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靳以与巴金的分途——从两篇白俄题材小说谈起 被引量:4
1
作者 石健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5期95-98,共4页
巴金的《将军》与靳以的《陨》,都是关于白俄流亡者题材的小说。作家对于异域人物描写,都突破了当时的主流模式,对其给予了一定的人道主义同情。不过,《将军》更具有"国际性"的深广视角,《陨》则更着眼于本土社会批判。透过... 巴金的《将军》与靳以的《陨》,都是关于白俄流亡者题材的小说。作家对于异域人物描写,都突破了当时的主流模式,对其给予了一定的人道主义同情。不过,《将军》更具有"国际性"的深广视角,《陨》则更着眼于本土社会批判。透过文本意蕴的反差,可以深入探求二位老朋友文学取向的分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靳以 巴金 《将军》 白俄 社会批判 分途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隆升动力学与阿尔金断裂 被引量:70
2
作者 葛肖虹 刘永江 任收麦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46-350,共5页
青藏高原最晚一期也是最强烈的一期隆升发生在1~0.8Ma,与印度洋中脊三联点附近的“亚澳”陨击事件有关。陨击事件引起印度洋的快速扩张并导致印度板块在锡瓦利克带的强烈(A型)俯冲,正是这次俯冲引起了青藏高原及其外围山脉的快速隆升,... 青藏高原最晚一期也是最强烈的一期隆升发生在1~0.8Ma,与印度洋中脊三联点附近的“亚澳”陨击事件有关。陨击事件引起印度洋的快速扩张并导致印度板块在锡瓦利克带的强烈(A型)俯冲,正是这次俯冲引起了青藏高原及其外围山脉的快速隆升,中国西北的盆-山地貌因此而形成,其中东昆仑山推覆隆升近3000m,向北推挤近400km,是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新生界构造变形的主因。因此,“亚澳”陨击事件的影响,提供了青藏高原最晚一期隆升和中亚与中国西部大陆构造形成的大陆动力学背景;根据近年对阿尔金断裂带内同变形期新生矿物的激光微区40Ar/39Ar测年结果,阿尔金断裂走滑变形有可能起始于97~89Ma,它与喜马拉雅“西构造结”的形成(102~85Ma)近于同步,其累积错距达350~400km,晚白垩世—新生代同步错移了两侧原有的构造带和原型盆地,这为中国西部找矿、找油气的的战略评估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隆升 隆升动力学 “亚澳”击事件 阿尔金断裂 同步错移
下载PDF
南秦岭东段耀岭河群、陨西群、武当山群火山岩和基性岩墙群岩石成因 被引量:58
3
作者 夏林圻 夏祖春 +2 位作者 李向民 马中平 徐学义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29,共29页
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676~833Ma)耀岭河群、陨西群、武当群火山岩和基性岩墙群产生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根据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裂谷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总体上属于低Ti/Y(<500)岩浆类型。元素和同... 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676~833Ma)耀岭河群、陨西群、武当群火山岩和基性岩墙群产生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根据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裂谷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总体上属于低Ti/Y(<500)岩浆类型。元素和同位素数据表明,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裂谷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的化学变化不是由一个共同的母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所产生,它们极有可能是源于地幔柱源(εNd(t)≈+5,Mg#≈0.7,La/Nb≈0.7)。大陆地壳或大陆岩石圈混染作用对于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裂谷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的形成有重要贡献。我们的研究揭示,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火山岩和基性岩墙存在空间上的地球化学变化。它们总体上是产生于幔源石榴子石稳定区。而西北部镇安地区耀岭河群基性熔岩的母岩浆则是形成于幔源尖晶石-石榴子石过渡带。碱性熔岩是产生于部分熔融程度较低(<10%)的条件下,拉斑玄武质熔岩是产生于部分熔融程度较高(10%~30%)的条件下。武当山地区的武当山群和耀岭河群基性熔岩的母岩浆经受了浅层位辉长岩质(cpx+plag±ol)分离作用,而其他地区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的化学演化则是受控于单斜辉石(cpx)±橄榄石(ol)分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中-晚期裂谷火山岩和基性岩墙群 耀岭河群 西群 武当山群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地幔柱 南秦岭
下载PDF
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与“亚澳”陨击事件 被引量:24
4
作者 葛肖虹 任收麦 +2 位作者 刘永江 吴光大 袁四化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7-73,共7页
黄土、山前磨拉石年代学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山脉最晚一期 ,也是最强烈的隆升事件发生在早更新世晚期 (0 .9~ 0 .8MaB .P .)。这是一次由于印度板块脉冲式陆内俯冲 (A型 )引起的“挤压隆升” ,而不是重力均衡引起的“伸... 黄土、山前磨拉石年代学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山脉最晚一期 ,也是最强烈的隆升事件发生在早更新世晚期 (0 .9~ 0 .8MaB .P .)。这是一次由于印度板块脉冲式陆内俯冲 (A型 )引起的“挤压隆升” ,而不是重力均衡引起的“伸展隆升”。它对中亚及我国西部广袤区域盆 -岭地貌的形成、盆地中 -新生界构造变形和大范围的干旱与沙漠化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0 .9~ 0 .8MaB .P .期间发生在印度洋洋中脊三联点附近 (6 7°E ,2 0°S)的“亚澳”陨击事件 ,很可能是引起印度洋快速扩张、导致印度板块在锡瓦利克带强烈俯冲 (A型 ) ,并引起了青藏高原0 .9~ 0 .8MaB .P .快速隆升的大陆动力学背景。其影响不止于印度洋周边 ,而且还涉及西南太平洋。 0 .9MaB .P .前后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中更新世革命”(MPR)、“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以及 0 .78MaB .P .布容期与松山期地磁极性倒转 (B M界限 )的发生都可能与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快速隆升 “亚澳”击事件 大陆动力学背景 磁极反转
下载PDF
陨石撞击构造作用的研究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17
5
作者 游振东 刘嵘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8年第1期22-36,21,共16页
当陨石撞击地球表面时,它所引起的瞬时(1秒至1微秒)动态高压(数十至数百个吉帕)和高温(大于1500℃),必然导致陨石撞击坑(astroblems)的生成并使周围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这便是撞击变质作用(impact metamorphism)。目前关于撞击构造(impact... 当陨石撞击地球表面时,它所引起的瞬时(1秒至1微秒)动态高压(数十至数百个吉帕)和高温(大于1500℃),必然导致陨石撞击坑(astroblems)的生成并使周围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这便是撞击变质作用(impact metamorphism)。目前关于撞击构造(impact tectonics)作用研究的主要进展涵盖如下四个方面:1.撞击坑的构造形貌及形成机制;2.撞击变质作用及撞击变质岩;3.撞击作用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4.撞击作用的经济地质意义。陨击作用研究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还具有实际的经济地质意义。南非的Vredefort-Witwatersrand是最老的撞击构造,它以丰富的金铀矿床而闻名;加拿大的肖德贝里(Sudbury)以同撞击作用期的大型铜镍矿床著称;如今北美、中美不少地区正在探索与陨击期后构造有关的油气储集。此外,许多陨击变质岩可以供作建筑材料。不少撞击坑已经辟为旅游胜地,如德国的Nordlingen Ries撞击坑。我国撞击构造的研究已有不少进展。20世纪90年代初发现了海南白沙陨击坑,此外内蒙古的多伦、江苏的太湖和辽宁的岫岩罗圈里等地也发现有陨击构造的证迹,不过,都尚待进一步的工作予以证实。全球撞击构造研究经验可以借鉴的是,在长期构造稳定区较易于发现陨击坑;不少撞击构造被隐伏在第四纪或更老的沉积物之下,所以采用人造卫星发回资料解译地球表面的照片,加上地球物理勘探,可以有效地确定研究靶区,在此基础上再加强岩石学、构造学研究予以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撞击构造 撞击变质作用 击岩 击作用标志 经济地质意义
下载PDF
太湖蕨山岛发现震裂锥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尔康 朱政 +1 位作者 张海祥 曹会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4期2265-2268,共4页
震裂锥(Shatter cone)是锥状岩石碎块,以锥面具有放射状条纹为特征。1905年首次见于德国Steinheim。震裂锥在美国最著名的发育地是印地安那州的Kentland。1938年,当地球上存在陨石坑还处于假说阶段时,J. D. Boon就认为它是陨石冲击的产... 震裂锥(Shatter cone)是锥状岩石碎块,以锥面具有放射状条纹为特征。1905年首次见于德国Steinheim。震裂锥在美国最著名的发育地是印地安那州的Kentland。1938年,当地球上存在陨石坑还处于假说阶段时,J. D. Boon就认为它是陨石冲击的产物。1947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裂锥 古坑 弧形破裂 太湖成因
原文传递
预警探测体系作战效能评估框架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川 解付强 +1 位作者 陈云翔 张宣 《火力与指挥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84-87,共4页
首先阐述了预警探测体系及其效能评估的概念,根据预警探测体系及其作战任务的特点,建立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部分效能指标的评估计算模型,最后提出了预警探测体系作战效能评估的框架和一般过程。
关键词 警探测体系 评价指标 效能评估
下载PDF
太湖泥盆系基岩冲击变质卸载微裂隙的发现与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王尔康 徐士进 万玉秋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919-924,共6页
太湖湖区多处岛屿和半岛的晚泥盆世石英砂岩中发现造型奇特的尖劈形张性微裂隙.微裂隙呈“人”字形组合,成单列或多列产出.一些“人”字形微裂隙的锐角区内侧的石英晶体已强烈非晶质化,具有击变玻璃的特征.研究表明这种特殊的微裂隙是... 太湖湖区多处岛屿和半岛的晚泥盆世石英砂岩中发现造型奇特的尖劈形张性微裂隙.微裂隙呈“人”字形组合,成单列或多列产出.一些“人”字形微裂隙的锐角区内侧的石英晶体已强烈非晶质化,具有击变玻璃的特征.研究表明这种特殊的微裂隙是冲击变质作用压力达到峰压后在卸载过程中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变质 卸载过程 微裂隙 太湖 泥盆系基岩 击地质学 变质效应
原文传递
应开展地球演化早期的陨石撞击构造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向缉熙 《中国地质》 CAS CSCD 1992年第5期17-20,共4页
近20年来,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在地外星球上进一步发现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陨石撞击构造(简称陨坑构造),启发地质工作者广泛开展了地球上的陨石、陨坑及其地质作用的调查研究,并取得巨大成绩.截至1989年,地球上已发现的陨坑或星疤约120... 近20年来,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在地外星球上进一步发现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陨石撞击构造(简称陨坑构造),启发地质工作者广泛开展了地球上的陨石、陨坑及其地质作用的调查研究,并取得巨大成绩.截至1989年,地球上已发现的陨坑或星疤约120个(不包括中国报导的多伦星疤等构造及笔者正在勘查的安徽“十字铺陨坑构造”线索),并按每年大约新发现5个的速度在增加着(R.A.F.格雷夫,1989).但是,这些已知的陨坑都是在地球有了沉积盖层以后发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撞击 坑构造 地球 演化
下载PDF
吸入自体CO_2对脑动脉狭窄患者的颅内血流自身调节潜力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捷 黄一宁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观察血液CO2浓度改变研究脑动脉狭窄患者的颅内小血管调节潜力,建立实用的评价脑血流自身调节潜力的检查方法。方法选择具有颅内外血管狭窄的患者20例为脑血管狭窄组,并选择年龄配比...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观察血液CO2浓度改变研究脑动脉狭窄患者的颅内小血管调节潜力,建立实用的评价脑血流自身调节潜力的检查方法。方法选择具有颅内外血管狭窄的患者20例为脑血管狭窄组,并选择年龄配比的无血管狭窄者18名为对照组,行双侧MCA连续监测脑血流速度变化,通过屏气改变血液CO2浓度,吸入自体CO2以旁流监测仪监测CO2浓度的变化,分别记录脑血流速度、及血压、心率等,计算出呼吸抑制指数(breath-holding index,BHI),血管运动反应性(vascularmotor reactivity,VMR)及脑血管运动储备(cerebrovascular reserve capacity,CRC)数值评价脑小血管CO2反应性。结果通过呼吸抑制试验,自体CO2吸入试验结合TCD连续监测脑血流速度的检查方法。呼吸试验结果显示血管狭窄患者VMR(0.23±0.09vs 0.40±0.10,P<0.001)及BHI值(0.46±0.18 vs 0.81±0.20,P<0.001)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降低。血管狭窄组血管狭窄侧BHI值小于0.69(P=0.014)。自体CO2吸入试验脑血管狭窄组和对照组VMR(0.18±0.06 vs 0.33±0.11,P<0.001)、CRC(7.74±2.67vs 13.91±4.6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管狭窄组血管狭窄侧CRC值小于12。结论应用TCD观察吸入自体CO2对脑血流自身调节功能的检查方法简便、有效。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脑小血管CO2反应性受损,以血管狭窄组血管狭窄侧最明显。明确脑小血管自身调节能力,对缺血性卒中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流自身调节 脑血管运动反应性 多普勒超声 CO2
下载PDF
GRV 13100顽火辉石球粒陨石中金属硫化物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5
11
作者 谢兰芳 陈宏毅 缪秉魁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3-91,共9页
顽火辉石球粒陨石中的大量金属硫化物形成于早期极还原的太阳星云条件。GRV13100是一块发现于南极格罗夫山的顽火辉石球粒陨石,不透明矿物包括陨硫铁、陨硫铬铁矿、陨硫镁矿、陨硫钙矿、含硅铁纹石、陨磷铁矿、硅磷镍矿等金属硫化物和... 顽火辉石球粒陨石中的大量金属硫化物形成于早期极还原的太阳星云条件。GRV13100是一块发现于南极格罗夫山的顽火辉石球粒陨石,不透明矿物包括陨硫铁、陨硫铬铁矿、陨硫镁矿、陨硫钙矿、含硅铁纹石、陨磷铁矿、硅磷镍矿等金属硫化物和磷化物,总丰度达21%,经历了一定程度的热变质。通过对其岩石学和矿物化学特征研究,并和其它顽火辉球粒陨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陨硫镁矿中FeS含量可以反映母体变质温度,GRV 13100中大部分陨硫镁矿变质温度为200℃~300℃,个别经历了400℃~800℃的高温,可能为外来吸入成因,或者代表了原始星云的凝聚或结晶温度;(2)陨硫镁矿形成于太阳星云的直接凝聚,并在橄榄石和顽火辉石冷凝结晶之后形成;(3)陨硫铁的成因分为原生和次生两种,原生的陨硫铁由太阳星云直接凝聚而成,次生的陨硫铁是在后期热变质过程中由铁镍金属经过硫化作用或者由陨硫镁矿分解而形成;(4)硅磷镍矿可能来自含硅铁纹石的出溶。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为太阳系早期高度还原星云演化及其后期热变质提供了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火辉石球粒 GRV 13100 硫镁矿 硫铁 成因机制
下载PDF
东太平洋地区DSDP573孔始新世末期的微玻璃陨石 被引量:5
12
作者 尹延鸿 万天丰 孙嘉诗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42,共6页
通过研究 DSDP5 73孔的岩心样品 ,首次在该孔始新世与渐新世的界线地层含金属粘土层中发现了微玻璃陨石 ,且主要富集在其底部。一个样品 (5 g)中最多可达 12粒。这些微玻璃陨石主要呈球形、椭球形。用电子探针测试了其化学成分 ,Si O2 ... 通过研究 DSDP5 73孔的岩心样品 ,首次在该孔始新世与渐新世的界线地层含金属粘土层中发现了微玻璃陨石 ,且主要富集在其底部。一个样品 (5 g)中最多可达 12粒。这些微玻璃陨石主要呈球形、椭球形。用电子探针测试了其化学成分 ,Si O2 含量为 2 9.6 4%~ 5 8.93%,Al2 O3 为 3.42 %~ 2 0 .96 %,Fe O为 9.98%~ 2 9.5 5 %,Mg O为 4.32 %~ 16 .0 5 %,Ir为 0 .0 6 %~ 0 .81%。总体来说 ,微玻璃陨石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 ,可能与靶岩的成分变化较大有关。始新世末期北美微玻璃陨石场的展布方向约为 2 5 0°,这与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改变所需要的矢量变化(2 45°)仅相差 5°,推测很可能是始新世末期陨星的撞击引起了太平洋板块在该时期的运动方向由 NNW突然变为NW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玻璃 含金属粘土层 始新世末期 太平洋板块 海洋沉积物 击事件
下载PDF
基于方向梯度直方图的陨坑预检测算法 被引量:5
13
作者 郭永茂 周石博 高艾 《无线电工程》 2018年第6期478-483,共6页
陨坑是行星软着陆导航与避障过程中的主要检测目标,目前陨坑检测方法需要被检测图像尽可能地包含完整且清晰的单一陨坑,因此对图像陨坑进行预检测处理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人工模拟地形方法建立行星陨坑图像数据库,提出一种基于灰度梯... 陨坑是行星软着陆导航与避障过程中的主要检测目标,目前陨坑检测方法需要被检测图像尽可能地包含完整且清晰的单一陨坑,因此对图像陨坑进行预检测处理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人工模拟地形方法建立行星陨坑图像数据库,提出一种基于灰度梯度直方图特征(HOG)的支持向量机(SVM)图像陨坑分类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取图像中可能包含陨坑的图像子图,并作为后续精确标记陨坑位置的图像处理方法的输入数据。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陨坑标记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坑预检测 方向梯度直方图 支持向量机 模拟地形
下载PDF
石英砂岩冲击变质与裂隙分布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大红 余泉友 +1 位作者 熊大和 徐道一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87-91,共5页
用经二级轻气炮加速到5~6.7km/s的超高速的钢球弹丸(直径6mm),垂直撞击半无限厚石英砂岩靶岩。通过对典型的回收靶体的分析,获得了残留靶岩内四种岩石结构分布带以及带内岩石冲击变质状态、次生裂隙发育等有关信息。
关键词 击成坑 石英砂岩 冲击变质 裂隙 砂岩
下载PDF
基于“有故无陨”理论探讨何首乌对肾阴虚大鼠肝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高峰 焦晨莉 +3 位作者 余金花 欧莉 王丽萍 卫培峰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159-5162,共4页
目的:基于"有故无陨"理论探讨何首乌对肾阴虚大鼠肝线粒体能量代谢机制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肾阴虚高、中、低剂量组。肾阴虚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照24、12、6g/kg剂量连续灌胃给药何首乌溶... 目的:基于"有故无陨"理论探讨何首乌对肾阴虚大鼠肝线粒体能量代谢机制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肾阴虚高、中、低剂量组。肾阴虚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照24、12、6g/kg剂量连续灌胃给药何首乌溶液3个月,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每天以同体积0.9%氯化钠溶液进行灌胃。实验结束,剪下肝脏制备大鼠肝线粒体,通过检测琥珀酸脱氢酶(SDH)、线粒体腺苷酸总含量(TAN)及能荷(EC)水平变化,探讨何首乌对肾阴虚大鼠肝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DH、TAN及EC值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SDH、TAN及EC值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何首乌可明显改善肾阴虚大鼠肝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肾阴虚 肝线粒体 能量代谢 “有故无”理论
原文传递
安徽省国土资源科技十年回顾 被引量:4
16
作者 何义权 楼金伟 +1 位作者 柏林 李建设 《安徽地质》 2011年第1期1-8,共8页
回顾了过去十年来安徽省国土资源科研工作的主要成果,介绍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一些重要的进展,进行了简略的点评,并对部分研究课题继续开展深入研究作了展望。
关键词 科学 超高压变质岩 潜在矿产资源评价 钻探 重磁数据处理 地震勘探 测绘
下载PDF
保卫地球——近地天体的巡视与防御陨击的对策 被引量:4
17
作者 胡中为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6-171,I0003,I0004,共8页
地球处于危险的宇宙环境中。运行到地球附近的"近地天体(NEO)"潜在着撞击地球的危险。实际上,地球自诞生以来就不断地受到这些天体的轰击,月球和水星的斑痕累累陨击坑就是最好的佐证,只是地球经历严重演化而抹去了老的陨击遗... 地球处于危险的宇宙环境中。运行到地球附近的"近地天体(NEO)"潜在着撞击地球的危险。实际上,地球自诞生以来就不断地受到这些天体的轰击,月球和水星的斑痕累累陨击坑就是最好的佐证,只是地球经历严重演化而抹去了老的陨击遗迹,仅见到170多个较近期的陨击构造。幸运的是,现阶段的陨击大多是规模小的,危害不太大。然而,陨击是很难预料的,一旦发生较大的撞击,就会造成比大地震还严重得多的危害。1994年的彗星撞击木星事件轰动世界,启迪人们更加关注地球被撞击的危险问题。实际上,也不乏地球近期遭遇陨击的例子:1908年的通古斯爆炸事件;1976年的吉林陨石雨;2008年的小行星2008TC3陨落在苏丹。2010年初,美国科学院公布《保卫地球:近地天体巡天和缓解危险策略最终报告》,笔者将结合有关资料作简要介绍,让公众了解真实的科学知识和对策,以免被歪曲的影视情节所误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 近地天体 巡天 飞船 危害分析 防御对策 预警
下载PDF
关于全球板块构造动力学机制的讨论 被引量:4
18
作者 万天丰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63-268,共6页
岩石圈板块早期的动力学机制———传送带模式,难以解释板块运动的特征。本文在简述近20年来板块构造学说新成果和新进展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并评述了地幔羽和陨击作用诱发板块运动的新假说。
关键词 板块构造 动力学机制 地幔羽 击作用 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 板块运动 岩石圈板块 传送带 新成果
下载PDF
月表光照区简单陨坑的有效太阳辐照度和温度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9
作者 甘红 李雄耀 魏广飞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7-108,共12页
太阳辐射是影响月表热环境的主要因素,前人的研究大多忽略月表地形的影响或仅考虑大尺度的地形起伏.本文以Banting简单陨坑(16.4°E, 26.6°N)为例,首先基于月球勘探轨道器(LRO)搭载的月球轨道器激光测高仪获取的地形数据构建... 太阳辐射是影响月表热环境的主要因素,前人的研究大多忽略月表地形的影响或仅考虑大尺度的地形起伏.本文以Banting简单陨坑(16.4°E, 26.6°N)为例,首先基于月球勘探轨道器(LRO)搭载的月球轨道器激光测高仪获取的地形数据构建了该陨坑的三维数值模型,计算了不同地方时条件下的有效太阳辐照度分布.其次,本文以具有Banting陨坑相同深径比的陨坑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其在月表任意位置和时刻的光照面积占陨坑面积的分布(光照面积占比).结果表明,在48.2°N/S和当地时间08:48-15:12的时空范围内,陨坑的光照面积占比达100%.最后,根据月表热辐射平衡模型计算了 Banting陨坑在白天不同时刻的温度分布.通过与LRO月球辐射实验仪的测量温度对比,二者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 简单 太阳辐照度 温度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损失厌恶能否解释“好消息提前,坏消息延后”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嘉南 黄登仕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5-138,共14页
损失厌恶是个体决策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特征.采用随机占优的方法,从理论上研究损失厌恶是否可以解释"好消息提前,坏消息延后"的现象.因为不确定的消息所隐含的可能发生的损失将大大减少厌恶损失的个体的期望效用,... 损失厌恶是个体决策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特征.采用随机占优的方法,从理论上研究损失厌恶是否可以解释"好消息提前,坏消息延后"的现象.因为不确定的消息所隐含的可能发生的损失将大大减少厌恶损失的个体的期望效用,我们发现损失厌恶可以很好的解释个体"好消息提前"的行为,但单纯的损失厌恶特征并不能解释"坏消息延后"的现象.随后,进一步对该结论进行了讨论,并探索性的给出了可能产生"坏消息延后"的另外一些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厌恶 好消息 坏消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