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走向共和》的人物形象看历史范式的转换 被引量:7
1
作者 萧功秦 《探索与争鸣》 2003年第6期26-27,共2页
关键词 走向共和 人物形象 历史范式 李鸿章 慈禧太后 孙中山 载沣 袁世凯 翁同和 电视剧
原文传递
谈谈大众历史教育的偏失 被引量:5
2
作者 钱乘旦 《历史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9,共5页
电视剧<走向共和>在国内播放后引起巨大的震动,各路媒体纷纷报道,相关的争论也随之而起,其热闹的程度,已是近几年所少见.后来,据说是为了减轻震动的力度,就不仅将剧中一些'较为敏感'的情节删去,而且加快了播放速度,以便... 电视剧<走向共和>在国内播放后引起巨大的震动,各路媒体纷纷报道,相关的争论也随之而起,其热闹的程度,已是近几年所少见.后来,据说是为了减轻震动的力度,就不仅将剧中一些'较为敏感'的情节删去,而且加快了播放速度,以便在更短的时间里结束争论.一个剧引出如此大的反响已经是出人意料,但反响究竟因何而起,却更值得人们用心去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向共和 电视剧评价 史料 大众历史教育 中国
下载PDF
尊重历史,才能展现历史——评电视剧《走向共和》 被引量:4
3
作者 龚云 《高校理论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4-55,共2页
关键词 电视剧 走向共和 影视评论 文艺作品 历史观点 文艺创作
原文传递
“新保守主义”的集体无意识——解读《走向共和》 被引量:2
4
作者 邵燕君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1-53,共13页
59集的超长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于2003年4、5月间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被强力推出后,引起各界热烈争论。支持者称该剧“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批评者则称如此的“还原”是颠覆共和史。虽然由于争议过大,这部电视剧先遭“整容”后遇... 59集的超长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于2003年4、5月间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被强力推出后,引起各界热烈争论。支持者称该剧“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批评者则称如此的“还原”是颠覆共和史。虽然由于争议过大,这部电视剧先遭“整容”后遇“禁播”,但由此产生的反响却不会短期消散,其中的“文章”值得认真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向共和 电视连续剧 历史真实 人文精神
原文传递
真是真非安在 人间北看成南——《走向共和》及其引起的反响述评 被引量:2
5
作者 方闻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5,共22页
关键词 电视剧 走向共和 人物形象 人性化 漫画化 历史观 民族精神
原文传递
《走向共和》给人们提供了什么样的“新的历史观点”?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文海 《高校理论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4-47,共4页
大型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播出以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这部从宏观角度反映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的历史剧,人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认识。以下刊发的一组文章,是历史学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该剧所表现的史实、观点以及相关的... 大型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播出以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这部从宏观角度反映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的历史剧,人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认识。以下刊发的一组文章,是历史学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该剧所表现的史实、观点以及相关的理论问题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向共和 历史观 影视评论 电视剧 历史人物 历史剧
原文传递
“借船出海”的电视剧营销策略 被引量:1
7
作者 陆军 吴英姿 《传媒》 2008年第7期46-47,共2页
作为一个规模不大、实力并不那么雄厚的内陆城市台,长沙电视台选择了“电视剧名台”的发展理念,强调精品意识,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剧创作之路,在电视剧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耗巨资拍摄的《雍正王朝》、《走向共和》、《恰同... 作为一个规模不大、实力并不那么雄厚的内陆城市台,长沙电视台选择了“电视剧名台”的发展理念,强调精品意识,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剧创作之路,在电视剧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耗巨资拍摄的《雍正王朝》、《走向共和》、《恰同学少年》分别于1999年、2003年、2007年热播。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 营销策略 出海 中国传统文化 《雍正王朝》 走向共和 长沙电视台 历史剧创作
下载PDF
《走向共和》严重歪曲历史 被引量:2
8
作者 龚书铎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7,共4页
关键词 电视剧 走向共和 历史真实 历史人物 故事情节
原文传递
不要以人性去说明历史——对电视剧《走向共和》的一点看法 被引量:1
9
作者 殷越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6-30,共5页
关键词 电视剧 走向共和 人性 文艺创作 人物形象 历史观
原文传递
慈禧是个政治家 被引量:1
10
作者 盛和煜 《理论参考》 2003年第6期43-44,共2页
《走向共和》中历史人物的塑造引起了激烈的争议,就此,《南方周末》的记者对该剧的编剧盛和煜进行了访谈。
关键词 电视剧 慈禧 政治家 走向共和 人物形象 政治腐败 李鸿章 历史
原文传递
两个不同形象的李鸿章不容混淆 被引量:1
11
作者 史革新 《高校理论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0-53,共4页
关键词 李鸿章 电视剧 走向共和 影视评论 历史人物
原文传递
是历史的真实,还是历史的颠倒 被引量:1
12
作者 梁柱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11,共4页
关键词 走向共和 电视剧 历史真实 历史人物
原文传递
清皇朝“情结”探源 被引量:1
13
作者 石英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15,共5页
关键词 走向共和 电视剧 清朝 历史真实 历史人物 审美意识
原文传递
要害就在历史观 被引量:1
14
作者 叶梓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8-21,共4页
关键词 走向共和 电视剧 历史观 李鸿章 封建统治阶级 历史真实
原文传递
“裱糊匠”李鸿章这个人 被引量:1
15
作者 向继东 《社会科学论坛》 2005年第11期151-154,共4页
关键词 李鸿章 个人 走向共和 第一人 电视剧 梁启超 中国 五十岁
下载PDF
小议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教育功能——由《走向共和》的社会舆论所想到 被引量:1
16
作者 贾枭 《声屏世界》 2003年第9期34-35,共2页
引言 从4月12日到5月19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59集大型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展示的是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张勋复辟这段中国近代史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最全面、最深刻、最剧烈的转型时期的历史画面,其场面之壮观,... 引言 从4月12日到5月19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59集大型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展示的是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张勋复辟这段中国近代史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最全面、最深刻、最剧烈的转型时期的历史画面,其场面之壮观,人物故事之错综复杂,可谓中国近代史的宏大叙事.随着该剧的播出,它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题材 电视剧 教育功能 走向共和 社会舆论 大众传播 市场化 社会意义
下载PDF
站不住脚的理由——简评关于《走向共和》的两篇述评 被引量:1
17
作者 沈平 《报刊之友》 2003年第5期25-26,共2页
电视剧<走向共和>对近代史上众多的历史人物进行了新的诠释,其中李鸿章一改过去的"卖国贼"形象,被塑造成"忧国忧民、忍辱负重"的忠臣.许多报纸刊登文章,对此发表了不同看法,认为这是"矫枉过正",是... 电视剧<走向共和>对近代史上众多的历史人物进行了新的诠释,其中李鸿章一改过去的"卖国贼"形象,被塑造成"忧国忧民、忍辱负重"的忠臣.许多报纸刊登文章,对此发表了不同看法,认为这是"矫枉过正",是替卖国贼翻案.5月9日、5月14日,<西安晚报>、<陕西广播电视报>不甘寂寞,分别刊登<<走向共和>编剧:愿为创作的李鸿章负责>、<<走向共和>不以道德论英雄>两篇述评文章,请人寻找了许多理由为大清帝国的"忠臣"李鸿章辩解,声称这是为了"还原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向共和 电视剧 李鸿章 历史人物 人物评价 报刊评论
下载PDF
在倾斜的文学场为现实主义辩护——论邵燕君的文学批评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建军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19,共5页
邵燕君是近年出现的成绩突出、个性鲜明、影响很大的青年批评家。她所主持的“北京大学当代最新作品点评论坛”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她参与主编的42004年最佳小说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获得了专家和读者的好评;她对转型时... 邵燕君是近年出现的成绩突出、个性鲜明、影响很大的青年批评家。她所主持的“北京大学当代最新作品点评论坛”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她参与主编的42004年最佳小说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获得了专家和读者的好评;她对转型时期“文学场”的研究系统、细致,亦史亦论,是一部内容丰赡的学术著作;她对《走向共和》、《受活》、“美女文学”和“茅盾文学奖”评奖等文化现象和文学现象的批评,则表现出分析复杂问题的成熟能力和独到眼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文学场 现实主义 北京大学出版社 “茅盾文学奖” 辩护 走向共和 个性鲜明 作品点评 转型时期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政治逻辑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勇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27-34,共8页
在工业革命之前,中国人建构了一个逻辑自洽且足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文明形态。工业革命促成了中国历史迅即改变,但是后来发生的走向共和,特别是走出帝制,似乎又不是工业社会发生的必然逻辑,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不是遵循一般意义上的逻辑... 在工业革命之前,中国人建构了一个逻辑自洽且足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文明形态。工业革命促成了中国历史迅即改变,但是后来发生的走向共和,特别是走出帝制,似乎又不是工业社会发生的必然逻辑,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不是遵循一般意义上的逻辑,而是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革命 走向共和 走出帝制
下载PDF
人间五月话共和
20
《广东质量》 2003年第6期80-82,共3页
关键词 共和 中国 近代史 现代史 走向共和 电视剧 评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