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A、CE-MRA、DUS三种影像学方法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对比 被引量:21
1
作者 李佳 王俊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3期513-516,520,共5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DUS)、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CT血管造影(CTA)三种影像学方法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本院115例诊断为糖尿病引起的下肢动脉病变(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DUS)、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CT血管造影(CTA)三种影像学方法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本院115例诊断为糖尿病引起的下肢动脉病变(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单侧或双侧的CTA、CE-MRA、DUS影像学检查。结果 115例患者149条下肢动脉中,按照血管分支分级,其中1级:轻度狭窄79条,中度狭窄41例,重度狭窄或闭塞29条;2级:轻度狭窄51条,中度狭窄48例,重度狭窄或闭塞50条;3级:轻度狭窄98条,中度狭窄37例,重度狭窄或闭塞14条。在98条行DUS检查的下肢动脉病变中,1、2、3级动脉中度狭窄的灵敏度分别为91.18%、87.23%、78.57%,特异度分别为93.75%、96.08%、98.57%;1、2、3级动脉重度狭窄的灵敏度分别为75.00%、81.82%、55.56%,特异度分别为93.02%、90.91%、97.75%。结论三种不同影像学方法(DUS、CE-MRA、CTA)在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方面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其中CTA对评估患者下肢动脉重度狭窄的诊断效能高于其它两种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下肢动脉病变 CT血管造影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MR血管成像及CTA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黄叶明 王凯 黄雪珍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8年第6期1873-1875,共3页
目的:探讨MR血管成像及CTA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患者7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接受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以及下肢动脉CT... 目的:探讨MR血管成像及CTA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患者7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接受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以及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同时44例患者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各类检查方法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狭窄的价值进行比较。结果:参照DSA检查结果为金指标,在对动脉完全闭塞进行检查时,MRA的敏感度为100. 0%,特异性为100. 0%,CTA的敏感度为97. 3%,特异性为99. 1%;当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达到中度以上时,MRA的敏感度为97. 9%,特异性为96. 4%,CTA的敏感度为99. 3%,特异性为97. 6%;当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达到中度以上时,MRA显示狭窄程度比CTA更为严重。结论:在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狭窄进行诊断时,MR血管成像及CTA均为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动脉狭窄 CT血管成像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下载PDF
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个性化方案的确定:iPass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照喜 陈宪 +3 位作者 徐宁 刘玉林 郑之青 蒋春林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83-986,共4页
目的探讨iPass技术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 contrast enhancedMR angiography,3D-CE-MR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行3D-CE-MRA患者,男19例,女13例,其中颈部血管成像4例,肺血管成像7例,腹部血管成像18例,下肢血管成像... 目的探讨iPass技术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 contrast enhancedMR angiography,3D-CE-MR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行3D-CE-MRA患者,男19例,女13例,其中颈部血管成像4例,肺血管成像7例,腹部血管成像18例,下肢血管成像3例。3D-CE-MRA前,注射2ml钆喷替酸葡甲胺行iPass团注测试,实时显示感兴趣区(ROI)内血流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系统将曲线上升段超出基线30%的时间确定为对比剂峰值到达时间(Tp),同时自动将Tp导入相关联的3D-CE-MRA序列计算扫描延迟时间(Td),并启动扫描。分离各组图像并减影,然后行最大信号强度(MIP)投影。评价MIP后血管图像质量。结果29例1次顺利完成iPass团注测试和3D-CE-MRA,3例未能测出峰值曲线,经调整ROI面积后,成功完成。32例MIP血管图像质量平均得(3.81±0.59)分。结论iPass技术可准确测试Tp,并能自动控制相关联的3D-CE-MRA序列Td,有利于提高3D-CE-MRA成像质量,为3D-CE-MRA个性化方案的确定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 注射 动脉内 研究技 方案评价 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 个性化方案 临床应用 强度-时间曲线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扫描延迟时间
原文传递
CTA、CE-MRA、DUS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佳 王俊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12期2131-2135,共5页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DUS)、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CT血管造影(CTA)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本院115例诊断为糖尿病引起的下肢动脉病变(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行单侧或双侧的...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DUS)、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CT血管造影(CTA)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本院115例诊断为糖尿病引起的下肢动脉病变(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行单侧或双侧的CTA、CE-MRA、DUS影像学检查,对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15例患者中(149条下肢动脉),98条下肢动脉行DUS检查,63条下肢动脉行CE-MRI检查,85例下肢动脉行CTA检查。对血管分支进行分级,其中膝上动脉为1级,膝下动脉为2级,足背动脉为3级。将DSA检查为金标准,分别计算上述DUS、CE-MRA、CTA对评估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结果115例患者149条下肢动脉中,按照血管分支分级,其中1级:轻度狭窄79条,中度狭窄41例,重度狭窄或闭塞29条;2级:轻度狭窄51条,中度狭窄48例,重度狭窄或闭塞50条;3级:轻度狭窄98条,中度狭窄37例,重度狭窄或闭塞14条。在行DUS检查的下肢动脉病变中,1、2、3级动脉中度狭窄的灵敏度分别为91.18%、87.23%、78.57%,特异度分别为93.75%、96.08%、98.57%;3级动脉重度狭窄的灵敏度分别为75.00%、81.82%、55.56%,特异度分别为93.02%、90.91%、97.75%。在行CE-MRA检查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中,CE-MRA诊断1、2、3级动脉中度狭窄的灵敏度分别为91.43%、98.04%、94.74%,特异度分别为89.29%、83.33%、84.00%;CE-MRA诊断1、2、3级动脉重度狭窄的灵敏度分别为90.91%、80.00%、50.00%,特异度分别为94.23%、94.74%、96.23%。在行CTA检查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中,CTA诊断1、2、3级动脉中度狭窄的灵敏度分别为100.00%、97.56%、93.33%,特异度分别为98.31%、93.18%、95.71%;CTA诊断1、2、3级动脉重度狭窄的灵敏度分别为100.00%、94.12%、85.71%,特异度分别为97.30%、97.06%、98.72%。结论DUS、CE-MRA、CTA在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方面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其中CTA对评估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下肢动脉病变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130例 被引量:9
5
作者 范亦辉 吕传国 +2 位作者 顾卫 郁冬梅 顾庆春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年第3期201-202,204,共3页
目的:分析比较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多普勒超声对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各自的优、缺点。方法:对130例有眩晕、恶心、颈部不适等症状患者分别进行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及多普勒超声,其中,12例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目的:分析比较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多普勒超声对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各自的优、缺点。方法:对130例有眩晕、恶心、颈部不适等症状患者分别进行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及多普勒超声,其中,12例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130例中125例检查满意(96.2%),12例同时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中,MRA检查与DSA检查结果相符11例(91.7%),多普勒检查与DSA检查相符7例(58.3%)。结论: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颈动脉病变诊断是准确、可靠的,比较常规的超声检查有其独到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血管病变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多普勒超声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20例未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的CT、MR诊断与临床价值 被引量:8
6
作者 蔡长寿 谌丹 +2 位作者 丁玲 邱波 冯丰坔 《医学综述》 2012年第11期1758-1761,共4页
目的评价计算机体层摄影(CT)及磁共振(MR)诊断颅内未出血性动静脉畸形(nAVM)的价值与限度。方法 2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颅内nAVM病例,全部行CT平扫、MR平扫加增强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5例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及三... 目的评价计算机体层摄影(CT)及磁共振(MR)诊断颅内未出血性动静脉畸形(nAVM)的价值与限度。方法 2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颅内nAVM病例,全部行CT平扫、MR平扫加增强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5例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及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检查。结果 20例中15例位于脑皮质及皮髓交界区,2例位于深部脑白质,2例位于侧脑室内,1例位于幕下,CT平扫表现为以高密度为主的高、等、低混杂密度;16例表现为特征性MR流空血管影,其中12例显示明确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5例3D CE MRA均显示明确的异常血管团;1例位于直窦旁,以局部脑质萎缩为主;1例左侧脑室前角旁,以血栓机化为主。结论 nAVM随诊期间的出血预测因素为易出血脑动静脉畸形表现,复杂的供血与深静脉引流方式,自发性出血较低的nAVM患者无此类因素存在;MR平扫结合MRA、SWI、3D CE MRA各序列成像对异常血管团的显示优于DSA,对nAVM能无创性准确定位、定性,并可显示其结构组成,可作为临床高度怀疑脑nAVM患者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出血性动静脉畸形 计算机体层摄影 磁共振血管成像 敏感加权成像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下载PDF
3DCE-MRA与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果比较 被引量:5
7
作者 慎金明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3期520-522,共3页
目的比较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与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新密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3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3D-CTA检查的65例患者为3D-CTA组... 目的比较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与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新密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3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3D-CTA检查的65例患者为3D-CTA组,采用3DCE-MRA检查的65例患者为3DCE-MRA组,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其作为“金标准”。统计DSA检查结果,比较两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瘤颈检出情况、子囊检出情况。结果13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经DSA检查确诊107例,其中3D-CTA组53例,3DCE-MRA组54例;3D-CTA组诊断准确度[93.85%(61/65)]高于3DCE-MRA组[81.54%(53/65)](P<0.05);两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子囊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CTA组瘤颈检出率[66.04%(35/53)]高于3DCE-MRA组[52.00%(26/50)](P<0.05)。结论3DCE-MRA、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但3D-CTA诊断准确率高于3DCE-MRA,且可清晰显示瘤颈与子囊,可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首选检查方法,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三维CT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MSCT血管造影评估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内外动静脉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褚云 郑银元 金赞辉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2期103-106,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血管造影评估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内外动静脉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6年8月间84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原发性肝癌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 目的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血管造影评估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内外动静脉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6年8月间84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原发性肝癌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的患者53例,MSCT血管造影检查患者71例,71例患者后期均采取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presentation technology,VRT),全部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比较三种方法对原发性肝癌肝内外动脉、门静脉显示达到A级的差异,比较三种方法门静脉癌栓、动静脉瘘及供血动脉显示例数情况。结果腹外动脉、门静脉主干、一级肝动脉及一级门静脉,三种检查方法均可清晰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三级肝内动脉、门静脉达到A级,MRA、VRT低于MIP、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P与DS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门静脉癌栓、动静脉瘘及供血动脉检出例数比较,MRA、VRT低于MIP、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P与DS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SCT血管造影诊断具有敏感性高的优势,是一项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德清 王伯胤 +3 位作者 赵振华 徐利军 杨建峰 周平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534-537,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例拟行股前外侧皮瓣移植病例,采用3D-CE-MRA扫描后评价其图像质量,对旋股外侧降支和穿支动脉的起源及走行进行分析,并对血管内径、血管蒂长度...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例拟行股前外侧皮瓣移植病例,采用3D-CE-MRA扫描后评价其图像质量,对旋股外侧降支和穿支动脉的起源及走行进行分析,并对血管内径、血管蒂长度和降支起始位置进行测量后,与手术中发现进行比较。结果:3D-CE-MRA显示股前外侧皮瓣供血动脉的起始部位、分布与手术发现一致,经配对t检验分析,降支和穿支的血管内径、血管蒂长度、血管起始位置等的磁共振发现与手术发现没有明显差异。结论:3D-CE-MRA能够显示股前外侧皮瓣的动脉信息,可以应用于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手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血管造影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下载PDF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术在头颈部动脉性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蔡俊 唐旦华 +3 位作者 顾文豪 陈勃 王彩红 王健 《交通医学》 2013年第1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术(3D CE-MRA)在头颈部动脉性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3D小角度快速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钆喷酸葡胺,使用透视触发技术确定扫描时间。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至Willims环。所得...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术(3D CE-MRA)在头颈部动脉性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3D小角度快速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钆喷酸葡胺,使用透视触发技术确定扫描时间。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至Willims环。所得原始图像经西门子后处理工作站进行。部分病例同时行TOF-MRA成像并与临床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疑颈部动脉性病变60例中,未发现异常19例(31.6%),不同程度病变41例(68.4%)。病变血管82段中,动脉狭窄者12段(14.6%),动脉闭塞者12段(14.6%),动脉发育纤细者13段(15.8%),动脉迂曲者39段(47.5%),动脉发育变异者3段(3.6%),动脉瘤3例(3.6%)。结论:3 DCE-MRA可很好地显示头颈部血管的全貌,可作为头颈部动脉系统疾病的无创性筛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闭塞 颈内动脉狭窄 基底动脉瘤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性对比剂
下载PDF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硬化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舒杰 《江苏医药》 CAS 2015年第15期1817-1818,共2页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在下肢动脉硬化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3DCE-MRA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20例患者的下肢动脉硬化病变,分析图像质量和下肢动脉病变特征。结果 20例均成功实施3DCE-MRA扫描,图像质量优良...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在下肢动脉硬化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3DCE-MRA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20例患者的下肢动脉硬化病变,分析图像质量和下肢动脉病变特征。结果 20例均成功实施3DCE-MRA扫描,图像质量优良,能清晰显示出下肢动脉血管的情况:多发动脉斑块无明显动脉管腔狭窄1例,多发动脉斑块形成伴管腔狭窄13例,多发斑块伴动脉部分节段闭塞5例;16例动脉管腔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病例显示了侧支循环血管。结论 3DCE-MRA能有效显示下肢动脉血管的异常,在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动脉硬化
原文传递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肾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钱明珠 林伟 +3 位作者 姜丽 黄敏华 王建梅 魏倩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87-688,共2页
目的讨论如何提高肾动脉的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的成功机率。方法33例有高血压病史患者进行3DCE-MRA检查,均采用先行试验性团注造影剂扫描,再采用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技术作斜冠状位的腹主动脉及肾动脉的3DCE-MRA,通过图像... 目的讨论如何提高肾动脉的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的成功机率。方法33例有高血压病史患者进行3DCE-MRA检查,均采用先行试验性团注造影剂扫描,再采用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技术作斜冠状位的腹主动脉及肾动脉的3DCE-MRA,通过图像后处理,获得类似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图像。结果本组病例均得到准确的延迟扫描时间,抓采到造影剂到达肾动脉峰值图像。结论检查的主要创新在于:采用卵圆中心法扫描(决定图像对比分辨率),而不是按顺序充填K空间;建立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综合病人年龄、血液循环时间、曲线斜率等以确定延迟扫描时间;择层、择范围、多角度图像重建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肾动脉造影 卵圆中心法扫描
下载PDF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联合颅脑增强扫描对颅内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
13
作者 李惠茹 《浙江临床医学》 2013年第10期1582-1584,共3页
在颅内占位性病变行常规MRI增强检查时,如先行3DCE—MRA(threedimensionaleontrastenhanced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可获得更多关于病变与血管的诊断信息,然后行常规增强扫描,不仅扫描时间和... 在颅内占位性病变行常规MRI增强检查时,如先行3DCE—MRA(threedimensionaleontrastenhanced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可获得更多关于病变与血管的诊断信息,然后行常规增强扫描,不仅扫描时间和对比剂药量均可行,还可减少MRI检查次数和患者经济负担。现对本院53例颅脑增强扫描的病例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常规增强扫描 颅内占位病变 诊断价值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颅脑 颅内占位性病变 增强检查
下载PDF
3D CE-MRA技术在骶前区血管显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温彦丽 张晓薇 《广州医药》 2017年第6期1-4,共4页
目的前瞻性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技术在显示骶前区血管的可行性。方法选取40例因盆腔病变常规行MRI检查的成年患者,采用ACHIEVA 3.0T双源磁共振扫描仪对患者盆腔骶前区血管行DCE-MRA扫描,利用后处理工作站采用最大密... 目的前瞻性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技术在显示骶前区血管的可行性。方法选取40例因盆腔病变常规行MRI检查的成年患者,采用ACHIEVA 3.0T双源磁共振扫描仪对患者盆腔骶前区血管行DCE-MRA扫描,利用后处理工作站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重组(VR)进行血管重建成像以最佳显示骶前区动脉及静脉,主要观察骶前区血管的影像学解剖。结果 40例骶正中动脉均显示清晰,成功率为100%;骶正中动脉均开口于腹主动脉分叉后上方,沿骶骨前面走行至尾骨尖,管径平均为(1.42±0.06)mm(1.30 mm^1.50 mm);骶前区静脉显示率为75%(30/40),可见骶前区静脉呈阶梯状分布。结论应用3D CEMRA可以清晰显示部分骶前区血管,可为骶前区手术提供个体局部影像学解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前区血管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下载PDF
真实稳态快速梯度回波系列与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龙全 许梅海 +1 位作者 申炜 李耀波 《广西医学》 CAS 2015年第12期1824-1827,共4页
目的探讨真实稳态快速梯度回波系列(True FISP)与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True FISP及3D CE-MRA扫描检查图像资料,将检查结果与手术或介入治疗结果... 目的探讨真实稳态快速梯度回波系列(True FISP)与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True FISP及3D CE-MRA扫描检查图像资料,将检查结果与手术或介入治疗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30例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手术或介入治疗确诊为主动脉夹层20例,主动脉瘤8例,假性动脉瘤2例;True FISP诊断主动脉夹层21例,将1例主动脉瘤误诊为主动脉夹层,1例主动脉瘤误诊为假性动脉瘤,其诊断主动脉夹层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0%;3D CE-MRA诊断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假性动脉瘤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手术诊断结果完全一致,其诊断主动脉夹层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True FISP及3D CE-MRA屏气扫描检查均可明确主动脉夹层类型、范围、内膜片及真假腔。结论 True FISP与3D CE-MRA能准确、快速、无创地诊断主动脉夹层,对主动脉夹层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真实稳态快速梯度回波系列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诊断
下载PDF
3D CE-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16
作者 钱小建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1年第34期4410-4411,共2页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头部3D CE-MRA检查,并对照介入栓塞治疗及开颅手术,评估其诊断准确性。结果 3D CE-MRA螺旋共发现15例患者18个动脉瘤:13例为单发...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头部3D CE-MRA检查,并对照介入栓塞治疗及开颅手术,评估其诊断准确性。结果 3D CE-MRA螺旋共发现15例患者18个动脉瘤:13例为单发动脉瘤,1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2 mm,最大10 mm。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后发现另有1例动脉瘤在3D CE-MRA检查时呈阴性。结论 3DCE-MRA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准确性,可用于对颅内动脉瘤的筛选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价值
17
作者 任岩 《中国厂矿医学》 2008年第2期220-221,共2页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技术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椎基底动脉3DCE-MRA检查。结果80例患者中椎基底动脉MRA异常69例(86.25%),其中椎基底动脉管腔狭窄83支,迂曲27支...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技术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椎基底动脉3DCE-MRA检查。结果80例患者中椎基底动脉MRA异常69例(86.25%),其中椎基底动脉管腔狭窄83支,迂曲27支,闭塞10支,发育异常25支。结论3DCE-MRA能够较清楚显示椎基底动脉形态,对椎基底动脉病变能提供直观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下载PDF
3D DCE-MRA对头颈部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蔡龙波 《中国伤残医学》 2013年第12期37-38,共2页
目的:评价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MRA)显示头颈部血管情况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对照,探讨3D DCE-MRA在头颈部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有头颈部血管狭窄病变的50例病人进行3D DCE-MRA检查,采用K空间中心优先... 目的:评价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MRA)显示头颈部血管情况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对照,探讨3D DCE-MRA在头颈部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有头颈部血管狭窄病变的50例病人进行3D DCE-MRA检查,采用K空间中心优先采集技术,3D FLASH序列进行扫描,扫描范围自颅顶至主动脉弓。获得满意的头颈部任意位置任意角度的三维动脉血管像。结果:与DSA比较3D DCEMRA诊断头颈部血管狭窄>5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88%和97.83%,与DSA比较有较好一致性,但3D DCEMRA存在过高估计血管狭窄程度。结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MRA)是一种无创、无辐射、便宜的血管成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头颈部血管
原文传递
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价值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杨建威 高超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第9期83-86,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130例下肢ASO患者,均行3D-CE-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3D-CE-MRA示盆部、大腿和小腿部位的血管狭窄分...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130例下肢ASO患者,均行3D-CE-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3D-CE-MRA示盆部、大腿和小腿部位的血管狭窄分级情况,并观察原始图像质量。结果:130例患者中共选取动脉段780段,应用Kappa一致性检验对3D-CE-MRA与DSA判断下肢动脉狭窄程度比较,二者一致性极佳(Kappa=0.935,P<0.05);以DSA为金标准,3D-CE-MRA判断下肢动脉狭窄程度符合率为94.87%,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88,P>0.05)。780段下肢动脉图像中优质图像690段,良好图像90段,优良率为100.00%,3D-CE-MRA与DSA图像质量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其中下肢动脉病变中,以股动脉病变占37.05%,其次为腘动脉和胫前动脉分别占23.84%和20.89%。结论:3D-CE-MRA诊断下肢ASO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载PDF
门静脉高压症侧支循环的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 被引量:8
20
作者 吴卓 梁碧玲 +4 位作者 李勇 张嵘 钟镜联 叶瑞心 区庆嘉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23-624,共2页
门静脉高压症会导致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DCEMRA)与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相比,是一种创伤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血管成像好的影像技术,我们通过总结3DDCEMRA显示门脉高压... 门静脉高压症会导致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DCEMRA)与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相比,是一种创伤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血管成像好的影像技术,我们通过总结3DDCEMRA显示门脉高压症的侧支血管,探讨门静脉高压症侧支循环的形成规律和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门静脉高压症 侧支循环 成像诊断 门静脉血流动力学 不良反应发生率 CT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