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8篇文章
< 1 2 1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博物馆藏诗论简校释 被引量:77
1
作者 廖名春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2年第1期9-19,共11页
说明:本文按形制将诗论简分为两部分,一是简头简尾写满字的一类,共23支残简,缀合为17简;二是简头简尾留空的一类,共6简。释文以简为单位,一简为一段,依次而下。为减少印刷麻烦,释文皆以通行字写出,需要讨论处则加以注释。简号注于简末... 说明:本文按形制将诗论简分为两部分,一是简头简尾写满字的一类,共23支残简,缀合为17简;二是简头简尾留空的一类,共6简。释文以简为单位,一简为一段,依次而下。为减少印刷麻烦,释文皆以通行字写出,需要讨论处则加以注释。简号注于简末。缺字能补出的,用[]号表示;不能补出而可数的,用口表示;不能补出又不可确数的,用……号表示。简中脱文和脱简缺文亦用[]表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博物馆 《诗论》 竹木简 校勘
下载PDF
殷周青铜容器上鸟纹的断代研究 被引量:64
2
作者 陈公柔 张长寿 《考古学报》 1984年第3期265-286,共22页
对于殷周青铜容器上装饰纹样的分析与研究,在学者中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探讨花纹本身的含义,例如从宗教、神话的角度,论述某种花纹所反映的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另一种则主要讨论花纹的型式以及它在铜器断代上的作用。所谓花... 对于殷周青铜容器上装饰纹样的分析与研究,在学者中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探讨花纹本身的含义,例如从宗教、神话的角度,论述某种花纹所反映的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另一种则主要讨论花纹的型式以及它在铜器断代上的作用。所谓花纹在铜器断代上的作用是指:确立花纹本身的发展序列;揭示花纹的发展序列和铜器的发展、衍变的关系;进行论证花纹的发展序列在推断铜器年代上的作用。本文即以殷周青铜容器上的鸟纹为例,试作分析和排比,用以阐明装饰花纹在铜器断代上的意义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面纹 发展序列 断代研究 考古学 铜器断代 上海博物馆 尾羽 图谱 容器 花纹
原文传递
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64
3
作者 李学勤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6-78,共3页
2008年7月,清华大学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经保护整理,共2388枚,估计原有整简在1700支以上。其中《保训》简有11支,内容系周文王临终时对太子发即武王的遗言,篇首纪年印证了《尚书.无逸》所述文王在位年数,并表明当时文王已经称王。... 2008年7月,清华大学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经保护整理,共2388枚,估计原有整简在1700支以上。其中《保训》简有11支,内容系周文王临终时对太子发即武王的遗言,篇首纪年印证了《尚书.无逸》所述文王在位年数,并表明当时文王已经称王。文王讲说的两件传说史事,一件关于舜,与《论语》、《中庸》的记载可相参看;一件关于上甲微,同殷墟甲骨文及《纪年》等文献密切相关。两者都涉及"中",对研究儒家思想的渊源很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 上海博物馆 香港中文大学 保护工作 国家文物局 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 吉林大学
原文传递
《诗论》简的编联与复原 被引量:61
4
作者 李学勤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2年第1期5-8,共4页
1994年上海博物馆入藏的战国楚简,久为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2000年8月,在北京"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马承源先生演讲,重点论述了楚简中的《孔子诗论》①,更引起学者热烈讨论.最近,包括《诗论》在内的《上海博物馆藏战... 1994年上海博物馆入藏的战国楚简,久为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2000年8月,在北京"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马承源先生演讲,重点论述了楚简中的《孔子诗论》①,更引起学者热烈讨论.最近,包括《诗论》在内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已经出版②,充分体现了上博各位先生在保护、整理和研究等方面取得的卓异成果,值得我们深切感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论》 战国楚简 历史文化 上海博物馆
下载PDF
宋徽宗赵佶亲笔画与代笔画的考辨 被引量:46
5
作者 徐邦达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79年第1期62-67,50-103,共8页
古代著名书画家中间,代笔画最多而年代最前的,应推宋徽宗赵佶。他的作品现在能见到的几乎十有七、八是代笔画,其间还夹杂一些本是他手题的“院画”(作者无款),而为后人误解,也挂在他的名下了。所谓“代笔”,即找人代作书画。
关键词 宋徽宗 故宫博物 考辨 石渠 宣和 上海博物馆 博物馆 朱文 养心殿 千字文
原文传递
论早期晋都 被引量:34
6
作者 邹衡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9-32,34,共5页
公元前585年,晋景公迁都新田,公元前453年,魏、赵、韩共灭智氏,三家分晋,直至晋幽公之时,仍有绛与曲沃,未闻晋都再迁,是新田乃晚期晋都无疑。史学家皆谓新田即新绛,晋之旧都为故绛。考古学家断定今山西省南部临汾地区侯马市晋国遗址是... 公元前585年,晋景公迁都新田,公元前453年,魏、赵、韩共灭智氏,三家分晋,直至晋幽公之时,仍有绛与曲沃,未闻晋都再迁,是新田乃晚期晋都无疑。史学家皆谓新田即新绛,晋之旧都为故绛。考古学家断定今山西省南部临汾地区侯马市晋国遗址是新田所在,于故绛却未有定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址 早期晋都 曲沃 新田 晋国 迁都 西周早期 山西省 上海博物馆 史学家
原文传递
晋侯苏钟的音乐学研究 被引量:34
7
作者 王子初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3-30,共8页
一晋侯苏编钟14件,于1992年8月被盗掘出土于山西曲沃北赵天马——曲村遗址晋侯墓地8号墓,随后被走私到香港,同年12月由上海博物馆购回入藏(编号73627~73640)。1992年10月起,北京大学考古系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天马——曲村遗址进... 一晋侯苏编钟14件,于1992年8月被盗掘出土于山西曲沃北赵天马——曲村遗址晋侯墓地8号墓,随后被走私到香港,同年12月由上海博物馆购回入藏(编号73627~73640)。1992年10月起,北京大学考古系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天马——曲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8号墓(I11M8)虽经盗扰,仍然出土器物239件。其中编钟2件,呈灰褐泛黄绿色,基本无锈蚀,形制与上海所藏晋侯苏编钟(73631~73640)完全一致;铭文与编钟76340相接,为这套编钟的最后二钟。从二钟的测音结果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侯苏编钟 音乐学研究 上海博物馆 侧鼓音 青铜乐钟 西周早期 测音数据 形制特征 正鼓音 铭文
原文传递
《韩熙载夜宴图》卷年代考——兼探早期人物画的鉴定方法 被引量:28
8
作者 余辉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7-56,共20页
长期被认为是五代南唐画院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卷(以下简称《韩》卷),绢本设色,纵28.7厘米,横333.5厘米,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家以听乐、击鼓、歇息、清吹。
关键词 故宫博物 北宋 出土文物 南宋 服饰 《韩熙载夜宴图》 上海博物馆 人物画 年代考 造型特征
原文传递
关于翏生盨和者减钟的几点意见 被引量:32
9
作者 马承源 《考古》 1979年第1期60-65,共6页
一、翏生盨铭文及有关问题翏生盨见于《三代》的有一器,失盖,铭文为铜锈所掩,没有剔清,故研究者颇难引用。上海博物馆藏有另一器,高21、腹纵18、腹横23.3、器深7.9厘米。重4公斤42克。饰平行稜脊纹,圈足下另承四足,附耳。铭文清晰,器、... 一、翏生盨铭文及有关问题翏生盨见于《三代》的有一器,失盖,铭文为铜锈所掩,没有剔清,故研究者颇难引用。上海博物馆藏有另一器,高21、腹纵18、腹横23.3、器深7.9厘米。重4公斤42克。饰平行稜脊纹,圈足下另承四足,附耳。铭文清晰,器、盖同铭五十字,未经著录,释文如下(图一): 王征南淮夷,伐角、(淮舟)(津), 伐桐、(?)(遹)。翏生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夷 铭文 上海博物馆 西周晚期 春秋 时代特征 有关问题 南征 西周时代 形制
原文传递
陕西甘泉县出土晚商青铜器 被引量:29
10
作者 王永刚 崔风光 李延丽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22,共12页
2005年6月14日,陕西省甘泉县下寺湾石油钻采公司在下寺湾镇阎家沟村修建加油站时,发现了一批青铜器,随即通过该镇派出所将文物上缴县博物馆。收到文物后,县博物馆、县文物旅游局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调查,并采取了紧急保护措施。由于... 2005年6月14日,陕西省甘泉县下寺湾石油钻采公司在下寺湾镇阎家沟村修建加油站时,发现了一批青铜器,随即通过该镇派出所将文物上缴县博物馆。收到文物后,县博物馆、县文物旅游局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调查,并采取了紧急保护措施。由于文物是在机械施工中发现的,残损非常严重,出土地点的原始状态也已完全被破坏。我们对现场的积土进行过筛,又陆续发现了青铜钺、戈、泡饰、金箔片、绿松石和许多青铜器残片。本次共出土文物70件,其中,青铜器57件,其他13件。目前,这批青铜器已委托上海博物馆进行修复。现简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物 青铜器 甘泉县 陕西省 上海博物馆 石油钻采公司 现场调查 保护措施
下载PDF
上海博物馆客源市场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史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48-54,共7页
本文利用对上海博物馆的抽样调查数据 ,解析现代上海市博物馆客源市场的变化与时代特征 。
关键词 上海博物馆 旅游业 客源市场 市场调查 市场开发 市场构成 市场需求
下载PDF
记上海博物馆新收集的青铜器 被引量:28
12
作者 马承源 《文物》 1964年第7期10-19,4-6,共13页
上海博物馆新收集到很多青铜器,颇有新的资料,1959年第10期《文物》上曾经作过初步介绍。隔了几年,又有一些重要的收获,现将其中一部份介绍出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 上海博物馆 青铜器 图版 形制 收集 金文 铭文 表面氧化 变形 文物
原文传递
晋侯苏钟笔谈 被引量:26
13
作者 王世民 李学勤 +4 位作者 陈久金 张闻玉 张培瑜 高至喜 裘锡圭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54-66,100,共14页
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在1996年5月正式启动,迄今已有半年多的时间,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这一项目是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以期在夏商周年代学方面作出新的开拓。项目已经设立了三十几... 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在1996年5月正式启动,迄今已有半年多的时间,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这一项目是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以期在夏商周年代学方面作出新的开拓。项目已经设立了三十几个专题,其间一个很重要的专题是晋侯稣(苏)编钟的研究。晋侯苏编钟是近年发现的最有价值的青铜器之一,出自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的8号墓。1992年,该墓遭受盗掘,编钟的前14件流散到香港。同年12月,由上海博物馆抢救收藏。编钟的最后2件留于墓内,经清理出土,1994年在发掘简报中发表。最近,上海博物馆马承源馆长撰有专文,公布了前14件有关材料,并有详细的论述。这组编钟刻有长篇铭文,十分珍异,所以在邹衡先生最早提及之后,即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钟铭标有周王纪年和一系列历日,在已著录的青铜器铭文中得未曾有,为探讨西周年代学的若干疑难问题提供了新的依据。不过,编钟及其铭文需要讨论的地方很多,学者见仁见智,看法容有不同。“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办公室为了配合编钟的专题研究,邀请部分专家笔谈,以收集思广益之效。这个想法获得《文物》编辑部的支持,又承上海博物馆提供编钟首件彩版(见《文物》本期封底),都是我们非常感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三年 晋侯苏编钟 上海博物馆 铜器铭文 历日 夏商周断代工程 月相 十七年 初吉 既生霸
原文传递
上博简《子羔》、《从政》篇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 被引量:28
14
作者 陈剑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6-59,64,共5页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的《子羔》篇,整理者共编为14号,以为全部是残简,不能连读。其实这14个编号的竹简存在拼合错误,重新调整后,再加上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所藏的一支属于本篇的残简,可以整理出至少两个编连组。下面分...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的《子羔》篇,整理者共编为14号,以为全部是残简,不能连读。其实这14个编号的竹简存在拼合错误,重新调整后,再加上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所藏的一支属于本篇的残简,可以整理出至少两个编连组。下面分别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简 战国 文物 上海博物馆 楚竹书 上博简 香港中文大学 叙述
原文传递
良渚神祗与祭坛 被引量:25
15
作者 杜金鹏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52-62,共11页
良渚文化的神祗与祭坛,是两个相互关联且皆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问题,学者已就这两个问题分别做过一些有益的研究。在此,笔者尝试依据一些文物考古资料,把良渚文化的神祗与祭坛联系起来做一探讨,以就正于这方面的专家。一、从器物雕刻图... 良渚文化的神祗与祭坛,是两个相互关联且皆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问题,学者已就这两个问题分别做过一些有益的研究。在此,笔者尝试依据一些文物考古资料,把良渚文化的神祗与祭坛联系起来做一探讨,以就正于这方面的专家。一、从器物雕刻图像看良渚文化神祗讨论良渚文化的神祗,就是分析研究良渚文化的人们所崇拜、祭祀的对象是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坛 太阳神 文化人 福泉山 良渚文化 图像 玉器 祭祀遗迹 瑶山 上海博物馆
原文传递
东周刻纹铜器 被引量:24
16
作者 叶小燕 《考古》 1983年第2期158-164,共7页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手工业逐渐趋向于注重装饰工艺。错红铜、错金、错银、鎏金、鎏银等工艺相继兴起,镶嵌和包金技术也较前期有了长足的进步。而春秋晚期出现的刻纹铜器也以它精湛的技艺、丰富生动的图案内容为瑰丽的青铜器工艺增添异彩。
关键词 刻纹 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 上海博物馆 东周 图象 图案 出土 晚期 铜工艺
原文传递
商周青铜双音钟 被引量:24
17
作者 马承源 《考古学报》 1981年第1期131-146,167-172,共22页
一九七八年五月,湖北省随县曾侯墓出土一套青铜编钟,悬挂在曲尺形三层钟架上,架的横梁即钟虡为木制,梁柱即钟笋系青铜铸造的佩剑武士。三层共计六十四枚钟。另有一镈,悬于下层居中,铸铭三十一字:"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楚王舍... 一九七八年五月,湖北省随县曾侯墓出土一套青铜编钟,悬挂在曲尺形三层钟架上,架的横梁即钟虡为木制,梁柱即钟笋系青铜铸造的佩剑武士。三层共计六十四枚钟。另有一镈,悬于下层居中,铸铭三十一字:"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楚王舍章作曾侯乙宗彝,(宀奠)寞之于西(?),其永时用享。"楚王酓章即楚惠王熊章,则此五十六祀即楚惠王五十六年,为公元前433年。估计这六十四枚编钟的铸造年代与曾侯乙镈不应相去过远,大体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铸品。每一层各组音色不相同,中间一层三组为实际演奏所用,各组的数目是11:10:10。下层大钟音低而洪亮,有人认为和声之用。这批钟在中国音乐史上是一次空前的大发现,在世界考古史上恐怕也是罕见的,需要作许多深入的研究。这批钟无论就形制和乐律(tempera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音钟 频率 曾侯乙编钟 振动模式 上海博物馆 商周 振型 春秋战国 图版 曾侯乙墓
原文传递
试论战国衡制 被引量:24
18
作者 丘光明 《考古》 1982年第5期516-527,共12页
我国从什么时候出现重量单位,最早的重量标准是什么,尚不清楚。西周青铜器铭文上的匀、寽、爰是重量单位,但匀、寽、爰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它们的单位量值,已无法确知。秦汉文献虽每对寽、爰作些注释,但说法不一,无可依从。战国秦、宋... 我国从什么时候出现重量单位,最早的重量标准是什么,尚不清楚。西周青铜器铭文上的匀、寽、爰是重量单位,但匀、寽、爰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它们的单位量值,已无法确知。秦汉文献虽每对寽、爰作些注释,但说法不一,无可依从。战国秦、宋、晋、齐、韩、赵、魏、燕、楚、越、东周等国普遍使用斤和镒,但斤、镒多用于馈赠等计重,前面都是一些大数、整数,如百镒、百斤、千镒、千斤、五千斤、万镒等,而极少用在确切的记数后面。文献中斤、镒似乎是并用的,它们互不相属。战国铜器和货币中常见的寽、祈、甾也是重量单位,从进位关系看这些单位与斤、镒之间也没有联系。最早较系统地记载衡制的文献仅见《汉书·律历志》和《小尔雅》。《汉书·律历志》:"权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量单位 战国铜器 衡制 单位量 战国时期 换算关系 上海博物馆 出土 青铜器铭文 律历志
原文传递
也谈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其铜器 被引量:23
19
作者 王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88-93,共6页
关键词 礼县大堡子山 上海博物馆 车马坑 西周晚期 《秦本纪》 公器 文字风格 《史记·秦本纪》 西新邑 秦襄公
下载PDF
上博简《关雎》七篇诗论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廖名春 《中州学刊》 CSSCI 2002年第1期70-76,共7页
论文考释了上海博物馆藏《诗论》简有关《关雎》七篇的记载,指出:《诗论》之“ ”即孔子,简文主要是孔子之论;孔子与毛《序》论《诗》都强调礼义教化,其论《关雎》《甘棠》《燕燕》之义或相同,或相合,但论《 木》《汉广》《鹊巢... 论文考释了上海博物馆藏《诗论》简有关《关雎》七篇的记载,指出:《诗论》之“ ”即孔子,简文主要是孔子之论;孔子与毛《序》论《诗》都强调礼义教化,其论《关雎》《甘棠》《燕燕》之义或相同,或相合,但论《 木》《汉广》《鹊巢》《绿衣》却各不相同,很难从《诗论》简文里找到毛《序》为子夏所作的直接证据;简文对好色、求福、有爱、有恶、溯本的“民性”,看不出有明显的否定倾向,强调的是利用,是“反纳”和“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论 《毛诗序》 《诗论》 《关雎》 孔子 上海博物馆 楚简 文学评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