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北上寺剖面罗德阶—吴家坪阶牙形石生物地层 被引量:6
1
作者 房强 景秀春 +1 位作者 邓胜徽 王训练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92-699,共8页
在四川北部广元上寺剖面茅口组—吴家坪组首次发现了重要的牙形石属种Clakina postbitteri postbitteri、C.postbitteri hongshuiensis、C.dukouensis和C.asymmetrica,识别出8个牙形石带,自下至上依次为Jinogondolella nankingensis带、... 在四川北部广元上寺剖面茅口组—吴家坪组首次发现了重要的牙形石属种Clakina postbitteri postbitteri、C.postbitteri hongshuiensis、C.dukouensis和C.asymmetrica,识别出8个牙形石带,自下至上依次为Jinogondolella nankingensis带、J.aserrata带、J.postserrata带、Clarkina postbitteri postbitteri带、C.dukouensis带、C.asymmetrica带、C.guangyuanensis带和C.orientalis带。比较精确地确定该剖面瓜德鲁普统-乐平统界线以Clarkina postbitteri postbitteri的出现为标志,使该剖面成为川北一个发育较为连续的、可与国内外同期地层精确对比的牙形石带序列的重要剖面。根据上寺剖面的岩性与牙形石产出状况分析,认为前乐平统生物灾变事件至少部分受到火山活动影响,灾变事件在本剖面响应的时间应在J.postserrata带晚期直至乐平统-瓜德鲁普统的界线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牙形石 罗德阶 沃德阶 卡匹敦阶 吴家坪阶 二叠系 剖面 广元 四川
原文传递
四川广元上寺剖面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旋回地层:基于小波分析的P-T界线地质事件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乔彦国 时志强 +1 位作者 王艳艳 张彪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03-410,共8页
利用小波分析技术,对采集自四川广元上寺剖面上二叠统—下三叠统格里斯巴赫亚阶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序列的自然伽马(GR)能谱序列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沉积序列很大程度上受到410:102.5:42.6:21.5的米兰科维奇旋回控制。晚二叠... 利用小波分析技术,对采集自四川广元上寺剖面上二叠统—下三叠统格里斯巴赫亚阶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序列的自然伽马(GR)能谱序列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沉积序列很大程度上受到410:102.5:42.6:21.5的米兰科维奇旋回控制。晚二叠世上寺剖面位于古特提斯洋的深水环境,沉积速率较低,平均为5cm/ka;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时期研究区构造活动强烈,陆地及海洋生物发生大灭绝,由于酸雨以及植被缺乏等气候及生态因素影响,陆地表面风化速率急剧增加,大量陆源物质注入导致早三叠世早期浅海系统沉积速率提高至25cm/ka,并强烈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抑制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延缓了海洋生态复苏进程。在二叠纪末期,上寺剖面沉积记录的旋回性较为明显且稳定,到三叠纪早期旋回性有所变差。早三叠世沉积速率的显著变化和旋回性差异与该时期动荡的古气候、古海洋环境密切相关,地球表层环境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影响,且可能成为早三叠世海洋生态系统复苏缓慢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界线 生物大灭绝 米兰科维奇旋回 沉积速率 小波分析 剖面
下载PDF
四川广元上寺剖面长兴阶放射虫动物群演变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4
3
作者 聂小妹 雷勇 +1 位作者 冯庆来 向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09-815,共7页
对四川广元上寺剖面大隆组的放射虫动物群进行了详细的鉴定和丰度、分异度的统计。发现该放射虫动物群丰度和分异度均较低,以泡沫虫和内射虫为主,含少量十字多囊虫的分子;其丰度和分异度与长兴期海平面变化具有很好的耦合关系:放射虫丰... 对四川广元上寺剖面大隆组的放射虫动物群进行了详细的鉴定和丰度、分异度的统计。发现该放射虫动物群丰度和分异度均较低,以泡沫虫和内射虫为主,含少量十字多囊虫的分子;其丰度和分异度与长兴期海平面变化具有很好的耦合关系:放射虫丰度、分异度较大的层位对应于长兴早期和长兴晚期两次最大海侵事件发生的层位。相对长兴晚期而言,长兴早期放射虫的丰度和分异度较大,这与长兴早期水体相对较深有关。此外,有孔虫与放射虫丰度变化呈现很好的负相关性,这与它们不同的生活习性和水深的变化有关。分析表明:水深的变化是上寺剖面放射虫动物群演变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 丰度 分异度 海平面变化 长兴期 剖面
下载PDF
四川广元上寺剖面上二叠统大隆组优质烃源岩发育主控因素初探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牛 胡超涌 +1 位作者 马仲武 颜佳新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7-354,共8页
对四川广元上寺上二叠统剖面进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并利用Al/Ti值评估古生产力,而利用Mo、U、V、Cr、V/Cr和V/(V+Ni)来评估沉积环境,进而探讨烃源岩中有机质的积累与海洋初级生产力、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以及沉积速率之间的关系... 对四川广元上寺上二叠统剖面进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并利用Al/Ti值评估古生产力,而利用Mo、U、V、Cr、V/Cr和V/(V+Ni)来评估沉积环境,进而探讨烃源岩中有机质的积累与海洋初级生产力、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以及沉积速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大隆组中部,TOC、过剩铝、Cu、Ni和Cd出现高值(TOC平均值为5.82%),具备优质烃源岩特征。对该段地层的生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U、V、Cr丰度高,V/Cr>4.25和V/(V+Ni)>0.7指示长期的厌氧沉积环境;而此时Al/Ti则指示只有中等的古生产力。低的沉积速率可能是有机质浓缩的主要原因。与上地壳平均页岩相比,大隆组中部明显富集Cd、P、Mo、U、Cu、Ni、V和Zn,亏损Co和Mn,显示出与现代上升流发育区近似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该烃源岩层发育于上升流盛行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元剖面 烃源岩 微量元素 升流 二叠统 大隆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