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简本《缁衣》论《都人士》诗的缀合 被引量:7
1
作者 虞万里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14,共11页
《都人士》首章与后四章所咏对象不同,小序有拼合痕迹,首章和序文与《礼记·缁衣》第九章部分雷同,且鲁、齐、韩三家诗不收首章。以新出竹简《缁衣》与传本的异文为契入点,推考小序的形成和汉代四家诗的兴衰沿革,可证《缁衣》简本... 《都人士》首章与后四章所咏对象不同,小序有拼合痕迹,首章和序文与《礼记·缁衣》第九章部分雷同,且鲁、齐、韩三家诗不收首章。以新出竹简《缁衣》与传本的异文为契入点,推考小序的形成和汉代四家诗的兴衰沿革,可证《缁衣》简本和传本所引分别是《彼都人士》一诗不同的诗章,与《都人士》后四章非同一首诗。它们是传授《毛诗》的经师在与三家诗争胜心理驱使下,为完善自己的师法体系取《缁衣》绾合而成,时间约在河间献王得古文《毛诗》到西汉末东汉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缁衣》 《毛诗》 人士 缀合 《诗经》
原文传递
陈子龙词学观初论 被引量:5
2
作者 王英志 《齐鲁学刊》 1984年第3期115-119,共5页
陈子龙(字卧子,号大樽),“诗轶三唐”,词居明代“第一”,诗风“高华雄浑”,词风却“以婉约为正”,诗庄词媚,风貌迥异。欲解其因,当知其词学观之宗旨。一子龙词学观主要见于有关书文序论。其首要观点便是认为词体有盛衰不可倒转:“词者,... 陈子龙(字卧子,号大樽),“诗轶三唐”,词居明代“第一”,诗风“高华雄浑”,词风却“以婉约为正”,诗庄词媚,风貌迥异。欲解其因,当知其词学观之宗旨。一子龙词学观主要见于有关书文序论。其首要观点便是认为词体有盛衰不可倒转:“词者,乐府之衰变,而歌曲之将启也;然就其体制,厥有盛衰”。并详其说曰:“自金陵二主以至靖康,代有作者:或秾纤婉丽,极哀艳之情;或流畅澹逸,穷盼倩之趣;然皆境由情生,辞随意启,天机偶发,元音自成,繁促之中,尚存高浑,斯为最盛也。南渡以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自成 词学观 人士 陈子龙 序论 娄江 青田 李清照
下载PDF
从《孔子诗论》与熹平石经谈《小雅·都人士》首章的版本问题 被引量:3
3
作者 季旭升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3-98,共6页
《毛诗.小雅.都人士》首章“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左传.襄公十四年》引与本章后两句相同,而服虔注以为逸诗。《礼记.缁衣》引与本章几乎全同,而郑玄注以为“此诗毛氏有之,三家则亡”。《左传... 《毛诗.小雅.都人士》首章“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左传.襄公十四年》引与本章后两句相同,而服虔注以为逸诗。《礼记.缁衣》引与本章几乎全同,而郑玄注以为“此诗毛氏有之,三家则亡”。《左传》为古文经,为何所引诗见于同属古文的《毛诗》,服虔却以为逸诗?今本小戴《礼记》应该属于今文系统,所引诗,已往学者也都归入三家诗,而郑注为什么会说三家诗没有呢?这些疑点,透过出土材料《孔子诗论》,肯定先秦确实有异于齐、鲁、韩、毛四家以外的诗学,文字和诠释都有所不同,服虔所谓逸诗,当是见于这种类似材料;透过熹平石经,应肯定石经所载鲁诗确实没有《都人士》首章,齐、韩当同,郑玄注也没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论 熹平石经 小雅 人士 版本
下载PDF
论《毛诗》与三家诗的异同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启成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49-50,74,共3页
关键词 三家诗 《毛诗》 《诗经》研究 《毛诗序》 《鲁诗》 《齐诗》 学派 古文经学 《诗三家义集疏》 人士
下载PDF
《诗经》服饰描写与《都人士》君子形象塑造 被引量:3
5
作者 吕华亮 《兰州学刊》 CSSCI 2009年第11期209-211,共3页
服饰是周人"分贵贱、别等威"的重要工具,也是贵族展示仪度的主要"礼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服饰描写因此成为《诗经》夸赞贵族人物的主要方式。《小雅.都人士》便是利用服饰的象征意义,塑造了诗人理想... 服饰是周人"分贵贱、别等威"的重要工具,也是贵族展示仪度的主要"礼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服饰描写因此成为《诗经》夸赞贵族人物的主要方式。《小雅.都人士》便是利用服饰的象征意义,塑造了诗人理想中的君子形象,表达了礼乐没落时代的周人对"美的理想"的普遍期望和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服饰 人士 君子形象
下载PDF
诗经东汉齐音考 被引量:2
6
作者 胡先泽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86-91,共6页
自宋吴棫开始系统研究古韵以来,清代三百年间,对古韵部的分合,开展了一系列的讨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声母和声调等方面,也颇多精辟的论述,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然而,在古音研究中,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材料的混合使用.无论... 自宋吴棫开始系统研究古韵以来,清代三百年间,对古韵部的分合,开展了一系列的讨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声母和声调等方面,也颇多精辟的论述,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然而,在古音研究中,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材料的混合使用.无论是运用古韵文用韵,谐声关系,或是古书异文,古音通假等,几乎都是时不分古“今”,地不分南北,把材料放在一起进行研究,这样,必然只能得出一些综合性的结论,不利于问题的深入展开.要了解古音更具体而真实的情况,探讨汉语语音历史上的演变及古方音等问题,必须分时分地乃至分人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韵 诗经 声母 汉语语音 东汉 人士 古音研究 声调 方音 古韵部
下载PDF
从《诗经》看周代的服装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幼敏 《浙江学刊》 CSSCI 1995年第1期104-105,共2页
从《诗经》看周代的服装王幼敏《诗经》产生的年代,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历时五百多年,大体上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笔者在读《诗》中,发现其中有不少对当时贵族及平民服装的记述和描写,对此进行了归纳分析,证以其他... 从《诗经》看周代的服装王幼敏《诗经》产生的年代,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历时五百多年,大体上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笔者在读《诗》中,发现其中有不少对当时贵族及平民服装的记述和描写,对此进行了归纳分析,证以其他文献,得以窥知周代贵族平民服装概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服装 《诗》 贵族 中国文化学院 卿大夫 扬之水 华东师范大学 人士 狐裘
下载PDF
郭店楚简引诗论及毛诗《都人士》的文本生成 被引量:1
8
作者 熊良智 李领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0-155,共6页
湖北荆门郭店楚简《缁衣》第九章引《诗》,学者以为是《小雅·都人士》,但用字、用词、用韵、句数、结构、内容与《礼记》所引、《毛诗》迥然不同,也不见于汉代服虔所言逸诗。而《毛诗·都人士》首章与后四章在内容表达、主题... 湖北荆门郭店楚简《缁衣》第九章引《诗》,学者以为是《小雅·都人士》,但用字、用词、用韵、句数、结构、内容与《礼记》所引、《毛诗》迥然不同,也不见于汉代服虔所言逸诗。而《毛诗·都人士》首章与后四章在内容表达、主题思想、结构逻辑又难以统一。因而“三家则亡”,“毛氏有之”,不过是郑玄所见文本的一家之言。《礼记》引诗是对旧本的增益改换,后世《毛诗》学者将其中《缁衣》“子曰”文字写入诗序,也将诗句移入《毛诗》文本,成为《毛诗·都人士》首章。但有学者指出郭简为“节引”,“鲁、齐、韩三家诗没有《毛诗》的首章六句,当属脱漏”,也是值得再探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楚简 《礼记》 人士
下载PDF
《亭林诗集》潘刻本改窜校议
9
作者 维三 《中国韵文学刊》 1997年第2期111-113,124,共4页
关键词 抄本 诗集 顾炎武 北方少数民族 爱国思想 明王朝 反清复明 西北少数民族 高坡地 人士
下载PDF
古人的穿衣戴帽
10
作者 吕绍纲 《中国典籍与文化》 CSSCI 1995年第4期40-46,共7页
中国古人极重视穿衣戴帽问题,什么人在什么时候穿什么衣戴什么帽,很有讲究,绝不是随便的事情。人们最初由裸体而知穿衣戴帽,肯定是出于自然的遮羞和护体的目的,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穿衣戴帽便逐渐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它反映民族特点、... 中国古人极重视穿衣戴帽问题,什么人在什么时候穿什么衣戴什么帽,很有讲究,绝不是随便的事情。人们最初由裸体而知穿衣戴帽,肯定是出于自然的遮羞和护体的目的,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穿衣戴帽便逐渐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它反映民族特点、等级差别和时代精神,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衣 华夏族 时代精神 文化意义 人士 古人 民族特点 文化现象 文化差异 天子诸侯
原文传递
从《孔子诗论》与《熹平石经》谈《小雅·都人士》首章的版本问题
11
作者 季旭昇 《诗经研究丛刊》 2006年第2期1-16,共16页
《毛诗·小雅·都人士》首章'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左传·襄公十四年》引与本章后两句相同,而服虔注以为逸诗。《礼记·缁衣》引与本章几乎全同,而郑玄注以为'此... 《毛诗·小雅·都人士》首章'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左传·襄公十四年》引与本章后两句相同,而服虔注以为逸诗。《礼记·缁衣》引与本章几乎全同,而郑玄注以为'此诗毛氏有之,三家则亡'。二家的注都让人疑惑。《左传》为古文经,为何所引诗见于同属古文的《毛诗》,服虔却以为逸诗?今本小戴《礼记》应该属手今文系统,所引诗,以往学者也都归入三家诗,而郑注为什么会说三家诗没有呢?这些疑点,透过出土材料《孔子诗论》,我们肯定了先秦确实有异于齐、鲁、韩、毛四家以外的诗学,文字和诠释都有所不同,服虔所谓逸诗,当是见于这种类似材料。透过《熹平石经》,我们肯定了石经所栽鲁诗确实没有《都人士》首章,齐韩当同。郑玄注也没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论》 《熹平石经》 《小雅》 人士 版本
原文传递
释“旒”,释“单”,释“■”
12
作者 杨向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55年第2期44-49,共6页
甲骨文及金文中有象形字作:释「旒」以上金文两字,吴大澂以为「古穗字,象禾穗下垂形」(「说文古籀補」卷七,第41页)罗振玉未加解释,收甲骨诸字于待问编。郭沫若先生以为以六字「与黄字相较,其必为古佩玉之图形无疑,即「黃」之初字也。」... 甲骨文及金文中有象形字作:释「旒」以上金文两字,吴大澂以为「古穗字,象禾穗下垂形」(「说文古籀補」卷七,第41页)罗振玉未加解释,收甲骨诸字于待问编。郭沫若先生以为以六字「与黄字相较,其必为古佩玉之图形无疑,即「黃」之初字也。」(金文丛考170页)今按:以上六字应释作「旒」,说文「瑬」字云:「(?)玉也,冕饰。」古者冕延前后有缫旒,周礼弁师云:王之五冕:……五采缫上有二就……诸侯之缫斿九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金文 郭沫若 甲骨文 解释 象形字 说文 垂形 甲骨金文 佩玉 人士
下载PDF
《小雅·都人士》两诗缀合说质疑
13
作者 杨唯伟 《河西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51-55,共5页
《都人士》诗从前代便不断有人怀疑其为两首诗合并而成,认为齐鲁韩三家诗不收首章,其诗篇本身在结构上首章不与后四章照应,内容不一致,主题也大异其趣。随着新出土的战国楚简不断披露,又有学者从中找到新的依据,更坚定了此诗系缀合而成... 《都人士》诗从前代便不断有人怀疑其为两首诗合并而成,认为齐鲁韩三家诗不收首章,其诗篇本身在结构上首章不与后四章照应,内容不一致,主题也大异其趣。随着新出土的战国楚简不断披露,又有学者从中找到新的依据,更坚定了此诗系缀合而成的观点。本文从以上这些方面入手,表达笔者自己的看法,对怀疑者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士 缀合 毛诗 质疑
下载PDF
以文本解读辨析《小雅·都人士》之疑
14
作者 王施懿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83-86,共4页
《诗经》在两千年的流传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悬而未决的疑点、难点,《小雅》中的《都人士》便是一篇存在诸多疑点的争议诗。通过对《都人士》在主题及结构上疑点的辨析,以细读文本的方式,体味文辞之义,提出对于这两方面的观点:《都人... 《诗经》在两千年的流传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悬而未决的疑点、难点,《小雅》中的《都人士》便是一篇存在诸多疑点的争议诗。通过对《都人士》在主题及结构上疑点的辨析,以细读文本的方式,体味文辞之义,提出对于这两方面的观点:《都人士》是一首贵族男女之间的恋歌,抒发了女诗人君子女对都人士炽烈的赞美及深沉的思念;全诗共5章,首章并非逸诗错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人士 主题 错简 人物形象 内容情感
下载PDF
梁启超致汪大燮、林长民信札声援五四运动电
15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2年第10期16-17,共2页
汪①、林②总长请转南北当局诸公:和约拒署,表示国民义愤,差强人意,然外交方益艰后,全国一致对外犹惧不济,若更扰攘分崩,不亡何待。启超在欧数月,每遇彼都人士以内乱情形相质,则若芒刺在背此,不知所对。
关键词 梁启超 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 北京政府 人士 总长 中国国民 情形 日本 内乱
原文传递
关于《小雅·都人士》的错简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剑 《甘肃高师学报》 2003年第1期26-28,共3页
《诗经》在编订传习过程中发生过一些简次错乱的问题 ,《小雅·都人士》就是由于错简将两首诗误合成了一首诗。前贤对此已有质疑。如果从诗的描写内容、语气感情、用字特征和人物身份等方面分析探讨 ,并援引《诗经》内证 ,便可纠正... 《诗经》在编订传习过程中发生过一些简次错乱的问题 ,《小雅·都人士》就是由于错简将两首诗误合成了一首诗。前贤对此已有质疑。如果从诗的描写内容、语气感情、用字特征和人物身份等方面分析探讨 ,并援引《诗经》内证 ,便可纠正《都人士》的错简 ,恢复《诗经》文本之原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小雅·人士 错简 原貌 描写内容 语气感情 用字特征 人物身份 简次错乱
下载PDF
从《缁衣》看,《都人士·诗序》的编辑时代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秀英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7年第4期74-77,共4页
《小雅·都人士·诗序》所言与《札记·缁衣》第九章在文字表述上极其相近。本文分析对比了与之相关的五条传本与简本文献资料,通过考证,认定今传《礼记·缁衣》中该资料保存了先秦七十子或其后学所记原貌,其写定的时... 《小雅·都人士·诗序》所言与《札记·缁衣》第九章在文字表述上极其相近。本文分析对比了与之相关的五条传本与简本文献资料,通过考证,认定今传《礼记·缁衣》中该资料保存了先秦七十子或其后学所记原貌,其写定的时间下限当在先秦。同时,本文在对《诗序》与《记》的关系,以及简本与传本《缁衣》关系加以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都人士·诗序》应在今传《礼记·缁衣》定本后作了进一步的整理,其转抄《缁衣》的时间并不一定是汉代,有可能在先秦就已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士·诗序》 《缁衣》 编辑时代
下载PDF
《都人士》人物、结构及其主题思想新解 被引量:1
18
作者 索斌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03年第3期42-44,共3页
《诗经·小雅·都人士》的文本中只有一个人物形象———都人士 ,而非两个或三个人物形象 ;全诗共五章而非四章 ,首章不是所谓的“逸诗” ,而是起扬全诗的关键篇章———点明都人士的去处 ;全诗表达了女子担心自己心爱之人(都人... 《诗经·小雅·都人士》的文本中只有一个人物形象———都人士 ,而非两个或三个人物形象 ;全诗共五章而非四章 ,首章不是所谓的“逸诗” ,而是起扬全诗的关键篇章———点明都人士的去处 ;全诗表达了女子担心自己心爱之人(都人士)返回京城为官后而不得见面的失魂伤怀之情 ,而非“刺诗”、“怀旧”、“娶亲”和“怀念”之说 ;诗中“都人士”的“都人”指“都城人” ,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美人” ;诗中“君子女”的“女”并非指女子及其大家闺秀 ,而是指做官 ,“君子女”并非指男女 ,而是指都人士返回京城为官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小雅·人士 人物形象 主题思想 诗歌结构
下载PDF
论《小雅·都人士》的服饰、人物与主旨
19
作者 赵鑫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39-41,共3页
服饰描写是《小雅·都人士》一诗的突出特点,析其服饰,可观西周繁盛的礼乐文明,感其深远影响。“都人士”与“君子女”是诗中反复出现的人物,二者关系值得探讨。再者,通过重点分析“行归于周”一句,并结合全文,可判定《小雅·... 服饰描写是《小雅·都人士》一诗的突出特点,析其服饰,可观西周繁盛的礼乐文明,感其深远影响。“都人士”与“君子女”是诗中反复出现的人物,二者关系值得探讨。再者,通过重点分析“行归于周”一句,并结合全文,可判定《小雅·都人士》是一首怀古之作,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都人士”与“君子女”这类理想人物的强烈呼唤与渴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雅·人士 服饰 人物 主旨
下载PDF
近三十年来海上剧场之变迁记 被引量:1
20
作者 拙庵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95年第7期59-59,共1页
近三十年来海上剧场之变迁记拙庵光绪辛卯春,予由闽入都,道经海上,因候轮停留数日,朋辈相约观剧。彼时海上戏园有四:曰天仙,曰丹桂,曰留春,曰咏霓。戏价或三角、或四角。楼上两旁除包厢外,楼中及楼下池座,俱列方桌,被以红缎... 近三十年来海上剧场之变迁记拙庵光绪辛卯春,予由闽入都,道经海上,因候轮停留数日,朋辈相约观剧。彼时海上戏园有四:曰天仙,曰丹桂,曰留春,曰咏霓。戏价或三角、或四角。楼上两旁除包厢外,楼中及楼下池座,俱列方桌,被以红缎桌围。每桌排列单靠椅六张,定为六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三十年来 剧场 油腔滑调 人士 戏园 手巾 戏价 昆剧 戏剧 留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