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最蓝的眼睛》的扭曲与变异 |
谢群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44
|
|
2
|
托尼·莫里森的族裔文化语境 |
朱新福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34
|
|
3
|
对爱进行新的思考——评莫里森的小说《爱》 |
王守仁
吴新云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33
|
|
4
|
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与现状 |
王军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9
|
|
5
|
阿来:文学即宗教 |
吴怀尧
|
《延安文学》
|
2009 |
29
|
|
6
|
喜闻莫里森获诺贝尔文学奖有感 |
王家湘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18
|
|
7
|
托妮·莫里森的《爱娃》简析 |
吕炳洪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9
|
|
8
|
一个文学种类的诞生──漫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 |
周长才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11
|
|
9
|
“作为有色人种的我有什么感觉”——评佐拉·尼尔·赫斯顿的种族哲学及其命运 |
文培红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14
|
|
10
|
《寻找母亲花园》的黑人女性主义传统——兼谈爱丽丝·沃克的黑人女性主义观 |
曾竹青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14
|
|
11
|
《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叙事策略 |
程锡麟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5
|
|
12
|
从《无形人》到《六月庆典》——论拉尔夫·埃利森的文学创作 |
谭惠娟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4
|
|
13
|
黑人文学的美学特征 |
王莉娅
|
《北方论丛》
CSSCI
|
1997 |
12
|
|
14
|
简论美国当代黑人小说中的隐喻性 |
许芳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7
|
|
15
|
为了忘却的记忆——论《至爱》对黑人“二次解放”的呼唤 |
王湘云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3
|
|
16
|
当代美国黑人文学寻根热潮 |
曾竹青
|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2 |
8
|
|
17
|
美国黑人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 |
郑新民
|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6 |
10
|
|
18
|
寻找被遗忘的卓拉——评卓拉·尼尔·赫斯顿和她的小说 |
翁德修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6
|
|
19
|
美国黑人文学对“美国梦”的双重心态 |
陈法春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3 |
6
|
|
20
|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概观 |
杨清波
|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