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7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最蓝的眼睛》的扭曲与变异 被引量:44
1
作者 谢群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04-111,共8页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不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具有将黑人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学技巧相结合的独特魅力,在小说的主题方面,作者亦从黑人女性的视角出发,对美国黑人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洞察入微的描述以及深入...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不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具有将黑人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学技巧相结合的独特魅力,在小说的主题方面,作者亦从黑人女性的视角出发,对美国黑人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洞察入微的描述以及深入细致的探讨。通过对书中主人公一家的悲剧命运的追溯,作者揭示了黑人在长期种族歧视下价值观与审美观发生的变异过程以及这种变异对黑人造成的精神折磨和心理变态。其笔触不仅直指三百年奴隶制留下的历史的阴霾,同时也对黑人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劣根性作了大胆鞭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蓝的眼睛》 黑人文学 托尼·莫里森
下载PDF
托尼·莫里森的族裔文化语境 被引量:34
2
作者 朱新福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4-60,共7页
托尼·莫里森的文化语境是西方经典文学传统与黑人族裔文化结合的历史语境。她强调作品的政治意义和影响 ,主张黑人文学艺术的独特性 ,即“黑人性” ,提出了黑人特有的文化语境。一方面 ,莫里森的目标是“矢志不移地书写黑人文学” ... 托尼·莫里森的文化语境是西方经典文学传统与黑人族裔文化结合的历史语境。她强调作品的政治意义和影响 ,主张黑人文学艺术的独特性 ,即“黑人性” ,提出了黑人特有的文化语境。一方面 ,莫里森的目标是“矢志不移地书写黑人文学” ,始终以表现和探索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 ,并把那些公认的已证实为黑人艺术的原则作为她的创作任务和艺术宗旨 ;另一方面 ,她的族裔文化语境以及她的美学观并不局限在种族和政治意识形态领域 ,而是突出黑人文学创作的精髓之处 :展现黑人的悲剧命运及其“失落”和异化 ;强调读者的参与以及作者和读者的密切关系 ;重视文本的口述性质和黑人音乐的独特作用。这些要素构成了莫里森独有的族裔文化语境和美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人文学 托尼·莫里森 文化语境 经典文学 历史语境 创作 悲剧命运 美学思想 美学观 人性
下载PDF
对爱进行新的思考——评莫里森的小说《爱》 被引量:33
3
作者 王守仁 吴新云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3-52,共10页
莫里森小说创作的基本主题之一是爱。她曾说 :“我写爱或它的缺失。”莫里森在其新作《爱》中通过讲述美国一个黑人家族在民权运动前、中、后期的兴衰历史 ,继续从性别、种族和文化的角度对爱进行严肃的思考。本文在仔细研读作品的基础... 莫里森小说创作的基本主题之一是爱。她曾说 :“我写爱或它的缺失。”莫里森在其新作《爱》中通过讲述美国一个黑人家族在民权运动前、中、后期的兴衰历史 ,继续从性别、种族和文化的角度对爱进行严肃的思考。本文在仔细研读作品的基础上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认为莫里森遵循一贯的寓“政治”于艺术的手法 ,以其杰出的才能讲述了一个小范围的大故事。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莫里森将爱置于新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 ,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民权运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黑人的生活状况。莫里森引导读者思考爱的多面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 小说 《爱》 文学评论 黑人文学 种族主义 民权运动 性别
原文传递
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与现状 被引量:29
4
作者 王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6-158,共3页
作为身份与边缘写作批评的先声——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发人深省的理论与实践开创了美国文学和文化领域最新思潮和理论前沿。从长远意义来说,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了人们深层思维方式... 作为身份与边缘写作批评的先声——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发人深省的理论与实践开创了美国文学和文化领域最新思潮和理论前沿。从长远意义来说,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了人们深层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加深了人们对边缘文学和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文学的理解、认识与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人文学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 后殖民主义批评
下载PDF
阿来:文学即宗教 被引量:29
5
作者 吴怀尧 《延安文学》 2009年第3期100-116,共17页
阿来,1959年生于四川西北部藏区,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转向小说创作。1996年应聘成都《科幻世界》杂志,两年后成为主编,任职期间业绩斐然。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 阿来,1959年生于四川西北部藏区,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转向小说创作。1996年应聘成都《科幻世界》杂志,两年后成为主编,任职期间业绩斐然。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系列)《格萨尔王》(即将出版),长篇散文《大地的阶梯》及其他。其长篇小说处女作《尘埃落定》曾被十余家出版社拒绝,搁置四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后震惊文坛,并斩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至今被译成16种语言全球发行。2009年2月当选为四川省作协主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来 黑人文学 作家 小说集 写作过程 长篇小说 延安文学 文学作品 小说家 格萨尔
原文传递
喜闻莫里森获诺贝尔文学奖有感 被引量:18
6
作者 王家湘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1-14,共4页
喜闻莫里森获诺贝尔文学奖有感王家湘八十年代中期一个初夏的下午,美国女作家代表团访问了北京外国语学院,托妮·莫里森是成员之一,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美国黑人女作家,第一次见到托妮·莫里森。在座谈的两个多小时里,我看... 喜闻莫里森获诺贝尔文学奖有感王家湘八十年代中期一个初夏的下午,美国女作家代表团访问了北京外国语学院,托妮·莫里森是成员之一,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美国黑人女作家,第一次见到托妮·莫里森。在座谈的两个多小时里,我看着她,心里感到十分惭愧。无论如何搜索枯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诺贝尔文学 《最蓝的眼睛》 黑人文学 美国黑人 黑人女作家 种族歧视 黑人妇女 叙述者 黑人女性文学
原文传递
托妮·莫里森的《爱娃》简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吕炳洪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8-94,共7页
托妮·莫里森的《爱娃》简析吕炳洪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Morrison)自1970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蓝眼睛》以后,又有长篇小说《苏拉》、《所罗门之歌》、《黑孩》、《爱娃》以及《爵士乐》先后问... 托妮·莫里森的《爱娃》简析吕炳洪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Morrison)自1970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蓝眼睛》以后,又有长篇小说《苏拉》、《所罗门之歌》、《黑孩》、《爱娃》以及《爵士乐》先后问世。其中《爱娃》①(Beloved)尤受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莫里森小说 爱娃 黑人文化 《汤姆叔叔的小屋》 叙述者 黑人文学 奴隶主 种族歧视 福克纳
原文传递
一个文学种类的诞生──漫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 被引量:11
8
作者 周长才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10,共8页
一个文学种类的诞生──漫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周长才一、当瑞典新闻界正猜测爱尔兰的海纳、比利时的克劳斯、中国的北岛、黎巴嫩的阿德尼斯是最有希望获奖的作家时,诺贝尔文学的桂冠第一次抛向了黑人女作... 一个文学种类的诞生──漫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周长才一、当瑞典新闻界正猜测爱尔兰的海纳、比利时的克劳斯、中国的北岛、黎巴嫩的阿德尼斯是最有希望获奖的作家时,诺贝尔文学的桂冠第一次抛向了黑人女作家。那是去年沃尔克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诺贝尔文学 黑人女作家 黑人妇女文学 文学种类 《所罗门之歌》 黑人文学 小说 艾丽丝·沃克 文艺复兴
原文传递
“作为有色人种的我有什么感觉”——评佐拉·尼尔·赫斯顿的种族哲学及其命运 被引量:14
9
作者 文培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51-256,共6页
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黑人女作家、民俗学家、人类学家佐拉·尼尔·赫斯顿一生致力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她对自己的非洲裔美国人的身份非常骄傲和自豪 ,否认自己有既是美国人又是黑人的“双重意识”... 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黑人女作家、民俗学家、人类学家佐拉·尼尔·赫斯顿一生致力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她对自己的非洲裔美国人的身份非常骄傲和自豪 ,否认自己有既是美国人又是黑人的“双重意识”的困惑。她拒绝把黑人当成美国社会的“问题” ,拒绝把黑人描写成种族歧视制度下产生的畸形儿。她在作品中深刻地揭示了当时黑人社区内存在的鄙视自己黑皮肤的黑人种族主义思想对黑人灵魂的腐蚀 ,力图唤醒黑人对自己身份的肯定和热爱。然而 ,哈莱姆文艺复兴的高潮过去以后 ,以理查德·赖特为代表的黑人“抗议文学”成为当时黑人文学的主流 ,赫斯顿及其作品被湮没在美国文学的尘埃里无人问津。直到 2 0世纪 6 0年代的黑人权利运动兴起 ,以及黑人民族主义意识的唤醒 ,赫斯顿才在一片荒冢中被重新发现。实际上 ,赖特式的“抗议”与赫斯顿式的“赞美”只是非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求得生存的既矛盾又统一的两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佐拉·尼尔·赫斯顿 种族哲学 民族文化 种族歧视 美国 黑人文学 种族主义
原文传递
《寻找母亲花园》的黑人女性主义传统——兼谈爱丽丝·沃克的黑人女性主义观 被引量:14
10
作者 曾竹青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75-79,共5页
爱丽丝·沃克在《寻找母亲花园》中揭示了奴隶制和种族歧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约束 ,历史性地扼杀了黑人妇女的创造性这一事实 ,追寻了黑人女性主义传统 ,用动人的笔调把黑人妇女受到压制的创造力追溯到像缝制被子和培育鲜花这种... 爱丽丝·沃克在《寻找母亲花园》中揭示了奴隶制和种族歧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约束 ,历史性地扼杀了黑人妇女的创造性这一事实 ,追寻了黑人女性主义传统 ,用动人的笔调把黑人妇女受到压制的创造力追溯到像缝制被子和培育鲜花这种无语的艺术形式 ,运用这种无语的艺术形式所蕴含的隐喻来寻找黑人文学母系。沃特对传统的挖掘这一工作对美国黑人女性文学、黑人文学以及整个美国文学都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找母亲花园》 爱丽丝·沃克 黑人文学 黑人女性主义 传统
下载PDF
《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叙事策略 被引量:15
11
作者 程锡麟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67-74,共8页
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曾被湮埋了几十年 ,70年代才被重新发掘出来。现在它成了美国黑人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和 2 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本文将从叙事框架、叙事模式、叙事手段和叙事语言几个方面研... 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曾被湮埋了几十年 ,70年代才被重新发掘出来。现在它成了美国黑人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和 2 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本文将从叙事框架、叙事模式、叙事手段和叙事语言几个方面研讨这部小说的叙事策略 ,以及黑人民俗文化、特别是黑人方言土语和口述传统对小说叙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策略 上帝 眼睛 女性主义文学 70年代 黑人文学 美国文学 20世纪 叙事框架 叙事模式 叙事语言 叙事手段 民俗文化 小说叙事 口述传统 方言土语 代表作 赫斯顿
原文传递
从《无形人》到《六月庆典》——论拉尔夫·埃利森的文学创作 被引量:14
12
作者 谭惠娟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1-108,共8页
国内学术界对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及其作品的了解尚不全面 ,多以为《无形人》是他一生中创作的惟一长篇。其实 ,拉尔夫·埃利森一生经历了一条漫长的创作道路 ,在《无形人》之前和之后 ,他还创作了许多作品。他耗费... 国内学术界对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森及其作品的了解尚不全面 ,多以为《无形人》是他一生中创作的惟一长篇。其实 ,拉尔夫·埃利森一生经历了一条漫长的创作道路 ,在《无形人》之前和之后 ,他还创作了许多作品。他耗费近四十年精力创作且在身后方得以问世的第二部长篇《六月庆典》 ,尤其应予重视。思考和探索黑人的身份及黑人如何争取和捍卫自己的权利 ,同时又能与美国社会和谐共处 ,是回荡在拉尔夫·埃利森的整个创作道路中的主旋律。在一定程度上 ,拉尔夫·埃利森的思考和探索反映了 2 0世纪下半叶美国黑人文学主导思想的发展倾向和演变轨迹。在语言和结构艺术等方面 ,拉尔夫·埃利森也一直在孜孜探索实验 ,力求吸收当代小说和其他文学艺术领域的新技巧 ,在不失自我本色的同时突破自我 ,展现新的艺术风貌。只有完整动态地把握拉尔夫·埃利森的整个创作道路 ,并把它放在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总体背景中进行观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尔夫·埃利森 无形人 六月庆典 黑人文学
下载PDF
黑人文学的美学特征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莉娅 《北方论丛》 CSSCI 1997年第5期100-101,共2页
黑人文学的美学特征王莉娅近三十年,黑人文学日益受到世人瞩目。自本世纪初,美国文坛上不断涌现出优秀的黑人文学作品,产生了许多著名的黑人作家,如:拉尔夫·埃利森·理查德、赖特、托尼·莫里森、艾丽丝·沃克、... 黑人文学的美学特征王莉娅近三十年,黑人文学日益受到世人瞩目。自本世纪初,美国文坛上不断涌现出优秀的黑人文学作品,产生了许多著名的黑人作家,如:拉尔夫·埃利森·理查德、赖特、托尼·莫里森、艾丽丝·沃克、赫斯顿以及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黑人文学的崛起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人文学 美学特征 美国黑人文学 托妮·莫里森 黑人作家 美学价值 黑人文学批评 托尼·莫里森 理查德·赖特 理论支点
下载PDF
简论美国当代黑人小说中的隐喻性 被引量:7
14
作者 许芳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48-51,共4页
隐喻是对于类似的认识,“是事物间,特别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互相认同关系”。隐喻思维是人类一种基本和原始的认知方式,语言就是“以事物间的某种时空的邻近性,特别是以某种抽象形态的相似性为基础,通过广泛的类比作用,构成的隐喻性的... 隐喻是对于类似的认识,“是事物间,特别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互相认同关系”。隐喻思维是人类一种基本和原始的认知方式,语言就是“以事物间的某种时空的邻近性,特别是以某种抽象形态的相似性为基础,通过广泛的类比作用,构成的隐喻性的表义程序。”正如索绪尔所说“类比是语言创造的原则”,隐喻功能也是人类的文化活动如神话、信仰、巫术、仪式、习俗等古老的生活形式中起结构性作用的法则。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它是通过类比联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人小说 白人文化 黑人妇女 隐喻思维 莫里森小说 认知方式 文化传统 黑人文化 《所罗门之歌》 黑人文学
下载PDF
为了忘却的记忆——论《至爱》对黑人“二次解放”的呼唤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湘云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6-72,共7页
传统的黑人小说往往表现黑人在奴隶制下所受的苦难以及他们在苦难中的挣扎和斗争 ,极少涉及黑人在被解放后的精神状态。托妮·莫里森的《至爱》不仅从肉体和精神两方面展示了黑人奴隶所遭受的苦难 ,而且更侧重于表现黑人在解放后精... 传统的黑人小说往往表现黑人在奴隶制下所受的苦难以及他们在苦难中的挣扎和斗争 ,极少涉及黑人在被解放后的精神状态。托妮·莫里森的《至爱》不仅从肉体和精神两方面展示了黑人奴隶所遭受的苦难 ,而且更侧重于表现黑人在解放后精神方面的问题。她不仅揭露了奴隶制在黑人解放后依旧对黑人心理产生浓厚的阴影 ,还表现了黑人二次解放的必要性。黑人要走出历史阴影 ,就要勇敢面对自己屈辱的历史 ,又要为了现在和未来忘掉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人文学 二次解放 精神创伤 记忆 忘却
原文传递
当代美国黑人文学寻根热潮 被引量:8
16
作者 曾竹青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年第4期103-106,共4页
当代美国黑人作家追寻历史实际上是在寻找黑人的文化归属 ,美国黑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 黑人文学 美国 文化身分 中心话语 主流文学
下载PDF
美国黑人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郑新民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4期91-95,共5页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在叙事方面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使用隐喻性的叙事语言。以《最蓝的眼睛》书名,以及小说中的“秋冬春夏”、“楼房”、“万寿菊”、“白人的眼神”等具有代表性的隐喻为焦点,可以透析莫里森是如...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在叙事方面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使用隐喻性的叙事语言。以《最蓝的眼睛》书名,以及小说中的“秋冬春夏”、“楼房”、“万寿菊”、“白人的眼神”等具有代表性的隐喻为焦点,可以透析莫里森是如何解构白人的价值观,重构黑人的文化价值观的,从而看出隐喻在小说情节构思、主题表达、人物刻画以及文体特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最蓝的眼睛》 黑人文学 白人文化
下载PDF
寻找被遗忘的卓拉——评卓拉·尼尔·赫斯顿和她的小说 被引量:6
18
作者 翁德修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2-66,94,共6页
一位生前寂寂, 然而却是一位才华横溢、成绩卓著的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卓拉·尼尔·赫斯顿, 于被遗忘后的70 年代, 才被“寻找卓拉”的运动所重新发现。个中原因, 是她的小说对于黑人文学再次步入繁荣的迎合,
关键词 卓拉 小说 黑人文学 女权运动
下载PDF
美国黑人文学对“美国梦”的双重心态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法春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44-50,共7页
美国黑人文学对白人种族主义的抗议和对作为社会理想的美国梦的认同以及对作为价值观念的美国梦的追求并存。美国黑人作家把追求美国梦的权利看作获得自由和平等的尺码 ,把种族主义视为妨碍实现美国梦的阴霾。他们控诉、抗议、批判的目... 美国黑人文学对白人种族主义的抗议和对作为社会理想的美国梦的认同以及对作为价值观念的美国梦的追求并存。美国黑人作家把追求美国梦的权利看作获得自由和平等的尺码 ,把种族主义视为妨碍实现美国梦的阴霾。他们控诉、抗议、批判的目的是让美国成为梦想成真的乐土。因此 ,应该把美国黑人对自己文化的弘扬看作是他们努力从美国社会边缘走向中心的一种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黑人文学 白人种族主义 双重心态 “美国梦” 价值观念 文化 社会边缘 表现形式 意识形态 黑人抗议小说 《他们眼望上苍》 《无形人) 《向苍天呼吁》 《最蓝的眼睛) 莫里森 《秀拉》
下载PDF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概观 被引量:7
20
作者 杨清波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60-63,共4页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很长时间里被排斥在以男性文学为中心的所谓主流文学之外,一直处于弱势话语的地位。在经历了以自我描述为主的早期文学阶段和寻找黑人妇女身份的文艺复兴阶段之后,黑人女性文学终于在20世纪下半叶迎来了...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很长时间里被排斥在以男性文学为中心的所谓主流文学之外,一直处于弱势话语的地位。在经历了以自我描述为主的早期文学阶段和寻找黑人妇女身份的文艺复兴阶段之后,黑人女性文学终于在20世纪下半叶迎来了其发展过程中的黄金时期,并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完美地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预示了21世纪黑人女性文学的更加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文学 黑人文学 女性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