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爱与境遇──弗莱彻的境遇伦理学 被引量:5
1
作者 马云驰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77-79,共3页
关键词 境遇伦理学 律法主义 基督教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 上帝 道德决断 存在主义 现代社会 安息日 道德问题
下载PDF
弗莱彻的“爱即公正”论述评 被引量:4
2
作者 程立显 《党政干部学刊》 2020年第4期4-15,共12页
弗莱彻的基督教境遇伦理学强调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反对僵化的宗教律法主义。其相对主义含有"上帝之爱"这一绝对因素,要求人们在任何境遇中,都要遵从爱的诫律,像上帝爱一切造物那样爱世人。这种境遇论方法充分尊重行为者从实际... 弗莱彻的基督教境遇伦理学强调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反对僵化的宗教律法主义。其相对主义含有"上帝之爱"这一绝对因素,要求人们在任何境遇中,都要遵从爱的诫律,像上帝爱一切造物那样爱世人。这种境遇论方法充分尊重行为者从实际出发的自决权,因而加重了行为者自主选择的道德责任。境遇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是:"爱同公正是一回事,因为公正就是被分配了的爱。""爱即公正"论在伦理学理论上将爱与公正视为最高范畴,在社会实践上旨在反对"爱"的空洞说教,为遭受社会不公的人们呼唤实实在在的公正待遇。弗莱彻认为,道德公正是法律公正的基础,而法律公正本身绝非道德公正,它必须奠基于道德公正。当面对不公正的法律或执法不公之时,公民不服从乃至"凭良心造反"或革命,均为促进社会公正的正义之举。为了实现社会公正,境遇伦理学又敦促公民尊重和服从奠基于道德公正的法律。弗莱彻的社会公正观深受马克思论著的影响,不乏可资借鉴的真知灼见。弗莱彻终生坚守"独立精神、自由思考、勤于创新、勇于实践"的学者风范,一贯坚持"道德理论与修身实践的统一",为争取世界和平、社会公正和人类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莱彻 境遇伦理学 上帝 道德公正 法律公正 社会公正
原文传递
反抗溃败的世界——冰心《关于女人》的另一种可能 被引量:2
3
作者 郑斯扬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80-88,共9页
纵览冰心将近80年的创作历程,研究者越来越明显地观察到一个重要的现象:20世纪40年代的冰心在创作上终于完成了一个期待已久的转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增长点,在文思文风上显示出成熟的格调,标志着人与文的双重成熟。①如果说1939年... 纵览冰心将近80年的创作历程,研究者越来越明显地观察到一个重要的现象:20世纪40年代的冰心在创作上终于完成了一个期待已久的转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增长点,在文思文风上显示出成熟的格调,标志着人与文的双重成熟。①如果说1939年的《默庐试笔》"终于告别了为少男少女写作的天真与单纯,而具有了中年人的深沉和复杂",构成了文学转型上的一次成功试笔。②那么写于1941-1943年的《关于女人》则反映出中年的冰心于常处挖掘、以妙思著文的睿智与沉稳,开始了一场新的也是由来已久的关于民族与历史、信仰与人生、女性与战争的深刻冥思,将复杂深刻的思考从容洗练地转化为文学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圣陶 知识分子 《关于女人》 上帝 女性人物 战时生活
下载PDF
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爱的观念
4
作者 汪民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2期84-90,共7页
欧洲关于爱的哲学和观念经历了几次转向。在希腊时代,爱的观念从狄奥尼索斯的身体之爱向苏格拉底的知识之爱和奥古斯丁的上帝之爱转变。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爱的观念从世俗的激情之爱向对爱进行科学和理性的分析转变。笛卡尔和斯... 欧洲关于爱的哲学和观念经历了几次转向。在希腊时代,爱的观念从狄奥尼索斯的身体之爱向苏格拉底的知识之爱和奥古斯丁的上帝之爱转变。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爱的观念从世俗的激情之爱向对爱进行科学和理性的分析转变。笛卡尔和斯宾诺莎试图为爱建立科学的解释模式。笛卡尔认为,爱是一种特定的生理过程,是灵魂运动和身体运动的统一。他遵循情感动力学,根据力的大小,将爱划分为强烈的爱、一般的爱和不太强的爱三种类型。斯宾诺莎遵循情感几何学,论证了爱基于关系而产生的可变性、多样性、内在性和非主体性。可以发现,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爱的观念分别是对奥古斯丁的上帝之爱和薄伽丘式的爱的哲学的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卡尔 斯宾诺莎 的哲学 的转向 上帝 理性
下载PDF
洛斯基和他的《价值与存在》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雅平 《世界宗教文化》 1999年第4期59-61,共3页
关键词 活动主体 绝对价值 上帝 相对价值 认识论 黑格尔 客观性 价值哲学 绝对性 普遍性
原文传递
普遍主义仍然是激进思想吗?——阿兰·巴迪乌的真理政治 被引量:1
6
作者 汤红娟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2-77,共6页
关键词 巴迪 阿兰 拉克劳 著名政治学家 上帝 人性观念 国际行动 社群主义 哲学阐释 人道主义干涉
下载PDF
西方古典人文精神的两个基本问题
7
作者 杜丽燕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2-57,共6页
苏格拉底、柏拉图提出“人是什么?”奥古斯丁提出“我是谁?”这是西方古典人文精神的两个基本问题。古希腊人对“人是什么”问题的回答把理性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奥古斯丁所问“我是谁?”使人脱离了自然秩序,把自己放在上帝面前。人为... 苏格拉底、柏拉图提出“人是什么?”奥古斯丁提出“我是谁?”这是西方古典人文精神的两个基本问题。古希腊人对“人是什么”问题的回答把理性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奥古斯丁所问“我是谁?”使人脱离了自然秩序,把自己放在上帝面前。人为自己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即人与上帝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爱的关系,爱即信。中世纪基督教对于“我是谁”的回答,把信仰提到了首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古典人文精神 人的本质 灵魂不朽 原罪 上帝
下载PDF
“社会恶”的社会学
8
作者 刘拥华 《社会科学文摘》 2022年第11期97-99,共3页
作为理论话题的“恶”:神学和政治哲学“恶”(evil)作为一个经典的理论问题,主要在神学和政治哲学等领域中受到重视并加以讨论。尤其在神学领域中,神正论所涉及的核心问题便是“苦难”与“恶”的问题,甚至有人会认为,苦难(suffering)和... 作为理论话题的“恶”:神学和政治哲学“恶”(evil)作为一个经典的理论问题,主要在神学和政治哲学等领域中受到重视并加以讨论。尤其在神学领域中,神正论所涉及的核心问题便是“苦难”与“恶”的问题,甚至有人会认为,苦难(suffering)和恶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基督教上帝之爱信仰中最严重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 神正论 神学 基督教 社会学 苦难 哲学
原文传递
从宗教哲学视角解读亲子之爱——以不完整家庭子女的情感教育为例
9
作者 严彦 《金陵神学志》 2014年第2期117-126,共10页
本文从新兴的弱势群体——不完整家庭子女的情感教育问题出发,结合统计数据和真实案例,阐明了他们在情感教育方面的榜样缺失及负面遗传,通过分析三个"契合"(孩子对亲子之爱与人类对上帝之爱的需求和成熟阶段相似,母爱与上帝... 本文从新兴的弱势群体——不完整家庭子女的情感教育问题出发,结合统计数据和真实案例,阐明了他们在情感教育方面的榜样缺失及负面遗传,通过分析三个"契合"(孩子对亲子之爱与人类对上帝之爱的需求和成熟阶段相似,母爱与上帝之爱母性特征的三个层面一一吻合,父爱对孩子的正反引导作用与上帝之爱的父性特征一致),试图探讨宗教文化对爱和情感的正面引导作用,探索对单亲家庭子女弥补双亲之爱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子 上帝 单亲家庭子女 情感教育
原文传递
何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试论赵紫宸先生中国化的婚姻伦理观
10
作者 文革 《天风》 2019年第10期34-35,共2页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快速转型,当代人的婚姻状况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尤其是传统文化中关于美好婚姻的意义理解已经被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等冲淡了很多。本文尝试从真爱婚姻、两性契合、有节有义和伦理责任四个方面来阐述赵...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快速转型,当代人的婚姻状况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尤其是传统文化中关于美好婚姻的意义理解已经被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等冲淡了很多。本文尝试从真爱婚姻、两性契合、有节有义和伦理责任四个方面来阐述赵紫宸先生的婚姻伦理思想,思考何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以冀发出基督教婚姻伦理的声音,为社会的稳定和伦理的重建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伦理观 上帝形象 婚姻关系 基督教 上帝 中国化
原文传递
丁光训谈“上帝之爱”与“爱国主义”
11
作者 弋杨 《中华儿女》 2003年第2期211-212,共2页
关键词 上帝 国主义感情 基督徒 中国基督教 神学思想建设 基督教新教 《圣经》 梵蒂冈 天主教 上帝
原文传递
浅谈法国民间语言中的宗教色彩
12
作者 裘荣庆 《法语学习》 1997年第3期40-42,共3页
关键词 民间语言 基督教 宗教色彩 复活节 法国 大马士革 贫无立锥 巴黎圣母院 犹大 上帝
原文传递
十七世纪爱的形而上学概念
13
作者 吴树博(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6-45,共10页
在十七世纪的欧洲哲学中,形而上学与爱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当时的形而上学与新的机械论科学有着异常紧密的联系,从而与传统的基督宗教的形而上学产生了尖锐冲突,而爱在当时哲学家所构想的情感理论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十七... 在十七世纪的欧洲哲学中,形而上学与爱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当时的形而上学与新的机械论科学有着异常紧密的联系,从而与传统的基督宗教的形而上学产生了尖锐冲突,而爱在当时哲学家所构想的情感理论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十七世纪的哲学家,特别是理性主义哲学家却对爱进行了新的形而上学探讨,从而与传统神学式的爱的概念产生了冲突。因此,在十七世纪,一个决定性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关于情感的物理—生理学理论的框架内来解释传统基督教就爱的德性作用所持有的神学—形而上学信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笛卡尔、斯宾诺莎和马勒伯朗士纷纷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笛卡尔提出了一种以形而上学的物理学为基础的爱的理论,并以新的方式解释了上帝之爱。斯宾诺莎接受了笛卡尔对爱进行形而上学解释的倾向,但是却不接受其基督教神学的诸特征;而马勒伯朗士则强调了笛卡尔的爱的概念所蕴含的基督教—奥古斯丁主义的因素,而且他强调的程度甚至比笛卡尔本人还要高。本文要展现的正是这三种理论的主要因素。文末则简要考察了达默里斯·马萨姆女士在著作中对这种形而上学理论的最成熟版本(即马勒伯朗士的理论)所做的反思。马萨姆女士强调爱总是伴有欲望和善意,对上帝的爱和对受造物的爱不能严格区分,从而对上帝的爱或一般意义上的上帝本身不再占据突出地位,这种世俗化倾向对后世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上帝 完满
原文传递
要象谁一样爱人?——我读《圣经》
14
作者 祈光 《世界宗教文化》 1996年第2期45-48,共4页
亲爱的朋友: 你好! 来信已收,让人多高兴啊!虽也就是几句寻常问候话,可倘那话出自真情,即使寻常得已成套语,不也奇异地温馨么?这些年我常想到死亡,想到人终难免一死,遥遥地象看到我的坟显在荒郊……念及此,便倍觉人间关爱之可贵了。唉... 亲爱的朋友: 你好! 来信已收,让人多高兴啊!虽也就是几句寻常问候话,可倘那话出自真情,即使寻常得已成套语,不也奇异地温馨么?这些年我常想到死亡,想到人终难免一死,遥遥地象看到我的坟显在荒郊……念及此,便倍觉人间关爱之可贵了。唉,永远无法补赎的,是我对我父的疚愧!他去的时候我这个儿子竟不在,竟没给他一点点可怜的安慰,没拉拉他枯瘦的手……朋友,多么感谢你给我的爱——我又知道,这爱原无法感谢;唯有赞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 上帝 血缘 血缘关系 人如己 基督教 封建专制 生存秩序 炎黄子孙 合理性
原文传递
大喜的信息
15
作者 伏丽莎 《天风》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6-37,共2页
现今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和信息高速公路的世界。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是什么人,信息都充塞着你的生活空间。大到国际问题,小到生活琐事,一张信息的网包裹着我们,良莠不齐,真伪难辨。但我们今日所听见的,是一个... 现今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和信息高速公路的世界。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是什么人,信息都充塞着你的生活空间。大到国际问题,小到生活琐事,一张信息的网包裹着我们,良莠不齐,真伪难辨。但我们今日所听见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信息——耶稣基督的福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信 上帝 耶稣基督 以色列民族 网包 生活琐事 以色列人 大卫 国际问题 罪人
下载PDF
教皇哀叹:圣诞染铜臭
16
《英语自学》 2006年第1期4-5,共2页
关键词 本笃十六世 《马太福音》 圣彼得广场 路加福音 圣诞节期间 上帝 伯利恒 户口登记 约瑟 罗马天
下载PDF
宗教视野下的罪与赎——弗朗索瓦·莫里亚克作品探析
17
作者 刘娟 孙周年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12-14,共3页
作为一名天主教作家,莫里亚克以"原罪说"和"救赎说"为基点,深入挖掘作品中犯罪之人的精神世界,并最终让他们在灵与肉的痛苦挣扎中因上帝之爱的介入而获得拯救,这既是作者对人性缺陷的深深忧虑,也是作者在宗教意义... 作为一名天主教作家,莫里亚克以"原罪说"和"救赎说"为基点,深入挖掘作品中犯罪之人的精神世界,并最终让他们在灵与肉的痛苦挣扎中因上帝之爱的介入而获得拯救,这既是作者对人性缺陷的深深忧虑,也是作者在宗教意义上获得的救助和解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亚克 上帝 救赎
下载PDF
恶灵之爱与弥赛亚的背叛——对S.昂斯基戏剧《恶灵,或介于两个世界之间》一种托寓式解读
18
作者 包安若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6-203,共8页
本文对意第绪语作家S.昂斯基于1913年创作的戏剧《恶灵,或介于两个世界之间》从托寓的角度进行解读,认为作者在这部剧作中植入了完整的17世纪沙巴特运动的框架,意在曲折说明其同时代犹太人的信仰与17世纪犹太人对假弥赛亚的信仰类似,二... 本文对意第绪语作家S.昂斯基于1913年创作的戏剧《恶灵,或介于两个世界之间》从托寓的角度进行解读,认为作者在这部剧作中植入了完整的17世纪沙巴特运动的框架,意在曲折说明其同时代犹太人的信仰与17世纪犹太人对假弥赛亚的信仰类似,二者皆不能把他们从现世的痛苦中解救出来。同时,通过传统的内容与戏剧这种象征现代性的艺术形式的结合,作者表达了他对现代世界中留存的传统犹太宗教和生活的复杂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灵》沙巴特·泽维运动 上帝 传统与现代
下载PDF
荣福直观中的友爱与出离——阿奎那幸福论中的神秘主义维度
19
作者 归伶昌 《基督教文化学刊》 2021年第2期26-48,共23页
在阿奎那的思想中,人最完满的幸福便是对上帝的直观(visio Dei,荣福直观),其核心是对上帝本质的把握和享受(frui)。而这一享受,无疑是对上帝之爱(caritas)的结果。^(①)而阿奎那不厌其烦地说,这种爱,从本质而言是一种友爱(amor amicitae... 在阿奎那的思想中,人最完满的幸福便是对上帝的直观(visio Dei,荣福直观),其核心是对上帝本质的把握和享受(frui)。而这一享受,无疑是对上帝之爱(caritas)的结果。^(①)而阿奎那不厌其烦地说,这种爱,从本质而言是一种友爱(amor amicitae)。^(②)但如果我们分析阿奎那幸福思想中对上帝之爱的完成,即作为完满幸福的荣福直观,则会发现它似乎更符合阿奎那对欲求之爱(amor concupiscientiae)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奎那 上帝 幸福论 神秘主义 幸福思想 完满 欲求
原文传递
最高的法律是人的良知
20
作者 钱跃军 《法制资讯》 2010年第2期77-79,共3页
最传统、也是最现代的法庭判案就是凭借人的良知:以人的良知来区分好法与恶法,也以人的良知来判断判案是否正义。从这个意义来说,良知既是法律的最高准则。
关键词 恶法 上帝 希腊哲学家 王阳明 奥古斯丁 摇摇头 不学而能 在人间 惩罚手段 是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