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胶州湾围隔实验中溶解有机物三维荧光特征
被引量:
15
1
作者
任保卫
赵卫红
+4 位作者
王江涛
邹景忠
韩笑天
王璐
刘亚林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12-718,共7页
利用三维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法(EEMS),测定胶州湾围隔实验中不同营养盐条件下产生的溶解有机物的三维荧光特性.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可产生类蛋白和类腐殖质荧光,类蛋白荧光峰由类酪氨酸(tyrosine-like)荧光峰和类色氨酸(trypto...
利用三维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法(EEMS),测定胶州湾围隔实验中不同营养盐条件下产生的溶解有机物的三维荧光特性.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可产生类蛋白和类腐殖质荧光,类蛋白荧光峰由类酪氨酸(tyrosine-like)荧光峰和类色氨酸(tryptophanlike)荧光峰组成,主要位置为Exmax/Emmax=270nm/290~310nm,Exmax/Emmax=270—290nm/320~350nm的荧光峰强度比较弱;在Exmax/Emmax=250~260nm/380~480nm(A峰)、Exmax/Emax=310~320nm/380~420nm(C峰)和Exmax/Emmax=330~350nm/420~480nm(M峰)位置均出现零散的类腐殖质荧光峰,其中以A峰为主.类酪氨酸荧光强度明显高于类腐殖质荧光强度.浮游植物量降低时,类酪氨酸荧光强度与叶绿素a浓度呈明显的负相关.硅藻和甲藻产生的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荧光强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两者来源相似,并且甲藻与硅藻相比能够产生更多的类蛋白荧光物质.不同环境下类腐殖质混合物的组分比例不同,甲藻生长环境下相对于硅藻具有较低的A/C比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隔实验
溶解有机物
三维
荧光
激发
-
发射
矩阵
光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典型化学条件对Fe^(2+)促进消化污泥凝聚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曹艾清
王毅力
+1 位作者
王梦阳
胡威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166-5174,共9页
以消化污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Fe^(2+)浓度、pH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对Fe^(2+)促进消化污泥凝聚性能的影响,采用扩展的DLVO理论(EDLVO)探讨了污泥絮体凝聚过程中结合能的变化特征,并对典型条件下各层胞外聚合物(EPS)的三维荧光谱图(EEM)进行...
以消化污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Fe^(2+)浓度、pH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对Fe^(2+)促进消化污泥凝聚性能的影响,采用扩展的DLVO理论(EDLVO)探讨了污泥絮体凝聚过程中结合能的变化特征,并对典型条件下各层胞外聚合物(EPS)的三维荧光谱图(EEM)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e^(2+)促进消化污泥凝聚的最佳化学条件为Fe^(2+)浓度50 mmol·L^(-1),pH=7.57(原始值),离子强度0.01 mol·L^(-1)。在最佳Fe^(2+)浓度或pH下,Fe^(2+)促进污泥凝聚的主要作用为:增大Zeta电位、提高絮体粒径和密实程度、增强疏水性和降低污泥絮体间的能垒;在最佳离子强度下,提高絮体粒径和密实程度是促进污泥凝聚的主要作用;离子强度的增加并未降低污泥位能曲线的能垒。EEM证明,Fe^(2+)主要与污泥EPS中slime层结合以促进污泥凝聚,主要结合物为蛋白质A、可见富里酸和紫外富里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污泥
凝聚
FE^2+
扩展的DLVO理论
三维
荧光
激发
-
发射
矩阵
光谱
胞外聚合物(EPS)
原文传递
题名
胶州湾围隔实验中溶解有机物三维荧光特征
被引量:
15
1
作者
任保卫
赵卫红
王江涛
邹景忠
韩笑天
王璐
刘亚林
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12-718,共7页
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2006AA09Z180
2004AA639790)
+2 种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1CB4097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76040)
青岛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4-2-JZ-88)
文摘
利用三维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法(EEMS),测定胶州湾围隔实验中不同营养盐条件下产生的溶解有机物的三维荧光特性.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可产生类蛋白和类腐殖质荧光,类蛋白荧光峰由类酪氨酸(tyrosine-like)荧光峰和类色氨酸(tryptophanlike)荧光峰组成,主要位置为Exmax/Emmax=270nm/290~310nm,Exmax/Emmax=270—290nm/320~350nm的荧光峰强度比较弱;在Exmax/Emmax=250~260nm/380~480nm(A峰)、Exmax/Emax=310~320nm/380~420nm(C峰)和Exmax/Emmax=330~350nm/420~480nm(M峰)位置均出现零散的类腐殖质荧光峰,其中以A峰为主.类酪氨酸荧光强度明显高于类腐殖质荧光强度.浮游植物量降低时,类酪氨酸荧光强度与叶绿素a浓度呈明显的负相关.硅藻和甲藻产生的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荧光强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两者来源相似,并且甲藻与硅藻相比能够产生更多的类蛋白荧光物质.不同环境下类腐殖质混合物的组分比例不同,甲藻生长环境下相对于硅藻具有较低的A/C比值.
关键词
围隔实验
溶解有机物
三维
荧光
激发
-
发射
矩阵
光谱
Keywords
mesocosm experiment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spectrum (EEMS)
分类号
X5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典型化学条件对Fe^(2+)促进消化污泥凝聚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曹艾清
王毅力
王梦阳
胡威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处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166-5174,共9页
基金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105-002-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78041
51678053)
文摘
以消化污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Fe^(2+)浓度、pH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对Fe^(2+)促进消化污泥凝聚性能的影响,采用扩展的DLVO理论(EDLVO)探讨了污泥絮体凝聚过程中结合能的变化特征,并对典型条件下各层胞外聚合物(EPS)的三维荧光谱图(EEM)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e^(2+)促进消化污泥凝聚的最佳化学条件为Fe^(2+)浓度50 mmol·L^(-1),pH=7.57(原始值),离子强度0.01 mol·L^(-1)。在最佳Fe^(2+)浓度或pH下,Fe^(2+)促进污泥凝聚的主要作用为:增大Zeta电位、提高絮体粒径和密实程度、增强疏水性和降低污泥絮体间的能垒;在最佳离子强度下,提高絮体粒径和密实程度是促进污泥凝聚的主要作用;离子强度的增加并未降低污泥位能曲线的能垒。EEM证明,Fe^(2+)主要与污泥EPS中slime层结合以促进污泥凝聚,主要结合物为蛋白质A、可见富里酸和紫外富里酸。
关键词
消化污泥
凝聚
FE^2+
扩展的DLVO理论
三维
荧光
激发
-
发射
矩阵
光谱
胞外聚合物(EPS)
Keywords
digested sludge
aggregation
Fe^2+
extended DLVO theory
three-dimensional 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EEM)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
分类号
X7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胶州湾围隔实验中溶解有机物三维荧光特征
任保卫
赵卫红
王江涛
邹景忠
韩笑天
王璐
刘亚林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1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典型化学条件对Fe^(2+)促进消化污泥凝聚性能的影响
曹艾清
王毅力
王梦阳
胡威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