安家叶圣陶先生(1894-1988)的编辑生涯是在上海开始的。他参与创建并长期惨淡经营的开明书店和《中学生》杂志也是在上海诞生的。他和上海从二十年代起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战时期举家入川。
关键词 开明书店 《中学生》 上海沦陷 至诚 叶圣陶 夏丐尊 永丰坊 反动派
原文传递
辗转万里求学记
9
作者 赵景岐 《纵横》 2007年第8期61-64,共4页
"孤岛"陷落,立志求学大后方我的老家在上海浦东张江镇,20世纪30年代初,父亲在上海市内法租界拉斐德路(今复兴中路)开了一间中医诊所行医,我自小便住在那儿。
关键词 杨老师 重庆大学 上海沦陷 工商管理系 第三战区
原文传递
自将热血凝春华
10
作者 万选才 《解剖学通报》 1981年第1期2-4,共3页
在旧中国,某些帝国主义分子曾经用人脑沟回形式,诬蔑中国人种是“劣等人种”。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果真不如外国人?四十年代,我国有一位医学科学家对中国人大脑沟回进行了研究,并撰写了我国解剖学史上第一篇研究中国人大脑沟回的科学论文... 在旧中国,某些帝国主义分子曾经用人脑沟回形式,诬蔑中国人种是“劣等人种”。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果真不如外国人?四十年代,我国有一位医学科学家对中国人大脑沟回进行了研究,并撰写了我国解剖学史上第一篇研究中国人大脑沟回的科学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以确凿的解剖事实和精辟的科学论证,驳斥了帝国主义分子诬蔑中国人种的谬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鉴 解剖学 医学科学 中国人 旧中国 中国解剖学会 上海沦陷 医学教育家 少而精 帝国主义 思想体系
下载PDF
封锁之下的不同脸孔
11
作者 杨世运 《粤海风》 2009年第1期27-30,共4页
一"大众情人"胡兰成,在他的《今生今世》一书的《民国女子》一章里,是这样开头来介绍他与张爱玲的相识的:"前时我在南京无事,书报杂志亦不大看,却有个冯和仪寄了《天地》月刊来,我觉和仪的名字好,就在院子里草地上搬过... 一"大众情人"胡兰成,在他的《今生今世》一书的《民国女子》一章里,是这样开头来介绍他与张爱玲的相识的:"前时我在南京无事,书报杂志亦不大看,却有个冯和仪寄了《天地》月刊来,我觉和仪的名字好,就在院子里草地上搬过一把藤椅,躺着晒太阳看书。先看发刊辞,原来冯和仪又叫苏青,女娘笔下这样大方利落,倒是难为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封锁》 胡兰成 冯和仪 电车 公交车辆 汪伪政权 上海沦陷 引车卖浆 小说 达世 苏青 日军
原文传递
孩子剧团:“抗战血泊中产生的一朵奇花”
12
作者 谢观音 曾耀荣 《文史天地》 2019年第1期31-35,共5页
1937年9月至1942年9月,在中华大地上活跃着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孩子为团员的儿童剧团。他们自己管理自己,以孩子们独特的方式积极投身于时代洪流之中,为抗日救亡运动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也为后来的青少年树立了榜样。茅盾称他们... 1937年9月至1942年9月,在中华大地上活跃着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孩子为团员的儿童剧团。他们自己管理自己,以孩子们独特的方式积极投身于时代洪流之中,为抗日救亡运动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也为后来的青少年树立了榜样。茅盾称他们'是抗战的血泊中产生的一朵奇花'。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孩子剧团 第三厅 上海沦陷 国民党 许翰如
原文传递
上海沦陷时期《女声》杂志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7
13
作者 涂晓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5-104,共20页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上海沦陷时期日伪统辖下出版的唯一的妇女杂志——《女声》。笔者期望通过《女声》个案的研究,以历史描述的方式,揭示在上海沦陷时—份特殊的妇女杂志的运作方式、宗旨,并通过与同一时期其他日伪杂志中的女性问题讨论...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上海沦陷时期日伪统辖下出版的唯一的妇女杂志——《女声》。笔者期望通过《女声》个案的研究,以历史描述的方式,揭示在上海沦陷时—份特殊的妇女杂志的运作方式、宗旨,并通过与同一时期其他日伪杂志中的女性问题讨论的对比,进一步探讨沦陷区言语空间的复杂性、殖民地文化传播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沦陷时期 《女声》 杂志 历史考察 传播方式 文学评论 栏目设计 中国
下载PDF
“自反”的历史--上海沦陷时期李健吾的历史剧书写
14
作者 杜怡 《励耘学刊》 2024年第1期245-260,M0010,M0011,共18页
《阿史那》与《王德明》是李健吾于上海沦陷时期改译自莎剧的两部剧作,二者共同呈现出历史剧特有的自反性构型。这一构型不仅在作品的美学形式与主题学层面得到显现,同时也与剧作者彼时的生命经验若合符节。李健吾的历史剧书写以古今中... 《阿史那》与《王德明》是李健吾于上海沦陷时期改译自莎剧的两部剧作,二者共同呈现出历史剧特有的自反性构型。这一构型不仅在作品的美学形式与主题学层面得到显现,同时也与剧作者彼时的生命经验若合符节。李健吾的历史剧书写以古今中外的自由转换打开历史与现实的想象。此外,它们也是李健吾的文学理想与戏剧商业利益折中调和的产物,凝聚着剧作家在沦陷时空下的伦理认知、身世抱负与隐微心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健吾 上海沦陷时期 《阿史那》 《王德明》 历史剧
下载PDF
严独鹤:中国近代报坛常青树
15
作者 周利成 刘春霞 《名人传记》 2024年第4期39-42,共4页
他历任《新闻报》副刊编辑、主笔和副总编辑,创办《新闻夜报》,参股《金刚钻》,兼任《红杂志》《红玫瑰》《立报》《大英夜报》等报刊编辑,是享誉报坛的著名编辑之一。他开启《新闻报》副刊《快活林》(后改为《新园林》),苦心经营近三十... 他历任《新闻报》副刊编辑、主笔和副总编辑,创办《新闻夜报》,参股《金刚钻》,兼任《红杂志》《红玫瑰》《立报》《大英夜报》等报刊编辑,是享誉报坛的著名编辑之一。他开启《新闻报》副刊《快活林》(后改为《新园林》),苦心经营近三十年,使之成为中国新闻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副刊之一。他深明大义,在上海沦陷时期坚拒敌伪诱惑,改行经营烟纸店,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报人之一。他就是钟情报业一生,素有“中国近代报坛常青树”之称的严独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报》 中国新闻史 副刊编辑 报刊编辑 副总编辑 《立报》 上海沦陷时期 报业
原文传递
上海沦陷区青年民众的日常生活评析——以颜滨日记《1942—1945:我的上海沦陷生活》为中心
16
作者 刘源 《西部学刊》 2024年第7期63-66,共4页
历时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遭受沉重打击,处于沦陷区的民众更能体会生活上的艰难与精神上的屈辱。抗战时期上海沦陷区青年颜滨的日记《1942—1945:我的上海沦陷生活》从青年民众的视角较全面地记叙了沦陷区的日常生活。其文字揭示... 历时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遭受沉重打击,处于沦陷区的民众更能体会生活上的艰难与精神上的屈辱。抗战时期上海沦陷区青年颜滨的日记《1942—1945:我的上海沦陷生活》从青年民众的视角较全面地记叙了沦陷区的日常生活。其文字揭示出在物质生活条件匮乏的情况下民众生活举步维艰,青年日常休闲及文化活动丰富多样的背后亦凸显出其对未来的迷茫,普通民众虽心存民族大义与反抗,但在高压统治下也只能无奈妥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上海沦陷 颜滨 日常生活
下载PDF
论汪伪当局对上海文艺的统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相银 《钦州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6,共6页
上海沦陷后,汪伪当局为统制上海文艺,主要利用了以下手段:掌握现代传播媒介,制定新闻出版法规,对文化人进行威逼利诱,筹组文学团体,渗透日本战时文化思想,策划"和平文学"运动。
关键词 汪伪当局 上海沦陷时期 文艺 手段
下载PDF
女性生存的另类书写——对上海沦陷期女性文学主题的再阐释
18
作者 曹南燕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75-77,共3页
上海沦陷区的女作家们在日伪政府的高压文化管制之下,被迫采取了远避时代主题的创作方式,从而走出了与主流文学完全不同的文学道路。但是,她们不同于主流文学的个体化写作,正是对那个特殊时代的人们特别是女性生存状态的独特叙述,她们... 上海沦陷区的女作家们在日伪政府的高压文化管制之下,被迫采取了远避时代主题的创作方式,从而走出了与主流文学完全不同的文学道路。但是,她们不同于主流文学的个体化写作,正是对那个特殊时代的人们特别是女性生存状态的独特叙述,她们另类的叙述视角和言说方式让写作摆脱了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功利性目的之后而回归自身———对个体生存的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沦陷 女性文学 生存 主题
下载PDF
日本在沦陷区的电影文化统制理论建构与实践*——以上海为中心的探讨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炀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4-109,共6页
1939年日军在上海成立“中华电影公司”至1941底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段时间内,侵略者以日本陆军及陆军报道部为核心,尝试建立起一套具有时代与地域适应性的电影文化统制理论,并付诸实践。本文将首先探询这一时期日本方面重要的电影理论著... 1939年日军在上海成立“中华电影公司”至1941底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段时间内,侵略者以日本陆军及陆军报道部为核心,尝试建立起一套具有时代与地域适应性的电影文化统制理论,并付诸实践。本文将首先探询这一时期日本方面重要的电影理论著作及有关公文书中将电影置于“思想战”理论框架中的相关论述;其次,探讨日本军方为实施相关政策在组织架构上做出的一系列规划与实践,探索电影在宣传军国主义文化方面承担的主要职能;第三,以日军电影文化宣传的影响力为中心,将视角聚焦于更具文化传播意义的“中华电影公司”巡回放映活动,探讨电影巡回放映作为文化思想统制的“毛细血管”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沦陷时期 中日关系 汪伪政权 “中华电影公司”
原文传递
上海沦陷时期中日文人交流场域与文学关系——以《上海文学》同人为中心
20
作者 吕慧君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7-134,共8页
本文以20世纪40年代前半期,沦陷期上海唯一的日本文学杂志《上海文学》的同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中日文一手资料的钩沉,以同时期上海的日本报刊、文化团体和沦陷区的中国报刊为两条主轴,对围绕《上海文学》交织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本文以20世纪40年代前半期,沦陷期上海唯一的日本文学杂志《上海文学》的同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中日文一手资料的钩沉,以同时期上海的日本报刊、文化团体和沦陷区的中国报刊为两条主轴,对围绕《上海文学》交织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梳理,重新审视抗战后期中日文人和中日报刊媒体之间构建的言论空间,还原处于日本侵占上海的特殊时期、所谓国策文学主导的特殊语境下不为人知的近代中日文人交流现场,揭示中日文人之间貌似热闹却畸形的文学交流场域和异质的中日文学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文杂志 上海文学》 上海沦陷时期 中日文学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