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碳酸钙材料的工业合成与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姬泓巍 徐环 +1 位作者 辛惠蓁 宁霞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34-640,共7页
该文对目前工业上生产纳米碳酸钙的方法作了较为详细的综述。对一步碳化法、两步碳化法、多段喷雾碳化法、旋转填充床碳化反应器碳化技术制备链形、纺锤形、球形。
关键词 纳米碳酸钙 一步碳化 两步碳化 喷雾碳化 旋转碳床
下载PDF
多肉叶衍生多孔炭及其超级电容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含笑 胡明珠 +3 位作者 陈玉 史慧敏 谢永 赵广震 《山东化工》 CAS 2022年第11期35-39,42,共6页
可再生的绿色环保生物质衍生多孔炭材料由于具有超高比表面积和多层次孔微观结构而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密切关注。本文以多肉植物的叶肉(多肉叶)作为碳源,采用一步碳化法制备多孔炭材料。探究了活化剂KCl、Mg_(5)(OH_(2))(CO_(3))_(4)对炭... 可再生的绿色环保生物质衍生多孔炭材料由于具有超高比表面积和多层次孔微观结构而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密切关注。本文以多肉植物的叶肉(多肉叶)作为碳源,采用一步碳化法制备多孔炭材料。探究了活化剂KCl、Mg_(5)(OH_(2))(CO_(3))_(4)对炭材料的电容性能影响。当多肉植物、KCl和Mg_(5)(OH_(2))(CO_(3))_(4)按照质量比3∶1∶3混合,获得多肉叶衍生多孔炭材料(DR-K-Mg)具有较高的比电容为489 F·g^(-1)(0.5 A·g^(-1))。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进一步表征,结果表明:DR-C-K-Mg具有丰富的多孔结构(丰富的微孔、介孔和大孔),可以增大电解质离子吸附位点。同时,以DR-C-K-Mg为电极材料构建对称双电层电容器器件展现出能量密度为5.2 Wh·kg^(-1)(P=250 W·kg^(-1))。因此,多肉叶衍生多孔炭材料具有潜在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肉叶 一步碳化 多孔碳 超级电容器
下载PDF
MOFs基氮自掺杂多孔炭的可控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帅 黄思赟 《石化技术与应用》 CAS 2022年第3期153-159,共7页
为开发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以溶剂热法合成无色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材料[Zn_(2)(C_(8)H_(4)O_(4))_(2)(C_(6)H_(12)N_(2))]·4 DMF·0.5 H_(2)O(简称ZDP)作为炭前驱体,采用一步碳化法制备无定型结构氮自掺杂多孔炭(Z... 为开发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以溶剂热法合成无色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材料[Zn_(2)(C_(8)H_(4)O_(4))_(2)(C_(6)H_(12)N_(2))]·4 DMF·0.5 H_(2)O(简称ZDP)作为炭前驱体,采用一步碳化法制备无定型结构氮自掺杂多孔炭(ZDPC-750),并使用X射线衍射分析、拉曼光谱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氮气吸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ZDPC-750试样进行表征;选用浓度为6 mol/L的KOH溶液为电解液,通过恒电流充放电(GCD)、循环伏安(CV)、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方法测定ZDPC-750电极试样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ZDPC-750呈包含微孔、介孔和大孔的分级结构,比表面积(BET法)高达1228 m^(2)/g,平均孔径为3.53 nm;当电流密度为1.0 A/g时,ZDPC-750电极的比电容高达175 F/g;当电流密度从1.0 A/g增加到10.0 A/g时,电容保持率为80.4%;即使在1 A/g下GCD循环5000次,电容保持率仍然高达94.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 一步碳化 氮自掺杂多孔炭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CaCO_(3)/硅灰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疏水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俊 王余莲 +8 位作者 谭瑞林 王琪浩 朱益斌 刘珈伊 时天骄 林永瑾 田伊笛 苏德生 袁志刚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2年第4期94-103,共10页
以天然硅灰石为原料,采用一步碳化法制得CaCO_(3)/硅灰石(W@C)复合材料,并对其表面进行有机改性。采用BET、XRD、SEM、FT-IR和TG-DSC等表征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以及改性前后产物的物相组成、形貌、基团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当CaO添加量... 以天然硅灰石为原料,采用一步碳化法制得CaCO_(3)/硅灰石(W@C)复合材料,并对其表面进行有机改性。采用BET、XRD、SEM、FT-IR和TG-DSC等表征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以及改性前后产物的物相组成、形貌、基团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当CaO添加量为25%、碳化温度为15℃、CO_(2)流速为0.08 m^(3)/h、聚乙二醇用量为4.37 g/L时,可制得比表面积为15.28 m^(2)/g的W@C复合材料,其比表面积比天然硅灰石提高了500%。W@C复合材料未改性时,接触角为19.37°,活化指数为0;采用1.5%硬脂酸钠改性W@C复合材料,接触角和活化指数分别增大至118.02°,99.9%,疏水性能显著提高。硬脂酸钠通过物理吸附包覆在W@C复合材料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灰石 CaCO_(3)/硅灰石复合材料 一步碳化 有机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