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刘咸炘先生学术成就及学术思想 被引量:9
1
作者 肖萐父 《中华文化论坛》 1997年第1期96-101,共6页
关键词 学术成就 刘咸炘 道家 五·四时期 史学思想 浙东史学 十书 形式内容 托尔斯泰
下载PDF
一与多:“宗教性”的现象学的进路、预设与时代精神 被引量:7
2
作者 陈立胜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3-110,共8页
本文在勾勒出自Schleiermacher、Rudolf Otto到John Hick对宗教性探究的发展线索的基础上,揭示了这一宗教性的现象学进路的时代精神与理论预设,并进而检讨了其中的理路上的缺憾以及可能的出路。
关键词 宗教性 宗教现象学
下载PDF
论不朽 被引量:5
3
作者 A.N.怀特海 艾彦 《世界哲学》 CSSCI 2008年第1期83-91,共9页
作者从过程哲学宇宙论的宏观视角出发,通过结合历史性考察而强调"无限的背景总是作为未经分析的理由而存在"和"任何一种存在物都只有根据它与宇宙的其他存在物相互交织的方式才能得到理解"。该文系统论述了构成宇... 作者从过程哲学宇宙论的宏观视角出发,通过结合历史性考察而强调"无限的背景总是作为未经分析的理由而存在"和"任何一种存在物都只有根据它与宇宙的其他存在物相互交织的方式才能得到理解"。该文系统论述了构成宇宙的、作为"事实世界"的"创新的世界"和"价值的世界"及其相互融合关系,认为"人的不朽"也就是"已经得到实现的价值的不朽",从而展示了其独具特色的人生观;文章言简意赅,值得仔细品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的世界 价值的世界 人格同 积极的创造力
原文传递
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的演变与文学的发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古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2-100,共9页
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文学观念的建构期,由"意识形态论"、"反映论"、"语言论"和"工具论"合成社会主义文学观念体系;第二个时期,是新中国文学观念的... 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文学观念的建构期,由"意识形态论"、"反映论"、"语言论"和"工具论"合成社会主义文学观念体系;第二个时期,是新中国文学观念的发展期,出现了"生产论"、"主体论"、"活动论"、"审美论"和"人学论"等新的文学观念。中国当代文学观念由封闭到开放、由"一元"到"多元"的演变,对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都产生了影响,促进或者阻碍了文学的发展。在过去的研究中,有一些问题被遮蔽了,诸如,是谁的文学观念?是哪种"文学"的观念?只能有一种文学观念吗?等等。文学观念的多少是衡量文学发展水平的标志。文学观念愈"多",表明文学生态愈好,文学就愈繁荣。所以,1949年以来文学观念由"一"到"多"的演变,是文学繁荣的表现,也是文学理论和批评进步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观念 文学发展 观念主体 观念客体 不变
原文传递
吴伟业诗歌创作与《周易》的“一与多” 被引量:3
5
作者 陈书录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2-126,共5页
"一与多"是在《周易》、《老子》等典籍中被总结出来的对立统一的范畴。受到这种传统尤其是《易》学名家黄道周的影响,吴伟业往往沿着"一与多"的思路进行诗歌创作,这在《圆圆曲》等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关键词 《周易》 黄道周 吴伟业
下载PDF
中国崛起时代如何重新思考现代性 被引量:3
6
作者 丁耘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15,共4页
高瑞泉认为,中国的现代性宛若一部现代传奇,"多元现代性"概念是"中国的现代性"的必要前提",中国的现代性"概念的展开蕴含着对当代中国的深度理解,而其最直接的要求是对"中国的现代性"的生成的... 高瑞泉认为,中国的现代性宛若一部现代传奇,"多元现代性"概念是"中国的现代性"的必要前提",中国的现代性"概念的展开蕴含着对当代中国的深度理解,而其最直接的要求是对"中国的现代性"的生成的理解。研究"中国的现代性"必然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研究。郁振华从挪威哲学家希尔贝克的新著《多元现代性:一个斯堪的纳维亚经验的故事》出发,探讨了现代性的认知维度,认为立足于三种合理性(工具合理性、解释合理性、论辩合理性)的概念框架,希尔贝克对现代性之一和多、普遍和特殊获得了一种比较平衡的看法,这一框架可以为中国的现代性话语提供新的视角。丁耘指出,现代文明可以被理解为是两层的,现代文明之一元的普遍性存在于物质生产这个底层,而现代文明之多元的特殊性则存在于符号与交往关系再生产这个上层。而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符号/影像的逻辑与资本的逻辑越发步调一致,现代文明的单一与普遍会越来越压倒其多元与特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重新思考 中国崛起 现代思想 前现代 方法论 普遍
原文传递
儒家与基督教创造力观念之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南乐山 杨浩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9-22,共4页
要虔诚且充分地比较儒家和基督教的创造力观念,必先有一些合适的可比范畴。大致说来,为了解儒家和基督教之创造力观念如何不同,需要知道什么是创造力,二者相似或相异又在何处。因此首要之务即在可比的情形下提出一个稍嫌简略的创造力理... 要虔诚且充分地比较儒家和基督教的创造力观念,必先有一些合适的可比范畴。大致说来,为了解儒家和基督教之创造力观念如何不同,需要知道什么是创造力,二者相似或相异又在何处。因此首要之务即在可比的情形下提出一个稍嫌简略的创造力理论。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亚,创造力都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一与多和变化之本性这两个哲学问题来揭示其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力 变化
下载PDF
一与多 被引量:2
8
作者 尚杰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59-65,共7页
在中国和西方的远古智慧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的概念,这是耐人寻味的。《易传》中的太极,就是天地未分前混而为“一”的元气。还有所谓天人合“一”。至于古希腊哲学的源头,最有哲学味的说法,是巴门尼德的思维与存在合二为“... 在中国和西方的远古智慧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的概念,这是耐人寻味的。《易传》中的太极,就是天地未分前混而为“一”的元气。还有所谓天人合“一”。至于古希腊哲学的源头,最有哲学味的说法,是巴门尼德的思维与存在合二为“一”,即二者是一样东西的两种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希腊哲学 思维存在 耐人寻味 《易传》 巴门尼德 智慧
原文传递
邓·司各脱论一与多的敉平化 被引量:2
9
作者 雷思温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39,共12页
一与多是贯穿哲学史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基督教引入上帝超越性的维度之后,一与多的问题在上帝与受造物的关系中遇到了新的挑战。阿奎那等人试图通过改造亚里士多德的存在类比学说来平衡上帝与受造物在一与多问题中的张力关系。然而司各... 一与多是贯穿哲学史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基督教引入上帝超越性的维度之后,一与多的问题在上帝与受造物的关系中遇到了新的挑战。阿奎那等人试图通过改造亚里士多德的存在类比学说来平衡上帝与受造物在一与多问题中的张力关系。然而司各脱率先指出了这一努力的内在问题,并通过其敉平化的单义存在概念给予一与多以更为松散、更为平等的处理。这一敉平化的一与多关系,通过奥卡姆的唯名论革命,成为近代以来以斯宾诺莎、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的和解无限性与有限性的张力关系,并由此构建了存在与一整体性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敉平
下载PDF
一与多: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方同义 施宗璜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6年第3期51-57,共7页
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基于对宇宙生命现象的特别关切和注意,并以此作为哲学思维抽象基础的结果。这种对生命现象的哲学认知和抽象,造成了中国古代思维的基本格调——一与多,整体性与个体性的耦合。文章对一与多、整体性与个体性两... 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基于对宇宙生命现象的特别关切和注意,并以此作为哲学思维抽象基础的结果。这种对生命现象的哲学认知和抽象,造成了中国古代思维的基本格调——一与多,整体性与个体性的耦合。文章对一与多、整体性与个体性两者的理论内涵、耦合关系,以及思维方式的成败得失作了系统详尽的阐释、分析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性个体性 耦合
下载PDF
佛教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探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远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6期34-36,57,共4页
佛教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探析吴远佛教既是一种宗教,又是一种哲学。佛教义理中所蕴涵之哲学思想的精深、弘富,非但是任何其它宗教所无法比拟的,即便是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哲学流派也不能与它相提并论。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份十分宝贵... 佛教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探析吴远佛教既是一种宗教,又是一种哲学。佛教义理中所蕴涵之哲学思想的精深、弘富,非但是任何其它宗教所无法比拟的,即便是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哲学流派也不能与它相提并论。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份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加以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思维 佛教哲学 辩证法 相互关系 佛教因果观 黑格尔 相对主义 探析 个别
下载PDF
刍议经济价值与伦理价值关系问题的“相关和谐模式”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春兵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7-80,共4页
对于经济伦理学的一个基础问题即经济价值与伦理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学术界存在着"相关和谐模式",即"以经济价值为中心、受伦理价值等支持的经济价值中心模式"的解决方案,然而这是以哲学的"主从"思维模... 对于经济伦理学的一个基础问题即经济价值与伦理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学术界存在着"相关和谐模式",即"以经济价值为中心、受伦理价值等支持的经济价值中心模式"的解决方案,然而这是以哲学的"主从"思维模式得出的一种经济价值中心论模式,因而存在很大的理论问题。经济价值与伦理价值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价值功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和谐模式” 价值 经济价值中心论 功能分工合作
下载PDF
论《姽婳词》的写作意图——古典文学“张弛”美学之一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志远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1-249,共9页
《姽婳词》似乎游离于《红楼梦》行文之主题,它在描写晴雯之死中间,横插一段林四娘的故事,随之引使研究者不遗余力地去"挖掘"那深藏的所谓的作者的政治观,深文罗织,却造成读者对它更多的不解与怀疑。诗、词、小说艺术同科,从... 《姽婳词》似乎游离于《红楼梦》行文之主题,它在描写晴雯之死中间,横插一段林四娘的故事,随之引使研究者不遗余力地去"挖掘"那深藏的所谓的作者的政治观,深文罗织,却造成读者对它更多的不解与怀疑。诗、词、小说艺术同科,从程千帆先生论诗之"张弛"美学艺术观之,此节只是作者行文技巧艺术:或曰张弛,或曰起伏之运用,旨在更好地表达感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姽婳词》 张弛 程千帆
原文传递
马克思生存论中的“一与多”问题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威娜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10,共4页
马克思的生存论仍然存在着"一与多"这个传统哲学问题。但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西方存在哲学不同的是,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在使哲学转向人类生活世界的同时,并没有陷入抽象性、个体性、虚无性和悲观性之中。立足于实践辩证法的... 马克思的生存论仍然存在着"一与多"这个传统哲学问题。但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西方存在哲学不同的是,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在使哲学转向人类生活世界的同时,并没有陷入抽象性、个体性、虚无性和悲观性之中。立足于实践辩证法的生存论把个体性与社会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起来,构成了马克思生存哲学的方法论内涵。因此,挖掘并探讨马克思生存哲学中的实践辩证法思想能进一步彰显马克思哲学在现代生存论转向中的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生存论 辩证法 实践
下载PDF
普罗克洛论“一与多”的辩证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龙宾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90-94,共5页
普罗克洛既是新柏拉图学派晚期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也是古希腊罗马时期最后一位比较重要的哲学家,他代表了新柏拉图学派的顶点,新柏拉图学派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思想纽结,具有承前启后的独特地位。承前是指它试图以古希腊哲学思想为... 普罗克洛既是新柏拉图学派晚期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也是古希腊罗马时期最后一位比较重要的哲学家,他代表了新柏拉图学派的顶点,新柏拉图学派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思想纽结,具有承前启后的独特地位。承前是指它试图以古希腊哲学思想为基础来创建宗教哲学。黑格尔就说过,新柏拉图学派“只是把一切哲学在自身中结合起来,以研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毕泰戈拉派为他们主要特色。”启后是指它构成了中世纪基督教的理论来源。在中世纪,教父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为了论证基督教教义,总是从新柏拉图学派那里寻找根据。同时新柏拉图学派对阿拉伯哲学和西方近代哲学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柏拉图学派 辩证法思想 普罗提诺 柏拉图哲学 西方近代哲学 黑格尔 心智 神学 理念世界
下载PDF
“一”的艺理——《〈管锥编〉艺理引义》之一
16
作者 林方直 《阴山学刊》 2015年第1期25-30,共6页
物一无文,物无一则无文。一与多的哲理与艺理。主旨、主线在文学作品中的贯一作用。中心意象的贯一作用。一在艺术门类上的体现。(物,可译作元素。单一元素不成文,元素虽多无一元素统贯也不成文。)
关键词 艺理 文学作品 艺术作品
下载PDF
《华严金狮子章》的美学价值三例
17
作者 安民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3期57-63,共7页
关键词 狮子 美学价值 思维方式 艺术形象 心理美学 整体局部 文艺美学 形象的直觉 本质现象
下载PDF
文明和宗教视域中的亚洲主义及其省思
18
作者 卢冶 《原道》 CSSCI 2017年第1期26-43,共18页
本文主要讨论19世纪末到二战前后亚洲主义思潮在文明、文化意义上的总体现象和内在逻辑。不同于作为军事、政治的侵略策略的'大东亚主义',亚洲主义曾经是一个与'民族国家'和'启蒙与救亡'模式相抗衡的'文明... 本文主要讨论19世纪末到二战前后亚洲主义思潮在文明、文化意义上的总体现象和内在逻辑。不同于作为军事、政治的侵略策略的'大东亚主义',亚洲主义曾经是一个与'民族国家'和'启蒙与救亡'模式相抗衡的'文明论'和'文明国家'的叙事脉络,融合吸收了儒、释、道等东方传统的'虚静''空性'精神,试图逆反'文明/野蛮'的价值判断。本文认为,必须深入剖析部分亚洲主义者在政治选择和文化选择之间的关联,特别是通过章太炎等'亚洲和亲会'的宗旨、京都学派的'绝对无哲学',官崎滔天等人的'亚洲—中国革命'思路,以及周作人、三岛由纪夫、胡兰成等人在宗教、文明和国家之间设置的'亚洲主义转喻链',才能回答以'东方文明自身的现代选择'为旗帜的'亚洲主义'思想,如何会被'帝国主义''国家主义'吸收乃至利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亚洲主义 宗教—文明—国家 绝对无哲学
原文传递
文明和宗教视域中的亚洲主义及其省思
19
作者 卢冶 《原道》 CSSCI 2016年第4期26-43,共18页
本文主要讨论19世纪末到二战前后亚洲主义思潮在文明、文化意义上的总体现象和内在逻辑。不同于作为军事、政治的侵略策略的'大东亚主义',亚洲主义曾经是一个与'民族国家'和'启蒙与救亡'模式相抗衡的'文明... 本文主要讨论19世纪末到二战前后亚洲主义思潮在文明、文化意义上的总体现象和内在逻辑。不同于作为军事、政治的侵略策略的'大东亚主义',亚洲主义曾经是一个与'民族国家'和'启蒙与救亡'模式相抗衡的'文明论'和'文明国家'的叙事脉络,融合吸收了儒、释、道等东方传统的'虚静''空性'精神,试图逆反'文明/野蛮'的价值判断。本文认为,必须深入剖析部分亚洲主义者在政治选择和文化选择之间的关联,特别是通过章太炎等'亚洲和亲会'的宗旨、京都学派的'绝对无哲学',官崎滔天等人的'亚洲—中国革命'思路,以及周作人、三岛由纪夫、胡兰成等人在宗教、文明和国家之间设置的'亚洲主义转喻链',才能回答以'东方文明自身的现代选择'为旗帜的'亚洲主义'思想,如何会被'帝国主义''国家主义'吸收乃至利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亚洲主义 宗教—文明—国家 绝对无哲学
原文传递
柏拉图的分有与托马斯·阿奎那由“多”到“一”的归原
20
作者 刘素民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3-111,共9页
亚里士多德对托马斯·阿奎那的影响固然有多向度的表现,可是,在托马斯的哲学中重新发现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义的传统却是当代中世纪哲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托马斯在批判柏拉图理念论的同时,不仅对柏拉图的"分有"原理... 亚里士多德对托马斯·阿奎那的影响固然有多向度的表现,可是,在托马斯的哲学中重新发现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义的传统却是当代中世纪哲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托马斯在批判柏拉图理念论的同时,不仅对柏拉图的"分有"原理中所包含的超越性的思想做出肯定与吸收,以潜能与现实的形上分有的方式来解释"一"与"多",而且还尝试以柏拉图的分有概念说明有限、偶然的存有者分有自立的存有本身的存有,从而建立起造物主与受造物之间稳固的形而上学关系,从哲学上找到了由"多"到"一"的归原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柏拉图的第二度航程为阿奎那建构新的分有理论提供了重要帮助。托马斯·阿奎那对第一原则——存有的解释被认为是形而上学历史上的一场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能实现 分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