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地域空间”与怀旧政治:“后九七”香港电影的上海想象 被引量:50
1
作者 孙绍谊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32-38,共7页
本文指出,"后九七"香港电影与内地文化复杂含混的关系,主要通过"无地域空间"的生产以及建立在空间"可移植性"基础上的怀旧情愫表现出来。所谓"无地域空间",指的是某些超越文化和地域特质、或... 本文指出,"后九七"香港电影与内地文化复杂含混的关系,主要通过"无地域空间"的生产以及建立在空间"可移植性"基础上的怀旧情愫表现出来。所谓"无地域空间",指的是某些超越文化和地域特质、或被抽去原地域或文化因素的空间符号,此类空间的突出特征乃是其"可移植性",既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对原空间滑动和隐喻的暗指,又能够超越于原空间的含混指说关系、经"移植"后被异地域文化所消费。文章进一步指出,"后九七"香港电影的上海执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怀旧的政治。正是通过对上海的怀旧性想象,香港电影才得以在关系中重新界定"后九七"时代悬疑含混的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九七”香港电影 无地域空间 怀旧政治 上海想象
下载PDF
《繁花》中的城市空间塑造与叙事策略研究
2
作者 张琦 王一涵 《文艺争鸣》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7-170,共4页
“为何写作”往往是“如何写作”的根基。金宇澄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城市在我的笔下,能否生动一次,这是我唯一的写作愿望。”(1)无疑,《繁花》成为异军突起的城市文学标杆。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文学的写作范围在逐步扩大,也产生了... “为何写作”往往是“如何写作”的根基。金宇澄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城市在我的笔下,能否生动一次,这是我唯一的写作愿望。”(1)无疑,《繁花》成为异军突起的城市文学标杆。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文学的写作范围在逐步扩大,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相比于其他作品,《繁花》不是建构在一知半解“上海想象”基础上的,它摒弃了普通读者对上海想象的迎合和满足,而是运用经过改良的吴语方言深入骨髓地像说书人一样忠实择取城市空间的标本,让一位位主人公不疾不徐地登台亮相,缓缓道出这座城市的本真和隐秘地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入骨髓 空间塑造 不疾不徐 上海想象 如何写作 叙事策略 说书人 普通读者
原文传递
《春夜》:蔡骏的上海想象与文学实验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艳 《西湖》 2021年第5期91-94,共4页
1978年出生的作家蔡骏,自22岁开始发表小说,连续近十年保持着中国悬疑小说的最高畅销记录,已出版三十余部作品,累计发行1400万册,中国的"东野圭吾"是人们对他的赞誉和寄望。2020年12月1日,作家出版社推出蔡骏首部半自传体长... 1978年出生的作家蔡骏,自22岁开始发表小说,连续近十年保持着中国悬疑小说的最高畅销记录,已出版三十余部作品,累计发行1400万册,中国的"东野圭吾"是人们对他的赞誉和寄望。2020年12月1日,作家出版社推出蔡骏首部半自传体长篇小说新作《春夜》。有评论者说这个长篇是蔡骏从类型小说走向雅文学的标识——用这样的概念、框架来圈定乃至定义这个小说,似乎并不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野圭吾 雅文学 蔡骏 悬疑小说 作家出版社 类型小说 上海想象 文学实验
原文传递
流亡与书写:殖民地时期来华韩国作家的上海想象 被引量:1
4
作者 朴银淑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6,共10页
殖民地时期来华韩国文人的上海书写是从域外人的视觉描述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文本。与同期以中国东北为背景的韩国文学作品相比较,上海书写作品反映出韩国独立运动家通过辛亥革命重新认识了中国,进而怀揣着渴望祖国解放和建设近代国... 殖民地时期来华韩国文人的上海书写是从域外人的视觉描述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文本。与同期以中国东北为背景的韩国文学作品相比较,上海书写作品反映出韩国独立运动家通过辛亥革命重新认识了中国,进而怀揣着渴望祖国解放和建设近代国家的希望,在上海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他们把他者——上海的认知与想象,主要描述为作为独立运动和革命的城市、具有近代文明城市的两面性——文明与黑暗的城市及殖民地城市形象,并在作品中对此进行了真实反映与犀利批判。韩国文人对上海的想象,验证了当时中韩两国作为命运共同体相互扶助的连带意识,展示了韩国知识分子对祖国解放道路的探索,及对韩国近代化的深刻思考,证实了中国对韩国独立运动的帮助和支持,扩宽和丰富了韩国现代文学的范围和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亡书写 日殖时期 来华韩国作家 上海想象
原文传递
中产阶级美学与上海的“日常”想象与“革命”怀旧——电视剧《民国往事》与它的关键词解读 被引量:1
5
作者 马淑贞 《电影评介》 2010年第21期52-56,共5页
电视剧《民国往事》以"暗杀大王"王亚樵为原型,讲述了"另类""英雄"张铁樵纠缠着国家使命、革命暗杀、黑帮较量、政治角力、兄弟阋墙、党派纷争、反击外辱等多重时代主题的"往事";描摹了一副由... 电视剧《民国往事》以"暗杀大王"王亚樵为原型,讲述了"另类""英雄"张铁樵纠缠着国家使命、革命暗杀、黑帮较量、政治角力、兄弟阋墙、党派纷争、反击外辱等多重时代主题的"往事";描摹了一副由革命者、旧军阀、杀手、名伶、黑帮大佬、国民党特工、日本间谍、地痞流氓等各色人物的"众生图";再现了上世纪20、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波谲云诡的"景观",满足了中产阶级对旧上海的"日常"和"革命"的双重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产阶级美学 上海想象 “日常审美” “革命怀旧”
下载PDF
景观都市与浪漫爱情:近年来中国电影中的上海想象 被引量:1
6
作者 何明敏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4-131,共8页
美丽的都市景观与浪漫的爱情故事,共同构成了近年来中国电影中的上海想象。就其视觉呈现而言,电影通过景观的集中“框取”,将上海展示为一个美丽、时尚又现代的国际大都会形象,却不见城市的历史记忆、文化底蕴和日常生活,这一表象化的... 美丽的都市景观与浪漫的爱情故事,共同构成了近年来中国电影中的上海想象。就其视觉呈现而言,电影通过景观的集中“框取”,将上海展示为一个美丽、时尚又现代的国际大都会形象,却不见城市的历史记忆、文化底蕴和日常生活,这一表象化的景观上海遮蔽了城市的多样性和地方性;就其爱情叙事而言,在这浪漫主义已然失落的时代,电影通过赏心悦目的恋爱情境以及“分离/等待”的叙事策略赋予“浪漫”以新的认知和表现形式,而这种对浪漫话语的重构实是基于现代都市生活的消费逻辑、理性法则和认同需求。这一上海想象所承载的恰是中国青年观众对于现代都市生活的憧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 浪漫话语 上海想象 消费社会 都市社会 中国电影
下载PDF
白先勇小说及其影剧改编的上海想象
7
作者 梁燕丽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2年第2期302-321,共20页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具备现代性的国际化大都市,众多文艺作品在海内外共同想象上海。论文聚焦白先勇小说及其影剧改编的上海想象,选取《金大奶奶》、《永远的尹雪艳》及其同名改编沪语话剧《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及其同名改编电影《谪仙记》...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具备现代性的国际化大都市,众多文艺作品在海内外共同想象上海。论文聚焦白先勇小说及其影剧改编的上海想象,选取《金大奶奶》、《永远的尹雪艳》及其同名改编沪语话剧《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及其同名改编电影《谪仙记》及其改编电影《最后的贵族》等,作为白先勇作品与上海关联的通道,立足华语文学及其影剧改编策略,还原海派视角,如何沟通海内外,通过上海故事的女性传奇和海派文化空间的剧场、影像形塑,完成上海想象和形象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先勇 影剧改编 上海想象
下载PDF
消费社会与中产阶级的“梦想家园”——《上海壹周》的“上海想象”
8
作者 崔冬梅 周建国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62-65,共4页
《上海壹周》在上海城市文化构建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关注上海的白领阶层,创建白领阶层的梦想家园。一方面通过其画报的版面、内容等显示出国际性、时尚感极强的白领文化;另一方面《上海壹周》以它特有的"城市怀旧"情节,... 《上海壹周》在上海城市文化构建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关注上海的白领阶层,创建白领阶层的梦想家园。一方面通过其画报的版面、内容等显示出国际性、时尚感极强的白领文化;另一方面《上海壹周》以它特有的"城市怀旧"情节,缅怀历史,追溯海派文化遗踪,并以此构建未来上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壹周》 媒体建构 上海想象
下载PDF
“第三空间”的旅程——《上海之吻》中的都市书写与身份认同
9
作者 赵宜 《今传媒》 2014年第3期65-67,共3页
美国电影《上海之吻》是一部聚焦美籍华裔人群寻找身份之旅的影片,故事发生在上海,作为一座被反复书写的城市和多重文本交织下的"文本化空间",上海在主人公刘的寻找之旅中展示出了多重的面向,并经由刘对这座城市的不同感知和... 美国电影《上海之吻》是一部聚焦美籍华裔人群寻找身份之旅的影片,故事发生在上海,作为一座被反复书写的城市和多重文本交织下的"文本化空间",上海在主人公刘的寻找之旅中展示出了多重的面向,并经由刘对这座城市的不同感知和这座城市意识的变化,完成了这段真实与想象的旅程,最终达到了刘的自我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书写 身份认同 上海想象
下载PDF
从“上海想象”看当代中国电影地方重构
10
作者 汪黎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12-14,共3页
当代中国电影的"地方想象"正通过"多地性"地点建构策略,用更为开放性的影像文本重塑地方。多地性文本通过地点流动中的地方性书写强化集体记忆,在全球流动的经验中挖掘多元的地方认同,在更为频繁的聚集和离散中讲... 当代中国电影的"地方想象"正通过"多地性"地点建构策略,用更为开放性的影像文本重塑地方。多地性文本通过地点流动中的地方性书写强化集体记忆,在全球流动的经验中挖掘多元的地方认同,在更为频繁的聚集和离散中讲述现代性传奇,从而使地方重构与全球化、本土变革等现实因素展开积极互动。一种有关自由的启蒙意识,一种更具普世意义的平等、民主的价值观得以生成,这是当下中国电影重构地方的革命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地性 地方重构 上海想象 全球化 地方性
下载PDF
跨媒介视域下的上海想象与中日关系流变——从《上海游记》到《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11
作者 游长冬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7-119,共3页
2019年日本NHK电视台以芥川龙之介的《上海游记》为原作改编的短剧(TV film)《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ストレンジャー~上海の芥川龍之介~,以下简称《异乡人》),在历史指导熊月之的帮助下,以考究的影像还原了1921年芥川笔下"脏... 2019年日本NHK电视台以芥川龙之介的《上海游记》为原作改编的短剧(TV film)《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ストレンジャー~上海の芥川龍之介~,以下简称《异乡人》),在历史指导熊月之的帮助下,以考究的影像还原了1921年芥川笔下"脏、乱、臭"的上海。但《异乡人》并非照搬《上海游记》中的描写,而是做了许多原创性改编,乃至文本杂糅。透过彼时与今时"异乡人"的想象间的差异,可以发现后者对前者文本的选择、互动与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异乡人 上海想象 游记 中日关系 文本的选择 互动与整合 原创性
原文传递
虹影作品中的上海想象——以“重写海上花”三部曲为例
12
作者 苏安娜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59-63,共5页
“重写海上花”三部曲是上海文学谱系中的优秀作品。虹影通过独特的时空构形和阴性书写,在呈现出异质多元的上海精神和上海文化时,亦不乏对个体生存和人性的思考。她以城市上海与上海女性作为参照对象,展现出城与人的变迁和命运,又在城... “重写海上花”三部曲是上海文学谱系中的优秀作品。虹影通过独特的时空构形和阴性书写,在呈现出异质多元的上海精神和上海文化时,亦不乏对个体生存和人性的思考。她以城市上海与上海女性作为参照对象,展现出城与人的变迁和命运,又在城与人的变迁中超越了性别、时间,以一种超前的姿态直指现代性这一问题,思考人类的生存困境与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影 “重写海上花”三部曲 上海想象 价值内涵
下载PDF
《悲恸之地》:别一种上海想象
13
作者 李伟华 《语文知识》 2011年第1期55-56,59,共3页
在现代文学史上,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都市在其发展过程中被赋予过多的国家、民族意义,其作为城市的意义逐渐消解。在当代文学时期,上海的自身意义开始显现,出现了许多关于上海日常生活的作品。新世纪以来,上海想象又有新质出现,王安忆的... 在现代文学史上,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都市在其发展过程中被赋予过多的国家、民族意义,其作为城市的意义逐渐消解。在当代文学时期,上海的自身意义开始显现,出现了许多关于上海日常生活的作品。新世纪以来,上海想象又有新质出现,王安忆的《悲恸之地》非常鲜明地表达了底层人眼中的另一种上海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想象 底层 《悲恸之地》
下载PDF
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和《风月》中“上海想象”的异同
14
作者 周佳烨 《西部广播电视》 2021年第9期84-86,共3页
20世纪90年代上映,由两位第五代导演创作的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和《风月》均将目光投射到民国时期的老上海,以外来者的视角形成各自的"上海想象",其中呈现出的上海形象有相似之处,也有一些不同点。本文拟通过对这两部... 20世纪90年代上映,由两位第五代导演创作的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和《风月》均将目光投射到民国时期的老上海,以外来者的视角形成各自的"上海想象",其中呈现出的上海形象有相似之处,也有一些不同点。本文拟通过对这两部电影的重读,探析其中上海形象的异同点及创作的背景,解读导演具有此种"上海想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 《风月》 上海想象 空间
下载PDF
“文学上海”的诞生、撕裂与消失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俊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5-8,共4页
上海堪称近现代中国文学的诞生地。上海想象或曰文学上海的本性,在其近"商"染"色"的特征。从诞生之时起,文学上海的想象地图一直都在被不停地涂改着、变色着、变形着,遭遇了过往的种种撕裂和迄今的形同消失。"... 上海堪称近现代中国文学的诞生地。上海想象或曰文学上海的本性,在其近"商"染"色"的特征。从诞生之时起,文学上海的想象地图一直都在被不停地涂改着、变色着、变形着,遭遇了过往的种种撕裂和迄今的形同消失。"文学上海"需要被深度唤醒,重新整合,再度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上海 上海想象:近“商”染“色”
下载PDF
全球化进程中的上海想象——论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影中的全球性和本土性书写及其误区
16
作者 金丹元 张书端 《文化艺术研究》 2011年第4期166-171,共6页
本文对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影中的全球性与本土性书写进行了梳理,认为上海题材电影中的全球性书写主要体现在影片中对"无地区性"空间和阿帕杜莱所谓的"人种图景"与"意识形态图景"的展现,而其本土性书写... 本文对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影中的全球性与本土性书写进行了梳理,认为上海题材电影中的全球性书写主要体现在影片中对"无地区性"空间和阿帕杜莱所谓的"人种图景"与"意识形态图景"的展现,而其本土性书写则主要是通过"家"的意象和全球化都市中的"本地人"的存在状态的呈现等途径来完成的。并且指出,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影中全球化想象的误区主要在于一些创作者沉迷于对上海光怪陆离的全球化景观的展现,却忽视了对其本土性面向的关注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上海题材电影 全球性和本土性书写 上海想象的误区
下载PDF
现代性视野下《繁花》叙述视角研究
17
作者 武艳红 《艺术科技》 2016年第3期212-212,共1页
本文通过对《繁花》叙述视角的分析,着力剖析"上帝视角"与"平民视角"的超越性与非超越性,以此展现一种新的上海书写方式,进而重新建构对上海的想象和现代性的认识。
关键词 叙述视角 现代性 上海想象
下载PDF
沈西苓与小人物的老上海都市想象
18
作者 邱婕 《戏剧之家》 2015年第23期125-125,共1页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吸引着怀揣都市想象的农村劳动力,然而现实却撕毁了他们的梦。沈西苓坚持将镜头瞄准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取向与浪漫主义的影像风格,揭露城市纸醉金迷的本质,展现小人物...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吸引着怀揣都市想象的农村劳动力,然而现实却撕毁了他们的梦。沈西苓坚持将镜头瞄准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取向与浪漫主义的影像风格,揭露城市纸醉金迷的本质,展现小人物固守幻想的悲哀,唤起大众的觉醒与反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西苓 小人物 上海都市想象 十字街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