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溶解性有机物组成对混凝及类芬顿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廖晓婷 钟全发 +5 位作者 张众 徐飞 赵建树 余瑾 谭骏 何頔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38-248,共11页
为探究溶解性有机物(DOM)组成对工艺处理效率的影响,以不同来源的两种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为对象,分别采用混凝、UV芬顿和电芬顿工艺进行处理,比较和分析不同工艺处理后两种渗滤液膜浓缩液的DOM去除差异。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混凝、U... 为探究溶解性有机物(DOM)组成对工艺处理效率的影响,以不同来源的两种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为对象,分别采用混凝、UV芬顿和电芬顿工艺进行处理,比较和分析不同工艺处理后两种渗滤液膜浓缩液的DOM去除差异。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混凝、UV芬顿、电芬顿工艺降解1#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经“膜生物反应(MBR)+纳滤(NF)”处理)的溶解性有机碳(DOC)去除率分别达42%、66%、62%,降解2#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经“缺氧/好氧(A/O)+反渗透(RO)”处理)的DOC去除率分别达20%、60%、52%。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法(EEMPARAFAC)和液相色谱-有机碳测定仪(LC-OCD)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渗滤液浓缩液的DOC去除差异与DOM组成差异有关。LC-OCD定量检测结果表明,相比2#渗滤液膜浓缩液(52%),1#渗滤液膜浓缩液含有更多的混凝工艺和两种类芬顿工艺均优先去除的大分子有机物(73%),因此,1#渗滤液膜浓缩液具有更高的DOC去除率。此外,在两种类芬顿工艺处理过程中,大分子类物质逐渐转化为小分子类物质后,随着反应的进行,或许进一步矿化。对于含较多大分子有机物的渗滤液膜浓缩液,建议采用混凝或类芬顿工艺;而对于含较多小分子有机物的渗滤液膜浓缩液,建议采用混凝-类芬顿联合工艺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膜浓缩液 溶解性有机物 类芬顿工艺 混凝 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 液相色谱-有机碳测定
下载PDF
基于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解析陆源污染物在东海区域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宋庆斌 王政 +4 位作者 陈明龙 戴玉霞 董玲倩 于旭彪 沙龙滨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50-1959,共10页
随着"陆海统筹"海洋保护战略的提出,近海水质修复越来越依靠对污染源数据的准确掌握,而活性磷酸盐和总无机氮等常规水质指标不能对海洋中陆源污染物进行有效指示.因此,本研究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 随着"陆海统筹"海洋保护战略的提出,近海水质修复越来越依靠对污染源数据的准确掌握,而活性磷酸盐和总无机氮等常规水质指标不能对海洋中陆源污染物进行有效指示.因此,本研究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等技术分析了象山港和东海不同深度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的组成和分布特征,探讨基于CDOM快速分析技术的近海水质评价方法.结果表明,象山港水质受沿岸排放影响显著,其氮磷营养盐、陆源腐殖质(EEM-PARAFAC组分C1和C4)和生活源类蛋白质(C3和C5)物质显著高于东海表层水体.在东海水体中,5个荧光组分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近岸表层海域,与盐度分布相反,清晰表明长江冲淡水等陆源输入对CDOM的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陆源物质输入是东海表层水体中污染物的重要来源,而底层污染物的来源则更为复杂.总体上,污水类物质较大程度地改变了东海北部表层CDOM的组成.本研究表明,利用EEM-PARAFAC等技术可快速有效地识别海洋中CDOM的来源,深刻揭示了陆源排放对海洋水质的影响程度,可为"陆海统筹"海洋保护策略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营养盐 东海 象山港 海洋保护 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