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古文献口述与古史重建问题——基于“传词”与“传意”两种途径的考察
1
作者 李凯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18,共5页
整个古代尤其是上古时代民众识字率较低,口述是一种重要的文献传播途径,学界对相关问题已有所关注。^(①) 但关于上古时期口述形式如何传达真实性内容等问题,学界尚缺乏专题探讨,相关问题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吕思勉就20世纪20年代人们... 整个古代尤其是上古时代民众识字率较低,口述是一种重要的文献传播途径,学界对相关问题已有所关注。^(①) 但关于上古时期口述形式如何传达真实性内容等问题,学界尚缺乏专题探讨,相关问题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吕思勉就20世纪20年代人们对《老子》的质疑指出:“传者乃以战国时之名易之,此如今译书者,于书中外国名物,易之以中国名物耳,虽不免失真,固与伪造有别也。”^(②) “译书”的比喻非常形象,试图突破古史辨学者简单化的逻辑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传播 传者 识字率 古时代 吕思勉 古史辨 专题探讨 古文献
下载PDF
“病”本义考证 被引量:4
2
作者 黄金贵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0-448,共9页
"病"的本义,今或作重病义,或作疾病义。通过对《诗经》等八部早期上古文献中的"病"、"疾病"用例考察,发现早期疾病义都用"疾","病"不用作疾病义,更无重病义;"疾病"连用,其... "病"的本义,今或作重病义,或作疾病义。通过对《诗经》等八部早期上古文献中的"病"、"疾病"用例考察,发现早期疾病义都用"疾","病"不用作疾病义,更无重病义;"疾病"连用,其"病"为形容词的危重义。进而通过对八部上古文献中"病"、"疾病"所有词义及其训诂的梳理,可定"病"的本义是困苦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本义“疾”疾病义 重病义 困苦义 古文献
下载PDF
上古文献“分别词”与特殊异读考辨
3
作者 郑妞 《语言学论丛》 2023年第4期125-139,共15页
我们将上古文献中处在相邻语言环境、词义上有一定关联、语音上存在区别的词称为“分别词”。通过四组“分别词”的辨析,对与之相关的特殊异读的来源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分别词”作为一个线索,能够证明最初两个词读音有别,在后来的发... 我们将上古文献中处在相邻语言环境、词义上有一定关联、语音上存在区别的词称为“分别词”。通过四组“分别词”的辨析,对与之相关的特殊异读的来源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分别词”作为一个线索,能够证明最初两个词读音有别,在后来的发展中,有的通过同义换读产生特殊异读,有的是字形混同产生特殊异读。认为“分别词”代表了词汇发展“分”的阶段,而“同义换读”代表了词汇发展“合”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词汇的融合和竞争,最终形成字音的根本性更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献 分别词 特殊异读 同义换读
原文传递
“德”在上古文献中的“志向”义——兼与伦理史家切磋 被引量:3
4
作者 艾荫范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48-52,共5页
"德"在上古文献中不仅有相当高的复现率,而且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它在政治、伦理、宗教、民俗诸多领域常常处在核心位置。两千年来经学阐释学一直把它囿于伦理界域内。本文希望正确的词义破解能够纠正这一偏见,以便为其重新定位。
关键词 古文献 志向
下载PDF
上古文献中有关医治义的几个字词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海伦 《医古文知识》 1994年第4期39-41,共3页
关键词 中医学 中国医药学 古文献 字词 古文
下载PDF
甲骨文“疾”字质疑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标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3-65,68+79,共5页
甲骨文“疾”字质疑●张标一卜辞疾病类之“”字,是一关键性词语。诸家释“疥”、“疠”、“瘳”、“()”、“”等,其说不一。今多从丁山、胡厚宣说释“疾”。但这样解释仍有未安之处。卜辞关乎疾病之固定格式“”、“亡”、“降”... 甲骨文“疾”字质疑●张标一卜辞疾病类之“”字,是一关键性词语。诸家释“疥”、“疠”、“瘳”、“()”、“”等,其说不一。今多从丁山、胡厚宣说释“疾”。但这样解释仍有未安之处。卜辞关乎疾病之固定格式“”、“亡”、“降”中释“疾”是很妥贴的。至于卜文习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金匮要略》 《伤寒论》 《素问》 扁鹊仓公列传 古文献 《五十二病方》 及物动词 患……病 宾语
下载PDF
《黄帝内经》理论内容与文本体例源流解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石翎笙 贺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45-450,共6页
《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较成系统的医学典籍。通过探索上古文献普遍传承规律,本文对《黄帝内经》一书理论内容与文本体例两层次的源流展开梳理。《黄帝内经》理论内容的源头最早可追溯至周官医学时期,几经世代口耳相传,在特定历史条件... 《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较成系统的医学典籍。通过探索上古文献普遍传承规律,本文对《黄帝内经》一书理论内容与文本体例两层次的源流展开梳理。《黄帝内经》理论内容的源头最早可追溯至周官医学时期,几经世代口耳相传,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转化为以书面文本为主体的文献形式。成文初期文本以简牍为载体,因而多呈以零碎篇章为单位的片段化流传;后随汉人将篇章不断联系成较长的篇幅,逐渐形成医书式的汇编;并于唐代王冰以义理梳理贯通后文本最终定型,流传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古文献 简牍 王冰
原文传递
对《诗经》四声比例的研究
8
作者 张文轩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1期18-25,共8页
俞敏先生曾撰《古四声平议》一文,刊于《训诂研究》第一辑(1981)。其中将几种上古文献篇章的文字。
关键词 防有鹊巢 古文献 君子阳阳 郑风 《小雅》 陈风 东方之日 鲁颂 殷其雷 召南
下载PDF
从“息”字的多义性谈词义引申的规律 被引量:1
9
作者 胡安良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83-89,共7页
《庄子·逍遥游》里有一段话: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 《庄子·逍遥游》里有一段话: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段话的现代汉语译文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义引申 汉语译文 齐谐 息相 九万 南冥 浑言 三千里 贱息 古文献
下载PDF
探究“六经”编纂与传播确立整本书阅读学程设计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勇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第13期112-114,共3页
追本溯源,探究孔子对"六经"的编纂与教学实践,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实施,特别是开发设计整本书阅读学程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孔子对上古文献典籍进行删定赞修,成为教授学徒的"六经",并... 追本溯源,探究孔子对"六经"的编纂与教学实践,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实施,特别是开发设计整本书阅读学程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孔子对上古文献典籍进行删定赞修,成为教授学徒的"六经",并根据不同的经学内容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因材施教,注重育人功能,倡导"诗教"等,对高中整本书阅读学程设计原则有指导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 因材施教 学程 古文献 追本溯源 指导性作用 教学实践 育人功能
下载PDF
也论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中的推源问题 被引量:1
11
作者 董志翹 《汉语史研究集刊》 1998年第1期63-80,共18页
在中古汉语词汇中,出现了一些面目陌生的新词,或是某些旧词具有了鲜为人知的新义。对这些新词新义的研究,前贤时彦做了大量的考释工作。但一般较多采用排比归纳的方法,即尽可能地收集同类用例,经过比较分析,求出其所表达的意义。
关键词 中古汉语 词汇研究 推源 袜肚 古文献 音同 唐求 一侗 得名之由 董解元
原文传递
论上古文献中谚语格言的引用方式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玉秀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3-78,共6页
相对于歌谣逸诗的整理,上古文献中格言谚语的辑录遗漏较多,主要原因在于未能细察古书引用俗语格言的方式和体例,因而有必要做进一步研究。上古文献中引用谚语格言,除了明确标以"谚"、"语"、"言"等,还常常... 相对于歌谣逸诗的整理,上古文献中格言谚语的辑录遗漏较多,主要原因在于未能细察古书引用俗语格言的方式和体例,因而有必要做进一步研究。上古文献中引用谚语格言,除了明确标以"谚"、"语"、"言"等,还常常用"闻之"和"故曰"为标志;没有任何标志而引用谚语格言的情形也普遍存在,应当依据语言的对仗、押韵、排比等形式、内容的哲理性和经验总结性以及不同文献或同一文献的不同篇章同时出现这三条主要原则进行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献 格言 谚语 引用方式 闻之 故曰
原文传递
词义的发展演变与“词类活用”
13
作者 颜世熹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1期55-59,共5页
“词类活用”(有人称之为“实词活用”)是古汉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不只是语法方面的问题,也同词义的发展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正确地分析和把握词汇在发展演变中构成的词义系列及其语法属性,才能正确判定“词... “词类活用”(有人称之为“实词活用”)是古汉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不只是语法方面的问题,也同词义的发展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正确地分析和把握词汇在发展演变中构成的词义系列及其语法属性,才能正确判定“词类活用”,才不至于把词的一个固有义项或兼类词的一个固有词性误作“词类活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类活用 词义演变 兼类词 语法方面 语法属性 常用义 袁仁林 旧义 词义引申 古文献
下载PDF
中国上古时期文献写、抄特征及其文献学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傅刚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0-147,160,共8页
因书写工具、载体的不同,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写、抄,与刻本时代的写、抄本不是同一个概念。中国自有文献以来,就比较注重对文献的保管和整理,又因教学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需要,所以即使在先秦两汉时期,文献也具有稳定性特征。先秦两汉时... 因书写工具、载体的不同,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写、抄,与刻本时代的写、抄本不是同一个概念。中国自有文献以来,就比较注重对文献的保管和整理,又因教学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需要,所以即使在先秦两汉时期,文献也具有稳定性特征。先秦两汉时期建立了比较科学的整理文献的原则和方法,成为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的重要内容。否定这一点,也就否定了中国文化的源头,同时也将动摇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学术基础,其后果是滋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疑,进而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虚无主义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献 写本 抄本 学术传统
原文传递
释“击壤”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雪樵 《运城学院学报》 1993年第2期27-30,共4页
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 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晋·皇甫《帝王世纪》 在我国上古文献中,屡有“尧民击壤”的记载,历代... 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 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晋·皇甫《帝王世纪》 在我国上古文献中,屡有“尧民击壤”的记载,历代书籍转述不绝,诗文则更多征引。清人沈德潜所编《古诗源》、赫然将《击壤歌》列于卷首,视为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古的一首诗。 那么,“击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壤”又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汉·刘熙《释名》只是笼统的说,击壤是“古老之戏也”。最先把这个问题讲清的则是邯郸淳。《太平御览》七五五卷引述魏·邯郸淳《艺经》曰:“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阔三寸,其形如履。将戏,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为上。”看来这种游戏的主要特征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击壤 邯郸淳 《太平御览》 艺经 尧民 帝王世纪 古文献 康衢谣 《释名》 周亮工
下载PDF
上古汉语双音补充结构研究
16
作者 陈宝勤 陈晨 《汉字文化》 2015年第3期14-24,共11页
汉语双音补充结构,是在动语与补语位置上由单音动词与单音动词、形容词等构成的具有补充说明与被补充说明关系的结构。汉语双音补充结构肇始于上古时期,发展于中古时期,成熟于近古时期,延续于现代。上古汉语双音补充结构有"动+动/动... 汉语双音补充结构,是在动语与补语位置上由单音动词与单音动词、形容词等构成的具有补充说明与被补充说明关系的结构。汉语双音补充结构肇始于上古时期,发展于中古时期,成熟于近古时期,延续于现代。上古汉语双音补充结构有"动+动/动+形"两种类型,是由"动+动、动+形"双音连谓结构演化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音 古汉语 结构演化 对象宾语 动结式 单音 动作行为 结构研究 中古时期 古文献
原文传递
上古神话研究的民族学、语言学视角
17
作者 刘青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9-192,共4页
上古口头流传的神话资料是汉藏语假说得以成立的理论基础,足可证神话与语言学之间关系之密切,这种密切联系是建立在上古社会多民族之间相互作用之基础上的。因此,由上古民族衍化过来的现代各民族之田野调查资料,对解释上古文献的神话内... 上古口头流传的神话资料是汉藏语假说得以成立的理论基础,足可证神话与语言学之间关系之密切,这种密切联系是建立在上古社会多民族之间相互作用之基础上的。因此,由上古民族衍化过来的现代各民族之田野调查资料,对解释上古文献的神话内容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语言又是探寻在没有书面文献以前、靠神话得以流传的历史的重要工具。不唯如此,现代语言学其他流派的理论与方法,也可以为上古神话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野资料 古文献 民族交流 语言学 学术方法
原文传递
从“对话”一词的词义发展说起
18
作者 善忠 《临沂师专学报》 1988年第2期97-100,共4页
近来,“对话”一词传播很广,使用率颇高。《现代汉语词典》“对话”条下是这样解释的:[对话]①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多指小说或戏剧里的人物之间的)。②国际上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多指一向没有联系的国家或政府之间)。
关键词 词义发展 现代汉语词典 语言词汇 汉语词义 几方 语言学角度 传统语言学 指一 古文献 社会语言学
下载PDF
迷雾中的上古神兽
19
作者 王美君 孟凡萌(绘图) 韩志信(绘图) 《博物》 2021年第10期41-47,共7页
由于年代久远,除去那些身份确凿的昔日巨兽,还有众多上古“神兽”隐于重重迷雾之中。出土文物和上古文献记录了它们的一鱗半爪,考古学家却迟迟未能探明其真身。这些神秘动物,到底是几干年前先民的真实所见,还是奇瑰浪漫的想象?
关键词 神兽 古文献 重重迷雾 出土文物
原文传递
《山海经》的地域形制观念
20
作者 司佳节(译) 《历史地理》 2001年第1期434-444,共11页
德国哥廷根大学俄罗斯籍访问学者维拉・德洛芙娃女士长期致力于对中国上古文献中思想模式的研究。在《〈山海经〉的地域形制观念》一文中,她延伸《禹贡》中“九州”的格局所反映的理想的空间分布模式,将视角放到《山海经》中《五藏山经... 德国哥廷根大学俄罗斯籍访问学者维拉・德洛芙娃女士长期致力于对中国上古文献中思想模式的研究。在《〈山海经〉的地域形制观念》一文中,她延伸《禹贡》中“九州”的格局所反映的理想的空间分布模式,将视角放到《山海经》中《五藏山经》的整体组合上。在具体的阐释过程中,她从中国上古礼制中的观念里挖掘一个思想的空间,将之对应到文本中的地域划分中,尝试着拼合出平面的地理分布与无形的思想观念所组成的一个三维空间。但是,正如作者所说,这种阐释文本的努力并不等于放弃或否定中国学者们所作的具体考证,而是试图从另一个角度考察、探讨这本古老的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划分 《山海经》 《五藏山经》 空间分布模式 《禹贡》 山海经 古文献 整体组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