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男性角色的缺失与弱化——《踏血寻梅》的女性主义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连明霄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69-72,共4页
《踏血寻梅》借助香港传统悬疑片的外壳,利用充满血腥色情的画面,展现了处于社会边缘的年轻男女的悲剧命运。影片在女性主义的影响下,塑造了在父亲、丈夫等男性角色缺失下的无助女性形象,反映了现代都市人的孤独与焦虑,也反映了社会中... 《踏血寻梅》借助香港传统悬疑片的外壳,利用充满血腥色情的画面,展现了处于社会边缘的年轻男女的悲剧命运。影片在女性主义的影响下,塑造了在父亲、丈夫等男性角色缺失下的无助女性形象,反映了现代都市人的孤独与焦虑,也反映了社会中男性角色的缺失对女性心理及性格所产生的影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梅 父亲角色 丈夫角色 人格面具 女性主义
下载PDF
新移民视野中的阴面香港--论《踏血寻梅》中的城市空间叙事策略 被引量:2
2
作者 赵小琪 何娟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7年第3期49-54,共6页
香港影片《踏血寻梅》以一个大陆移民在繁华都市中挣扎寻梦直至毁灭的故事为线索,策略性地通过街道、巷道、茶餐厅、公共交通工具等公共空间与廉租房、小酒店、私人网络等私人空间的选择与影像建构,将香港城市灰暗、隐匿,同时有根底、... 香港影片《踏血寻梅》以一个大陆移民在繁华都市中挣扎寻梦直至毁灭的故事为线索,策略性地通过街道、巷道、茶餐厅、公共交通工具等公共空间与廉租房、小酒店、私人网络等私人空间的选择与影像建构,将香港城市灰暗、隐匿,同时有根底、真实的阴面描绘出来,展现出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窘境与精神荒原。影片使用了向死而生的叙事策略,力图从城市的阴面中反射出潜藏的阳面,从人性阴暗中挖掘出温情,以冷峻的批评表现出编导对于香港的热爱与希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梅 城市形象 空间表达 现代性
原文传递
延续与创新:新中国香港奇案电影的类型突破——以《踏血寻梅》《天水围的夜与雾》和《正义回廊》为例
3
作者 叶舒宁 《科技传播》 2023年第9期63-65,69,共4页
作为中国香港电影的重要类型之一,中国香港奇案电影以极端暴虐的方式呈现在大银幕上,迎合了大众的感官刺激需求,一时间风光无限。但随着中国香港经济衰退和电影人才外流,中国香港奇案电影逐渐销声匿迹。直到《天水围的夜与雾》《踏血寻... 作为中国香港电影的重要类型之一,中国香港奇案电影以极端暴虐的方式呈现在大银幕上,迎合了大众的感官刺激需求,一时间风光无限。但随着中国香港经济衰退和电影人才外流,中国香港奇案电影逐渐销声匿迹。直到《天水围的夜与雾》《踏血寻梅》《正义回廊》等影片的出现,才再次将奇案电影拉回大众视野,在新语境以《天水围的夜与雾》《踏血寻梅》《正义回廊》为代表的新中国香港奇案电影在叙事结构、电影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突破,为中国香港奇案电影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案电影 创新 《天水围的夜与雾》 寻梅 《正义回廊》
下载PDF
《踏血寻梅》:香港奇案片的一次无意变奏 被引量:1
4
作者 钟勋田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第20期124-125,共2页
《踏血寻梅》的导演翁子光借一宗奇案,以其独立电影精神和人文情怀揭开现代城市光鲜亮丽的遮羞布,窥探人性的幽晦隐秘,却也无意中在奇案片的叙事结构、人物设置等方面进行了一次具有一定开拓性意义的实践,为奇案片在新语境下的发展提供... 《踏血寻梅》的导演翁子光借一宗奇案,以其独立电影精神和人文情怀揭开现代城市光鲜亮丽的遮羞布,窥探人性的幽晦隐秘,却也无意中在奇案片的叙事结构、人物设置等方面进行了一次具有一定开拓性意义的实践,为奇案片在新语境下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梅 奇案片 类型电影 变奏
下载PDF
寻梅,踏血——评电影《踏血寻梅》
5
作者 吴晓玉 《戏剧之家》 2017年第20期101-102,共2页
孤独的人总会相遇,兜兜转转后一切回归宿命的起点。没有延续港片一贯的困苦,却带有韧性精神的《踏血寻梅》在尝试中为香港电影如何在社会、市场能接受的语境下走出旧时模式探索了一条新出路。
关键词 寻梅 香港 小人物
下载PDF
《踏血寻梅》——对人性的拷问
6
作者 王中栋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74-77,共4页
由翁子光导演执导的《踏血寻梅》是一部具有"新香港精神"的影片,以严肃的叙述基调和相对复杂的叙事结构展开对事件真相的追问。影片从残酷的现实、人的价值、破碎的理想三个方面分析和探讨处于社会边缘的人及其人性,折射出对... 由翁子光导演执导的《踏血寻梅》是一部具有"新香港精神"的影片,以严肃的叙述基调和相对复杂的叙事结构展开对事件真相的追问。影片从残酷的现实、人的价值、破碎的理想三个方面分析和探讨处于社会边缘的人及其人性,折射出对人性的拷问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梅 叙事结构 人性
下载PDF
浅析《踏血寻梅》的社会意义
7
作者 杨国颖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118-120,共3页
根据香港轰动一时的援交少女碎尸案改编的《踏血寻梅》,在上映后引发了广泛关注,导演翁子光始终在自己的影片中关注社会问题与边缘人物。此次也不例外,他试图挖掘杀人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涉及香港的移民融入与社会阶层固化等多个层面的... 根据香港轰动一时的援交少女碎尸案改编的《踏血寻梅》,在上映后引发了广泛关注,导演翁子光始终在自己的影片中关注社会问题与边缘人物。此次也不例外,他试图挖掘杀人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涉及香港的移民融入与社会阶层固化等多个层面的问题,揭示了悲剧产生的深层次内涵,使得影片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踏血寻梅》借助刑侦片的外壳讲述了一个无关悬疑的故事,反映了当代社会的诸多症候,透过犯罪这一观察视角,导演展现了敏锐的洞察力和底层关怀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梅 社会 移民 孤独 生存困境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罪恶悬疑电影中的“家宅”景观研究——以《踏血寻梅》《烈日灼心》《白日焰火》为例
8
作者 甘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59-62,共4页
一切真正有人居住的空间都具备“家宅”概念的本质,罪案悬疑电影叙事地点选择和情节展开也往往定位于“家”。作为一种日常但被赋予特殊意义的人文地理景观,“家宅”是导演在想象力的基础上,用无形的阴影建造起来的“墙壁”,并通过对经... 一切真正有人居住的空间都具备“家宅”概念的本质,罪案悬疑电影叙事地点选择和情节展开也往往定位于“家”。作为一种日常但被赋予特殊意义的人文地理景观,“家宅”是导演在想象力的基础上,用无形的阴影建造起来的“墙壁”,并通过对经验体感、回忆以及梦境的融合,使得人们完成对家庭景观的内在建构。本文拟用新世纪以来的典型罪案悬疑电影《踏血寻梅》《烈日灼心》和《白日焰火》为分析文本,探究“家宅”在电影叙述及意象上的景观表现,解读“家宅”空间背后隐藏的视像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梅 《烈日灼心》 《白日焰火》 家宅景观
下载PDF
对人性的追问——电影《踏血寻梅》内涵的叙事学分析
9
作者 季贞贞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46-147,共2页
电影《踏血寻梅》根据真实的肢解凶杀案改编,以臧警官追查丁子聪杀害王佳梅的原因为线索,反映了当今香港底层社会的普遍焦虑与迷茫,其叙事技巧是该影片取得成功的一大亮点。
关键词 寻梅 主观视点 时间倒错 板块式结构 孤独
下载PDF
《踏血寻梅》:孤独在左,关怀在右
10
作者 邢祥虎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0年第10期117-119,共3页
香港电影奇案片拍摄由来已久,可以追溯至1970年代的邵氏公司。作为香港新晋奇案片,《踏血寻梅》进行了艺术方面的大胆探索与真诚表达。不仅在戏剧结构上进行章回式处理,非线性叙事,给影片赋予了欧洲现代电影的风骨,而且深化了故事主题,... 香港电影奇案片拍摄由来已久,可以追溯至1970年代的邵氏公司。作为香港新晋奇案片,《踏血寻梅》进行了艺术方面的大胆探索与真诚表达。不仅在戏剧结构上进行章回式处理,非线性叙事,给影片赋予了欧洲现代电影的风骨,而且深化了故事主题,以人文精神观照港岛移民/居民的生存状态——孤独与焦虑。这份孤独来自身份认知的断裂,造就了齐美尔意义上的“陌生人”。悲观并不崇高,暖暖的人文关怀才是审美的终极所在,这是穿透镜头表面而通达影像精神内核的关键,擢升了影片的艺术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梅 奇案片 陌生人 关怀 非线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