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因明论式只有第一格AAA式吗?
被引量:3
- 1
-
-
作者
张忠义
李伟
-
出处
《佳木斯师专学报》
1994年第1期17-19,共3页
-
文摘
逻辑发源于希腊、中国、印度、形成鼎足面三之势。亚里士多德创立了三段论,并且整理成一、二、三格,后人又补充了第四格,使三段论成为四格64式。中国古代逻辑没有亚氏逻辑形式化程度高,但在侔式推论中也总结出了“是而然”,“是而不然”、“不是而然”等形式。这些在逻辑界已取得共识,唯独对因明的三支论式,多数人认为它只有第一格的A、A、A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东京大学专攻世界比较思想的末木刚博教授,他指出:“因此(以因三相为条件)的三支作法,可以认为同真言三段论第一格第一式(Barbara)大致相同”。([日]末木刚博等著《现代逻辑学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7月版第23页)他还认为“如果象这样全部还原为外延的包含关系,三支作法就成为如下的形式。
-
关键词
因明论式
三段论
格的特殊规则
中国古代逻辑
三支作法
三支论式
逻辑形式
大学出版社
现代逻辑
“遮诠”
-
分类号
B81-06
[哲学宗教—逻辑学]
-
-
题名因明研究中的逻辑主义评析
被引量:3
- 2
-
-
作者
曾祥云
-
出处
《佛学研究》
1995年第0期265-270,共6页
-
-
关键词
因明研究
逻辑主义
正统逻辑
西方逻辑
三支作法
传统逻辑
逻辑思想
符号逻辑
喻依
研究者
-
分类号
B81
[哲学宗教—逻辑学]
-
-
题名因明三支作法与亚氏三段论
被引量:2
- 3
-
-
作者
李延铸
-
出处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4期33-38,共6页
-
文摘
因明,古印度关于推理的学说,唐代初年传入我国。由于因明从产生到成熟都完全植根于东方文化土壤之中,与产生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逻辑互不为谋,因此,将此二者作一番对比,既可以看到人类逻辑思想的共性,也可以看到东方文化在表现这种共性的方式方法上尚有许多独到之处。由于笔者学力与精力有限,仅将本文的比较限定在因明三支作法与亚氏三段论的范围内。
-
关键词
三支作法
三段论式
逻辑思想
喻依
异品遍无性
遍是宗法性
陈那
商羯罗主
窥基
曲全
-
分类号
B81
[哲学宗教—逻辑学]
-
-
题名因明三支作法的逻辑性质
被引量:2
- 4
-
-
作者
宋立道
-
出处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7-12,24,共7页
-
文摘
印度逻辑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所谓古因明阶段(始于公元前三世纪),新因明阶段,又称佛教逻辑阶段(始于公元六世纪)及新正理时代(公元十世纪以后)。印度逻辑随佛教文化输入我国,分别于七世纪由佛教学者玄奘引入我国汉族地区,于十一世纪传入西藏。
-
关键词
三支作法
因明研究
印度逻辑
佛教逻辑
佛教学者
喻依
宗异品
异品遍无性
正理论
逻辑错误
-
分类号
B81
[哲学宗教—逻辑学]
-
-
题名因明三支论式与三辩论辩析
被引量:2
- 5
-
-
作者
王漠
-
出处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9-21,88,共4页
-
文摘
逻辑有三大源流,古希腊的逻辑、中国先秦的名辩之学和古印度的因明学。三者都与认识论问题有着密切联系,本质上是同一范畴的科学,即是有关推理、论证方法、思维方法的学说。其中以古印度的因明为最早,它萌芽于公元前六世纪,经历了古、新两个发展阶段。公元五世纪,陈那撰写了《因明正理门论》等因明论著,划时代地把古因明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成为新因明。新因明最主要的成就之一即是改古因明的五支论式为三支论式。三支论式是新因明中的核心问题,如果能够正确理解三支论武。
-
关键词
因明学
因明正理门论
喻依
公元前六世纪
陈那
遍是宗法性
异品遍无性
三支作法
因同品
认识论问题
-
分类号
G52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吕才与因明
被引量:1
- 6
-
-
作者
蔡伯铭
-
出处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62-67,共6页
-
文摘
吕才,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卒于唐高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他是初唐杰出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新、旧《唐书》都说他博学多艺、聪明过人,对军事学、历史学、音乐、文学都有很高的修养。 玄奘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从游学印度回到长安,相继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译出天主的《因明入正理论》、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译出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将因明移植到中国;同时,他在译场向佛教徒进行讲解,
-
关键词
吕才
三支作法
喻依
陈那
五分作法
佛教学者
《唐书》
太宗贞观
译场
窥基
-
分类号
B9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吕才的因明研究
被引量:1
- 7
-
-
作者
崔清田
-
出处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3期106-109,共4页
-
文摘
因明是印度逻辑史上的一个重要体系,也有人称之为“佛家逻辑”.由于佛教很早就在我国得到了传播和发展,所以,与佛教关系十分密切的因明也随同佛教一起传入了我国.因明在我国汉族地区和藏族地区均有相当影响.由于传入时间、所传典籍及延续情况等有所不同,于是有汉传因明及藏传因明的区分.就汉传因明而言,南北朝时期就已开始了.例如,东魏时所译佛典中,“有关因明者,毗目智仙之《回净论》等是也.”①及至唐代。
-
关键词
因明研究
法师
三支作法
玄奘
汉传因明
差别性
正理论
佛教
佛法
义疏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因明 佛教逻辑学析疑
- 8
-
-
作者
阮民恕
-
出处
《桂海论丛》
1995年第6期84-88,共5页
-
文摘
因明是佛教逻辑学。虽然中外历代学者在对佛学或因明的研究过程中,从未在印度佛教古代史料中发现作过如此明确的表述,但是,这并不妨碍因明作为佛教逻辑在佛学中所占的历史地位,因为这已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在我国,作过类似概括表述的首推玄奘的高徒窥基,他说:“因明论者,源唯佛说。”(《大疏》)本世纪初,我国和日本的学者曾掀起过一个研究阐析因明的高潮,同时对于因明是否佛教逻辑产生了歧见,时至八十年代,仍有极个别学者持否定的意见。如我国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的《因明述要》一书的作者,石村先生就坚持这种观点。本文试图就其要点作一些肯定性的分析,并以此作为与石村先生的商榷。
-
关键词
逻辑学
因明学
佛教
逻辑理论
新因明
因明论式
三支作法
印度
哲学本体论
大乘佛学
-
分类号
B81-09
[哲学宗教—逻辑学]
-
-
题名因明论式,由“喻”观之
- 9
-
-
作者
郝旭东
-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
出处
《思想与文化》
CSSCI
2013年第1期337-344,共8页
-
基金
教育部青年项目“弗协调、弗完全、拟真势逻辑及其应用研究”(13YJC72040001)资助
-
文摘
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因明论式直接体现了因明学说在思维形式结构方面的特征。不同的论式所使用的推理形式不同,从而会导致前提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的差异,或者说论据对论点支持方式的不同,这就导致了因明诸论式之逻辑性质的不同。在诸多不同的论式当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有古因明正理派的五支作法、无著和世亲的五支作法、陈那新因明的三支作法。其论式之不同,可以在结构组成上归结为"喻"
-
关键词
论式
因明学
世亲
五支作法
三支作法
正理派
无著
陈那
喻依
推理形式
-
分类号
B81
[哲学宗教—逻辑学]
-
-
题名关于三支作法的表述形式──与张忠义先生商榷
- 10
-
-
作者
曾祥云
杜雄柏
-
机构
上海空军政治学院
湘潭大学哲学系
-
出处
《佛学研究》
1998年第0期410-415,共6页
-
文摘
新因明的三支作法在表述上有所谓的“直言式”与“假言式”之别。一些研究者在以西方逻辑参证因明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支作法原本就是假言式的主张。本文认为,从逻辑的角度来看,“直言式”与“假言式”仅仅是语言表达上的些微差别,而其实质并没有什么不同,“假言式”从根本上说仍是一种“直言式”。
-
关键词
三支作法
三支论式
假言式
假言推理
表述形式
直言式
假言命题
直言命题
假言三段论
命题逻辑
-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三支作法与三段论规则之比较
- 11
-
-
作者
钟文先
-
机构
山东工会干部学院基础部
-
出处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49-52,共4页
-
文摘
陈那的新因明其逻辑论式是宗、因、喻三支作法,亚里士多德的古典逻辑其逻辑构成为三段论,这两种逻辑体系基本是相通的,其词项和命题基本是相互对应的。在三支作法中,因支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对因支进行制约,陈那建立了因三相理论,提高了因明的科学性。如果违反了因三相的要求,就要犯因十四过。三支作法的推论范围比三段论小得多,其规则也只涉及因法( 中词) ,而不涉及有法( 小词) 和法( 大词) ,在因十四过中。
-
关键词
三支作法
三段论
规则
因三相
因十四过
-
分类号
B812.23
[哲学宗教—逻辑学]
-
-
题名因明三支作法、逻辑三段论及其比较
- 12
-
-
作者
彭辉
冯永昌
-
机构
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出处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0期32-34,共3页
-
文摘
因明又称佛教逻辑,是通过宗、因、喻等所组成三支作法,进行推理、证明的学问。逻辑三段论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关于演绎推论的理论,被视为西方逻辑学的基础。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在一定范围内是等效的,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论证的目的不同;中词媒介方式不同;推理形式不同;排列顺序不同。
-
关键词
因明
三支作法
三段论
-
分类号
B81
[哲学宗教—逻辑学]
-
-
题名中国因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简评《因明研究》
- 13
-
-
作者
巫白慧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72-73,共2页
-
-
关键词
因明研究
因明学
最新成果
逻辑体系
推理形式
现代逻辑
新因明
藏传因明
三支作法
明学术
-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全国“藏汉因明学术交流会”述评
- 14
-
-
作者
元金
-
出处
《佛教文化》
1989年第1期101-102,共2页
-
文摘
由中国逻辑史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全国"藏汉因明学术交流会"于1989年10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这是继1983年在敦煌召开的全国首届因明讨论会之后的又一次因明盛会.来自北京、上海、天津、西藏、湖南、河南、云南、黑龙江等省、市、自治区的40位藏汉因明学者出席了交流会.中国佛学院四年级学僧参加旁听了会议的部分讨论.会议收到论文16篇,译文3篇.会议藉因明为纽带把藏与汉、佛教界与学术界、老学者与青年团聚在一起,为繁荣我国因明学研究园地提供了不同层面的研究心得和研究信息.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从普陀给大会发来贺电说:"北望燕云,神弛胜会.祝愿与会群贤绍隆古德著述、讲修之盛业,发展我国因明学之研究与弘传,谨电致贺."
-
关键词
因明学
藏汉
弘传
中国逻辑史研究
学术交流
中国佛教文化
三支作法
赵朴初
陈那
现量
-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玄奘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要
- 15
-
-
作者
乐逸鸥
-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7期76-77,共2页
-
-
关键词
国际学术讨论会
中国逻辑史
“定”
玄奘
因三相
三支作法
述要
肯定判断
汉传因明
法相唯识
-
分类号
K242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论吕澂先生的三支真似刊定法
- 16
-
-
作者
沈海波
-
机构
上海政法学院
-
出处
《宏德学刊》
2021年第2期38-50,共13页
-
文摘
吕澂先生《因明纲要》从三十三过的研究入手,对三支比量运用的规律进行了分析和归纳,研究角度新颖而独特,并由此提出了立宗之五义、立因之四义以及立喻之三义;三支真似刊定法更是做出了前无古人的理论贡献,其理论高度为唐代以后所未有。借由三支真似刊定法,吕澂先生对清辨的“真性有为空”这一比量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纠正了唐代学者的若干误判,堪称比量真似刊定之范例,代表了民国时期因明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
关键词
吕澂
三支作法
清辨
-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