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4篇文章
< 1 2 1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奇遇与突围──九十年代女性写作 被引量:70
1
作者 戴锦华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95-102,共8页
奇遇与突围──九十年代女性写作戴锦华幻影与突围如果说,八十年代的女性写作犹如涉渡之舟,女性知识分子与男性同道的文化努力共同背负着、推进着一场伟大的进军,一次由黑暗艰辛的此岸向黄金彼岸的涉渡,那么九一年代的女性写作便如... 奇遇与突围──九十年代女性写作戴锦华幻影与突围如果说,八十年代的女性写作犹如涉渡之舟,女性知识分子与男性同道的文化努力共同背负着、推进着一场伟大的进军,一次由黑暗艰辛的此岸向黄金彼岸的涉渡,那么九一年代的女性写作便如同一场幻影密布、歧路横生的镜城突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写作 九十年代 知识女性 王安忆 八十年代 男权文化 长恨歌 蒋子丹 姐妹情谊 女作家
原文传递
城市的肖像─—读王安忆的《长恨歌》 被引量:80
2
作者 南帆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6-73,共8页
关键词 长恨歌 王安忆 长篇小说 历史叙述 女性生存 男权社会 乡村社会 文学传统 标准设计 主导意识形态
下载PDF
从“青春之歌”到“长恨歌”——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奥秘及其美学变迁的一个视角 被引量:52
3
作者 张清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5-91,共17页
关键词 中国 当代小说 叙事模式 美学 《青春之 革命叙事 长恨歌 文学评论
下载PDF
王安忆:历史与个人之间的“众生话语” 被引量:38
4
作者 徐德明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4-41,共8页
《长恨歌》开始的“众生话语”叙事 ,更为突出了王安忆的独特性。“众生话语”是信仰探求、经验反思和吸纳传统叙事资源的结果 ,“智慧型全知”视角的叙述实践对建构现代中国叙事理论具有意义 ;“漂流”是构成它的实生活和精神主题。
关键词 王安忆 话语 长恨歌 叙事理论 叙述 探求 叙事资源 吸纳 自身 信仰
原文传递
好的故事本身就是好的形式——王安忆访谈录 被引量:41
5
作者 周新民 王安忆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3-40,共8页
周新民:王老师,你好!首先我想问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您从事文学创作到今天,已经20多年了.这么多年以来,中国文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文学风潮迭起,作家的……
关键词 王安忆 文学创作 《小鲍庄》 小说结构 文学传统 思想内容 长恨歌 女性作家 自我意识
下载PDF
舆论:悬在虚空的大地?——李普曼《公众舆论》阅读札记 被引量:38
6
作者 黄旦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8-71,共4页
关键词 公众舆论 李普曼 大地 虚空 札记 阅读 长恨歌 王安忆 石库门
下载PDF
黄自的生活与创作 被引量:25
7
作者 钱仁康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2-31,共20页
第一章才高命短的一生黄自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也是最早全面系统地传授专门作曲技术和理论的音乐教育家。五十年前,他在我国初垦的音乐园地里辛勤耕耘,催发出一朵朵艺术歌曲的鲜花和交响音乐的蓓蕾;在初创的高等音乐学... 第一章才高命短的一生黄自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也是最早全面系统地传授专门作曲技术和理论的音乐教育家。五十年前,他在我国初垦的音乐园地里辛勤耕耘,催发出一朵朵艺术歌曲的鲜花和交响音乐的蓓蕾;在初创的高等音乐学府里呕心沥血,培育出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材。今天海峡两岸许多卓有成就的音乐家,都出自他的门下。尤其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光辉的事业和卓越的贡献,都是在非常短暂的一生中完成的。如果天假以年,他在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上的成就将是无法估量的。他的早死令人扼腕,但短暂的生命能够挥发出这么多的光和热,则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自 音乐语言 作曲家 抒情 音乐理论 音乐创作 音乐教育家 长恨歌 白居易 和声学
下载PDF
“文学上海”与城市文化身份建构 被引量:23
8
作者 陈惠芬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0-149,共10页
近十年来描写上海的作品 ,构成了“文学上海”的文化现象。有关的描写以“纪实”与“虚构”的方式 ,将“既有”的城市经验与个人“传奇”结合起来 ,提供了人们想象上海的“依据” ,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遏制”了人们的想象。有关作品的... 近十年来描写上海的作品 ,构成了“文学上海”的文化现象。有关的描写以“纪实”与“虚构”的方式 ,将“既有”的城市经验与个人“传奇”结合起来 ,提供了人们想象上海的“依据” ,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遏制”了人们的想象。有关作品的“历史感”并没还原出一个“实存”的上海 ,而对“上海神话”的迷恋则阻隔了对于未来真正丰富有力的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化 上海 “文学上海” 文化现象 想象 历史感 文学评论 《张可女士》 陈丹燕 《上海的风花雪月》 《木已成舟》 素素 《前世今生》 《上海探戈》 程乃珊 《叔叔的故事》 小说 长恨歌 王安忆
原文传递
瓶颈中的王安忆关于—《长恨歌》及其后的几部长篇小说 被引量:26
9
作者 吴俊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2-58,共7页
关键词 王安忆 长恨歌 长篇小说 文学界 创作 虚构 作家 八十年 应当 部长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译介伦理探讨--以白睿文、陈毓贤英译《长恨歌》为例 被引量:32
10
作者 吴赟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8-102,共5页
白睿文和陈毓贤合作翻译的《长恨歌》以对文化"他者"的再现为宗旨,体现了一种具有典范意义的道德意识和译介立场。该译本实践了作者与读者、他者与自我之间的理想共场,完成了异质文学的成功接纳,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当代文学... 白睿文和陈毓贤合作翻译的《长恨歌》以对文化"他者"的再现为宗旨,体现了一种具有典范意义的道德意识和译介立场。该译本实践了作者与读者、他者与自我之间的理想共场,完成了异质文学的成功接纳,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当代文学译介的可能性与伦理观提供了思考的源泉。本文以翻译的操作伦理为视角,以《长恨歌》的英译本为研究个案,考察两位汉学家译者的翻译策略,阐明唯有充分尊重文本承载的文化差异,努力寻求异质性和可读性的平衡,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交流的本源宗旨和翻译行为的终极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恨歌 王安忆 翻译伦理 他者 差异
原文传递
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刍议 被引量:22
11
作者 陈文忠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28-137,共10页
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刍议陈文忠对古代作家经典作品的接受史做系统的考察研究,是近几十年东西方文学科学研究的新领域,也是接受美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本文提出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的方法,受到西方接受美学的启示,但主要基于中国古典诗... 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刍议陈文忠对古代作家经典作品的接受史做系统的考察研究,是近几十年东西方文学科学研究的新领域,也是接受美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本文提出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的方法,受到西方接受美学的启示,但主要基于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的实际,以及近年来海内外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史 阐释史 效果史 古典诗 影响史 接受美学 《诗经》 接受史 长恨歌 文学史
原文传递
寻找消失的记忆──对王安忆《长恨歌》的一种疏解 被引量:20
12
作者 罗岗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8-54,共7页
寻找消失的记忆──对王安忆《长恨歌》的一种疏解罗岗去年春天,王安忆的《长恨歌》开始在《钟山》上陆陆续续连载着,我也断断续续地读着。本来,对王安忆,特别是对《长恨歌》,我并没有感到有什么特别的话好说的,这只是一部有趣的... 寻找消失的记忆──对王安忆《长恨歌》的一种疏解罗岗去年春天,王安忆的《长恨歌》开始在《钟山》上陆陆续续连载着,我也断断续续地读着。本来,对王安忆,特别是对《长恨歌》,我并没有感到有什么特别的话好说的,这只是一部有趣的小说而已,一些人物,一些情节,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恨歌 王安忆 张爱玲散文 小说文本 四十年 长篇小说 “声” “色” 爱丽丝 恢复记忆
下载PDF
成长·启蒙·革命——关于《启蒙时代》的对话 被引量:26
13
作者 王安忆 张旭东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0-55,共16页
张旭东:从《长恨歌》、《富萍》,经过《桃之夭夭》,《遍地枭雄》,《启蒙时代》你又转回到写60年代的上海。为什么会挑这样一群人物,写他们的成长、自我教育和“启蒙”?从题材上来说,最早说你是知青作家,有上山下乡的背景,但《... 张旭东:从《长恨歌》、《富萍》,经过《桃之夭夭》,《遍地枭雄》,《启蒙时代》你又转回到写60年代的上海。为什么会挑这样一群人物,写他们的成长、自我教育和“启蒙”?从题材上来说,最早说你是知青作家,有上山下乡的背景,但《启蒙时代》完全是在城市里面。从《长恨歌》之后你就被人认为是上海的代言人,但那个上海包括了49年前的上海。《启蒙时代》背景却是“文革”初期,只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你是怎么决定写这样一部作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时代 长恨歌 对话 革命 《桃之夭夭》 《富萍》 60年代 “启蒙”
原文传递
陌生化和可读性的共场:《长恨歌》的英译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吴赟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2-68,共7页
长篇小说《长恨歌》的英译本"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被誉为"是一部真正的经典"。译者选取了多样的翻译策略,使得原文本中典型的"他者性"适应西方读者的审美习惯和认知能力,作者和读者、忠实度... 长篇小说《长恨歌》的英译本"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被誉为"是一部真正的经典"。译者选取了多样的翻译策略,使得原文本中典型的"他者性"适应西方读者的审美习惯和认知能力,作者和读者、忠实度与可读性之间的矛盾和角力转化为十分和谐的共处,令译本呈现出了王安忆文学世界的力与美。对《长恨歌》的译介研究不仅仅是特定文学文本的个案解析,更为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如何走出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恨歌 汉学家 陌生化 可读性 融合
原文传递
读《启蒙时代》 被引量:20
15
作者 陈思和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32,共8页
关键词 启蒙时代 《叔叔的故事》 长恨歌 《乌托邦诗篇》 创作历程 叙事形态 写作实践 小说创作
下载PDF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 被引量:21
16
作者 胡可先 文艳蓉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66-71,共6页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有爱情说、隐事说、讽谕说、婉讽主题说、感伤说、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无主题说与泛主题说等多种,本文在学术史回顾的基础上,探究产生诸说的原因,且立足于白居易的自述、编集过程与时人的看法,对《长恨歌》进行...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有爱情说、隐事说、讽谕说、婉讽主题说、感伤说、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无主题说与泛主题说等多种,本文在学术史回顾的基础上,探究产生诸说的原因,且立足于白居易的自述、编集过程与时人的看法,对《长恨歌》进行深入解读与进一步考证,以证定《长恨歌》主题是表现唐玄宗与杨贵妃真挚的爱情,并着重对"婉讽主题说"进行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恨歌 唐玄宗 杨贵妃 风情 爱情主题
下载PDF
王安忆:理性与情悟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绯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5-29,共5页
王安忆:理性与情悟王绯编者告白承《佛山文艺》编辑同仁不弃,经他们一再鼓动,这个栏目终于开辟了。六年前,汪曾祺老健在时,就在汪宅,许谋清君就曾有过此项动议。当时汪老不语,我们畏难,总觉得“大师”是个容易惹祸的话语。后来... 王安忆:理性与情悟王绯编者告白承《佛山文艺》编辑同仁不弃,经他们一再鼓动,这个栏目终于开辟了。六年前,汪曾祺老健在时,就在汪宅,许谋清君就曾有过此项动议。当时汪老不语,我们畏难,总觉得“大师”是个容易惹祸的话语。后来谢冕教授选“百年经典”不是遭到不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长恨歌 张爱玲 理性 “讲政治” 《叔叔的故事》 都市小说 王琦瑶 政治运动 小说家
下载PDF
“一篇长恨有风情”考辨——兼及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被引量:20
18
作者 张中宇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8-151,共4页
关键词 "一篇长恨有风情" 考辨 白居易 长恨歌
原文传递
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被引量:19
19
作者 马茂元 王松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1期87-97,共11页
唐玄宗李隆革与杨贵妃的故事,在唐代即已成为诗人普遍歌咏的题材。宋洪迈云:“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词咏寄,略无隐避。至宫禁嬖呢,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如白乐天《长恨歌》、讽谏诸章,元微之《连昌... 唐玄宗李隆革与杨贵妃的故事,在唐代即已成为诗人普遍歌咏的题材。宋洪迈云:“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词咏寄,略无隐避。至宫禁嬖呢,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如白乐天《长恨歌》、讽谏诸章,元微之《连昌宫词》始末,皆为明皇而发。杜子美尤多。此下如张祜赋连昌宫等三十篇,大抵咏开元天宝间事,李义山《华清宫》等诸诗亦然。今之诗人不敢尔也。”(《容斋续笔》二“唐诗无讳避”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恨歌 主题思想 白居易 唐玄宗 连昌宫词 通行本 现实主义 杨贵妃 历史人物 爱情悲剧
下载PDF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倾向与文化意义 被引量:17
20
作者 张中宇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9-96,共8页
比较《长恨歌》与《长生殿》可以发现 :《长恨歌》后半部分有力突出了安史之乱的“悲苦”后果 ,《长生殿》则逐渐脱离安史之乱的影响而基本上以帝、妃感情的发展安排剧情。《长恨歌》后半部分描写的梦境和仙界并没有成为悲剧的“消解”... 比较《长恨歌》与《长生殿》可以发现 :《长恨歌》后半部分有力突出了安史之乱的“悲苦”后果 ,《长生殿》则逐渐脱离安史之乱的影响而基本上以帝、妃感情的发展安排剧情。《长恨歌》后半部分描写的梦境和仙界并没有成为悲剧的“消解”因素 ,并未偏离前半部分确立的劝讽基调。白居易没有写梦中可以团圆 ,仙、人可以重逢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更以非同寻常的力度 ,对各种可能的圆满结局加以相当明确的否定。《长恨歌》这种非大团圆模式结局的文化意义在于 :未加“消解”的真正悲剧中 ,警省、批评的成分总是主要的。因此 ,从《长恨歌》的非大团圆悲剧模式可以推断 ,白居易是要以一段富于传奇性的爱无可挽回的逝去 ,婉转地表达劝讽主题。从唐以来各种文学文本中关于“贵妃之死”描写的比较来看 ,《长恨歌》铺陈的血腥场面细致而鲜明 ,也表明了其深刻而显著的警示意义 ,《长恨歌》主题并非着意于歌颂或同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恨歌 白居易 悲剧精神 大团圆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