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永存三叉动脉 被引量:8
1
作者 安丰新 张卫忠 王瑞良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1995年第5期280-283,共4页
永存三叉动脉为四支永存颈内-基底吻合中最常见的一支,其临床意义仍存在着争论。本文综述了永存三叉动脉的胚胎发育过程、解剖特点、相关血管异常、可能的临床意义和影像学评价。
关键词 三叉动脉 永存三叉动脉 解剖学 组织胚胎学
下载PDF
三叉神经根滋养动脉的显微解剖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福 张奎启 +1 位作者 仲维剑 李牧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 :研究三叉神经根的动脉供应。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并观测 1 6例 (3 2侧 )灌注红色乳胶的三叉神经根血管标本。结果 :三叉神经根的动脉主要来源于基底动脉的脑桥支和颈内动脉的分支。结论
关键词 三叉神经根 三叉动脉 脑神经 显微解剖
下载PDF
症状性永存三叉动脉1例
3
作者 郭福庆 兰国宾 刘闯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8期1455-1455,1459,共2页
患者 男,39岁。因头晕1个月来我院就诊。颈、颅血管频谱多普勒超声提示右侧颈内动脉虹吸段血流速度增快,VS:137cm/s,频窗充填,声音粗糙(图1),余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及频谱形态大致正常。
关键词 三叉动脉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的影像学特点及其意义 被引量:23
4
作者 袁飞 崔翔 +2 位作者 刘银社 赵军 顾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3-427,共5页
目的探讨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此类异常吻合血管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头颈CT血管造影(CTA)及MR血管造影(MRA)诊断为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9例病人行头颈联合CTA检查,3例行头和/或颈... 目的探讨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此类异常吻合血管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头颈CT血管造影(CTA)及MR血管造影(MRA)诊断为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9例病人行头颈联合CTA检查,3例行头和/或颈部MR血管造影(MRA)检查。结果 12例中,9例为永存三叉动脉,3例为永存舌下动脉。永存三叉动脉中,外侧型8例,内侧型1例;按Saltzman分型Ⅰ型3例,Ⅱ型2例,Ⅲ型4例;吻合点近端的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发育不良4例,吻合点近端基底动脉完全萎缩1例;1例合并动脉瘤,2例合并大脑中动脉成窗。3例永存舌下动脉中,2例伴同侧椎动脉缺如,1例伴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伴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及成窗变异。结论 (1)CTA及MRA能清晰、快速、准确地显示永存三叉动脉和永存舌下动脉等颈内-基底动脉吻合的走行、毗邻关系及其合并症;(2)熟悉这些原始吻合血管的特征有助于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相应治疗中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存胚胎性血管 永存三叉动脉 永存舌下动脉 体层摄影术 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永存三叉动脉合并椎动脉血管异常 被引量:13
5
作者 蒋飚 王志康 +1 位作者 顾卫根 何伟良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0-442,共3页
关键词 永存三叉动脉 动脉血管异常 脑血管异常 脑血管造影 MRA 诊断
原文传递
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的血管病变特点 被引量:11
6
作者 梁奕 陶静雄 +3 位作者 李贞 石敏 周杰 杜柏林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CTA诊断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的血管病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患者的CTA检查及MRI检查资料。结果 6例患者中,4例为永存三叉动脉(PTA),1例为永存舌下动脉(PHA),1例为永存寰前节间动脉(PIA)。4例PTA中2... 目的探讨CTA诊断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的血管病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患者的CTA检查及MRI检查资料。结果 6例患者中,4例为永存三叉动脉(PTA),1例为永存舌下动脉(PHA),1例为永存寰前节间动脉(PIA)。4例PTA中2例位于右侧,2例位于左侧,其中2例伴有近心端基底动脉和两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伴有胚胎型左侧大脑后动脉。1例PHA起始于右侧颈内动脉颈段,合并右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双侧椎动脉缺如。1例PIA起始于右侧颈外动脉,合并右位主动脉弓、双侧颈内动脉闭塞、右侧后交通动脉多发动脉瘤。结论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属于罕见的先天性头颈部血管变异。PTA起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穿过鞍背中线或绕过鞍背连于基底动脉。PHA起源于颈内动脉C1段,经扩大的舌下神经管入颅后与基底动脉吻合。PIA起源于颈内动脉C1段或颈外动脉,向上与椎动脉汇合后,经枕骨大孔入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 永存三叉动脉 永存舌下动脉 寰前节间动脉 CTA
下载PDF
永存三叉动脉的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附24例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陈元畅 李明华 +2 位作者 陈世文 胡丁君 乔瑞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以大宗病例运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测颅内动脉,以期评估其对永存三叉动脉(PPTA)的诊断价值,并对Saltzman分型法进行补充。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08年9月,于我院行头颅MRA检查者4650人(男性1977人,女性2673人)。采用3D-TOF成像法... 目的:以大宗病例运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测颅内动脉,以期评估其对永存三叉动脉(PPTA)的诊断价值,并对Saltzman分型法进行补充。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08年9月,于我院行头颅MRA检查者4650人(男性1977人,女性2673人)。采用3D-TOF成像法,容积显示图像重建法。根据MRA显示PPTA及原始图像上血管走行,按Saltzman标准分型分为Ⅰ、Ⅱ、Ⅲ型,并根据PPTA止于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吻合于大脑后动脉,分支状无吻合将Ⅲ型分为a、b、c、d、e五个亚型。结果:检出PPTA24例,患病率为0.52%。SaltzmanⅠ型16.67%,SaltzmanⅡ型16.67%,SaltzmanⅢ型66.66%(Ⅲa0%,Ⅲb18.75%、Ⅲc0%、Ⅲd6.25%、Ⅲe75%)。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可明确诊断PPTA,亦可根据动脉结构与形态间接评估其血流动力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存三叉动脉 磁共振血管成像 诊断 Saltzman分型
下载PDF
MRA观察40例永存三叉动脉 被引量:10
8
作者 程豪 冯平勇 +3 位作者 邢千超 冯文峰 孙培培 沈杉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8-451,共4页
目的探讨永存三叉动脉(PTA)的3DTOF MRA表现、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40例经MRA诊断为PTA的患者资料,分析PTA的MRA表现、Saltzman分型以及年龄、性别、左右侧发病率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40例患者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P<0.0... 目的探讨永存三叉动脉(PTA)的3DTOF MRA表现、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40例经MRA诊断为PTA的患者资料,分析PTA的MRA表现、Saltzman分型以及年龄、性别、左右侧发病率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40例患者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P<0.05);平均年龄为(55.7±13.9)岁;SaltzmanⅠ型24例(24/40,60.00%),Ⅱ型13例(13/40,32.50%),Ⅲ型3例(3/40,7.50%);对SaltzmanⅡ型进一步细化为a、b、c三个亚型。24例PTA伴基底动脉发育不良。结论 MRA可作为PTA的最常用检查手段,PTA的分型和表现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存三叉动脉 磁共振成像 血管成像
下载PDF
永存三叉动脉合并脑血管病的脑循环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佳楠 张雄伟 +3 位作者 王磊 尹世敏 杜彬 李险峰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7-281,共5页
目的探讨永存三叉动脉(eTA)合并脑血管病的脑循环及临床特征。方法选择自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第二炮兵总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介入科收治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S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CT血管成像(CTA)证实存在PTA的脑血管病... 目的探讨永存三叉动脉(eTA)合并脑血管病的脑循环及临床特征。方法选择自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第二炮兵总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介入科收治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S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CT血管成像(CTA)证实存在PTA的脑血管病患者8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脑循环特征及临床表现。结果8例PTA合并脑血管病患者中,2例合并脑梗死,1例合并脑动脉狭窄,2例合并脑梗死和脑动脉狭窄,1例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合并动脉瘤;发作性头晕4例(其中1例伴一侧肢体力弱),一侧肢体麻木2例,头痛、眼睑下垂1例,复视1例;PTA分型SaltzmanI型6例,SaltzmanII型1例,特殊类型1例。4例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均与PTA相关。结论PTA合并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由其合并疾病所决定。PTA的存在可改变正常脑循环途径,对其进行检测可为多发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的分析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存三叉动脉 脑血管病 脑梗死 脑循环 脑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原始三叉动脉伴海绵窦巨大动脉瘤一例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文彬 李明华 +2 位作者 潘玉萍 方淳 王武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37-138,共2页
患者,女,51岁,反复鼻衄2周,鼻腔填塞止血效果不佳。于2003年6月23日被收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入院后头部CT,MRI检查显示右侧颞部占位,伴流空效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见图1... 患者,女,51岁,反复鼻衄2周,鼻腔填塞止血效果不佳。于2003年6月23日被收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入院后头部CT,MRI检查显示右侧颞部占位,伴流空效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见图1、2。颈内动脉闭塞试验(BOT)阴性,在全身麻醉下,置入6F导管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巨大动脉 原始三叉动脉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第六人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 MRI检查 反复鼻衄 效果不佳 填塞止血
下载PDF
特殊类型永存三叉动脉伴多发脑梗死一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佳楠 王翠玉 +1 位作者 曲鑫 张雄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96-1097,共2页
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trigeminalartery,PTA),又称持续性三叉动脉或原始三叉动脉,是一种永入性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之间的异常吻合,属罕见的胚胎遗留血管,
关键词 永存三叉动脉 脑梗死 多发 原始三叉动脉 基底动脉 颈内动脉 持续性
下载PDF
永存三叉动脉伴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1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响 张雄伟 +1 位作者 马为民 李险峰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12期953-956,共4页
1病例介绍 患者男,74岁,因头晕、右侧肢体力弱4d于2011年4月26日入院。患者入院前半个月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头晕(呈昏沉感),
关键词 永存三叉动脉 动脉狭窄 血流动力学 侧支循环 经颅多普勒
下载PDF
永存三叉动脉MRA表现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晖 刘怀军 +2 位作者 李靖武 张辉 梁莹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96-1299,共4页
目的探讨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PTA)的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MRA检查中诊断为PTA者20例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颅脑MRA,部分患者行颅脑MRI平扫,颅脑扫描序列包括轴位T2WI、... 目的探讨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PTA)的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MRA检查中诊断为PTA者20例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颅脑MRA,部分患者行颅脑MRI平扫,颅脑扫描序列包括轴位T2WI、T1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技术(FLAIR)和矢状位T1WI。由两位高年资医师盲法观察颅脑MRA及MRI图像。结果 20例中,12例左侧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吻合,8例右侧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吻合。Saltzman分型:Ⅰ型11例,Ⅱ型9例。后交通动脉开放者9例。椎动脉发育不良较常见。结论 MRA能清楚显示PTA的形态、走行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对外科手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存三叉动脉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疾病
原文传递
基于头颈部CT动脉成像的永存原始三叉动脉分型 被引量:8
14
作者 曹丽珍 杜祥颖 +2 位作者 刘佳宾 李鹏雨 李坤成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53-856,共4页
目的利用头颈部CT动脉成像方法探讨永存原始三叉动脉(PPTA)的科学分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头颈部CT动脉成像检查诊断为PPTA的25例患者的图像,依据Weon法和Salas法将其分型,并对PPTA合并基底动脉发育不良的程度进行分级... 目的利用头颈部CT动脉成像方法探讨永存原始三叉动脉(PPTA)的科学分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头颈部CT动脉成像检查诊断为PPTA的25例患者的图像,依据Weon法和Salas法将其分型,并对PPTA合并基底动脉发育不良的程度进行分级。结果 25例PPTA,左侧13例,右侧12例。起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C4段)24例,1例起源于颈内动脉终末段(C1段)。起源于颈内动脉C4段的24例中,依据Salas法分型,外侧型23例,中间型1例;依据Weon法分型,1型11例,2型3例,3型5例,4型3例,5型2例。PPTA合并基底动脉发育不良的分级为0度5例,1度6例,2度4例,3度7例,4度3例。结论 PPTA的Weon分型和Salas分型辅以基底动脉发育不良程度分级能够更加全面地涵盖PPTA的各种解剖特点,准确地评价PPTA的各种变异,清晰地揭示临床症状和外科手术风险,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头颈部动脉 永存原始三叉动脉
原文传递
永存三叉动脉的CTA和MRA特征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贞 梁奕 +1 位作者 石敏 杜柏林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11期1954-1956,共3页
目的探讨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PTA)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A和MRA发现的9例PTA的影像资料,分析其起源、走形、后循环供血、合... 目的探讨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PTA)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A和MRA发现的9例PTA的影像资料,分析其起源、走形、后循环供血、合并其他的血管变异以及伴发脑血管病变。结果 9例PTA均起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汇入基底动脉,其中4例位于右侧,5例位于左侧。按Saltzman分型,I型6例,III型3例,未发现II型。4例伴发有腔隙性脑梗死,2例伴有三叉神经痛。结论 CTA和MRA可清楚显示PTA的解剖结构。正确认识PTA可以解释与其相关的临床症状,在进行鞍区手术或相关介入操作过程中,避免不当操作所致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存三叉动脉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永存三叉动脉伴发脑血管性病变及其他脑部疾病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元畅 李明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4-316,共3页
永存三叉动脉(PPTA)是成人最常见的一种永久性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之间的异常吻合,是一种较罕见的脑血管变异。PPTA经常伴发脑血管性病变,并且可引起三叉神经痛,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麻痹,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症状,与临床关系较为密切。本文对... 永存三叉动脉(PPTA)是成人最常见的一种永久性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之间的异常吻合,是一种较罕见的脑血管变异。PPTA经常伴发脑血管性病变,并且可引起三叉神经痛,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麻痹,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症状,与临床关系较为密切。本文对1983年至今中英文文献报道的116例PPTA伴发脑血管性病变及其他脑部疾病的病例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存三叉动脉 脑血管性病变 脑部疾病
下载PDF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永存三叉动脉 被引量:8
17
作者 袁飞 刘银社 +3 位作者 赵军 谷鹏 顾欣 冯凯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9期473-476,共4页
目的观察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永存三叉动脉(PTA)中的价值,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734例行头颈64排螺旋CTA检查中的5例PT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PTA的发生率、起源、走行、后循环供血及合并其他血管畸形的情... 目的观察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永存三叉动脉(PTA)中的价值,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734例行头颈64排螺旋CTA检查中的5例PT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PTA的发生率、起源、走行、后循环供血及合并其他血管畸形的情况。结果①PTA的发生率为0.18%(5/2734),其中3例位于右侧,2例位于左侧。②三叉动脉均起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血管走行外侧型4例,内侧型1例;按Saltzman分型显示PTA后循环供血情况:Ⅰ型1例,Ⅱ型1例,Ⅲ型3例。③吻合点近端的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发育不良3例,吻合点近端基底动脉完全萎缩1例;合并PTA的动脉瘤1例,合并对侧大脑中动脉成窗1例。结论 64排CTA能清晰、快速、无创、准确地显示PTA及其走行。在鞍区或鞍上区手术及介入治疗前,了解这种异常血管的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手术和介入治疗方案,避免因操作不当所致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胚胎发育 永存三叉动脉
下载PDF
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间吻合血管变异的MR诊断 被引量:6
18
作者 白敏 赵立冬 郭茜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02-506,共5页
目的利用头颈部MRA分析颈和椎-基底动脉间异常吻合血管的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5年12月于聊城市人民医院行头颈部MRA检查的7 246例患者的MRA图像,2名医师分析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基底动脉或椎动脉间异常吻合血管特点... 目的利用头颈部MRA分析颈和椎-基底动脉间异常吻合血管的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5年12月于聊城市人民医院行头颈部MRA检查的7 246例患者的MRA图像,2名医师分析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基底动脉或椎动脉间异常吻合血管特点,包括原始三叉动脉(PTA)、原始舌下动脉(PHA)和原始寰前节间动脉(PIA)。 结果7 246例患者中,共检出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间异常吻合血管44例。PTA及PTA变异共39例,发生率0.54%;PTA 27例,PTA变异12例。PTA变异A型2例,B型10例。Uchino分型外侧型23例,内侧型4例。PTA均起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C4段,与基底动脉吻合27例,与小脑上动脉吻合2例。吻合口下基底动脉发育不良7例,2例缺如。PHA 3例,发生率0.04%;2例起于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1例起于颈外动脉;均位于右侧。PIA 2例,发生率0.03%;左侧1例,右侧1例。1例起于颈外动脉,1例起源于颈内动脉颅外段。34例并发头颈部其他血管变异。PHA均并发椎动脉缺如,1例PIA并发椎动脉发育不良。18例并发脑梗死,3例并发动脉瘤。 结论MRA能准确评价颈和椎动脉-基底间异常吻合血管变异特点,具有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原始三叉动脉 原始舌下动脉 原始寰前节间动脉
原文传递
永存颈内-椎基底动脉吻合的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超 刘崎 +3 位作者 陆建平 沈碧霞 王飞 王莉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2,16,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对永存颈内椎基底动脉吻合显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3D CE-MRA诊断为永存颈内椎基底动脉吻合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3D CE-MRA能清楚显示3种永存颈内椎基底动脉...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对永存颈内椎基底动脉吻合显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3D CE-MRA诊断为永存颈内椎基底动脉吻合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3D CE-MRA能清楚显示3种永存颈内椎基底动脉吻合血管的起源及其走行。32例中,22例为永存三叉动脉,7例为永存舌下动脉,3例为寰前节间动脉。结论:较之DSA、 CTA和常规非增强MRA(时间飞跃法/3D-TOF-MRA),3D CE-MRA能无创、安全、便捷、可靠地显示永存颈内椎基底动脉吻合图像,为临床该区域疾病诊断及手术或介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解剖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 永存三叉动脉 永存舌下动脉 寰前节间动脉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1例永久性三叉动脉显微解剖与文献复习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喜安 钟世镇 +3 位作者 漆松涛 黄胜平 戴学军 王兴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8-240,共3页
目的 :报道 1例偶然发现的右侧永久性三叉动脉形态、特点 ,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 :利用显微解剖对此例永久性三叉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与后循环连接关系、以及相关动脉解剖特点等进行了研究。结果 :此例永久性三叉动脉与脑膜... 目的 :报道 1例偶然发现的右侧永久性三叉动脉形态、特点 ,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 :利用显微解剖对此例永久性三叉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与后循环连接关系、以及相关动脉解剖特点等进行了研究。结果 :此例永久性三叉动脉与脑膜垂体干共干起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于展神经外侧进入后颅窝 ,分支与基底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吻合 ,其终末支之一延续为同侧的小脑下后动脉 ,此动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 ,分支分布于脑干和小脑。结论 :永久性三叉动脉与后循环关系复杂 ,广泛参与正常脑组织供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性三叉动脉 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吻合 海绵窦 三叉神经 展神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